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藤野先生》的課內閱讀理解答案

1、《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現藤野先生的偉大精神與品格,爲什麼文章開頭要描寫東京中國留學生的生活?

《藤野先生》的課內閱讀理解答案

要解答這一疑問,可以按這樣的思路:作者是怎樣描寫清國留學生的?表現出他們什麼特點?作者對他們是什麼態度?他們與藤野對比有什麼不同?

首先,作者描寫“清國留學生”抓住了“盤辮子”這個特徵,勾勒他們的形象。辮子是清朝統治的標誌,魯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負的青年,到日本後就剪掉辮子,表示對清政府的反抗和同舊的封建習俗徹底決裂。而這些“清國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完全是追求個人名利,準備回國憑着辮子表示對清王朝的忠心未變,以便升官授爵。可是在日本又想趕時髦,只有把辮子盤起來。作者接着寫了“清國留學生”的糜爛庸俗的生活。他們白天賞櫻花、晚上學跳舞“滿房煙塵鬥亂”。作者對此十分厭惡,用反語進行了無情地諷刺。因爲作者懷着救國救民的目的來日本留學,看到這些“清國留學生”醉生夢死的生活,自然深惡痛疾,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愛國思想。

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懷,是對弱國的幫助,一個外國人,還那樣關心中國的進步,可作爲“清國留學生”對國家的命運前途漠不關心,二者對比之下,更見藤野先生人格的偉大。所以,描寫“清國留學生”,是與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致的。

2、這篇文章題爲“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沒有直接寫藤野,而是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寫了從東京到仙台途經的日暮裏和水戶,寫了仙台醫專的職員對他的優待,還寫了日本“愛國青年”的尋釁和看電影事件。這些事情與寫藤野先生有什麼聯繫?

文中寫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是作者離東京往仙台見到藤野先生的緣由。寫途經的日暮裏和水戶表現作者憂國之情,是作者學醫的主要動機。寫仙台醫專的職員對作者的優待是爲下文寫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襯。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是爲藤野先生作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是作者與藤野先生告別的直接原因。總之,所有這些都與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熱忱、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有密切的關係。

3、文章開頭對於清國留學生的描寫,表明“我”是持什麼態度?從“我”的態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麼思想?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寫了清國留學生的不男不女、不倫不類的醜惡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髮髻”,加上“油光可鑑”,生動形象地描繪與諷刺了清國留學生的奇特打扮。“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實在”是“的確”的意思,“標緻”是“漂亮”的意思,用“實在”修飾“標緻”,說思想腐朽的清國留學生“的確漂亮”,這是反語,同時,還以“上野爛漫的櫻花”之美來反襯這羣清國留學生之醜。而“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惡濁生活的憎惡、失望和不滿,強有力地諷刺了這些頑固維護清王朝統治的“遺少”,強烈表達了作者對他們的極端憎惡的感情。這一部分內容,從側面反映了魯迅不願與清國留學生同流合污的愛國主義思想,也爲下文與藤野先生相識埋下伏筆。

4、作者爲什麼要離開東京來到仙台?爲什麼又告別藤野離開仙台?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現的?

文章開頭三段寫了作者在東京的見聞,表達了對這一環境的厭惡之情。作者在東京的見聞是怎樣的呢?作者寫道:“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櫻花爛漫的上野公園,看到的是一羣“清國”留學生,他們以盤結辮子爲榮,整天渾渾噩噩;本來留學生會館的門房有幾本書可買,“有時還值得去轉一轉”,然而就連這麼一席之地也被他們攪得一團糟!魯迅是懷着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東渡日本的,沒料到東京竟也像南京一樣烏煙瘴氣。失望、痛苦、忿懟心情和強烈的報國熱望,使他百感交集,遠大的抱負和惡劣的環境形成尖銳的矛盾,因而,他不得不離開東京,尋求一個有利於實現理想的環境。所以,作者在文中情不自禁地感嘆道:“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作者從東京來到仙台,受到教職員們的優待,尤其還遇到了給他以無私的關愛和熱情的鼓勵的藤野先生。按理說,作者正可以從這裏卒業回國,去“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吶喊〉自序》)。但是,爲什麼又毅然決然告別恩師、棄醫從文呢?本文主要寫了兩個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電影”事件。這兩件事深深刺激了魯迅,令他深切體會到弱國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認識到國人的麻木,進而認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於是,“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學,並且離開這仙台。”又回到東京從事文藝活動去了。

