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化石吟

《化石吟》教學反思(15篇)

化石吟1.06W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化石吟》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化石吟》教學反思(15篇)

《化石吟》教學反思1

這是第四單元的開篇文章,乍看是簡單易學的詩歌。但因爲這單元以科學知識爲主,使得詩歌語言表達的內容晦澀難懂。怎樣引導學生較快的理清思路,理解內容。這是我努力思考和探索的切入點。

所以本門課目的教學設計我預想的是1課時足以。先讓學生藉助課後讀一讀,寫一寫,標記感知少數幾個新詞的讀音與解釋。然後錄音範讀全詩。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讀通讀順,接着齊讀。首要熟習步驟完成後,着重引導學生髮現②與⑦兩小節的一問一答,前後對應,從而詳細分析理解中間③~⑥部分化石所說的話,即化石帶給我們遐思的內容,說是詳解,其實也不用多講,關鍵語句的含義,重點字詞的比喻妙用,自然化石帶給我們的科學幻想就展露無貽。最後,我再補充性的回頭帶一下第一節,介紹四類最早的動植物祖先以及作者疑問開頭的作用。

自以爲這樣的構思合理滿意,實際上課過程也如我預料一般順利進行。但是,我的這種出發點錯誤了。對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不能預料也無法意料的。事實上,我讓學生剛翻到新課在自讀自劃自寫的環節中,他們熟悉詩歌的進度很慢。往往超出我預設的時間很久,問了一遍又一遍“好了嗎?”,學生的回答依舊是“還沒”,導致時間拖延。這門課實際上上了一節半。看來。我得加強這方面的積累,多迎合學生的心理(可能也是學生不預習的緣故)。不過,正因多了半個課時。反而有利於我發揮另外半個課時的課堂效率。讓學生及時鞏固,背誦並當堂完成作業本,效果挺好。

《化石吟》教學反思2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嚴重忽視詩歌教學,多數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鑑賞詩歌等方面淺嘗輒止,或者把結論性的東西直接教給學生,只要學生會背、會默寫就算完成教學任務。那麼,如何有效地開展詩歌教學,如何真正體現詩歌教學的價值?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深思和探討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初步做了一些嘗試,現結合《化石吟》一課教學的得與失做如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1、能指導學生初步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

既然是詩,就一定會有節奏和韻律。詩人的情感是透過充滿節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所以,詩歌教學離不開朗讀。上海師範大學的王榮生教授曾指出:“朗讀是學生走進詩歌感受詩美的重要途徑,但怎樣引導學生透過朗讀來感受呢?常規方法一是透過情境的創設,如多媒體、背景音樂等的設定來創設一個朗讀的外在氛圍,使學生自然生髮情感,二是透過模仿教師朗讀或名家誦讀使學生提升朗讀水平,三是透過課程資源的運用,如背景資料等等。小學這樣,初中這樣,高中也這樣……”

《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詩歌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把作者的情感體驗和複雜心情透過聲音充分表達出來,無疑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基本功之一。

《化石吟》既是一首科學詩,也是一首抒情詩。作者主要透過寫科學家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全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富有音樂美。針對七年級學生接觸詩歌不多及此詩的特點,我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點爲:反覆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美、節奏美和韻律美。

在課堂教學中,我能夠抓住“朗讀”這一主線,耐心地爲學生指導朗讀要領,盡力做好朗讀示範,並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選取多種朗讀方式開展朗讀訓練,透過聽讀、教師範讀、學生練讀、全班齊讀、師生評議等方式,使學生“目睹”、“口誦”、“耳聽”、“心思”等多方面立體化地感知詩歌,使他們基本掌握髮聲、停頓、輕重等要領,在反覆吟誦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體會。

2、能依據新課改要求,讓學生在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習。

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課堂新模式需要改變舊有的教學觀念,我們不能再抱着新教材採取舊方法。

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能依據新課改要求,讓學生在自學、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習,在平等交流中展開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並透過啓發、合作、交流、探究等形式,讓學生自己有所發現、學有所得。如我指導巡視學生劃分詩歌節奏時,發現個別學生劃分有誤後,及時啓發他,使他糾正了錯誤的劃分。

