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 3篇

《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 1

(一)預習課

《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 3篇

1、請全班同學各自提供一首描寫西湖的詩歌,準備課堂交流。

2、請找出課文中的一個會意字,並舉例你所知道的3—5個會意字,並相互傳看審定。找出課文中的多音多義字,讀準字音,把握意義用法;掌握課文中自己不認識的生字的讀音、意義用法;課文中的“霧凇沆碭”中的“凇”是形聲字嗎?爲什麼?

3、在課文中標明作者寫湖心亭雪景的量詞,請試用其它量詞置換。

4、作者全文很好地運用了“對比手法”有大小的對比、動靜的對比、冷熱的對比,請用課文中的語句一一說明。

5、試將柳宗元《江雪》詩和本課作一對比,並說明它們所寫內容的異同,準備在全班交流。

6、你認爲作者“癡”嗎?你覺得應該怎樣理解文中的“癡”?

(二)討論課

師:同學們,上次佈置本課的作業大家完成得很好,今天我們結合課文的學習一起來討論討論。先請幾個同學自告奮勇朗誦你提供的描寫西湖的詩。

生1:朗誦蘇軾《飲湖上初晴雨後》詩

水光瀲灩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有相同的同學舉手(生舉手)

生:朗誦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詩。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好!有相同的同學舉手(生舉手)

生:朗誦《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師:有相同的舉手。(生舉手)好!看來選這三首的同學居多,那麼我們看第一首寫的是西湖的雨景,第二首是西河的荷景,第三首呢?

生齊:西湖的春景。

師:對!我們要學的明朝散文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寫的是西湖的……

生齊:西湖的雪景。

師:好!我們的作者登場了,他到西湖去進行一場與人不同的觀光旅遊。作者開篇就交待了遊湖的時間、地點、人物、天氣狀況,還有呢?旅遊方式是坐車、乘飛機還是—————?

生:划船。

師:對!還有旅遊的用品是?

生:爐火。

師:毳衣算不算?

生:不算。

生:算!

師:爲什麼算?

生:因爲冷,特別穿了毛皮衣。

師:對!毳是不是會意字?

生:是!

生:不是!

師:二木爲林,三木爲森,樹多不多?日月爲明,三日爲晶,表示光亮。日落草叢中,暮,那麼毳毛多,表示毛衣。下面接着寫作者所見雪景,“霧凇沆碭”,“凇”是不是形聲字?“冫”、“氵”同爲形旁表義不同。

生:是形聲字。

生:不是形聲字。

師:爲什麼不是形聲字?

生:形旁表義,聲旁表聲。“凇”是聲旁,“冫”是形旁的話表什麼義我說不出來。

師:形旁表“義”,是指表示那類字的類別和範疇,以“冫”爲偏旁的字大都與寒冷有關,如凜、凝、凍等,“氵”表示相關水的字,“冫”表示爲霧凝結而成冰花,全句意思是“冰花一片瀰漫”。下面從大處來了個全景式拍照,“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作者接着又從小處作了特寫式拍照,下面請同學出示你置換的量詞。

生:我是這樣轉換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抹,湖心亭一豆,與餘舟一葉,舟中人兩三點而已。”

師:怎麼樣?還不錯吧!“一抹、一豆、一葉、兩三點”還算準確,還有不有?掌聲鼓勵。

生:我是這樣置換的。“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線,湖心亭一團,與餘舟一橫,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師:不夠精確,也還可以。試想想,那水氣迷濛,光線不強,物體不太清晰,看堤、亭、舟、人似有似無,如夢似幻,我們用的量詞有不有張岱那樣精確傳神?過去王安石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句中的“綠”字,開始用“過、到、入、滿”,總嫌一般化,經過反覆推敲,後來用一“綠”字,頓覺春意盎然,所以我們同學作文選詞造句一定要選用最富於表現力的哪個詞語,這叫畫龍點睛。好!下面看張岱遇到了什麼。

生:兩個人。

生:同是觀賞雪景的人。

師:還可以怎樣說?

生:同遊人。

生:遊客。

師:還可以怎樣說?

生:同志。

師:現代稱呼。

生:知音。

生:(齊讀)

師:這裏寫作者巧逢知音的交往三步曲,一是初識,二是交深,三是“告別”。作者欣逢知音大喜,你用一個什麼詞形容這種狀態?

生:喜上眉梢。

生:喜氣洋洋。

生:大出所望。

生:喜出望外。

師:“強飲”指什麼?

生:勉強喝。

生:不想喝推不過喝。

師:再想想看。

生:我想起來了,是不能喝也要喝。

師:“強”,是不是多音多義字,該怎麼讀?

