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弟子規

試論《弟子規》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弟子規3.08W

弟子規》是清代學者李毓秀編寫的著名兒童啓蒙讀物,雖然文字不多,但蘊含的內容豐富,它依次講解了如何對待父母、兄弟、長輩,如何爲人處世,如何讀書求學的道理,今天我們學習《弟子規》仍然有其現實意義。如果在班級管理中正確運用《弟子規》來管理班集體,對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非常有幫助的。

試論《弟子規》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本期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結合《弟子規》的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約束規範學生的行爲:

一、孝敬父母,感恩師長

現在很多學生並不缺少關愛,但他們往往忽視關愛別人,甚至是對父母也不懂得關愛。一個不懂得孝順父母的人,他是不會成才的。《弟子規》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孝敬父母,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爲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有些學生認爲父母爲自己做事是理所當然,自己要什麼就應該得到什麼,從來不考慮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除了索取不懂得奉獻,對父母爲自己的過於擔心還覺得很煩,很討厭。有的學生在父母呼喚他吃飯時,因爲在玩一個激烈的遊戲顯出不耐煩的樣子,甚至還埋怨父母;父母要求他做事時,他也懶得去做或不願去做;父母教育他要好好學習時,他卻嫌父母囉嗦總之,一個人只有懂得孝敬父母,才能懂得做人的基本原則,纔是情感豐富的人。只有當每個人都有了仁愛之心時,我們的社會才和諧平安,才能達到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學生不但要孝順父母還要尊敬師長。尊重老師,就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上課時受到老師批評千萬不要大聲頂撞老師,有什麼事情可以課下與老師交流溝通。課下不要隨意給老師起外號,直呼老師的名字,甚至謾罵老師,這些都是不禮貌的行爲。只有尊敬師長,我們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二、禮貌待人,文明相處

同學之間要禮貌待人,文明相處。一個學生如果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能很快融入班集體,爲大家所接納,學生之間也不會發生打架鬥毆這些不愉快的現象。同學之間交往要寬容大度,不要在財物上斤斤計較。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先對別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這是不禮貌的行爲。同學之間注意到了禮貌待人,文明相處,才能創造一個和諧有凝聚力的班集體。尊重別人還體現在無論在寢室裏還是在教室裏要隨時保持安靜,教室是學習的環境,不能大聲的說話,進出教室開關門要輕聲,進出教室腳步要輕;寢室裏也不要大聲喧鬧,特別是在晚上熄燈之後,不能說話影響別人睡眠休息,這些都是應該注意的禮貌問題。經過這樣實踐《弟子規》,很多同學注意了進出教室和寢室的禮儀細節,班級的公物也保護得很好。本期的教室門鎖沒有毀壞的現象,桌椅也儲存完好。教室裏的學習氛圍也濃厚了,有些差生的行爲習慣也發生了改變,能與同學友愛互助,學習上也有了動力。

三、反省自我,誠信交友

“凡出言 信爲先”,同學之間誠信是交友的根本。一個合格的高中生,與人交往說話要注意文明這是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方面。高一學生,他們的心智還不是很成熟,還需要成人引導教育。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一旦看到別人犯了錯誤,心裏就要反省自己,自己有沒有犯過同樣的錯誤;如果犯了就努力改正,如果沒有就要時時提醒自己千萬不要犯這樣的錯誤。無論學習還是做人要求每位同學都要經常反省自己,認識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點,讓自己變成行爲高尚、知識豐盈的人才。本期班級工作中,我佈置學生寫反省書,做到了學月寫、半期寫、期末寫,透過這樣的時時提醒,很少有學生違紀表現。班上的嚴超同學在讀了《弟子規》之後認識到自己的很多不良行爲傷害了父母和老師,因爲自己的不專心,父母和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自己還嫌不耐煩;有一次因爲自己違紀,老師請家長到學校共同教育時,他不但沒有認識到自己錯誤反而和父母爭吵了起來,憤而離家出走,現在學了《弟子規》認識到了自己當初的愚蠢行爲,在反省書上保證以後再也不讓父母傷心了。

四、講究方法,提高成績

有些學生學習上很用功,但成績總是不見有長進,那就是讀書不得要領,讀書一定得法。

1、讀書要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就是心、眼、口一定要調動起來,《弟子規》談到讀書的方法就是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2、讀書要有計劃。讀一本書做一門功課,要有計劃有安排的去做。

3、學習要經常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疑問的地方,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纔可放過。

4、有好的生活習慣纔能有好的學習習慣。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周牆壁保持乾淨,書桌清潔乾淨;讀完以後立刻歸還原處,即使發生緊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齊以後才能離開。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新時期的“中國夢”,要實現這樣一個“中國夢”,學校教育責無旁貸。如果班主任用《弟子規》的指導思想去管理班級,它不但可以讓學生改變不良的行爲習慣,影響着學生在各方面的健康成長,甚至還能影響着學生一生的生活道路,我覺得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班級的方法之一。