在“精讀品味,合作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針對“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嗎”及“這首詩在創作手法上有什麼特色”等問題,我沒有直接把答案灌輸給學生,而是透過啓發與點撥,讓學生自己領悟。

3、能爲學生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力。

本次教學比賽是借班上課,師生不熟悉,加上七年級學生很少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學生大多很緊張,爲調動課堂氣氛,我能在教學中有意給予學生真誠的微笑與鼓勵,爲學生創設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拉近了師生關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力。

二、存在的問題:

1、時間分配不合理。

因在指導學生朗讀這一環節用時過多,導致最後一道想象題留在了課後。

2、劃分句子節拍時指導不到位。

很多學生在劃分句子節拍時錯誤,但因時間關係沒有深入指導,使學生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3、板書設計字跡大小不一。

三、今後打算

總之,對於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力求更新教學理念,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長補短,不斷探索嘗試,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化石吟》教學反思3

本學期,我進行了《化石吟》的公開課教學,課後,結合本組老師對我這節課所做的評議,我對本節課也進行了較爲深入的反思,以期能促使本人今後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層樓。現做反思如下:

本文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目標應是在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內容,體會感情;理解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並增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的教學重難點主要定位爲: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透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一以貫之執行了這幾項教學任務,也基本上收到了預期效果。應該說,這幾項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比較到位,我在課堂上也儘量努力嘗試進行了一些突破;其次,在匯入新課以及對拓展延伸性問題的設計時,本人進行了較爲精心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本人歷來提倡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的字詞教學;最後,本人認爲,作爲一個語文教師,老師在授課時應能融入自己的激情,從而能真正做到以情感人,這也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許也正是本人在現在的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深有感悟的一點。

誠然,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也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還有待在今後的授課中不斷改進提高:首先,在課件的使用上,因諸多條件的限制,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導致課時安排太過緊了些,沒能更充分地安排落實好各項教學程序,對有些問題的展開也不夠充分些;其次,在重難點的突破上,顯得還是不夠全面深入些。本人將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爭取不斷努力完善自己,以期能更加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能力。

《化石吟》教學反思4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它用優美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引領讀者進入科學世界。本詩內容簡單卻不枯燥,如果讓學生既學到相關知識,又能活躍想象,那就兩全其美了。於是我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分爲三個環節:一是匯入及生字詞的檢查;二是整體感知,概括主要內容、把握情感、理清結構;三是品析語言,觀察圖片,放飛思想,進行練筆。

在教學過程中,先進行預習反饋,再以圖片匯入,吸引學生注意力;聽錄音,劃節奏。學生齊讀、自由讀、活躍氣氛。在整體感知中,學生先思考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接着第三環節,由於時間掌控不精確,這一環節的重點——觀察圖片,放飛夢想,進行練筆只能在課後完成。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1、在處理生字詞上花費時間過多,各環節之間的時間安排不合理,這是我備課準備不充分、課堂的掌控能力不足造成的。2、在第三環節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我出示ppt,學生謄抄筆記的過程,缺乏討論、交流的過程,使課堂氛圍變得冷清,缺乏活力。