生:讀“強”兩音

師:對!人逢知己千杯少。“對影成三人”。同學們,前面寫了靜景,這裏應該爲什麼?

生:動景。

師:這是景嗎?

生:是態,對了,動態。

師:好了,我們回過頭來看全篇。興致勃勃賞雪觀景的張岱感覺冷不冷?一同旅遊的人冷不冷?

生:冷。

師:具體說。

生:冷,又加上是時候更定。

師:還有呢?

生:帶了爐火,穿了毛皮衣。

師:還有呢?想想看。(師啓發)“湖中人鳥俱絕。”鳥都怕冷。以上所說,是寫自然界冷,那麼人世間冷不冷?

生:冷呢,人煙稀少。

生:不冷呢,還有同遊的人聊天喝酒。

師:要我說,又冷又不冷。爲什麼這樣說呢?從張岱內心說,他感到人世間象這雪天一樣冷徹肌骨。張岱生活的年代,明亡清兵入關,他躲進深山,常常吃不飽穿不暖,連親戚見到他都當作野人,當作洪水猛獸。爲什麼說不冷呢?大家把《江雪》詩頭一個字連讀一下。

生:千萬孤獨。

師:冰天雪地中的釣魚的老人孤不孤獨?

生:孤獨。

師:自然界和內心冷不冷?

生:冷。

師:對!張岱也和這位蓑笠翁一樣感到“冷”。但張岱和蓑笠翁不同的是不冷,一是內心熱,熱戀西湖春景,熱愛大好河山,二是知音熱,沒想到和自己一樣,人世間有知音,知音難求,知音難逢,你說張岱“熱”不熱?

生:熱。

師:所以稱得上“內心熱,知音熱”,那麼同學們,你們是怎樣翻譯的舟子的喃喃之語呢?

生:不要說相公傻里傻氣的,還有比相公更傻里傻氣的人。

生:我覺得“癡”就是“呆”,呆裏呆氣的人。

師:還有呢?

生:“癡”就是“古怪”。

生:癡呆。

生:老師,我覺得熱愛、喜愛、鍾愛、酷愛都可以。

師:還有呢?

生:執著、鍾情。

師:同學們說得都有道理。張岱象李白一樣,一生好遊名山川。他思戀故國,熱愛西湖。他還專門爲西湖寫了一本書,叫《西湖夢尋》。《湖心亭看雪》選自他的另一本散文集《陶庵夢憶》憶夢、尋夢,對於這樣一個癡情故國山河、鍾情西湖的人,真可以說是“酷愛得有點呆氣。”所以我的理解是“不要說相公酷愛西湖得有點呆氣,還有比他更勝的人。”大家說對不對?[板書]

《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 2

師: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生興致勃勃背誦“孤山寺北賈亭西”,背誦“水光瀲灩晴方好”)

師: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點評:三言兩語的匯入,留下了懸念】

師:請一位同學朗誦全文,同學們仔細聽,粗步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生陳熙之讀,很有感情,師生簡評。)

師:再請一位同學讀一遍。這次朗讀的要求高了一點兒: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請你把它找出來。(生驚詫好奇)

(一同學舉手要求讀,也還不錯。)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文中開頭是說“獨往湖心亭”,應該是一個人,可是後文又出現了一個舟子在說話。

生:還不僅有舟子呢,前文還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這幾處都是矛盾的。

師:同學們好敏銳!名篇名作怎麼可以前後矛盾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和張岱商量一下讓他改改?

生:我建議先不急,等咱們深入鑽研了課文再作定奪,說不定這其中另有奧妙呢!

(大部分同學表示同意)

師:來,我們一起來再齊誦一遍,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

(生齊讀,老師適時多次幽默提醒:沒有陳熙之讀得好。學生會意,迅速主動調整。)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這個字是“癡”。

(學生紛紛表示贊成,老師板書“癡”)

【點評:三次朗讀,次次要求不一樣,抓矛盾是爲下文留下伏筆,抓“癡”是抓全文切入點。三次朗讀爲學生深入入文字作了準備。】

師:“癡”用通俗的話怎麼講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爲舉止不同常人。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讀兩遍,咱們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出特別的呆氣了。

(生自由朗讀,討論,紛紛舉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時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議!

生:還自稱是一個人駕船去的,膽子可真大。(衆笑)

生:還不是一個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

師:你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誇張地讀一遍。

(生動情讀,有意識地誇大處理了“大”字和“絕”字,師生頷首。)

; 師:想想,三天大雪之後的情景?

