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離騷

離騷的課堂實錄

離騷2.02W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

離騷的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屈原的《離騷》。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本世紀曾被推舉爲世界文化名人。曾爲楚國的三閭大夫,主張聯齊抗秦。楚懷王死後,他兩度被放逐,無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羅江而死。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請大家反覆朗讀課文

(學生紛紛朗讀)

師:剛纔朗讀的時候大家有沒有了解到詩人流露的獨特情懷呢?

生:其實,沒學這首詩也能瞭解屈原的情懷啊,誰不知道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呢?

師:這首詩情感的起伏,你能體會到嗎?

生:好像沒感覺。

師:同學們希望老師怎樣去教這篇課文呢?學習這篇課文,你們希望得到些什麼?

生:我覺得老師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讓我們翻譯詩中的句子,因爲很難翻,又有方言詞,翻譯後肯定詩歌的味道就沒了,聽起來也會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覺得如果不翻譯,這首詩我們很難看懂,而且在積累文言詞語方面也會有損失,會學得很心虛。我希望老師能有點新方法。

師:那好,我們就把學習重點放在瞭解屈原的獨特情懷上。因爲詩歌字面意思較難理解,所以我們讓這首詩儘量變得短些,這樣就可以少一點要翻譯的字詞。請同學們嘗試一下,看能否對文中的詩句進行壓縮,留下你覺得足以說清作者意圖的話。

(學生埋頭動筆,然後討論了一段時間。)

生:我來改改前面幾句。我將這些句子壓縮,成了“高陽苗裔,皇考伯庸。攝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覽餘度,錫餘嘉名。名餘正則,字餘靈均。”

(學生鼓掌)

師:大家鼓掌是因爲他改得不錯吧?那麼請問他的改動有什麼特點?

生:詩歌更簡練了,每個句子都只有四個字,那麼整齊,比原文更有節奏感了。

師:照你這麼說,修改後的詩歌成了四言詩,比原文更好了,是嗎?

生:好像不能這麼說。

師:請果斷些,到底是修改後的好,還是原詩好?我們評價一篇作品有哪些標準?

生:應該以主題的需要、表情達意的效果爲標準吧。

師:很好!那麼四言詩的形式跟原詩形式相比,到底有什麼區別?大家自己讀讀看。

(學生七嘴八舌地讀了起來)

生:四言詩比原詩更整齊,更有節奏感了,但是讀起來比原詩要快,顯得比較急促。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學會從作者的心情和朗讀的情境去思考問題了。不過我想簡單地補充一下,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楚辭》是南方文化系統的源頭,而《詩經》是北方文化系統的源頭,《詩經》以四言詩爲主,《楚辭》則相對比較自由,讀起來比較舒緩,所以這兩種形式體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哪怕是一個語氣詞都有標誌性作用,大家想到什麼了嗎?

生:“兮”字是楚地方言的.體現。

師:所以我們能不能把原詩中的那些虛詞、語氣詞,比如“之”“兮”等隨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師:好。但我還是要表揚剛纔那位同學,他的提煉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幫助我們把詩歌的主要資訊瞭解得更清楚了。

(很多學生點頭)

師:如果我們衝着緊縮以求簡練的目的去改動詩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詩?能否再簡單些?

生:我來試試,還是改剛纔那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攝提孟陬庚寅降。皇覽餘度,錫嘉名。名餘正則,字餘靈均。”

(有學生笑了起來)

師:這位同學,你爲什麼笑?請站起來說說。

生:他把詩的意思保留下來了,但是讀起來真難聽。

師:好的,看來你感覺到了,原詩雖然沒有第一位同學修改後的四言詩那麼整齊,但還是很有韻律的。當韻律與情感和諧時,作品纔會給人以恰到好處的感覺。不過,我還是要表揚第二位同學,因爲他真的有很強的概括能力,對於我前面提出的要求,他完成得還是很出色的吧?

生(七嘴八舌):是的。

師:不過就算求簡練,有一個字還是省不得,就是“伯”字。因爲屈原的父親字“伯庸”,稱人的字而不稱名,本身就是表示尊敬,更何況屈原是想到了死去的父親而抒發的感情,其中的敬意很濃,怎麼可以隨便將其父的字給刪去呢?

標籤:離騷 課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