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隋論》閱讀答案及譯文

《隋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創作的政論文。文章先擺出自己的論點,透過對人、物的關係剖析,得出過於在乎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鋪開講到了得天下與守天下的道理。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隋論》閱讀答案及譯文,歡迎閱讀與借鑑!

《隋論》閱讀答案及譯文

  《隋論》

  蘇轍

昔者三代之君,享國長遠,後世莫能及。然而亡國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

自周失其政,諸侯用事,而秦獨得山西之地,不過千里。韓、魏壓其衝,楚脅其肩,燕、趙伺其北,而齊掉其東。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後合而爲一。秦見其取天下若此其難也,而以爲不嚴持之,則後世且復割裂以爲敵國。是以隳名城,殺豪傑,銷鋒鏑,以絕天下之望。其所以備慮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內愁苦無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陳勝、項籍因民之不服,長呼起兵,而山澤皆應。由此觀之,豈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過之弊歟?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見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蓋自東晉以來,劉聰、石勒、慕容、苻堅、姚興、赫連之徒,紛紛而起者,不可勝數。至於元氏,併吞滅取,略已盡矣,而南方未服。元氏自分而爲周、齊。周並齊而授之隋。隋文取樑滅陳,而後天下爲一。彼亦見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衆,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樂,而懼其不久;立於萬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爲舉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據之懷,製爲嚴法峻令,以杜天下之變。謀臣舊將,誅滅略盡,獨死於楊素之手,以至於大亂。終於煬帝之際,天下大亂,塗地而莫之救。由此觀之,則夫隋之所以亡者,無以異於秦也。

悲夫!古之聖人,修德以來天下,天下之所爲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視失天下甚輕。夫惟視失天下甚輕,是故其心舒緩,而其爲政也寬。寬者生於無憂,而慘急者生於無聊耳。昔嘗聞之,周之興,太王避狄於岐,豳之人民扶老攜幼,而歸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絕,喪失其舊國,而卒以大興。及觀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於亡,然後知聖人之爲是寬緩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魏壓其沖沖:要塞

B.秦人被甲持兵被:遭受

C.皆有曩者英雄割據之懷。曩:從前

D.修德以來天下來:使……歸附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爲四組,全都揭示秦、隋滅亡的共同原因的一組是()

①然而亡國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②隳名城,殺豪傑,銷鋒鏑

③重失天下,而防之太過之弊④製爲嚴法峻令

⑤故其視失天下甚輕⑥唯不忍失之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④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國透過七代人的不懈努力,一寸一寸地奪取土地,直到秦始皇才統一了天下。秦朝

統治者從中看到了奪天下的不易。

B.隋文帝看到天下長久地不安定,因此在取得天下之後,擔心百姓不能夠長久地享有這

種快樂,雖在萬民之上,卻常常憂思苦悶。

C.本文以秦朝、隋朝爲例,來說明統治者面對獲得的天下,過於緊張,害怕失去,最後

往往適得其反,天下反而很容易失去的道理。

D.像太王,只要擁有一顆平常之心,用寬鬆仁愛來治理天下,即使一時土地沒有了,天

下最終還是他的。

13.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秦見其取天下若此其難也,而以爲不嚴持之,則後世且復割裂以爲敵國。(4分)

②由此觀之,豈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過之弊歟?(3分)

③寬者生於無憂,而慘急者生於無聊耳。(3分)

參考答案

10.B(被:通“披”。)

11.D(①不是“原因”,而是現象;②只是秦朝的做法;⑤是古代聖人的做法。)

12.B(B錯在“擔心百姓不能夠長久地享有這種快樂”。)

13.

①秦國看到自己奪取天下是如此的艱難,從而認爲如不嚴加把持,那麼後代還會分裂割據而成爲與自己敵對的國家。(其:自己;以爲,認爲;且:將;以爲:從而成爲。一點1分。)

②由此看來,難道不是因爲它把失去天下看得太重,從而防範過分(嚴密)造成的弊端嗎?

