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

選擇這一課,是對自己提出的一個挑戰。面對枯燥乏味、以數據爲主的說明文,怎麼把它講好,怎麼讓學生從感情色彩單薄的文字中,讀出自己的感悟,我在設計教案時犯了難。課堂三維目標,我一向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於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也同樣如此,將教學重點之一定爲“透過瞭解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並用日常行爲來踐行。”我試圖透過“想象我們的祖先在黃河流域生活的畫面”渲染黃河“搖籃”的形象,透過黃河氾濫的數據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黃河作爲“禍河”的具體表現,再透過馬爾代夫圖文並茂來深刻感知人們破壞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用心營造氛圍,以感性爲渠道,激發學生的環保熱情。

但反思這節課的不足則着重體現在“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學生的能力訓練未能很好地實現。課堂強化了“人文感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環保教育,說明方法的訓練淡化了,在工具性的落實方面沒能得到強化。略讀課在“應用”方面的作用在課堂上沒能體現出來。離開了語言文字的有效訓練來追求人文性,那隻能是緣木求魚。

語文再現生活,即使是說明文,也同樣以感性存在,但在教學過程中,並不能單純地以感性去感悟課文,而應該以理性掌握,用工具性的方式去感知人文性的內容。反觀我的課堂雖然花大量時間營造了 “人文”的氛圍,但卻無法根植於學生心靈深處的。整堂課過於強化價值觀教育,思品課味道過濃,學生看似感悟到位,實則背離了語文課程的初衷,致使課堂不夠紮實。如果能增加說明方法的小練筆環節,使言語訓練有機地揉合於課堂教學中,這樣更能突出“語文”的“本味”。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2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葉聖陶先生提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略讀指導卻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

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閱讀閱讀提示的內容,並標出提示的要求。很快學生就找到了學習這篇課文的引領全文學習的思考題:

1、這篇課文又給了我們怎樣的提示?

2、說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出示屏幕:變化前是什麼樣的?變化後是什麼樣的?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怎樣治理黃河?帶着這些問題讓學生自讀課文。

在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學生找出有關語句並不難,而要真正理解則需要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於是在感悟黃河是“搖籃”方面,我透過圖片讓學生感受到黃河曾經的美並把自己的感悟以朗讀表現出來;在理解“禍河”方面,引導他們理解“懸河”“沉積”等詞語和抓住一系列數字感受到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在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二———人爲原因方面,讓學生透過老師的板書形成惡性循環鏈加以理解;在講“治理方案”時,我重點補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帶的作用,使學生加深了對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的認識,還讓學生說說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然後連結資料袋的內容以及與身邊的珠江和火爐山聯繫起來,引發生活的體驗,激發內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環保意識轉變爲實在的環保行爲。透過以上的教學,學生了解了黃河的現狀,知道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同時也調動了他們參與到“保護母親河的行動”中來,獻計獻策,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最後結合說明文的特點滲透寫作方法,培養寫作能力,“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是說明文常用的幾種表達方法,說明這種寫作方法的優點,以使今後學生在寫說明文時也能夠會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本篇文章的教學,雖然有成功之處,但也存在許多不足。我在某些環節還是放不開手,使學生無法盡情在課堂中展示自己。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3

教材分析: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九冊語文最後一篇選學文章,自古以來,黃河具有“中華民族的搖籃”、“母親河”之稱,然而,本文卻一字未提它的益處,反而將其在近兩千年間的“禍害”以數據的形式展現在文中(如“決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爲什麼呢?文章以此爲切口,展開分析,查找原因,最終得出是人們的亂墾濫伐使得黃河變成了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其意無非在告誡人們:要珍惜水土、愛惜家園,同時,也以此來鞭策學生,使他們從小懂得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從而培養他們從小養成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下邊,本人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程序以及文章小結等方面進行說課:

目標方面:

針對本文的內容實際,本人以“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治理黃河的方案——培養學生從小懂得珍惜水土資源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意識”爲主線作出目標教學,此目的在於使學生透過目標展示,明瞭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範圍;

教法方面:

對本文的教學我採用的是目標教學法,即:課前先給出教學目標,繼而按所定目標進行逐步漸進;

程序方面:

本文是一篇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說理文章,其目的在於使學生從小懂得盲目開荒毀林給水土資源帶來的嚴重破壞以及對人們生活環境的惡劣影響,以此薰陶學生,使他們從小產生保護水土、保護大自然、保護家園的意識,根據這一主題,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程序的:

一、創設情境 匯入新課

讓學生上臺抽名稱卡,將所抽到的卡片介紹給大家,這幾位同學介紹得真棒,大家掌聲送給他們,下邊,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黃河近期以來的變化,(板書課題)

二、進行目標教學:

(一)讓學生上臺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教師進行指導(更正);

(二)引領學生學習重點段落:

1、帶着“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原因是指哪兩個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生學習第六自然段;

