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隋書》卷四七閱讀答案及譯文

韋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爲關右著姓。父夐,隱居不仕,魏、週二代,十徵不出,號爲逍遙公。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歲,州闢主簿。在魏,弱冠爲直寢,封漢安縣公,尚(與皇帝家女兒匹配)魏文帝女襄樂公主,授儀同三司。後仕周,自典祠下大夫歷沔、硤二州刺史。從武帝平齊,授司州總管長史。於時東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綏撫之,士民鹹悅。歲餘,入爲民部中大夫,進位上開府,轉司會中大夫。

《隋書》卷四七閱讀答案及譯文

尉迥之作亂也,高祖憂之,謂世康曰:“汾、絳舊是周、齊分界,因此亂階,恐生搖動。今以委公,善爲吾守。”因授絳州刺史,以雅望鎮之,闔境清肅。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喪幹懷。在州嘗慨然有止足之志,與子弟書曰:“亟登袞命,頻蒞方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貪而爲寶,處膏脂而莫潤。今耄雖未及,壯年已謝。眼暗更劇,不見細書,足疾彌增,非可趨走。況娘春秋已高,溫清宜奉,晨昏有闕,罪在我躬。意欲上聞,乞遵養禮,未訪汝等,故遣此及。興言遠慕,感咽難勝。”諸弟報以事恐難遂,於是乃止。

在任數年,有惠政,奏課連最,擢爲禮部尚書。世康寡嗜慾,不慕貴勢,未嘗以位望矜物。聞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顯人過咎,以求名譽。尋進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戶。其年轉吏部尚書,餘官如故。四年,丁母憂去職。未期,起令視事。世康固請,乞終私制,上不許。世康之在吏部,選用平允,請託不行。開皇七年,將事江南,議重方鎮,拜襄州刺史。坐事免。未幾,授安州總管,尋遷爲信州總管。十三年,入朝,復拜吏部尚書。前後十餘年間,多所進拔,朝廷稱爲廉平。嘗因休暇,謂子弟曰:“吾聞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將耳順,志在懸車,汝輩以爲云何?”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滿之戒,先哲所重。欲追蹤二疏①,伏奉尊命。”後因侍宴,世康再拜陳讓曰:“臣無尺寸之功,位亞臺鉉。今犬馬齒濆,不益明時,恐先朝露,無以塞責。願乞骸骨,退避賢能。”上曰:“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請,深乖本望,縱令筋骨衰謝,猶屈公臥治一隅。”於是出拜荊州總管。時天下唯置四大總管,並、揚、益三州,並親王臨統,唯荊州委於世康,時論以爲美。世康爲政簡靜,百姓愛悅,合境無訟。十七年,卒於州,時年六十七。上聞而痛惜之,贈賻甚厚。贈大將軍,諡曰文。

世康性孝友,初以諸弟位並隆貴,獨季弟世約宦途不達,共推父時田宅盡以與之,世多其義。

(《隋書》卷四七)

注①直寢:在皇宮值班。②二疏:指漢朝兩位主動辭官的叔侄疏廣與疏受。③臺鉉:宰輔重臣。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年十歲,州闢主簿 闢:徵召

B.世康綏撫之 綏:安撫

C.未嘗以位望矜物 矜:傲慢

D.深乖本望 乖:違背

8.C [解析] 看不起,輕視。

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今以委公 申之以孝悌之義

B.因授絳州刺史 因擊沛公於坐

C.汝輩以爲云何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D.上聞而痛惜之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9.A [解析]A介詞,把;B副詞,於是,因此/ 副詞,趁機;C怎麼樣/通“呵”;D連詞,表承接/連詞,表因果。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聞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顯人過咎,以求名譽。(4分)

(1)聽說人家有長處,就像自己有那樣高興,也不顯示人家的過失,以求取名譽。

(4分,1點1分,大意1分)

(2)未期,起令視事。世康固請,乞終私制,上不許。(4分)

(2)不到一年,朝廷要他恢復官職管理政事(復職管事)。世康堅決(執意)請求皇上下制讓他退休,皇上不同意。

(4分,1點1分,大意1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傳主韋世康是怎樣爲官爲人的? 請簡要概括。(5分)

(1)沉穩敏捷,有器度;(2)清心寡慾,不慕權貴;(3)擅長治理(治理有方);(4)爲官公平,廉潔;(5)爲政清靜簡單。

(5分,1點1分,有其他答案的,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參考答案對應點:①沉敏,有器度;②寡嗜慾,不慕貴勢;③有惠政;④選用平允,朝廷稱爲廉平;⑤爲政簡靜。

二: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尚魏文帝女襄樂公主尚:仰慕

B.不以得喪幹懷 幹:擾亂

C.今之所請,深乖本望乖:違背

D.今年將耳順,志在懸車 懸車:辭官家居

9.下列六句話分別編爲四組,全都表現韋世康“寡嗜慾”“不慕貴勢”的一組是()

①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喪幹懷 ②未嘗以位望矜物

③世康之在吏部,選用平允,請託不行 ④多所進拔,朝廷稱爲廉平

⑤今年將耳順,志在懸車 ⑥諸弟報以事恐難遂,於是乃止

A.①②③ B.④⑤⑥C.①②⑤D.②⑤⑥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韋世康很少有嗜慾,也不羨慕富貴和權勢,曾萌生退隱之心,可是一直沒有實現辭官家居的願望,最後還是死在了官任上。