【拓展】淺談《弟子規》對孩子的教育

清代文獻研究者黃曉丹說:“《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絳州的一位秀才。《弟子規》在作者死後一百多年才被人們注意到。所以現代宣傳中說‘古代出現了那麼多賢人君子,寫下那麼多唐詩宋詞,都是因爲古人從小讀《弟子規》’這是不合適的。”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說到《弟子規》,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很多學校和企業都在讀弟子規,把它當做中國古代的蒙學經典,那麼某些早教培訓機構還會讓孩子去背誦《弟子規》,市面上也乏相關的音像、圖書製品。甚至在北京,大家會發現一些地鐵站的外牆上,都貼着《弟子規》的宣傳圖文,路人可以隨時誦讀經典。所以最近這幾年,《弟子規》確實很火。

最近,《弟子規》又火爆了一把,不過,這一次卻是因爲一篇名爲《弟子規的傳播是場騙局?》的文章。文章作者認爲“《弟子規》並非古人啓蒙讀物”,而且“當時適用範圍是社會下層,不是兒童”。那麼《弟子規》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讀物?又爲世人留下了哪些傳承呢?

安徽滁州7歲的小學生駱毅和他的許多小夥伴能熟悉的背誦《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駱毅說,這是媽媽叫他背的:“爸爸媽媽讓我們做的事要儘快的去做,不要偷懶,媽媽講這個是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不過,最近有學者翻出了《弟子規》的前世今生。清代文獻研究者黃曉丹說:“《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絳州的一位秀才。《弟子規》在作者死後一百多年才被人們注意到。所以現代宣傳中說‘古代出現了那麼多賢人君子,寫下那麼多唐詩宋詞,都是因爲古人從小讀《弟子規》’這是不合適的。”

人文學者孫虹剛說,《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的確是清朝順治年間的人,這位老先生當年自己辦私塾,寫了一個教育孩子的國學啓蒙教材叫《訓蒙文》,後來被不斷加工傳播,傳播成爲《弟子規》。誰也沒說是先秦時期的東西。《弟子規》的話本身是從《論語》中來的。入則孝,出則悌,謹和信,泛愛衆,“就是一個最基本的做人做事的基本禮儀、基本禮貌基本行爲規範”。

清代文獻研究者黃曉丹講稿中提到,《弟子規》最初的使用環境是祠堂、茶館、書館,使用對象是幹完農活的成年人,適用範圍是社會下層;《弟子規》裏面對兒童的童真童趣沒有一點欣賞的意味,因爲它本來就不是專門寫給兒童的'。對於《弟子規》中缺乏童趣的說法,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肖羣忠有自己的看法,也許蒙學的傳播對象不一定是學生,給百姓傳播當然也是好的:“傳統文化傳播一定要有童趣嗎?而且‘人之初,性本善’這種三字的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寫作方式,它只要起到了這樣一個流行傳播的作用就行了,不能苛刻的認爲必須有童趣。一定有童趣的東西就好嗎?”

黃曉丹提到:第一,《弟子規》不能代表傳統蒙學的全貌,要防止對傳統兒童教育的窄化;第二,傳統中本身存在很多互相對抗互相補充的因素,這是傳統不斷煥發生機的動力來源,要防止對傳統的極端化。對於文化的傳承,肖羣忠提到,要創造性轉化和超越:“有陣子,一個地區的文化局長也說三字經有些不對。它是古代的一個完整文字,不能哪一句拿不出說不對,例如‘父母在不遠游’,那現在肯定是不遠遊不行了,上學都要出門在外,這講的是基本精神。遠遊了可以給父母天天打電話。主要問題還是吹毛求疵,像否定一種堅持對西學立場人,有些人的話,往往是要否定,否定傳統文化的推廣、弘揚。”

當涉及到那些與現代生活相距甚遠的內容時,黃曉丹認爲,《論語》和《弟子規》帶來的感受很不一樣。《論語》不是一個行爲規範,而是一個建議。但是《弟子規》中的每一句都是在說“你要怎麼樣怎麼樣”,以強烈的訓導口吻和死板規定提出種種要求。黃曉丹說:“這使得我們必須歪曲自己的生命經驗來湊這個文字,導致生命體驗的虛假化。”

其實,每個人對經典作品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學術研究當然也可以百家爭鳴。不過依然沒有阻擋企業、學校的許多人對於《弟子規》的學習熱情。

有着23年語文教學經驗的高豔老師說,《弟子規》在仁、義、禮、信等方面都飽含着中國傳統美德的價值觀,講述瞭如何孝敬老人、謙讓朋友,對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不能否認它是一本培育孩子心智的好讀物,是孩子很好的課外閱讀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