師:什麼聲音都沒有。

師:用一個成語表達如何?

生(想了想):萬籟俱寂。

師:這是從哪個感覺器官來描寫的?

生:聽覺。

師:能從其他角度來寫嗎?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氣,到空中馬上就被凝固了,耳邊是呼呼的風聲,空氣都是冰涼 的。

師:想象得還可以。也能用一成語來表達嗎?

生:天寒地凍。

師:好。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裏,你會在家幹什麼?

生:烤火。

生:縮在被窩裏看書睡覺。

生:喝熱茶熱咖啡聊天。

師:可是張岱,居然在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裏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異”啊?

生:就是,癡人首先是行爲癡。(衆笑)

師:妙!(板書:行癡)

生:還有老師,你看張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覺得也挺異的。

師:你有感情地讀一遍,說說異在哪兒?

(生讀,還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說不出來)

師:來,咱們一起讀這兩句,細細體會一下。

(生讀,搖頭晃腦的,有些韻味兒)

生:這幅圖嘛,反正就是覺得很不一樣,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的。(衆笑)

師:不着急,我來幫你。老師覺得呀,這一句問題也挺多的。你看“天與雲與山與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說要惜墨如金嗎?一連用了四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師。

師:爲什麼不行?你看我讀。

(師去掉四個“與”,很認真地讀了)

生:效果不對了。

師:哪點不對,你得說服我。

(大家彷彿表達不出來一樣)

師:那我們對比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後再把原文讀一遍。

(生對比讀了一遍)

生:哦,老師,我感覺出來了,這四個“與”並不多餘,它讓“天、雲、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後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師:好樣的,有眼光!來,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

(生拖長音調讀,搖頭晃腦,韻味兒十足)

師:還有一

個地方,老師不解啊。你說文中那些量詞怎麼這麼怪啊?明明應該是這樣的嘛: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

生:不好,顯得好大喲!

師:大有什麼不好嗎?看得更清楚有什麼不好嗎?

生:前面的大和後面的小形成鮮明對比,這樣才“異”嘛!(衆笑)

師:哼,不僅是量詞有問題,我還覺得順序也有問題呢,如果我來寫就這樣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餘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你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沒有了。

師: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進蒼茫宇宙的那種味道。

師(驚喜的):漂亮!咱們讀讀最後一句,把那個“而已”的味道讀出來。

(生反覆讀“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反覆指導“而已”的讀法)

師:感覺到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嗎?

生:景啊,人啊,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在蒼茫天地中,他們都似有似無,“天人合一”了!

(師生驚喜,熱烈鼓掌)

師:哦,這同學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癡人眼中有癡景,是因爲有個“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願望啊!(師板書“癡景”)

【點評:一翻虛擬假設性的對話,一步步引導學生品味癡人之“癡景”,讀得細膩讀得豐滿,讀出了內涵讀出了妙處。】

生:老師,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突然又寫喝酒聊天什麼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壞了?

師:問得好。說不定這後邊還藏着關於“癡人”的祕密呢!咱們先到對話中去找。來,請一同學讀讀“大喜”一句。

(一生起,讀得迴腸蕩氣,神態語氣俱佳)

師:客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咱們用文言文說出來。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衆笑)

師: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衆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會幸會!(衆笑)

師: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師有一疑問啊: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後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說“是金陵人,客此”,然後不留地址,不留電話不留E-mail,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衆笑)

生:應該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癡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還珠格格》中的一個細節,小燕子的哥哥纔出現時,爾康他們問他姓名,他不答,只說“一簫一劍走天涯”。(衆笑)

師: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

生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啊?

生:他不願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

生:他只願融入自然中,和自然爲友,而不願進入世俗的生活。

師:我們現在來看最初我們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楚人數嗎?是張岱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嗎?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爲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生鼓掌)

師:那他的眼中只有什麼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屬於自然的。

師:哦,同學們一點撥,老師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癡人,視世俗世界而不顧,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舟子說他癡,他會辯解嗎?

生:不會。

師:爲何?

生:舟子沒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師:當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

生:他一言不發,搖着頭,臉上有一絲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臉端莊而嚴肅,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獨立,一言不發。(生鼓掌)

師:此時此刻,他心裏會說什麼呢?

(生蹙眉思考)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說張岱心中有寒冰,同學們,找找這個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註釋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豈可因那繁華紅塵忘記故國?

