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試題試卷

2018屆高三上學期第四次測試期末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

2018屆高三上學期第四次測試期末語文試卷

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黃河文明的變革精神

以往,變革精神這個黃河文明的顯著特色,一直未被人們重視,即人們總是給這種文明冠以保寧性的特徵,這種認識誤區,應該得到扭轉。。

過分強調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農業文明的保守屬性,主要是源自於黑格爾的影響,黑格爾按照地理特徵把世界區分爲三種類型: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奪,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舊、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男敢、沉着和機智。這便是將平原淡城的農業文化或農業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徵的論證。

《周易》“革卦”曰:“革:巳目乃導,元字,利貞,悔亡。”意思是說,革卦象徵變革,在“巳日”撩行變革開取信於民衆,前景就至爲亨通。革卦的《象傳》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式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不僅求變,而且倡導順乎天而應乎人的革命性變革。

社會的變革如此,對於人的基本素質的培育也是如此,要求個體的修養、成長也要日求新,《大學》就反覆教海人們要去創造,去求新,《大學》雲:“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這樣一種強調求新求變的思想,既是歷史本身的觀念反映,也反過來催生歷史的變事和發展。三代的歷史浯革就具有明顯的文明變遷意義,夏商周三代只有千餘年的歷史這對於早期文明來說並不葬長,但卻經歷了多次重大的變遷。

黃河文明的變革精神,深深影響了政治文明的透程及其特點,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變革,就是這種文明內生性的歷史鉅變。中國歷史的這場深刻變革,既是黃河文化區域內的政治變革,也在恐想層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時成”的變革精神的支撐,各諸候國內的變法運動,大都繼承這樣清晰的變革思想,正是這樣的變革思想,支撐了長達數百年的變法運動,終於把行之千餘年的族制推進到專制主義的中夾梟權制度。

中國的政治體制也不是一成不變,不管是官僚制度,還是經濟制度、選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個方面,從秦到清發展變化的脈絡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謂“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廷續”的說法,說中國古代社會長期遲滯或停滯不前,較之歐洲的封建時代要顯得特別漫長。其實,這完全是一個認識誤區,而且也是一種並不恰當的比較,這種所謂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超級穩定、遲滯發展的說法,完全無法解釋中國在長達千餘年的時間裏毫無爭議地走在世界前列的歷史事實。

事實上,古代中國並沒有傳統所理解的農業社會那種無限依賴於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豐厚的土壤條件上,創造了中央集權制度,創造了科舉制度,創達了官修制度,更是創造了直接彩響西方政治進程的四大發明。

黃河文明作爲一種農業文明,相對於於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來說,沒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種顯示了巨大創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顯然是不容觀不公允的。

(作者:李振宏節選自《光明日報》20xx年12月04日15版有刪節)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作爲黃河文明的顯著特色,變革精神一直都未被人們重視,這種對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徵的認識誤區,應該扭轉。

B. 黃河文明的變革精神,深深影響了中國政治文明的進程及其特點,其政治體制的核心、經濟制度等很多方面發展脈絡清晰可循。

C.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候國繼承了清晰的變革思想,終於把行之千餘年的貴族制推進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D. 歷史本身的觀念反映,強調了求新求變的思想;歷史的變革和發展也催生了黃河文明的變革精神。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先否定了黑格爾的觀點,然後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爲應該全面認識黃河文明中的變革精神。

B. 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學》的文字,證明了黃河文明的變革精神既有社會性,又有對個體修養的要求。

C. 文章舉出了四大發明等例子,可以證明古代中國並沒有傳統所理解的農業社會那種無限依賴於士地所造成的孤懈、呆板和保守。

D. 文章承認了黃河文明相對於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強調其巨大的創造力,論述客觀公允。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餘年的歷史,這對於早期文明的歷史過程來說並不算長,但卻經歷了多次重大的變遷,它們的歷史沿革有明顯的文明變遷意義。