在今後的教學中,充分的備課、掌控課堂、對時間的有效分配,活躍課堂氛圍,把語文課上活,上的有實效性,目標完成度高等都是我努力的方向。

《化石吟》教學反思5

《化石吟》這堂的教學,使我深有感觸,讓我深深地懂得,作爲一個語文老師要上好一堂課,實在不容易,要做很多的準備。這篇課文我抓住了重點性的語句展開教學。“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那麼,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問題拋出,學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靜寂,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突然,教室後面跳動起極不和諧的音符——幾個學生騷動起來,甚至在竊竊私語。我正要發怒,轉念一想,已經第四節課了, 學生能坐到現在也不容易,於是,我壓住火氣問: “你們幾個幹啥呢?” “照片,恐龍照片。” 什麼,恐龍照片?我一激靈,來了精神,馬上讓學生把恐龍照片傳到講臺上。沒想到,這個貌不驚人的女生竟然送來厚厚的一疊照片,翻開一看,全是恐龍照片。 這可真是天賜良機啊,我何不趁此機會挖掘出我的課堂需要的資源呢?於是,我讓這個女生介紹了與這些照片有關的旅遊見聞。 “我在公園裏看到了巨大的恐龍化石,它鑲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還欣賞了栩栩如聲生的恐龍,由此我想,在幾百萬年以前,一定生活着很多恐龍” 一石激起千曾浪,臺下不少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言: “我在公園裏看到了三葉蟲化石和魚化石,我想,在遠古時代,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後來,地殼發生運動,板塊之間的擠壓讓我們這個地方隆起,成了連綿不斷的山脈。” 如及時的甘霖,輕輕揮灑在乾涸的土地上,所有學生都睜大好奇的眼睛聆聽着這美麗的神話一樣的遐想。是啊,這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嗎? “化石,讓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化石,向我們展示了生物進化的過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啊。”至此,這堂課的難點在生成的資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樣自然,那樣輕鬆愉快,不着痕跡,我想是我的教學機智幫助了我自己。

《化石吟》教學反思6

《化石吟》這堂的教學,使我深有感觸,讓我深深地懂得,作爲一個語文老師要上好一堂課,實在不容易,要做很多的準備。這篇課文我抓住了重點性的語句展開教學。“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那麼,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問題拋出,學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靜寂,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突然,教室後面跳動起極不和諧的音符——幾個學生騷動起來,甚至在竊竊私語。我正要發怒,轉念一想,已經第四節課了,學生能坐到現在也不容易,於是,我壓住火氣問:

“你們幾個幹啥呢?”

“照片,恐龍照片。”

什麼,恐龍照片?我一激靈,來了精神,馬上讓學生把恐龍照片傳到講臺上。沒想到,這個貌不驚人的女生竟然送來厚厚的一疊照片,翻開一看,全是恐龍照片。

這可真是天賜良機啊,我何不趁此機會挖掘出我的課堂需要的資源呢?於是,我讓這個女生介紹了與這些照片有關的旅遊見聞。

“我在公園裏看到了巨大的恐龍化石,它鑲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還欣賞了栩栩如聲生的恐龍,由此我想,在幾百萬年以前,一定生活着很多恐龍……”

一石激起千曾浪,臺下不少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言:

“我在公園裏看到了三葉蟲化石和魚化石,我想,在遠古時代,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後來,地殼發生運動,板塊之間的擠壓讓我們這個地方隆起,成了連綿不斷的山脈。”

如及時的甘霖,輕輕揮灑在乾涸的土地上,所有學生都睜大好奇的眼睛聆聽着這美麗的神話一樣的遐想。是啊,這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嗎?

“化石,讓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化石,向我們展示了生物進化的過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啊。”至此,這堂課的難點在生成的資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樣自然,那樣輕鬆愉快,不着痕跡,我想是我的教學機智幫助了我自己。

《化石吟》教學反思7

精讀品讀這一環節我都是以多媒體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出發點在於讓對遠古生物並不熟悉的學生能夠在看圖識文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因爲這個班級的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我在提出問題後只請幾位能說出答案的學生談了理解和感受,忽視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這些問題的學生,如“冰冷的骸骨”、“平凡的真理”、“裹藏”等語句的品析,學生是難以獨立回答完整的,在這裏我沒有讓學生髮揮想象,翻閱資料,獨立思考,最終都以多媒體出示參考書答案作結,導致大部分學生只知道作好筆記來應付作業和考試,也失去了思考的動力和興趣,這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這一點在評課中經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以後課堂問題的設定要有取捨,有梯度,(課後的題目可以參考採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節都有一個問題,要學會取捨,有重點)難度高的問題讓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而難度中等或較低的問題就留給基礎比較差,認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較差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讓學生多想多說,重視課堂“生成”的問題,在學生講的基礎上作相應的補充,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樣也落實了新課程標準中“最近發展區”的理念,讓每位學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爲學習的主人。

《化石吟》教學反思8

1、這節課把握住了課文的兩個重點來教,一是科學性,一是文學性,並且能巧妙地藉助吟頌法和聯想想象法來落實,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能自覺參與,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於表達,激發了愛科學和愛文學的熱情,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2、在品味詩歌語言這一環節上,學生對關鍵詞句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比較少,說明對詩歌語言的揣摩理解還有待於進一步的引導、研讀和訓練。

