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外婆的糉子作文精選2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外婆的糉子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外婆的糉子作文精選2篇

外婆的糉子作文1

“我家曾經赤闌橋,鄰里相逢路不透……”外婆的歌聲是清晨的布穀鳥起的調。我本還想在含有餘溫的牀褥裏懶會兒牀。那悠揚的歌聲卻已輕輕把我拉起。

今天是端午節,外婆起了個大早,來給我做糉子。

她先從櫥櫃中取出一盆泡着的棕葉。微微卷曲的葉尖,僵硬的身體已完全舒展開來。整個水都彷彿染上了一層翠綠。外婆換掉冷水,端起剛燒好的'榮壺,一股涓流(一隻)落在了掠葉上。手輕輕向上提,另一隻手托住蓋。氤氳的白氣夾雜着一股清香,升騰,旋轉。瞬間充滿了整個屋子。原來,在外婆手裏,香氣可以生長。

接着,外婆又掀開鍋蓋,昨晚的糯米也泡好了!

原來的乾硬早已不復存在。每一顆米都水靈靈地,晶美透亮。外婆取了根竹筷,往裏面輕輕一戳。飽滿的米粒瞬間溢出淡黃的汁水,彷彿剛睡醒的胖娃娃。濃睡不消殘酒。

材料齊全,接下來就是包糉子了外婆的糉子特別簡單。餡只有紅棗,但另有訣竅。別人是棕心放兩個棗,那樣開頭沒味。而外婆一顆放上面,一顆放中間,那樣一樣到底都有甜。

只見她一捏,一繞,一包,一個小小的圓錐在棕葉底形成。然後拇指與食指捏住一個小竹簡,舀一匙米,輕輕倒入,放一顆棗。又倒一小半的,再放一顆棗。完了後拇指捏葉尖,食指扣葉中,環繞三圈,用細繩綁上。一個小小的四角棕就做好了。我也曾試着學過,但不是錐沒做好,米漏了,就是包成了三角。外婆見後,也不罵。過來用她的大手包住我的小手,說“俺孫子手小,以後不是幹活的料。”並不經地撫摸。

我在煮糉子時的嚕嚕聲和午後的暖陽中睡着。起來後,糉子早晾在盤裏,不涼也不燙口。我一提紅繩,糉子便如花朵般綻放開來。葉片上滾落下幾顆水珠。我不愛吃紅棗。外婆便拿竹筷輕輕一劃,兩顆紅棗便乖乖地滾了出來。

我拿着一個小調羹,輕輕地挖,慢慢地品。先是一股糉葉的清香,然後是糯米中澱粉的微甜。最後紅棗的味道也在舌尖綻放。吃完之後,依然回味無窮。

吃完後,外婆掀起我的衣服,把我抱在懷裏。邊說:“吃糉子會肚脹,”邊用那硬硬地,有着粗糙紋路的大手揉着我那柔嫩的肚皮。常常逗得我“嘎吱”直笑。

我後來吃過道滘的鹹肉棕,雲南的五彩竹筒糉。好像都不及外婆做的紅棗糉。那股味道我一生難忘。

外婆的糉子,把我與故鄉緊緊連住,永不分離。

外婆的糉子作文2

我從小就愛吃外婆用糯米做的各式小吃:糯米飯、糯米餈、糉子……總之,只要是外婆做的我都愛吃。其中,我對外婆做的糉子情有獨鍾。

在我的家鄉,糉子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深綠色的葦葉中包着雪白的糯米,餡兒是肥豬肉、芝麻、花生等,吃起來黏而不沾牙,肉香撲鼻;另一種比較特別,也是我的最愛,不知外婆用什麼方法使裏面的糯米變成了棕色,餡兒可以隨便加自己喜愛的,可以醮糖或醋吃。外婆稱它爲鹼水籺。

每逢端午節或者在廣州的姨媽回來探親時,外婆就會馬不停蹄地準備包糉子的材料:葦葉、糯米、餡料等。一大早,外婆就帶着我去摘葦葉,新鮮的葦葉上還掛着晶瑩剔透的露珠呢。十多斤葦葉被外婆一張張洗乾淨,用開水煮軟後,整齊地晾在一旁。而包糉子的糯米是外婆親手栽種的,她說自己種的糯米做糉子纔夠黏,纔夠香。餡兒有花生米、綠豆、紅豆、芝麻……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外婆昨晚經過民主“投票”,才準備這些餡兒的。我最佩服她有滿足我們不同口味的能耐。

包糉子前,外婆一個人包攬所有的準備工作:洗糉葉、洗糯米、剁餡、炒餡……從不用別人插手。外婆在廚房一個人忙前忙後,一會兒工夫,屋子裏便瀰漫着糉子餡料的濃濃香味。

“包糉子囉!”外婆、姨媽、媽媽、舅母等圍着一盤熱騰騰的冒着香氣的餡料,開始包糉子,嘴上還不停地談孩子,說趣聞。說一回笑一陣,這時笑得最開心的是——累得滿頭大汗的外婆。外公去世得早,外婆含辛茹苦把四個兒女拉扯大。如今,兒女們各奔東西,工作繁忙,幾乎沒時間回家看看,現在能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外婆能不高興嗎?

我也湊過去學着外婆的樣子,拿起葦葉圍成一個“小船”,輕輕鋪上一層泡得潔白的糯米,用手指在糯米牀中間挖一條長溝,在溝裏放上一條亮晶晶的肥豬肉,撒上一些自己愛吃的豆子,再蓋上一層糯米把它們藏起來,然後小心地給糉子穿上綠衣裳,用力縛上長腰帶。這樣,一條有款有型的糉子便誕生了。我還特意給它留下一條“長尾巴”作記號,等煮熟後好好享受自己的傑作。

外婆又一陣忙碌之後,桌子上就擺滿了香噴噴的糉子。一家老小或是狼吞虎嚥,或是細嚼慢嚥,不時對外婆的手藝嘖嘖稱讚。外婆笑得合不攏嘴,在一邊忙着給將要回家的兒女摘青菜、裝糉子。她說:“你們大城市裏,哪能常吃到家裏這麼正宗的糉子?……”

我突然明白了:外婆所包的糉子如此美味,是因爲裏面浸透了外婆對兒女的濃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