(重:把……看的很重,意動用法;弊:弊端;豈……歟,反問。一點1分。)

③寬鬆的政策,源自於君王心中沒憂慮;而嚴酷的政策,源自於君王心中沒有依靠罷了。

(寬者:寬鬆的政策;慘急者:嚴酷的政策;無聊:沒有依靠。一點1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從前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他們的'政權延續的時間都很長久,是以後的世代沒有能比得上的。而國家政權迅速滅亡的,要首推秦國與隋朝,都是隻經過兩代便滅亡了。秦國與隋朝的滅亡,根源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自從周代喪失政權以後,諸侯國便各自爲政。秦國只有秦嶺以西不過一千里的地方,韓、魏兩國擋在它的正面,楚國就像是威脅着它的肩部,燕、趙兩國窺伺在它的北邊,而齊國卻大搖大擺地據守在它的東邊。那時候,秦國人身穿鎧甲,手執武器,經過七代的不懈戰鬥,一點一點地擴大地盤,直到秦始皇以後才統一了全國。秦國看到自己奪取天下是如此的艱難,便以爲如不嚴加把持,國家以後還會分裂割據,各個地方又會變成與自己敵對的勢力。於是,就把有名的大城池銷燬,把英雄豪傑殺死,把天下的武器銷燬,企圖透過這些措施使天下人叛離的希望徹底破滅。秦國人用來預防禍患和牢固守衛的措施,竟然嚴密到如此程度。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卻使全國百姓愁怨困苦,百無聊賴,沒有不想離開它的。所以,陳勝、項藉就順應了百姓這種不願臣服的心理,振臂高呼,舉兵起義,贏得了全國各地的響應。由此看來,(秦國之所以迅速滅亡,)難道不正是因爲它把喪失政權看得太重,從而防範過分嚴密造成的惡果嗎?

隋國建國之初,隋文帝大概也是看到天下混亂,長久不能安定,很害怕喪失統一安定的國家政權。因爲,自從東晉以來,天下大亂,劉聰、石勒、慕容、苻堅、姚興、赫連等一批人紛紛起兵,多得讓人數都數不過來。到了拓跋氏,才吞併消滅了北方各處列強,建立了北魏王朝,但仍然沒有把國家的南方統一。北魏後來又分裂爲北周、北齊。北周吞併了北齊,而隋朝又奪取了北周的政權。以後,隋文帝相繼消滅了南方的樑、陳兩朝政權,這才最後統一了全國。隋文帝也是看到天下長期不得安寧,建立了全國的統一政權之後,又害怕失掉政權;享受到了把天下據爲己有的帝王的快樂之後,又害怕這種享樂長久不了。所以,他儘管處在全國百姓之上,但心裏卻經常猜疑提防,惴惴不安,以爲天下的所有人全都有以往那些豪強們割據獨立的思想。於是,他就制定了嚴酷的法令來杜絕天下人們發動變亂,把過去協助自己奪取天下的謀臣將領幾乎誅殺殆盡。然而,他卻偏偏死在自己寵幸的楊素手中,並由此使隋朝政權出現禍患,終於在隋煬帝時天下大亂,隋朝政權無法挽救,徹底滅亡。由此看來,隋朝政權遭到滅亡,原因與秦國也沒有什麼不同。

可悲啊!上古超凡出衆的帝王注重修養自己的品德,以此來吸引天下的人;天下的人是決定依附還是決定離開,主動權都掌握在帝王的手中。所以,那些超凡出衆的帝王把失去權力看得很輕。正因爲他們把失去權力看得很輕,所以能夠做到心胸開闊,在制定政策上很寬鬆。政策的寬鬆,根源就在於他們心中沒什麼憂慮;而政策的嚴酷,根源就在於掌權的人覺得特別無依靠罷了。我過去曾經聽說,周代興起的時候,太王爲了避免北方少數民族的騷擾,遷到了岐山一帶。而原來在豳地的百姓,卻全都扶老攜幼,到岐山一帶來歸附太王,道路上的人竟然連綿不絕。結果,周代儘管丟棄了原先的舊地盤,但國勢卻大大興旺起來。反觀秦國與隋朝,正是由於不願意失去,結果卻反而迅速遭到滅亡。(明白了歷史上的這些成敗得失,)然後纔會真正理解,那些超凡出衆的帝王制定的寬鬆舒緩的政策,正是他們能夠深深吸引住天下人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