生:他想:我無力改變這天下,那我就在這山水之間來度過餘生罷。

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張岱,絕不媚俗失節,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師:

同學們,老師非常佩服你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於透過癡行癡景觸摸到了並且走進了張岱這位癡人之癡心。(生板書“癡心”)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他們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了,於是,他們只有在大自然中來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在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他們寧願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一朵雲是一片冰。他們不僅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於闊大寧靜清寒靈動之山水。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尋找心智的獨一。同學們,正如那位同學所說,雪是其節,冰是其志,蒼茫天地是其歸宿,凝寒獨立是其人格。讓我們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師生齊誦《江雪》)

師:同學們,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一名詩,送給大家,你們再細細去品張岱之癡吧:

滿紙荒唐言,

一把心酸淚。

都言作者癡,

誰解其中味。

(在動情的朗讀中結束全文)

【點評:巧設情景,讓學生過了一把應用文言文的癮。痕跡不露的引導、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點睛都讓人感覺酣暢淋漓。】

【教學感言】王君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無窮:短文長教,簡文豐教真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這份美好,誕生於以下“突破”。

以“讀”突破。從最開始的全文朗讀到重點句子的品味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讀”中自有山重水複疑無路,“讀”中自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出了興趣,讀出了韻味兒,讀出了精神,讀出了靈魂。“讀”是主旋律,“讀”也成了文言課堂最大的亮點。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語概括和想象不用說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讀方法的設計頗費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讀”的基礎上有所深化,從而推動課堂教學,又掀起學生的第二輪的學習興趣呢?因地制宜應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錯。學生用得興高采烈,老師導得輕鬆自如。“讀”中“用”,“用”中“讀”,既“讀”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學習,成了一種有趣的嘗試。這樣的課堂,怎麼可能不風起雲涌呢?

感到不滿足的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有好些處還開始於老師預先設計好的的“導”,如果能徹底地實現課堂思維從學生始,那樣的課堂纔是真正屬於學生的啊!

【課例點評】(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王方鳴)

文言文到底該如何教?這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焦點。透過王君老師的《湖心亭看雪》,我們似乎可以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 文言文也需要定位。就《湖心亭看雪》而言,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語言上幾無難點,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卻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課教師要作的是引導學生走進一類特殊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抉擇。

第二, 本文的一大亮點是老師的引導很到位。教師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之一,課堂上沒有教師的作爲,就是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本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一大難點,因此,教師的“導”顯得十分重要。課堂上,教師注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誘導學生在討論中提升層次和境界。幾個設疑,深入淺出,非常圓滿地突破了難點,解決了問題,

“得來全不費功夫”,顯出了王老師駕馭教材的功底。

第三, 教師重視學生的探究性閱讀,並善於運用閱讀期待來推進學生的探究性閱讀。例王君老師的匯入:“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走進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這裏故意設定一個懸念,讓學生進入閱讀期待,產生閱讀文字的願望,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情緒調動了起來。實錄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整個閱讀教學就是在不斷地解決舊的閱讀期待和產生新的閱讀期待的過程中完成的,而解決閱讀期待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

第四, 就學習文言文而言,朗讀毫無疑

問地應該也必須成爲解讀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在這個方面王君老師做得很好。整個教學的三個板塊都是由“讀”引領的。圍繞着解讀癡人之“癡行癡景癡心”,王君老師採取了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文字的內核。這其中有想象性朗讀,有虛擬性朗讀,有創造性朗讀;有集體讀,有個人讀、自由讀;有朗讀,還有誦讀,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和難點的突破都是以“讀”爲載體完成的。從這個教例我們可以看出,只要應用靈活恰當,朗讀完全是有能力承擔起解讀文言的重擔的。

第五, 文言文和現代文的教學並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爲同爲語言教學,它們之間在許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對話互爲啓示的。在王君老師的這一教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尋找巧妙切入點作爲主問題提挈全課,設定非常之問激活學生思維,以聯想想象拓展學生情感張力,以多樣朗讀搭建理解橋樑,點題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餘音繞樑。文言文教學和現代文教學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因爲品讀細膩,所以整堂課情趣盎然,讓人回味的地方頗多。

這堂課不足的是教師沒有注意把問題的預設性與生成性結合起來,沒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一道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而生成問題,提高他們探究質疑的水平。

《湖心亭看雪》教學實錄 3

師: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我們先誦讀一首詩,老師來開個頭,如果大家能記住的話,就和老師一起大聲地誦讀出來:“千山鳥飛絕……”

生:齊背《江雪》。

師:同學們記得非常好,柳宗元的《江雪》幽僻清冷、寒江獨釣,給我們展現出了獨特的雪後意境。今天,我們來走入另外一番雪景,去感受不一樣的情懷,我們一起學習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師:首先交給大家一些時間,大家自由地、大聲地朗讀全文,一邊讀一邊將課文中你認爲應當引起同學們注意的生字詞標註下來,並思索應當如何識記最好。現在開始。

生:(出聲齊讀課文)

師:(擊掌,叫停,笑着說)同學們,你們讓我感受到了八年級十三班的團結一致。老師要求自由地、大聲的誦讀,不要求齊讀,聽明白了嗎?好的,再次開始。

生:(自由大聲誦讀)

師:好的,讀完了。哪位同學能夠提起一個字,覺得這個字應當引起同學們的注意?