作者兩次易地求學,兩次輾轉奔波,無不貫穿着一種情懷,那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文章開頭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和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即便是往仙台途中記得的“日暮裏”,也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的家國愁思;記得“水戶”,也是因爲這裏是富有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這是作者愛國感情的又一表現;對初到仙台受到優待非同尋常的理解,也是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現;對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爲他能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中國學生;最後,把懷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爲實際行動,等等。

5、本文記敘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請用簡潔的語言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並思考每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

甲生:添改講義,表現了藤野先生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

乙生:糾正解剖圖,表現了藤野先生對學生要求嚴格,工作一絲不苟,循循善誘,平易近人,和藹地指出魯迅圖中的錯,可當時的魯迅有點任性,口頭答應着,心裏卻不服氣。

丙生:關心解剖實習,由“很擔心”到“總算放心了”,從中我們瞭解到藤野先生對魯迅真誠的關心,爲人是多麼熱情誠懇。

丁生:瞭解女人裹腳,表現了藤野先生可貴的求實精神。

師評:以上四位同學都能從課文的具體內容進行概括,語言表達簡明扼要,說明他們基本上把握住了人物形象的基本特點及思想品質。把這四位同學的回答綜合起來,就全面、準確地概括了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由此,我們更深地瞭解到藤野先生爲人正直,他真誠地關心着魯迅,熱情地幫助魯迅,對待魯迅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

6、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對“日暮裏”和“水戶”這兩個地點記得很清楚,這是爲什麼?

“日暮裏”,觸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戶”則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這兩處作者牢記不忘,表現了愛國的思想感情。

7、《藤野先生》一文中,在敘述作者初到仙台,受到許多“優待”,可作者爲什麼說這“大概是物以稀爲貴罷”?

作者到達仙台之後,受到了免交學費的優待和職員們在生活上的關心。對於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留學生給予關心和照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誼。可作者把這些推斷爲“物以稀爲貴”的緣故。因爲當時日本正在侵略中國,作爲受侵略的“弱國的國民”來到日本,往往是受輕視的。所以,他不認爲自己受到“優待”就是對中國人的尊重。於是,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被尊爲“膠菜”,福建野生的蘆薈到北京得到“龍舌蘭”的美名作比,說明自己所受到的“優待”僅僅由於在仙台他是惟一的中國留學生,由此推斷,所受到的“優待”不過是因爲“物以稀爲貴”罷了。

這種“優待”與關心,和後文藤野先生對於作者真誠的關懷、教誨是截然不同的。藤野先生絲毫沒有民族偏見,他對作者的關懷完全是真心的,希望中國進步。作者對藤野先生也是十分崇敬、感激的。因此,寫這些“優待”不過是出於禮貌,從正面襯托出藤野先生的關懷是無私、高尚的。

8、在藤野先生這樣一位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學成回國後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個方面:一是因爲日本學生懷疑魯迅考試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題目,他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因爲當時中國是弱國。二是因爲看電影時,魯迅看到中國人爲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人抓獲要槍斃時,日本學生拍掌歡呼,對中國人民大肆污衊。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同時感到中國人思想的麻木。這時魯迅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爲此,他決定棄醫從文。從上述兩件事情,我們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樣關心魯迅的人非常少,這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誠幫助、熱情關心在魯迅心中顯得猶爲珍貴。因此,魯迅對他特別感激,感情也特別深摯。

9、想一想“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這句話的含義。

這不是反語,只是一種憤激之辭。這個推理,省略了一箇中間環節——弱國的人是低能兒(小前提)正是這個環節判斷失誤,正是這種淺薄,偏狹的認識,才導致了結論的荒唐。這句話主要是爲了表達作者遭受誣陷和人格侮辱時極爲憤慨的感情。

10、作者爲什麼說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教師之一?