B. 春秋戰國的歷史變革,既是黃河文化區域內的政治變革,也在思想層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時成”變革精神的支撐。

C. 過去有人認爲中國古代社會長期遲滯或停溶不前,較之歐洲的封建時代要顯得特別漫長,這種說法是一種並不恰當的比較。

D. 古代中國在平原流域豐厚的土壤條件上,創造了早於西方千餘年的中央集權制度,這說明黃河文明的變革精神比西方更優秀。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羞澀是靈魂的鏡子

李琬

①入夏的夜晚,空氣悶熱起來?天空同樣沉鬱。愛散步的人本來想尋一點閒談的興致,可街市的燈火已把天空映得發紅,不見星辰。我胸中氣悶,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星一樣,如今真正的羞澀已不多見。

學校要搞話劇表演。那天我們幾個在討論劇本的事。有個情節是少女說出自己愛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讓少女羞澀些,結果是這一設想獲得了一致的揶揄與批駁。只是一件小事,他們大概是混淆了羞澀與做作。

③但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認識到一個巨大的現實:在這個被利益和慾望裹挾着、在大量資訊裏高速執行的現代社會裏,羞澀沒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現代社會是反浪漫的,而羞澀正是羅曼司的一個側臉。人們用冷眼瞥着這張曾經令人感動的'面龐。人們不再關心內心曾有的不安與生澀,只是直露着一切。這一切快樂、痛苦、渴求、怨恨,它們的根系都是慾望,並最終匯入慾望的洪流裏。

④俗世夾雜着幾噸煙塵讓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見真正的羞澀。我一次次問道,難道那素白襯衣、扎麻花辮的女子,深埋着頭拉着舊手風琴默默做夢的羞澀,一去不返了嗎?

⑤羞澀是可貴的。我之所以熱愛少數民族的原生態音樂,是因爲這些音樂才包含了最純粹的羞澀。聽苗歌,歌聲輕快飛過山頭又在情人的吊腳樓外斂足,盤桓着低迴着,訴說內心遲遲未發出的感嘆;聽維吾爾民歌,那聲音的源頭是來自大漠的荒涼,唱歌的人用鼓聲與歌喉的蒼茫、詞句與情感的熾烈來抵禦荒涼,這是對生命與自然的羞澀;聽蒙古歌謠,唱着剛出生的小羊,把不肯餵奶的母羊唱得內心柔軟了,唱出了晶瑩的淚珠;最讓我傾心的還是彝族的海菜腔,飄忽不定,盡是善良靈秀的男女內心的吟詠與歡歌,蒙上了沉靜素美的紗……沒有丟失羞澀的民族,讓我心生敬意與傾慕。

⑥羞澀是質樸的,而質樸的品質在我們生活裏稀缺;雖然我未曾事農桑,卻常常渴望一個溫厚純良莊稼人那樣的質樸和羞澀。對於羞澀的人,外部世界裏種種功利的繁蕪叢雜、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這莊稼多高多壯實,都是我的雙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煙正在喚我回去。我應當回家。羞澀讓人迴歸生命的本質,靜好,樸實,真切自然。

⑦羞澀是靈魂的鏡子。面對着心愛的人,羞澀的女子低垂下頭,此刻內心奔涌如大海而嘴脣緘默;此時她的羞澀讓她清楚地看見自己的熱戀、矜持與純真,她讀到自己內心的詩句。是的,羞澀就在你的體內,只對着你的靈魂,照見你靈魂的真相。有了這鏡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瞭這人間的真情意,才堅定對艱辛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純潔理想。沒有羞澀或故作羞澀的人就沒有這面鏡子,他看見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虛無空洞的幻影。

⑧作爲靈魂的一面鏡子,真正的羞澀絕非扭捏的做作、矯情的粉飾。如同一個遠古的女子艱難跋涉途中,在清晨醒來坐在山頭,望見前方蔥鬱的水草,臉頰被圓滿火紅的太陽映熱,有了微醉般的羞澀。羞澀是我們生命裏的大氣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敗也不會死滅,執拗地堅韌地活在這越來越擁擠的世界上。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從話劇表演的小事洞察到現代社會羞澀缺失的重大社會現象。