2、帶着“科學家如何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的問題幫助學生學習第七自然段;

3、拓展引申:從“科學家治理黃河的方案”中我們懂得了要保護水土、保護( )、保護( )、保護我們賴以生活的( ),

在學校裏,我們要愛護( )、愛護( )、愛護( )……一句話:要愛護我們的校園。

三、小結本課內容: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篇文章,現在,請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本文主要講的是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原因以及治理黃河的方案,兩個方面原因分別指的是:第一個原因是( )、第二個原因是( );治理方案是( )。

四、相關作業佈置:

1、從圖書室中看看有關寫黃河變化這方面的書;

2、用一兩段話寫寫如何愛護我們的校園和家園。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4

本課比較難理解,如果光靠課前預習是不夠的,學生在沒有讀懂課文的情況下老師很難教學,所以我安排了兩個課時。在教學前,我預想男孩子會比較感興趣,女孩子可能積極性不高,所以我儘量設計更多有趣的情景讓學生融入到課本中。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下,學生大致已經對課文比較瞭解,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黃河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很容易在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或句子,找出後讀一讀,說說你的理解。學生雖然對黃河比較陌生,可是如果能將學生身邊的河湖以及生存條件聯繫起來,引發生活的體驗,激發起內心的情感,把抽象的環保意識轉變爲實在的環保行爲。

另外,本課關於河流方面的專業術語較多,教師要準確理解,如:流域(一個水系的幹流和支流流過的所有地區)、河道(河水流經的路線)、懸河(河牀高於地面,遠遠看去就像懸掛在半空中)學生如果存在疑問,可以與老師、同學交流,在理解了這些專業術語後,學生學起來就會容易許多。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5

略讀課文具有較明顯的獨立閱讀的性質。主要是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用於閱讀實踐,逐步培養閱讀獨立能力。”“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度課文的教學,一般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理解詞句不作爲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閱讀提示”獨立閱讀、思考,然後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抓住一兩個重點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交流,還可以用指名朗讀的方式,檢查讀書的效果。”由此可見,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教學略讀課文時,教師就要注意抓整體、抓關鍵,每一步教學都以問題開路,每一步教學都應以讀爲基礎,做到讀、思、練相結合。

其課堂核心:師生交融體現活力,體現學習內容與師生的生命力

其教學特點:粗放結合,以讀引讀,以讀促思

其課堂教學理念:以讀促思

其課堂教學模式:獨立閱讀 合作交流 互動評價 拓展昇華

其教學策略運用:生成型教學策略大於替代型教學策略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一篇四年級語文下冊略讀閱讀課文,從上述略讀閱讀教學的要求,對照教師的課堂實踐,作如下思考:

一、激發學習情感,喚起學生學習的需要

開課,老師簡要陳述:黃河是我國的第二大河流,位於我國的中部,全長( )千米,始於( ),經過( ),流入( )海面。同學們,你瞭解它嗎?

二、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閱讀的必要

你知道很早很早以前(昔日)的黃河是怎樣的?促進學生閱讀(非讀課文不可),從而解決問題。

後來的黃河又怎樣呢?(再讀不可)瞭解“變化”。

這樣的黃河怎麼來的?這樣的黃河給人民生活帶來什麼?(再讀才行)深入瞭解“變化。

多災多難的黃河,我們該怎麼辦?有什麼好辦法?(不讀不行)設法思考“如何改變。

如今的黃河你知道是怎樣的?(怎麼讀也不行)資料拓展,誘發學生閱讀思考的願景,體會“母親河”的美麗而富饒,文明和偉大。從而達到“寫”的目的。

三、閱讀交流評價,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

獨立閱讀,瞭解黃河“變化”的過程。人類發祥地、搖籃——災難不斷、禍河——設法治理——美麗富饒、旅遊聖地、母親河。達到:“讀中感悟”。

交流評價,萌發學生對黃河“變化”的情感。達到:“讀中昇華”。

拓展昇華,一是資料介紹;二是以“如今的黃河、我心中的黃河”爲題,讓學生訴說衷腸,並把所思、所想寫下來。

以上思考,基於略讀閱讀的教學要求,基於生命學習的需要,基於課堂教學建模而思考的。這樣,也許活力課堂、魅力課堂與生命課堂就能誕生。

“馬後炮”之言,權當交流。目的:一石激起千層浪!!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6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及演變的過程,告訴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這是一篇半獨立閱讀性質的課文(略讀),那天在舟山,特級老師賴正清說,略讀課文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但是,黃河對於我們這裏的孩子來說,又是陌生的,他們根本沒見過黃河的雄偉氣魄,也沒有看過泥沙翻卷的驚人氣勢。

