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邊城

《邊城》節選閱讀答案及賞析

邊城3.03W

這篇《邊城》課內閱讀答案是由小編爲您收集整理,希望透過這些閱讀練習和答案,能幫助同學們把握語文閱讀的特點,進而提高閱讀、鑑賞、寫作能力以及語文綜合素養。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邊城》節選閱讀答案及賞析

邊城課內閱讀答案

邊城課內閱讀答案——閱讀,是人們最基本的學習活動。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內容,提高理解能力,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技能,需要在反覆完成閱讀習題中積累和磨練。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邊城課內閱讀答案”,相信同學們完成之後,閱讀能力會很快得到提高!

一 關於這篇小說的創作動機,作者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能否從小說所表現的質樸的人物性格、古老的風俗習慣等方面,印證一下作者的話呢?

設題意圖:由作者的寫作意圖入手,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情節分析小說的主題。

二 《邊城》中的人物語言平實、簡明,含蓄地表達出人物內心的感情。聯繫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感受翠翠的心理活動。

1.老船伕即刻把船拉過來,一面拉船,一面啞聲兒喊問:“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會祖父,口中卻輕輕的說:“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裏鯉魚吃去了。”

2.祖父說:“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好!”翠翠說:“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

3.(祖父)便不加檢點笑着說:“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翠翠就說:“爺爺,你瘋了!再說我就生你的氣!”

4.(祖父:)“翠翠,莫鬧,我摔到河裏去,鴨子會走脫的!”

“誰也不希罕那隻鴨子!”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透過語言、行動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1.翠翠因爲祖父沒有接自己而賭氣。“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裏鯉魚吃去了。”非常形象地表現了少女的薄怒心理。

2.祖父誇順順一家人,但是漏說了二老儺送,翠翠心裏有些嗔怪,所以問:“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沒說全。

3.祖父提大老來做媒,而翠翠心裏喜歡的是儺送,自然不喜歡祖父再說下去了。這裏邊有少女羞於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4.鴨子是大老捉來送給祖父的,翠翠自然“不希罕”,她心裏想的是儺送。

三 課外閱讀《邊城》全文,寫一篇讀書報告。可以圍繞下邊的幾個問題(也可以自選專題)研讀。

1.作者寫這樣一個“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社會,有怎樣的思想背景?他想尋求怎樣的理想社會模式?

2.邊城的人們是那樣的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爲什麼會以悲劇結束?

3.小說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主要以景物、風俗描寫爲主,具有散文化的傾向。探討一下本文的寫作風格。

設題意圖: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名著,擴展課程資源;培養學生專題研究的能力。

1.可以參考“整體把握”。

2.有人認爲,翠翠的愛情悲劇,是由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中人們精神的孤寂導致的。可以從相關人物和相關情節中印證這樣的觀點:

(1)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雙亡,內心有着無比深沉的孤獨。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但是並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爲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她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覺得“這日子成爲痛苦的東西了”。當她爲這無奈的生活而痛哭時,外公不能明白她內心的哀痛,只用不切實際的話來哄她。天保和儺送爲了她唱歌“決鬥”,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希望愛情的實現,現實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後天保闖灘而死,儺送離家出走,外公爲她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並不能瞭解這一切前因後果,只能淒涼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沒有人能告訴她要孤獨地等到什麼時候。

(2)外公

外公因爲女兒和女婿的悲劇,在他心裏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翠翠痛哭讓他覺得莫名其妙,他給孫女講母親的故事,更讓孫女感觸不已。對於天保兄弟的選擇,他卻沒有直接告訴翠翠,反而讓孫女“心中不免有點亂”。他既愛孫女,又害怕她再走母親的老路,卻不能直接說出來。以後因天保的死造成孫女的悲劇,他又無能爲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訴說,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說他是在孤獨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喜歡翠翠,託人作媒卻被糊里糊塗地拒絕回來。他不知道翠翠喜歡儺送,儺送也喜歡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愛情的矛盾中。最後他知道自己沒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獨地離開傷心之地。最後死於意外,也許正是他孤獨的歸宿。

儺送也可以說孤獨地追求着愛情,和哥哥“決鬥”,夜半唱情歌,卻並不爲心上人所知。最後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飄泊到什麼地方。

可以說,就在捲入這場愛情旋渦中的每個人的孤獨掙扎中,翠翠的愛情以悲劇結束了。

3.要了解作者爲什麼這樣敘事,他敘事的方式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有緊密聯繫的。在此基礎上,聯繫小說的具體內容,研討其散文化傾向。

賞析

一.主要內容: 《邊城》所寫的故事很簡單,然而卻極美: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爲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二: 人物形象: 1.先看翠翠這個形象。她是一個在青山綠水中長大的孩子,無父無母,和爺爺相依爲命。自幼缺少母愛,心中有一種朦朦朧朧的嚮往,而外公忙於渡船,心事又無處訴說,四周生機勃勃的景物使她感到淒涼和寂寞,於是胡思亂想起來,幻想出逃讓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爲外公擔憂起來,爲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的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不帶一點兒世俗的塵滓。因爲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更使她倍感落寞與孤獨,悲傷的哭了起來。她情竇初開,對愛情有一份朦朧的嚮往和一種講不明白的感受,聽外公講**的故事,神往傾心;夢中聽到二佬的歌聲覺得自己在飛,是做了一個頂美頂甜的夢;在外公和她"講笑話"的時候,內心充滿羞澀;期盼着再聽到二佬的歌聲,久候不至,心中充滿落寞和惆悵;而當外公唱了十個歌后,她又自語的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沈從文細膩的描繪出了這個自然之子的那種朦朧、又帶有一絲淒涼的心態,這是一個完全與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純少女的形象,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與樂。2.再在看爺爺。敦厚朴實,恪盡本分,爲了讓過渡人能趕回家吃晚飯,在渡船上忙個不停。疼愛翠翠,感情上盡力體諒,在她煩心的時候爲她講故事、唱歌;操心她的親事,想促成她的愛情,引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生活上無比關心,不讓坐熱石頭。對從小失去父母從翠翠滿心的溫和和悲憫。女兒女婿的悲劇,在他的心裏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擔心翠翠走她母親的老路,就不告訴翠翠晚上唱歌的事實,也不告訴她天保兄弟的選擇。翠翠是這個老船伕生活的精神依託。他擔憂着翠翠在自己離開人世後的生活,想把她的生活安排的更好一些,有一個好的歸宿。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對孫女的深厚的愛,同時也感覺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擺不脫的沉重、孤獨和寂寞。這相依爲命的祖孫倆使我們看到了人世間至純至美的祖孫之愛。最後看天保兄弟,節選部分寫的內容不多,但我們透過這一點點,依舊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輝。作哥哥的天保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當明知自己不是弟弟的敵手,就決定離開,就此,讓我們深深的體會到了那份濃厚的誠摯的手足之情。翠翠、爺爺、天保兄弟,他們有着各自的喜與樂,甘與苦,這些喜樂甘苦源起於普通的人生之事,亦消散於普通的人生之事。這些純樸的祖孫之愛和誠摯的手足之情,便構成了自然純樸的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