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記承天寺夜遊》練習題及答案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都包含其中。

記承天寺夜遊 / 記承天夜遊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一)解釋詞語

解衣欲睡 欲:想要。月色入戶 戶:一說指堂屋的門,又一說指窗戶,這裏指門。

欣然起行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散步。 念無與爲樂者: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念,考慮,想到。者:……的人。遂至承天寺 遂:於是,就。至:到。懷民亦未寢 寢:睡,臥。 相與步於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裏。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這裏形容月色如水般澄淨明亮的樣子。藻、荇(xìng)交橫:均爲水生植物,這裏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交橫:交錯縱橫。 蓋竹柏影也  蓋:句首語氣詞,這裏可以譯爲“原來是”。也:表判斷,是。但少閒人:只是缺少清閒的人。但,只。 閒:清閒。耳:語氣詞, 相當於“而已”意思是“罷了”。

(二)一詞多義

與:相與步於中庭。(跟,向。介詞) 念無與樂者。(和,連詞。)

遂:遂至承天寺。(於是) 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打洞)《狼》

蓋:蓋竹柏影也。(原來)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原來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極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尋:尋張懷民。(尋找) 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欲:解衣欲睡。 (將要) 欲窮其林。 (想 《桃花源記》

(三)古今異義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古義:只是;今義:但是,錶轉折關係的連詞

耳:古義:助詞,表示限制語氣,相當於“ 而已”“罷了”;今義:名詞,耳朵。

閒人:古義: 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留連於光景之人;今義 與事無關的人

月色入戶 戶:古義:多指門;今義:窗戶、人家

念無與爲樂者念:古義:想到;今義:紀念,思念 ,讀

蓋古義:原來是,表推測原因;今義:器物上有遮蓋作用的東西。

(四)特殊句式

[詞類活用]

步:名詞作動詞,散步。例句:相與步於中庭。

[倒裝句]

相與步於中庭:一起在院子裏散步。(狀語後置)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一樣清閒的人罷了。(定語後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省略主語)

主旨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表達出作者孤寂淒涼,無所歸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鬱,以及他豁達的人生觀。

(五)閱讀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表現作作者感嘆知音稀少的句子是:念無與爲樂者

(2)顯示與好心有靈犀的喜悅的句子是:懷民亦未寑

(3)描寫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文章中最能表現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悵悲涼心境的句子是:(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月色入戶”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得很有人情味,請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寥無聊的心境,悄悄地走進門來與他作伴。

3、“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八個字,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高度地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難得的喜悅與興奮

4、“藻荇交橫”比喻的是什麼?給人的感覺是什麼?

“藻荇交橫”比喻月光下搖曳的竹柏影子,給人感覺是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

5、對於月色的描寫,含蓄地抒發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庭中上下一片皎潔,透明,正像作者光明磊落的胸懷。作者處在其中擺脫了被貶謫的沉重,忘記了人世的得失,進入了一個透明清澈的世界。

6、文章結尾惋惜無人賞月,暗示了什麼?

時時有月,處處有竹柏,但是很少有人能有此閒適之情來欣賞,暗示世人熱衷於名利,爲世俗所累。只有我們兩個清閒無事之人有此雅興,既有偷得閒情來消遣的竊喜,也透露出作者因貶職而有一絲淡淡的失落。

7、作者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你如何理解句中“閒人”一詞的含義工?

“閒人”本指閒情雅緻的人。作者把自己列爲“閒人”,表達了作者雖在政治上有遠大抱負卻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因是閒人而可賞月,又表達了作者的自慰。

8、文章結尾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作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悠閒的自慰等多種感情交織在一起。

9、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出的胸襟,在他的詩詞中也有所表達,請你寫出能表達此意的詩句,並標出處。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作者出找張懷民,“懷民亦未寢”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說說你的看法。

不可去掉。懷民與作者同被貶到黃州,“亦”表現了二人同樣的境遇。否則就不會有下文二人共同的感受與情趣。

11、本文作者是(北宋)朝代的(蘇軾)。

12、翻譯句子,注意加線詞。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起在院子裏漫步

13、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 )

A第一句交待了夜遊的時間地點和起因。 B第二句寫出了作者與張懷民的情趣相投。

C第三句描寫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D第四句流露作者被貶後複雜的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