因爲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無民族偏見——他對“我”的熱心期望,“小而言之,是爲中國……;大而言之,是爲學術……”。這種精神與品格,在“我”的“眼裏和心裏”怎能不感到偉大呢 ?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從中受到鼓舞、激勵呢?一個“最”字分量極重,真摯地表達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懷念之情。

11、魯迅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的實際情況如何?課文說,“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學年考試的成績,“同學一百餘人之中,我在中間,不過是沒有落第”。這是否確實?爲什麼會這樣?

根據《魯迅在仙台的記錄》(日本“魯迅在仙台的記錄調查會”編著,日本平凡社1978年2月出版。天津人民版《魯迅生平史料彙編》第二輯節譯了部分章節)一書提供的仙台醫專1905年7月醫學科第一學年考試成績表,魯迅各科成績中,有一門乙等,一門丁等(不及格),其餘都是丙等,總平均65.5分,在142名學生中排第68名。課文所說和實際符合。人們都知道,魯迅學習一向勤奮刻苦,而且他是立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選擇了醫學去仙台求學的。爲什麼實際在校學習“太不用功”,總成績只是中等,還有一門不及格?除了別的原因之外,這和當時學校推行的教育制度、內容和方法的弊端,以及魯迅對這些所抱的批判態度有密切關係。他到仙台不久,曾在1904年8月29日寫給友人蔣抑卮的信中作過這樣自信的表示:日本青年的思想行爲決不比我們中國青年強,黃帝的後代當不比他們差,自己學習結業,不會成爲害人庸醫。同時,在同一信中,他也對學校推行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繁重的學業負擔,表示了不滿。他說:“校中功課大忙,日不得息。……所授……種種學,皆奔逸至迅,莫暇應接。”“校中功課,只求記憶,不須思索,修習未久,腦力頓錮。四年而後,恐如木偶人矣。”又說:“而今而後,只能修死學問,不能帝及矣,恨事!恨事!”(1981年版《魯迅全集》第11卷第322頁)可見,他只是不滿足、也不願意讀死書、死讀書才“太不用功”的。

12、日本學生對藤野先生的實際態度怎樣?藤野先生第一次上課作自我介紹後,爲什麼幾個留級生馬上笑起來,是否因爲他的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或者因爲像這些學生背後議論的,他“穿衣服太模糊”?

主要原因是藤野先生工作極端認真,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因而引起一些落後學生的不滿。《魯迅在仙台的記錄》一書記述,藤野先生教學非常嚴格而認真,正如其名爲“嚴九郎”,他辦事無比嚴格,以打嚴分出名,而對留級生等不認真的學生,態度特別嚴厲。一些學生不叫他“嚴九郎”,改名他“權九郎”,甚至給他起外號,叫他“老權”。這些學生對他的名字很敏感,所以他一介紹“我就是叫藤野嚴九郎的”,幾位留級生就笑了起來。魯迅先生寫出這一情節,在寫作上是一種先抑後揚的方法,同時,也爲了對比自己和某些日本學生對藤野先生的不同態度,以突出自己的崇敬之情。

13、藤野先生是如何關懷魯迅的?課文中寫了修改聽課筆記、詢問學習情況等情節,實際上是不是隻有這些?

課文中寫了藤野先生在學習方面對魯迅的不倦教誨和真誠幫助,其實他對魯迅的生活、交友乃至住宿安排等,都是很關心的。他在魯迅逝世後寫給魯迅同班同學小林茂雄的一封信中說,魯迅“系從鄰邦中國來的留學生,故對其與同學之交往、公寓生活之安排、用功之方法、日語之說法、筆記之寫法等,均不揣微薄,爲使其可安樂度日,儘可能提供了便利”。課文中說,剛到仙台醫專,有“幾個職員還爲我的食宿操心”,有“一位先生”“幾次三番”地要魯迅“別尋相宜的住處”。這“一位先生”是誰,據魯迅同班同學、當時的班長鈴木逸太推測,“這位勸告者恐怕是藤野先生”。根據是藤野先生對魯迅的態度和上引他本人的信,同時,他又是魯迅的副學級長(按:即副班主任),在新公寓裏,有兩個和魯迅同住的日本同學,他們的保證人就是藤野先生,從這些情況看,鈴木逸太的推測是可靠的。瞭解藤野先生對魯迅的多方面關心照顧,可以更進一步認識他們師生之間何以有那樣深厚的感情。

標籤:藤野 閱讀 課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