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報燕王書》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望諸君(即樂毅)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倖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報燕王書》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其功多者賞之;不以官隨其愛,其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竊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而以身得察於燕。先正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使臣爲亞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爲事。臣曰:夫齊,霸國之遺教而驟勝之遺事也,嫺於甲兵,習於戰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結於趙矣。約楚、趙、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爲愜其志,以臣爲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爲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蓄積,及至棄羣臣之日,遺令詔後嗣之餘義。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不寐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爲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節選自《古文觀止報燕王書》)

9.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 報:回覆

B.今王使使者數之罪 數:數落,列舉

C.不以官隨其愛 愛:喜歡

D.故受命而弗辭 辭:拒絕

10.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故察能而授官者 漁父見而問之曰

B.今王使使者數之罪 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

C.不以官隨其愛,其能當者處之 其若是,孰能御之

D.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11.下列句子全部用來說明樂毅敢以書對原因的一組是 ( )

①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②顧反命,起兵隨而擊齊

③吳王不寐先論之可以立功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倖臣之理

⑤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 ⑥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2.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樂毅怕惠王身邊的人不瞭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寫了這封信,書信詞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樂毅認爲聖明國君是功立而不廢,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含蓄表達對賢聖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實則含蓄批評燕惠王。

C.樂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卻不爲燕惠王所賞識。惠王取代其兵權,還有加害責難之意,故樂毅憤而奔趙,欲說趙伐燕。

D.本文鋪張排比,氣勢不凡,同時也運用對偶排比等修辭,闡釋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則、功名俸祿等原則問題,可謂遣辭精當婉曲,柔中帶剛。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嫺於甲兵,習於戰攻。王若欲伐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5分)

(2)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5分)

參考答案

9.C(愛:喜歡的人)

10.A(B者:代詞,的人;語氣詞,引出原因。C其:代詞,那;連詞,如果D乎:介詞,被;介詞,在)

11.D(②是說幫燕王擊齊,⑤是說齊王失敗,兩句都不是給燕王寫信的原因)

12.C(憤而奔趙,欲說趙伐燕錯,原文是說臨不測之罪,以幸爲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藉此表明不會說趙伐燕)

四、(24分)

13.(1)齊國將士熟悉兵法,擅長戰事。您如果要攻打齊國,就必須匯合諸侯各國的力量來對付它。(5分,注意嫺習舉圖的翻譯,句子通順即可)

(2)我聽說,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絕交,也不說別人的壞話;忠臣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聲。(5分,注意交絕惡去潔的翻譯,句子通順即可)

【譯文】

望諸君樂毅於是派人向燕惠王獻上自己的書信,信中道:我不才,沒有銘記先王的教誨,來順從您左右人的意願;又深恐回燕會獲得殺身之罪,以至損害先王的明鑑和您的仁義名聲,所以逃奔到趙國。如今您派使者數說我的過失,我怕您左右的人不能明察先王爲什麼要厚愛、任用我的緣由,同時也怕您不明白我爲什麼要事奉先王的用心,所以大膽寫信回答您。

我聽說過,賢明聖哲的君主,不把爵祿私自賜給親近的人,而只把它賜給功勞多的人;不拿官職賜給所愛的`人,只把它給予足以勝任的人。所以,能夠在考察後,認爲對方確有才能,才授予官職,這樣的君主,纔是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的君主;考量對方的德行,認爲可以結交然後才和他結交,這樣的士,纔算是能夠樹立名聲的士。我就自己所學的來觀察,先王的行爲措施,有高出當時一般君主的理想,所以我在持魏節出使燕國時,能被燕國察知、瞭解。先王對我過分擡舉,把我從衆賓客之中提拔起來,讓我擔任亞卿。先王命令我說:我對齊國有蓄積得很久很深的仇恨,我沒有度量力量的輕微薄弱,想找齊國報仇。我回答道:齊國有爭奪霸業的經驗和爭戰屢勝的優勢,影響至今,不可輕視。同時,齊國將士熟悉兵法,擅長戰事。您如果要攻打齊國,就必須匯合諸侯各國的力量來對付它;而匯合天下諸侯各國來對付它,沒有比直接聯絡趙國更好的了。會約楚、魏兩國戮力同心,四國一起攻打它,齊國一定會大敗的。先王以爲這個意見對,就交給我符節,叫我往南出使到趙國。到完成使命回來報告後,便起兵同諸侯各國一起攻打齊國,取得大勝。而且輕裝精銳的士卒,直搗齊國的國都。齊湣王逃遁到莒地,僅僅保全住自己的一條命。珠玉、財寶、兵車、鎧甲以及珍貴的器物都收到燕國來了。自從五霸以來,功業沒有趕得上先王的了。先王以爲志願得到了滿足,認爲我沒有辜負使命,所以割地而封賞我,使我能得到相當於小國諸侯一樣的地位。我不才,自認爲接受先王的指令教誨,可以僥倖而無罪過了,所以接受了封賞而沒有辭讓。

我聽說賢明聖哲的君王,建立起的功業不會廢棄,所以把它記載於史書;有先見之明的人,成就了盛名而不會敗壞,所以能被後世稱頌。象先王那樣報仇雪恥,平服具有萬乘兵車的強國,得到齊國八百年累積的財富。到了去世之時,他的遺教沒有衰歇。上述種種功勳,都可教育後世,作爲後代的榜樣。我又聽說,善於創始的不一定善於完成,有好的開頭的不一定有好的結局。以往伍子胥的意見被闔閭採納,所以闔閭能遠征郢都;夫差卻不是這樣,相反他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革囊裏,拋到江中。吳王夫差沒有覺悟到子胥勸他滅越的意見具有先見之明,可以建立大的功業,所以把子胥的屍體拋到江中而不知道後悔;伍子胥呢,沒有早早看到闔閭和夫差二王胸懷度量不同,所以被拋到江裏還不知改變。

免於殺身之禍,保全過去的功勞,以表明先王知人善用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遭受詆譭、侮辱性的誹謗,致使先王明鑑之名毀壞,這是我最爲不安的;面臨無法預料的重罪,又想僥倖助趙伐燕以自利,這種不義的事,我是決不敢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絕交,也不說別人的壞話;忠臣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聲。我雖不才,卻多次承受過君子們的教誨。恐怕您聽信左右人的話,而不明察被您疏遠的人的行爲,所以大膽寫信答覆您,希望您仔細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