3、推測猛獁死因的時候,有些學生的想象過於離奇,與上古時期的氣候、地理條件等都相差太遠。說明學生的課前準備不足,對有關古代生物的知識瞭解太少,知識不夠廣闊。以後應指道他們開闊視野,廣泛吸收各類知識的營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化石吟》教學反思9

這節課總的看來,我覺得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接近素質教育對課程與方法的要求,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感到較成功之處:

一、用《一個美麗的傳說》創設情境,然後由此匯入。“石頭怎麼會說話,他怎麼說,說什麼?”這樣匯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探究這首詩的慾望。同時,利用化石圖片也同樣可以起到激發學生求知慾的目的。帶着激動、興奮、急切的心情去探究課文。

二、在教學中注重了詩歌韻律的教學,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朗讀。我覺得詩歌教學,採用這種方法效果較好。

三、在研讀賞析和拓展延伸中,鮮明地體現了想象的層次性。

如:老師示範性地提出了三個問題,目的是;一抓住重點,二是讓學生學會怎樣提問。

然後由學生質疑提問,這樣可

以訓練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思維。再加上“你喜歡那一句,品味賞析”進一步訓練積極思維,同時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及促進其對知識的掌握。拓展環節,讓學生髮揮想象談談“逝去萬載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這些內容都可以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思想。

四、我覺得這節課,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結合的特點。如: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和感悟,象讓學生認識到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讓學生產生科學鑽研的精神,產生求知慾等。對課文知識性問題的探究,體現工具性。

不足之處:

時間控制的不好。我本打算在電教室上,使用投影讓學生展示自學字詞。這樣就不會浪費時間,而且效果也好。

《化石吟》教學反思10

“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那麼,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問題拋出,學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靜寂,連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到。突然,教室後面跳動起極不和諧的音符——幾個學生騷動起來,甚至在竊竊私語。我正要發怒,轉念一想,已經第四節課了,學生能坐到現在也不容易,於是,我壓住火氣問: “你們幾個幹啥呢?”

“老師,我們在看照片,恐龍照片。”

什麼,恐龍照片?我一激靈,來了精神,馬上讓學生把恐龍照片傳到講臺上。沒想到,這個貌不驚人的女生竟然送來厚厚的一疊照片,翻開一看,全是恐龍照片——在王屋山地質公園裏的攝影留念。

這可真是天賜良機啊,我何不趁此機會挖掘出我的課堂需要的資源呢?於是,我讓這個女生介紹了與這些照片有關的旅遊見聞。

“我在王屋山地質公園裏看到了巨大的恐龍化石,它鑲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還欣賞了栩栩如聲生的恐龍,由此我想,在幾百萬年以前,我們王屋山一帶一定生活着很多恐龍……”

一石激起千曾浪,臺下不少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言:

“我在王屋山地質公園裏看到了三葉蟲化石和魚化石,我想,在遠古時代,我們濟源,包括巍巍太行山在內,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後來,地殼發生運動,板塊之間的擠壓讓我們這個地方隆起,成了連綿不斷的山脈。”

如及時的甘霖,輕輕揮灑在乾涸的土地上,所有學生都睜大好奇的眼睛聆聽着這美麗的神話一樣的遐想。是啊,這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嗎?

“化石,讓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化石,向我們展示了生物進化的過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啊。”至此,這堂課的難點在生成的資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樣自然,那樣輕鬆愉快,不着痕跡,我想是我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幫助了我自己。

《化石吟》教學反思11

化石吟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 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並體味本詩的節奏、韻律美 。

②理清結構,展 開聯想和想像,理解本詩內容。

③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 透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教師:“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着善良和美好呢?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2、出示課題,並析題:解釋“什麼是化石”。並播放化石圖片,教師進行解說。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複雜變化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爲研究地球上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大多數化石是由生物體的堅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莖的化石,動物的牙齒、貝殼、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則是生物體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 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好詩的節奏、重音、語氣和語調,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探究質疑:題目“化石吟”的“吟”是什麼意思?