生1:我認爲在我們這篇文章的第二行“是日更定矣”中,“更”字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個字我們平常都是讀四聲,在這裏應該讀一聲,要注意一下。

師:爲什麼它在這裏要讀一聲?

生1:因爲我們看文章一般都要看文下註解,課下註解標的是一聲,所以我們就讀一聲。(衆笑)

師:謝謝你的誠實。同桌有沒有見解?

生2:我認爲這個字在這裏表示時間,不是表示程度,所以纔讀一聲。

師:分析得真好,謝謝你。

生3:在第二行有一個“餘挐一小舟”的“挐”字,它和“絮”字非常相近,讀時、書寫時應當引起注意。

師:那“挐”字和“絮”字的最大區別在哪裏?

生3:一個下面是“糸”,一個下面是“手”。

師:看得很仔細,請坐。

生4:我覺得第三行的“霧凇沆碭”中,後面幾個字都是生字,比較生疏,我們需要注意。

師:“沆碭”是生字,應當注意。那“凇”字見過嗎?

生4:見過。

師:那請組個詞。

生4:(思考不上來,不好意思地笑)

師:(笑)哦,你沒見過。我們來看這個字,如果把這個兩點水的“凇”字改成三點水的“淞”字,你看好不好?

生4:不好。

師:爲什麼?

生4:因爲…因爲兩點水的“凇”是文中一個詞,三點水的“淞”不是原文中的詞。(衆笑)

師:(開玩笑說)這個同學回答得更誠懇——因爲兩點水是對的,三點水不對。(衆笑)對於這個字,其他同學有沒有自己的識記見解?

生5:形旁兩點水是“冰”的意思,三點水是“水”的意思。“霧凇”是冰晶,應當與兩點水相聯繫。

師:說得很好。形近字之間要注意形旁所表示的意義差別。

生6:課文第二行“擁毳衣爐火”中的“毳”字應當引起注意。這是個生字,想起三毛就會想起這個字。(衆笑)

師:非常有意思。老師想問一個問題,你覺得“一個毛”和“三個毛”有何區別?

生6:“三個毛”更能突出它這個毛多。(衆笑)

師:毛很多,毛很細,這種衣服非常保暖。

師:下面同學們一起看大屏幕,這是本文中的一些生字詞以及多音字,我們一起將含有這些字詞的短語齊讀一下。

生:(齊讀含有生字詞及多音字的短語)

1。【挐(ráo)】

2。【擁毳(cuì)衣爐火】

3。【霧凇(sōng)沆碭(hàng dàng)】

4。【是日更(gēng)定】

5。【焉得更(gèng )有此人】

6。【強(qiǎng)飲】

師: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其他同學在聽讀的過程中,可以邊聽讀邊結合文下注釋對課文進行口頭翻譯,如果遇到自己把握不準的字詞解釋,可以根據上下文進行“猜測”;如果遇到比較簡單的地方,可以憑藉語感“衝”過去。

生7:(朗讀全文,“喃喃”讀錯音)

師:(糾正“喃喃”讀音)同學們一邊聽讀一邊口頭翻譯的過程中,有沒有把握不準含義的字詞,可以提出來。

生8: “餘住西湖”、“拉餘同飲”、“見餘,大喜曰”中的“餘”字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師:有沒有同學能幫助他?

生9:這三個“餘”都是指作者自己,是“我”的意思。

生10:“莫說相公癡”中的“癡”字,我不明白它的意思。

師:(笑)其實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不是覺得這個“癡”字應當解釋成“癡呆”,但又覺得不合適?(衆笑)

生10:嗯…不是。(吐舌頭,衆笑)

師:(對學生)呵呵,他在向我吐舌頭。這個同學提出的問題非常好,這個字我們會在後面進行一個深入的理解,謝謝你的問題,請坐。

師:下面我們來看大屏幕,本文當中有些文言詞彙在以後的文言文學習中我們還會遇到,我們把它提取出來。大家讀詞,然後讀該詞解釋,讀一遍即可,好嗎?來,讀起來。

生:(讀重點詞釋義,記憶)

1。俱—消失

2。上下白—全,都

3。一—小草,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4。而已—罷了

5。下船—等到

師:透過剛纔我們在課上的兩邊通讀課文,以及結合大家提前的預習,我相信同學們一定對張岱的這篇作品有了一定的瞭解。剛纔課前我和同學們交流的時候,我問一位同學:“你喜歡這篇文章嗎?”