B.尉迥興兵作亂的時候,高祖恐怕汾州、絳州趁叛亂之機生出變故,任命韋世康爲絳州刺史,韋世康憑着自己清高的名望來鎮守,全境安寧整肅。

C.朝廷外調任命韋世康爲荊州總管,當時全國共有四大總管,幷州、揚州、益州三州都有親王親臨治理,只有荊州委任韋世康,可見朝廷對他的信任。

D.韋世康官居高位、清廉正直、治績聞名朝野,但他能主動請求退職家居,是他不爲物權所約束的體現。他的選擇也得到了子弟們的理解和支援。

11.把第1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於時東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綏撫之,士民鹹悅。(3分)

(2)聞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顯人過咎,以求名譽。(3分)

(3)獨季弟世約宦途不達,共推父時田宅盡以與之,世多其義。(4分)

參考答案

8、A、尚:娶帝王之女爲妻

9、C、③說他爲政公平廉潔,不徇私情。④說他舉薦提拔甚多,朝廷評價他廉平。⑥說兄弟們說他辭官的事恐怕難以如願,他於是止息退隱的想法。

10、B,“韋世康憑着自己清高的名望來鎮守”錯誤,“雅望”意思是“素來的德望”。

11.參考譯文

韋世康,是京兆杜陵人,世代爲關右(長安以西)大姓。父親韋夐,隱居不出仕,魏朝、周朝二代共有十次徵召,都未應命,稱爲逍遙公。世康自幼沉穩慧敏,有器識度量。年僅十歲,州府徵用爲主簿。在魏朝,二十歲任直寢,封爵爲漢安縣公,娶魏文帝女兒襄樂公主爲妻,封授爲儀同三司。後來任職北周,由典祠下大夫起,歷任沔州、硤州刺史。曾隨周武帝平滅北齊,授任司州總管長史。當時東夏剛剛平定,百姓未得安定,世康安撫他們,士人百姓都很高興。一年多後,朝廷召入爲民部中大夫,升官位爲上開府,後改任司會中大夫。

尉迥興兵作亂的時候,高祖爲之憂心,對世康說:“汾州、絳州原來是北周、北齊的分界之地,趁此叛亂之機,恐怕生出變故。現將它交託於公,替我好自鎮守。”於是授任絳州刺史,憑着素來的德望鎮守於此,全境安寧整肅。世康生性恬淡素崇尚古鳳,不因得失自亂心志。在州任上,曾經感慨很深地露出知止知足的心意,給兒女兄弟的書信說:“幾次登臨三公之位,頻頻蒞臨方鎮之任,立志去除酒色財三者迷惑,內心畏懼天、神、你、我四者良知,以不貪而爲寶,處財利不沾。現在雖未到七老八十,而壯年已經過去。近來眼睛昏朦更加厲害,不能看清小字,腳病更加嚴重,不能疾步快走。況且母親年事已高,冬夏冷熱應該伺候,晨昏問候卻又缺失,不孝之罪在我一身。想奏聞聖上,請求遵循孝養之禮,因未徵詢你等,所以發此信來。動筆牽起遠方情思,傷感哽咽難以自持。”兄弟們回覆說恐怕難以如願,於是才止息退念。

在任上幾年,有惠民之政,上奏的對官吏的考績連居最優,被提升爲禮部尚書。世康淡薄嗜好慾望,不羨慕權貴權勢,未曾以官位名望傲視別人。聽到別人有善行,就像自己有一樣高興,也不張揚別人的過失來求得名譽。不久升爵爲上庸郡公,加封食邑至二千五百戶。當年又改任爲吏部尚書,其他職位照就。開皇四年,因爲母親守喪離職。不滿一年,朝廷起用命他到官。世康堅決請求,希望到喪制滿,皇上沒有許可。世康在吏部任職,選拔任用公平,杜絕人情請託。開皇七年,朝廷將興兵江南,議論重視方鎮,任命世康爲襄州刺史。後因事坐罪免職。不久,授任安州總管,不久改任爲信州總管。開皇十三年,入京朝君,再次拜任爲吏部尚書。先後十多年時間,薦舉提拔官員甚多,朝廷評價他廉正公平。世康曾經借休假之閒,對子弟們說:“我聽說功成身退,是古人常行之道。現在我年近六十,意想辭官,你們認爲如何?”他的兒子韋福嗣回答說:“大人修身養德,官位顯赫名望遠揚,盈滿傾溢的教訓,前代聖賢極爲看重。要效法漢朝疏廣疏受,兒輩謹遵鈞命。”後來趁侍奉皇上宴會的機會,世康兩次下拜陳述退讓之意說:“下臣沒有尺寸功勞,而得以位居宰相之次。現在犬馬已年老,無益於聖明之時,恐怕死期不遠,無法完成職責。希望恩賜辭官,退避以讓賢能。”皇上曰:“我早晚盼望,求賢若渴,希望與你共同治理天下,以求得太平。現在的請求,大大違揹我素來的願望,縱使確實筋力衰減,還要委屈你躺着治理一方。”於是調外拜任荊州總管。當時全國只設有四大總管,幷州、揚州、益州三州,都有親王親臨治理,只有荊州委任世康,當時輿論視爲榮耀。世康施政簡素清靜,百姓愛戴喜歡,全境沒有爭訟官司。開皇十七年,在州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七歲。皇上聽說後痛惜不已,助葬贈禮非常豐厚。贈封爲大將軍,贈諡號爲“文”。

世康生性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當初因爲兄弟們都官位顯貴,惟獨幼弟世約仕途不通達,於是都把父親傳留的田地宅院全部給了他,世人都稱揚他們重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