討論並歸納:“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裏是讚頌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讚頌化石的抒情詩。

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本詩寫科學家通 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讚頌科學的神奇。

2、學生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請找出有關段落,並給詩歌分層,概括大意。

學生髮言,明確:詩歌在結構上 是“總一分一總”;分爲三層:1—2節透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三、自主探究

1、學生齊讀3—6節,找出 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喜歡的理由;也可說說在讀詩過程中碰到的困惑之處。

問題組例舉: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c.怎樣 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資訊,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因爲在化石中,作爲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爲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d.“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說明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這樣設喻,生動形象,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

2、寫作方法探 究:

⑴第一、二節連續用了六個問號,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透過問句的形式,引發讀者的思考和想象。連續不斷地問句表現出作者對科學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也開啟了作者思維的閘門,使讀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億萬年前那神祕的世界,去傾聽化石講述那奇幻的神話。

⑵詩中第1節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排比的修辭,透過連續的四個問句,增強語勢,富有強烈的節奏感,也表現了作者濃厚的科學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開啓了讀者想像與聯想的閥門。)

⑶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反覆朗讀,體會這一特點。並說說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裏? 最後一節迴應1、2節,使全詩結構完整,有放有收,有問有答。

⑷詩歌把化石稱爲“你”有什麼好處?

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作者將化石當作可以說話的人,並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它,顯得自然親切。

3、學生再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學們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

2、根據你所知道的或能設計出的科學技術,談談讓滅絕的物種重生的方法。

3、你學了這首詩後,有何感想?(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五、 佈置作業

1、參觀或查閱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爲《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2、熟讀課文。

附板書: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化石吟教學反思

從匯入環節來看,開始我是以提問的方式來問學生是否知道化石,並且在多媒體中展示了幾張化石的圖片,農村的學生沒有去過大圖書館,更別說博物館,所以這樣設計的目的就在於引起學生的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接着就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邊看FLASH播放的課文朗誦視頻,邊對照課本朗讀來整體感知,本意是想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圖文結合的閱讀中初步感知全文內容的,但我忽視了初一的學生還沒有這樣的概括能力,他們剛剛從小學進入初中,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畢竟還十分有限,儘管我在揭示答案之前已經引導學生說出了許多關於這首詩歌內容的不同答案,但我沒有就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而展現的是教學參考書上的答案,這是我最大的失誤,因爲這些語句學生根本不可能答得上來,到最後只是限制了他們的思維罷了,所以,在接下來的備課和課前準備中我會更加註重讓學生自己去概括內容、組織語言的這一環節。

連接匯入與整體感知的這一環節的失誤也影響了我接下來的精讀細讀環節。因爲學生並沒有透過兩次的朗讀就自己領會全詩的意思,他們對整首詩歌的內容把握是從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得並不透徹,這也限制了他們在精讀文字的過程中的發散性思維。比如在請一位學生讀第三節的時候,有幾個生字“骸”“腐朽”“悄然潛行”“軀殼”等還不是很確定讀音,我應該就這一情況再次着重強調這幾個字的讀音和意思,並引導學生朗讀鞏固,而我只用幾句話強調了一下,並沒有要求學生再讀以鞏固學習,而“軀殼”的“殼”字在糾正字音之後我自己因爲平時的習慣在之後的講解中又讀錯了兩次,這也於無形當中讓學生犯迷糊,到底是讀哪個呢,所以這是這堂課讓我最慚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錯誤習慣的確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響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

另外,精讀品讀這一環節我都是以多媒體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出發點在於讓對遠古生物並不熟悉的學生能夠在看圖識文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因爲這個班級的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我在提出問題後只請幾位能說出答案的學生談了理解和感受,忽視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這些問題的學生,如“冰冷的骸骨”、“平凡的真理”、“裹藏”等語句的品析,學生是難以獨立回答完整的,在這裏我沒有讓學生髮揮想象,翻閱資料,獨立思考,最終都以多媒體出示參考書答案作結,導致大部分學生只知道作好筆記來應付作業和考試,也失去了思考的動力和興趣,這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這一點在評課中經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以後課堂問題的設定要有取捨,有梯度,(課後的題目可以參考採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節都有一個問題,要學會取捨,有重點)難度高的問題讓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而難度中等或較低的問題就留給基礎比較差,認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較差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讓學生多想多說,重視課堂“生成”的問題,在學生講的基礎上作相應的補充,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樣也落實了新課程標準中“最近發展區”的理念,讓每位學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爲學習的主人。