他說:“不喜歡。”

我說:“爲什麼不喜歡呢?”

他說:(四川話)“沒得意思!”(學生笑)

下面我們一起進入到文章裏面,看一看能不能從感覺沒意思的文章裏面讀出點兒“意思”來。

師:我們來看題目——“湖心亭看雪”,這是一個記敘性的題目,我們不妨從題目入手,理一理要素,看看有沒有發現。首先我們思考第一個問題:湖心亭看雪,誰去看雪?

生11:作者張岱去看雪。

師:從課文哪裏可以看出來?

生11:課文中有“餘”字,“餘住西湖”、“拉餘同飲”、“見餘,大喜曰”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師:抓住文字資訊,這個做法很好。第二個問題:在什麼時間去看雪?

生12:崇禎五年十二月。

師:能不能再具體一些。

生13:“崇禎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矣”。

師:“更定”是什麼意思?

生13:是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

師:你怎麼知道?

生13:我看的文下注釋。

師:做得非常好,能依據文下注釋理解文意。那張岱是自己一個人去的呢,還是和別人一起去的呢?

生14:他是一個人去的,然後在湖心亭遇到了兩個有同樣看雪興致的人。

師:你從文中哪裏可以讀出是作者一個人去的?

生14:“餘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獨”字。

師:(讚許的)抓得準。(板書:獨行)別的同學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15:後面寫的是“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說明應該不止作者一個人,還有舟子。

師:對呀,作者是和船伕一起去的西湖,可爲什麼卻說自己是“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樣寫矛盾嗎?爲什麼?生16:我覺得舟子的職業是划船,承攬顧客,這和作者的出行目的不同,所以不矛盾。

師:那麼再結合張岱晚上八點去湖心亭看雪,你初步猜測:你覺得張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生16:我覺得他就是古代的那種文人學者,非常有閒情逸致,有時間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師:你自己有沒有晚上八點獨自出來賞雪的經歷?

生16:沒有,因爲我們這邊很少下雪。(衆笑)

生17:我覺得張岱是很浪漫的人。

師:爲什麼用這個詞?

生17:晚上八點別人都回家了,他卻出來,這就很浪漫。

師:我能感受到你是一個崇尚浪漫的人。

生18:我覺得張岱是一個有怪癖的人。(衆笑)冬天晚上八點左右天色應該已經很黑了,天又很冷,他居然還出來看雪,說明他有怪癖。(衆笑)

師:恭喜這位同學,能從看似平淡的文章中找出怪異之處並思考,你找到了解讀本文的第一把鑰匙。

師:再思考下一個問題:湖心亭看雪,雪下得怎樣?

生:大!

師:(板書:大雪)從哪些詞句讀出雪大?

生19:可以從“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中讀出雪大,雪下的時間長、西湖聲音靜。

生20:可以從“擁毳衣爐火”中讀出雪大,因爲很冷。

生21:可以從“霧凇沆碭”、“長堤一痕”等處讀出雪大。

師:這位同學思考的答案一出,把我們指向了本文當中非常精彩的描寫雪景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上這幾個句子。這處描寫是《湖心亭看雪》中歷來爲人們所推崇的經典描寫雪景的文字,它好在哪裏呢?你最喜歡這幾個句子當中的哪一個詞?

生:(思考)

師:誰來說一下?

生22:我喜歡“上下一白”中的`“一”字,它寫出了雪下得非常大,天地渾然一體,天氣非常冷,雪天的顏色也很漂亮。

師:你把這個小短句朗讀一下,並且把“一”字重讀,強調出來。

生22:(朗讀該句,強調重音)

師:你讀的很好,讀出了雪大。

生23:我特別喜歡“舟中人兩三粒”中的“粒”。這個字寫出了人在茫茫大雪中顯得十分的渺小,也突出了雪的大。

師:你說的很好,用人的渺小反襯出雪大。那這個字可不可以在朗讀的時候重讀?

生:(小聲:可以)

師:好,那我來重讀試一下。(師範讀該句,故意將“粒”字讀重音,問生)這樣讀好不好?

