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走向地壇閱讀題及答案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18分)

走向地壇閱讀題及答案

走向地壇

陳啓文

每次到北京,我都要去地壇看看,不去心裏會十分難受。但去了,又更加難受。會有一種挪不開步子的感覺,把你長久地釘在那裏,就像受難的耶穌釘在十字架上。

地壇,一座廢棄的古園,一座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的古園,她的存在彷彿只爲襯托一種生命。當“活到了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時,史鐵生無疑是極悲觀的,絕望的,“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後事情終於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人間的節日”,史鐵生想通了,把生死看透了,這樣的“透”,通透與豁達,是對死的重新發現與超越。

史鐵生寫下的每一個漢字都是寂靜的,這樣的寂靜或許要用生命的本能去領悟。讀他的《命若琴絃》、《我與地壇》、《病隙碎筆》,你能感覺到一種宗教般的寂靜給心靈帶來的震懾。他的寂靜,是一個受難者受洗之後的狀態,靜得有容,靜得博大精深,滿盛着他生命的全部情感和意蘊。在史鐵生的作品裏,很難看到機智的技巧,很難看到智力因素。如果說他的文章有什麼非凡之處,那是因爲他忍受的苦難比世間任何人都多。愛與受難,使他的每一個文字,都只向心髒逼近。

幾乎聽不到他的控訴,但只要往那把輪椅上一坐,他就有了立場。愛是他的立場,他的出發點,他的終極關懷。

史鐵生不是文學教父,而是文學聖徒。他深信,愛可以超越一切苦難,超越人世間的種種恩怨。他有自己的上帝,有自己心中的佛,他的`上帝或佛是底層人民,是衆生,在他的宗教裏,不是佛祖普度了衆生,“我常以爲是衆生度化了佛祖”。讀他的作品,我能感覺到一個受難者正用他滾燙的熱血,靜靜地注入更多受難者的心靈,不是施捨不是恩賜,不是使自己獲得安寧的仁慈念頭,而是對每一個生命的珍惜與敬重。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我內心裏美的感受,美不是別的,美是自由的象徵,也是愛與受難的象徵。

多少次,我都有一種不可遏止的衝動,想去看看史鐵生,但最終還是走向了地壇。地壇現在早已不是一個荒蕪冷漠的古園,它已得到了細緻徹底的修復,剝蝕了的古殿檐頭重新漆過了,坍圯了的一段段牆垣又砌起來了,蒼松古柏猶在,野草雜樹已被悉心剪除,那漢白玉築的二層祭壇,少了陰暗發綠的青苔,更加耀眼矚目,每一個角落都被早春白白的陽光照亮了。但這裏已經找不到一個安靜的角落了,只充滿了世俗吵鬧的快樂,每年北京最大的廟會都在這裏舉行。

史鐵生沒有來,聽說他病得很重了。他已經沒有力氣搖動一輛輪椅走過來,他可能也從沒想過要登上這個祭壇看一看,他的位置永遠是一個偏遠的角落,在那裏“呆呆地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那個角落就是他的祭壇。那晚,我也一直站到了浮起月光的時刻,我一直看着他,他坐在輪椅上,那個一切都閃着銀輝的夜晚,亮如白晝的月光照亮了他的側影,輪椅和人都顯出清晰的影子,周圍的一切都變得模糊而遙遠。我突然發現他是站着的,他的靈魂是站着的,傲岸而挺拔,他使所有靈魂癱瘓的人都懂得了站立的價值,整個世界都能感覺到他的存在。

我的腦子裏猛然蹦出來一個想法:史鐵生可能是中國作家中最健康的一位。史鐵生在《想念地壇》中說,“我偶爾請朋友開車送我去看它,發現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

是的,只要你願意呆在一個角落裏,守護住內心裏的一片寧靜,也會找到自己的地壇。

(原載《廣州文藝》2006年3月,有刪改)

19.文章開頭,作者“每次到北京,我都要去地壇看看”,作者爲什麼說“不去心裏會十分難受。但去了,又更加難受”?(4分)

20.請根據文字,簡要概括史鐵生作品的思想內容。(4分)

21.文章倒數第三段中,描述了月光下史鐵生的形象,請結合文字分析其作用。(4分)

22.請結合文字內容及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文中劃線句子的理解。(6分)

試題答案:

(一)19.(4分)“不去難受”是因爲在作者心裏地壇已經是史鐵生的象徵,不去會有一種牽掛(2分); “去了更難受”一是因爲現在的地壇充滿了世俗的吵鬧,已經變了味;二是因爲對照史鐵生,作者的內心受到強烈的觸動(2分)。

20.(4分)對生死的發現與超越(2分);受難者受洗後的情感和意蘊;對每一個生命的珍惜與敬重(後兩點答出一點即可得2分)。

21.(4分)文章藉助想象補充和豐富了史鐵生在地壇思索的形象,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感染力(2分);同時突出了史鐵生靈魂的獨立和高貴,表達了作者的崇敬之情(2分)。

22.(6分)地壇是史鐵生在痛苦的思索中走向“安靜”的地方,修復後的地壇失去了寧靜,因此他不想“再去地壇尋找安靜”(2分);“在安靜中尋找地壇”說明史鐵生希望在心靈的寧靜中追求一種遠離塵囂的精神境界(2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或許找不到絕對安靜脫俗的場所,但只要守住內心的寧靜,就能找到自己的“地壇”(2分)。

標籤:閱讀 地壇 題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