B. 笫⑥段作者嚮往莊稼和炊煙,表明羞澀的質樸、真切與自然。

C. 本文的羞澀既指女子的表情,還包含人間真情以及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迴歸。

D. 文章首尾均提到“羞澀”和“做作”,表明文章主旨是批評那些混淆了羞澀與做作的人。

2.作者認爲“羞澀”具有哪些特點?請結合文章有關內容簡要分析。

3.結合文章第⑤段有關內容,分析“最純粹的羞澀”具體內涵。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聖誕節來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年輕人,已經在按照自我特色、精神需要、時代特點、民族思維模式等等,對它進行了“無意的改造”,它與西方側重家庭團聚和宗教氛圍的主旨已相去甚遠,成了中國式的狂歡節。在文化大同已成爲全球發展趨勢的當下,中國不可能再是“原汁原味”的,它必然會容納很多世界包括西方的文化元素,這也許正是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所在,而打造本土特色的“漢化版洋節日”,也更能讓中華文化在世界存在中獨樹一幟,傲然挺立。

時下中國,忙碌成爲身不由己的發展節奏,不少人內心疲憊、焦慮,壓抑,藉助節日可以減輕壓力,舒緩

情緒、放鬆身心。而傳統節日是家族式和內聯試的,多太嚴肅、封閉。作爲舶來品的聖誕節,則是互動式和狂歡式的。聖誕樹上燈光閃爍、教堂裏共唱頌歌……這些恰恰滿足了中國年輕人的“浪漫和輕鬆飢渴”,洋節日就成了他們的“文化改造對象”,讓洋節日和自我精神發展需要完成了親密對接。

(編自《“漢化版聖誕節”也是文化盛宴》)

材料二

父親節、母親節、聖誕節、情人節,等等,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越來越多的70後、60後、50後也參與其中。

向大媽是位50後,近幾年她也過起了“洋節”。說起過節的初衷,她顯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們家庭比較傳統,從小到大幾乎沒互相說過“我愛你’“我想你”這些內麻的話,直接的感情交流比較少,西方節日強調開放式的情感表達,正好給我們這樣的傳統中國家庭帝來了一個情感出口。”

如今,中國人物質生活已十分富足,每個家庭都更加關注感情的傾訴和迴應,更加關注彼此交流所帶來的幸福感,而西方的一些節日正好迎合了這種心理需求,“我們是很傳統的中國家庭,我們愛自己的文化,過這祥的節日並不是洋媚外,我們只是想在歡快美好的氣段中表達歡快美好的追求罷了,”向大媽說。

(摘編自《含蓄的中國人醬要一個開放的情感平臺》)

材料三

我們強調要“維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但這並不等於禁止過洋節,兩者並非不可並存。其實一味的推崇和一味的抵制都是無意識的體現,而這種無意識的思維方式纔是不恰當的。

年輕人熱衷於過平安夜,卻並不一定了解西方宗教,更不瞭解聖誕節的西方文化內涵。他們過聖誕很大程度上是爲了追捧時尚,結果不明就裏地成了推動洋節盛行的生力軍。從這個意義上看,與其說他們是在消費“聖誕節”,不如說是消費一種意義,一種符號。而很多廠家和商家爲了謀取商機和賺取利潤,利用和鼓譟了“聖誕節”,形成了“節日經濟”,它雖然一定程度上成爲促進發展的“本土性助推力”,但也在無意和無形中誘導了國人。

(摘編自《該抵制的是聖誕節中的那些無意識》)

材料四

古人根據四季物候的變換,確立了二十四節氣,又把兩節氣相交接之日定爲“節日”。有民俗專家指出,這些植根於農業社會的節日,無一例外地都貫穿了熱愛生命、追求健康、尊老愛幼、團結和睦、平安吉祥、愛國崇德等精神追求。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許多傳統的過節形式已經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更讓人惋惜的是,很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也在被漸漸遺忘。

那麼,怎樣才能讓傳統節日好玩起來、更受歡迎?近期有一項調查顯示,55.1%的受訪者認爲應重拾傳統節日文化內涵,37.7%建議增強節日的娛樂氛圍,20.0%認爲社區應該多組織傳統節日活動,15.5%提出要注重節日活動對青少年的薰陶與感染。

李河說:“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傳統,這是好事。但是,復興傳統,並不能照搬傳統,有一些東西,是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境中產生的,適應的是個時代和環境,當時移世易,當初的條件、環境都改變了以後,它要繼續傳承,透入到人們的生活,就需要創造性的轉化,這種轉化其實也是潛移默化的,並不是靠某些特定的方法,甚至是行政命令這樣的方式就能夠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