生23:好像不怎麼好。(衆笑)

師:呵呵,謝謝你評價老師時謙遜的態度。怎麼不好呢?

生23:這個字意圖體現渺小,雖然很重要,但好像沒有必要重讀,只要輕輕地讀出來就行了。

師:這是個很重要的字,但卻不適合重讀,那我們就把它輕讀,這叫做“重音輕讀”。你讀一下試一試。

生23:(朗讀該句,“粒”字重音輕讀)

生24:我喜歡“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中的“痕”、“點”、“芥”三個字。這三個字在我眼前猶如一幅畫,大雪紛飛三日,雪很厚很漂亮。

師:那你看老師給改動一下好不好:唯長堤一道,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

生24:我覺得不好,這樣改了之後,不能表現雪大……

生25:(補充)用這樣的詞更能夠表現出“我”與萬物的渺小。

師:你說的很好。我在想剛剛幾個同學選擇這幾個詞進行品析的時候,是不是受到了我製作的幻燈片背景的啓示,這個背景大家知道嗎?這是我國著名國畫大師黃永玉先生的同題作品《湖心亭看雪》,“痕”、“點”、“芥”、“粒”給我們勾勒出這樣奇幻的畫面。同時我們要注意,這幾個字是不是都要重讀呢?

生:重音輕讀。

師:我們一起來齊讀一下。

生:(齊讀,“痕”、“點”、“芥”、“粒”嘗試重音輕讀)

生26:我喜歡“唯長堤一痕”的“唯”字,這一個字能體現雪大,而且覆蓋力很強,它把所有的東西幾乎都覆蓋了,能夠看見的很少很少,“痕”可以理解爲只是隱隱約約地露出一點痕跡。

師:你用了一個詞來形容這種視覺感受——隱隱約約,這個詞很傳神。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意見?

生:(再次陷入思考,師等待)

生27:我還喜歡“霧凇沆碭”中的“沆碭”這個詞,它寫出了冰花一片瀰漫,白茫茫的一片,說明雪下的大,像仙境一樣的樣子。

師:你形容得非常好,你給大家朗讀這一句,讀出你的這種感受。

生27:(朗讀,缺乏意境)

師:你讀得有一些膽怯。這樣,你讀的時候把“沆碭”這個詞聲音拖長,試一下。

生27:(朗讀,把“沆碭”拖長)

師:挺好,你再嘗試將這個詞拖長並加上顫音,試一下。

生27:(朗讀,拖長並加顫音,但沒有托住氣息,出現破句)(衆笑)

師:氣託不住了是嗎。來,深吸一口氣,托住氣息,再讀一下。

生27:(朗讀,拖長並加顫音,很成功,臺上臺下報以熱烈掌聲)

師:你讀得真棒,謝謝你,白氣瀰漫,不斷擴散,你讀出了應有的意境。下面同學們看這個句子:“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老師覺得這裏面有一個“與”字反覆出現,是不是很繁複?我們可不可以把它去掉?爲什麼?

生28:這三個“與”字的重複,更能加強這句話的氣勢,更能表現出雪的大,把天、雲、山水的顏色化爲一體,難以分辨。

師:說得好,三個“與”字增加了整體感,雄渾難辨。我們看,這處寫景共有兩句:前一句強調“極大”,我們要讀出一種雄渾感,注意讀出重音;後一句強調“極小”,我們要讀出渺小感,採用重音輕讀的方法,幾個量詞逐次漸輕,當讀到“舟中人兩三粒”的時候,停頓一下,把最後的“而已”讀到最輕。老師先來範讀一下,其間大家可以小聲跟讀。

師:(範讀)我們想象這畫面,一起齊讀這處寫景句,來,一起讀起來。

生:(齊讀)

師:前天與大家見面交流的時候,我曾問過一些同學:咱們這裏下過雪嗎?有個同學說:我們只在20xx年冬天看到了幾個雪花片片(四川話)。我們似乎對大雪的感受很少。有同學說:老師你要是讓我寫雪,我一定會寫下雪多美。可是我們發現作者張岱寫雪的時候,似乎並不是寫雪“美”,而是側重於寫什麼呢?

生:(齊)雪大。

師:你如何理解在這處寫景中作者的用意呢?

生29:因爲雪大才美,“大”即是“美”。(衆笑)

生30:我認爲,作者真正喜歡的是雪“大”這樣一種氣勢,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渺小。

師:我們看到,作者不寫雪美,而直言其大,這又是一處奇異的地方。接着往後讀,作者觀完雪景,到了湖心亭卻遇到了兩個人。

生:(齊)金陵人。

師:他們相遇之後心情如何?