再者朗讀能力的提高是初一學生的一大目標,又因爲這是一篇詩歌,所以朗讀勢必要佔很大的比重。鑑於對學生的瞭解(他們重視分數,有很強的小組競爭意識),我設定了一個小組競賽朗讀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結合齊讀、小組讀、個人讀等方式來落實朗讀環節,雖然學生反映很好,也很積極,但是他們重視的只是自己這組的成績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朗讀能力,所以這於無形之中淡化了語文課的濃郁書香氣。我還沒有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我的普通話比較標準,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朗讀的讀音,我的詩歌朗誦感情比較豐富,能夠爲學生做很好的示範),畢竟教師範讀是對學生朗讀的最好引導,他們能透過老師與自己的朗讀對比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語文課堂的獨特之處應該是琅琅的讀書聲而不是競賽的吆喝聲,語文課堂應該是以學生感知語言——品味文字——暢談感想爲主的練場,而不是競技場,要真正地做到以語文爲宗,讓預設爲學生而變,讓學生動腦,讓學生會說。

最後透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自己的表達和方法上的不足,板書設計還是要引起,再者畢竟不是演講或表演,語文老師的神態和語言表達應該是隨着課堂的進行和學生的反應進行而變化的,雖然微笑是最美的語言,但是還是要時刻謹記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根據課堂生成情況和學生反映情況來調整自己的用語和神態,取得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綜上,發現自己還是有許多的不足和缺點,但我會本着謙虛的態度一如既往地努力,爭取一次的反思有一次的進步,提高自己的素養的同時,緊跟新課程的步伐,多爲學生想,多想學生所想,讓語文課成爲學生培養興趣、發揮想象、學會表達的演練場,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化石吟》教學反思12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詩歌講的是人類透過對化石的研究,展現出億萬年前的天地景象,表達了詩人對人類偉大以及科學神奇的讚歎!相對於本學期的《在山的那邊》和《理想》,這首詩要容易得多。我感覺《化石吟》是一篇絕好的能激發學生想象也可以訓練學生寫作能力的文章!於是就對教案教參進行刪繁就簡的處理,明白課文的實際功用,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明確一兩個教學目標,爭取透過對目標任務的訓練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讓每一篇課文都發揮出應有的示範功能!讓每一篇課文都生髮出激發學生能力的導火索!

我設定了兩個目標:1,透過朗讀,學會想象,展現畫面

2,理解詩意,概括主旨,掌握難句

初一的學生畢竟剛從小學上來,你能指望他們有多大的理性分析能力?他們正處於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年紀,這個時候透過詩歌的教學來喚起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學會思考,在思考中學會表達,不但培養了想象力,也訓練了表達能力。完全符合學生的生理髮展特點,也符合從感性到理性的思維訓練過程。 “透過朗讀,學會想象,展現畫面”就是我本節課訓練的重點,接下來,教大家理解幾句難句,結合詩意,把句子放進全詩來把握。理解詩意的同時把握難句,引導同學們概括主旨!一節課不就悄悄的結束了嗎?潤物細無聲,關鍵是春雨能滋潤會滋潤!

《化石吟》教學反思13

剛剛上完《看雲識天氣》一文後,我感觸頗多。在這裏我談一談我的教學反思:

雲的形狀,光彩與天氣的關係用圖表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把雲的各種開頭各種光彩與天氣的關係展現得一目瞭然,脈絡清晰。可以透過表格設計,幫助學生理清頭緒,明確概念。

上完課後,我才明白了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我在“看雲識天氣”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從雲的形狀來判定雲的種類,我就在現實生活中做不好,怎麼能很好地教給學生呢 下去後,多找一下關於“看雲識天氣”的雲的開頭光彩的圖片,多分析,多比較,充實自己,適當的機會,在班上辦一個雲的形狀,光彩的圖片展覽,成立一個氣象預報小組,使本節課的外延更廣泛,更美好。