生:(齊)大喜。

師:(板書:喜遇)從哪裏可以讀出這種“大喜”?

生31:“餘強飲三大白而別”中這個“強”字可以讀出來,“白”是酒杯,他強盡力地喝了三大杯酒,說明他很高興。

師:這個“強”字我們可不可以理解爲:我本來不愛喝酒,可是你非要我喝,我只能不情願地喝,所以叫“盡力”?

生31:我不這樣理解。我認爲應該是很高興、很痛快地喝。

生32:從“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更”中可以讀出“大喜”。張岱沒有想到能在湖心亭還能遇到人,很驚喜。

師:你把這一句話讀一下,把你所選的詞讀重,強調出驚喜感。

生32:(朗讀該句,強調“更”)

師:這個句子讀的時候強調“更”字,讀出驚喜。老師再教給大家另外一種讀法。我們想:金陵人見到張岱感到很意外,這是爲什麼呢?

生33:因爲他們覺得下這樣大的雪一般應該不會有人這麼晚出來,沒想到居然也有“這樣的人”。

師:“這樣的人”在句子中指哪一個詞?

生33:“此人”。

師:我們再讀這個句子,強調“更”的同時,再將“此人”強調出來。

生33:((朗讀該句,強調“更”、“此人”)

師:湖中遇到金陵人,雙方見面分外高興。可是有一個問題,難道張岱和這兩個金陵人原來是老相識嗎?

生:(齊)不是。

師:那他們爲何會一見如故呢?

生34:我覺得張岱遇到金陵人,就像俞伯牙遇到鍾子期一樣,他們有共同的愛好,情趣相投,同爲知己,所以他們會有親切感。

師:你說的很好。(總結內容)我們來看,在這樣一個“大”雪天,作者張岱一個人“獨”行,在湖心亭“喜”遇兩個陌生人,還痛快地喝酒,然後瀟灑地走了。於是有一個人不理解了,他覺得用一個字來形容張岱再合適不過了。

生:(齊)癡!

師:(板書:癡)這是誰說的?他所說的“癡”是什麼意思?

生35:這是舟子說的。他所說“癡”表明他對張岱與金陵人的賞雪不理解,舟子覺得他很傻。

師:呵呵,課堂一開始那位同學的疑問得到了證實。(對生35)那你覺得“傻”是不是張岱把“癡”字寫入本文的含義?

生35:不是。張岱的真正意思是是借這個字表現自己對湖心亭遇知己的欣喜、對西湖雪景的“癡迷”。

師:你提出了對這個詞的理解——“癡迷”,請坐。張岱爲什麼如此“癡迷”於此景、此人呢?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岱。(示幻燈片——張岱背景介紹)

背景介紹: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爲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

明朝亡後,張岱曾參加過抗清鬥爭,後來“披髮入山”以消極避世表示其民族氣節,《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即寫於明亡他入山以後。

師:我們研讀這兩段背景資料,一起看一個詞“不仕”,何爲“不仕”?

生36:“不仕”就是不做官。

師:是不是因爲科舉考不上,沒有做官機會?

生36:不是。這是因爲明朝亡國之後,張岱不想背叛祖國,有對祖國的懷思。

師:非暴力,不合作。

生36:對。

師:請坐。本着剛纔我們對寫作背景的瞭解,現在我們再重新思考課文中張岱的幾個怪異行爲:“獨行、大雪、喜遇”,你對文章內涵有沒有新的想法?

生37:從這三個行爲,我看出他是一個孤獨又豪邁的人,他於冬天大雪的晚上一人去看雪,可見內心孤獨;遇到知己又痛快喝酒,可見他很豪邁。

師:那“大雪”如何理解?

生37:“大雪”看出他比較淒涼的感覺,因爲他的祖國亡掉了,他自己隱於山中,過着隱士的生活,對現實很無奈,比較淒涼。

師:請坐。這個時候,讓我們想象張岱的內心:他的心裏充滿對故國的懷思,內心裏有國破家喪的陣痛,而自己又無所寄託。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情懷,再次朗讀本文中的描寫雪景的句子,去體會張岱的情思。一起讀起來。

生:(齊讀)

師:帶着這個情思,我們再將全文一齊讀背。(示幻燈片)

生:(一齊讀背)

師:都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課下請同學們上網搜尋並閱讀張岱的《陶庵夢憶自序》,進一步體味張岱的情思。同時,我們回去進行比較,《湖心亭看雪》與課堂開始時柳宗元的《江雪》有何異同。今天,我就和同學們共同學習到這裏,下課。

生:(起立)老師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