多補充一些“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雲的形狀,來向,厚薄,顏色,移速等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這些諺語蘊含着豐富的物候知識,是他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讓學生多積累一些諺語,是很有好處的。可以引導學生積累這些諺語:“天上鉤勾雲,地下雨淋淋”,“炮臺雲,雨淋淋”,“雲交雲,雨快臨”等朗朗上口的諺語,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一切教學過程最終都必須以學生獲得知識,增長能力爲目的。隨着時代的前進,科學不斷髮展,它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如何使說明文說得更科學,更有時代的氣息,這就要求教師以主導作用之火,去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本文教學中怎樣表現它的時代氣息?可在教學中設計要學生修改,加工文章結尾的訓練──“看雲識天氣”的侷限性。這樣的設計,可以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總之,從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慶幸的是,我找到了針對不足而採取的方法措施。讓我們共勉吧!

《化石吟》教學反思14

朗讀能力的提高是初一學生的一大目標,又因爲這是一篇詩歌,所以朗讀勢必要佔很大的比重。鑑於對學生的瞭解(他們重視分數,有很強的小組競爭意識),我設定了一個小組競賽朗讀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結合齊讀、小組讀、個人讀等方式來落實朗讀環節,雖然學生反映很好,也很積極,但是他們重視的只是自己這組的成績而不是自己真正的朗讀能力,所以這於無形之中淡化了語文課的濃郁書香氣。我還沒有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我的普通話比較標準,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朗讀的讀音,我的詩歌朗誦感情比較豐富,能夠爲學生做很好的示範),畢竟教師範讀是對學生朗讀的最好引導,他們能透過老師與自己的朗讀對比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語文課堂的獨特之處應該是琅琅的讀書聲而不是競賽的吆喝聲,語文課堂應該是以學生感知語言——品味文字——暢談感想爲主的練場,而不是競技場,要真正地做到以語文爲宗,讓預設爲學生而變,讓學生動腦,讓學生會說。

《化石吟》教學反思15

本首詩歌很有特色,它用優美的語言、奇特的想象引領讀者步入科學世界。內容簡單卻不枯燥,如果能讓學生既學到相關的知識,又能活躍想象,那就兩全其美。於是我在設計教學案例時,在完成詩歌內容與情感的把握後,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用生物知識來理解詩句(但又不能缺少語文的特色)。詩句的理解並不是很難,只要將其他的科學滲入,就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二是練筆,透過講述化石的故事來開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想象力的重要性。是希望透過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可是本節課教學下來,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首先,我覺得還是備課不夠充分,對一節課時的教學量來說太大,導致最後成了拖堂課。最後一個環節(放飛想象,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沒有時間進行教學。其次是在“理解探究,品析句子”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中,我覺得還是預設的太強,所有問題都是老師預設的,這樣似乎就像一堂練習課,老師始終在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了。我覺得在這一個環節中,應設計一個這樣的品析句子的問題(請找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說說喜歡的理由)。這樣就可以圍繞着學生的問題來進行課堂品析句子的教學了。然而我還認爲在這一教學的環節中,似乎未對下一環節的教學做好鋪墊。於是在下一環節的放飛想象教學中,跳躍性太大。再次,我覺得這是一首詩歌,朗讀是極其重要的,但我在教學設計中卻忽略了它,只是在教學過程中簡單的帶過。

還有在教學過程中,我對自己的預設環節完成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有些問題太簡單,但有些又太難了,比如品析句子環節中的第4問(“時光在你臉上刻下一道道皺紋,猶如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如何理解的?)這一問題設計的不好。我後來覺得可以這樣設計(“時光在你臉上刻下一道道皺紋,猶如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這句詩歌用了哪些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這樣既體現了我們的語文教學,有可以讓學生有的放矢。最後一個環節放飛想象的教學設計,我本身是想把它當一個亮點來教學的,可是最後卻時間不夠了,感覺好失敗。我覺得以後在自己的執教生涯中,還得不斷的向各位同行學習、請教,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標籤:教學 化石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