怎樣讓孩子在熟悉課文背景的情況下自主地學習呢?雖然我知道學生家裏一沒有電腦,二沒有課外書籍,他們不可能找到什麼課外的資料,但爲了讓他們加深對黃河的瞭解,也只能試試了。於是我利用自己外出的這段時間,讓孩子們去找有關黃河的資訊。

沒想到,學生能從作文書上找到一些我也要介紹的資料。於是這樣也豐富了背景材料,又合理地讓學生的交流代替老師的介紹,因爲他們的資料不多,所以沒有耽誤多少上課的時間。

一、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本教學設計中,爲了增加學生的具體感知,還是播放了一組黃河以前和後來變化的圖片,加上教師詳細的介紹,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進行感受黃河爲什麼會由母親河變成禍河呢?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課文的意境之中,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讓學生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又豐富了課文內容,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二、圍繞問題,引導學習

是略讀課文,在設計教學時,我決定讓學生自己提問,再針對問題展開學習。所以在出示題目後,讓孩子們提出問題。

總結歸納這麼幾個:1、黃河變化的原因;2、變化的前後有什麼不同?3、怎樣才能制止其變化?(治理方案)

提出問題後,就讓他們根據問題初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根據問題自己選擇學習。

三、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會學習

每個學生都有發現探究的天性,培養學生髮現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方面,發現探究源於對事物的好奇,源於問題,因爲前面問題的提出,於是在教學時就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探究貫穿於閱讀教學的全過程。

由於讓他們選擇問題的探究,他們有的選擇黃河變化前後的模樣,這樣就理順了黃河由“搖籃”變爲“禍河”的兩段語言,比較朗讀,感悟變化之大。

有的選擇黃河變化的原因,課文裏面有倆,讓學生在課文朗讀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從而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讀寫結合,情感融入

知道了黃河變化的原因,我爲了加深孩子們對這樣的危害的認識,就再次從課文中找出幾組數據,讀讀、說說哪組讓你驚心動魄?進一步的感受到了黃河變化成爲中華民族的憂患。

那麼,面對這樣、那樣造成黃河變化的原因,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加以治理嗎?請你寫下來。(小練筆)

學生在交流之後也是從植樹、保護、宣傳和管理上進行治理,但是沒有寫到興修水利,老師補充幫助認識。

有了這樣的交流,我再次讓他們去讀文字內容,孩子們發現:原來我們想的就是研究院的叔叔阿姨想的呀,孩子們興奮了,朗讀的勁頭也足了。

我在最後就結合剛纔的幾種辦法,讓孩子們理解了“數管齊下”的意思。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7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一篇說明體裁的略讀課文,學生對課文內容感興趣,但對於黃河還是比較陌生的,課文中關於河流方面的專業術語較多,不容易理解。課文的重難點是瞭解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從中受到啓示。爲了讓學生理解課文中難理解的詞語,突出重難點,我精心設計了字詞訓練,選擇了黃河昔日的圖片及變化後的圖片。但由於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出現了許多問題,導致教學內容沒有完成。

1.檢查會認的生字時,可以直接去掉拼音讀,然後注音。這樣可以節省時間。

2.檢查詞語理解時,可以挑一些有代表性的詞語,比如“流域、懸河”,沒有必要出示所有的詞語。

3.在引導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逐段說,這樣再引導學生將各部分內容連起來,學生易於理解。還可以在匯入新課後,讓學生質疑課題,教師進行梳理,最後提出三個問題:黃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治理黃河?這樣學生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一環節可以略去,就可以省不少時間。

4.引導學生體會黃河的變化時,讓學生在指定的段落尋找句子,體會。學生不至於再從頭到尾讀一遍課文。

5.在學生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以後,讓學生分組學習,一個小組學習黃河發生的變化,一個小組學習黃河產生變化的原因,另一個小組學習科學家如何治理黃河,最後再彙報交流。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更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以後設計教學時一定要深入鑽研教材,瞭解學生。避免出現類似的問題。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8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網絡探究教學過程實際上是教師、學生共同參與“黃河”專題學習網站建設和對“黃河”變化這一專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整個過程真正體現了資訊技術教育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的新型師生關係;體現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學習開放性、問題性、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等特點。

具體說來,整個系列探究過程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蒐集專題資料。師生在初步學習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以後,圍繞“黃河的'變化過程”、“黃河變化的原因”、“如何治理黃河”、“黃河相關文化”等專題,課後多途徑廣泛蒐集資料(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第二階段是建設專題網站。教師根據學生蒐集到的各種資料,和資訊技術專業教師一道,共同設計、開發、建設“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專題學習網站。其專題網包括:①黃河概況;②黃河變化的原因;③黃河治理;④黃河文化;⑤探究目標;⑥BBS論談等板塊。每個部分又包括圖片、文字、視頻、動畫等豐富的並經過篩選加工過的相關專題資料,供學生網上閱讀了解。第三階段是網絡深化探究。這個階段是網絡主體探究階段,其過程爲:(一)激趣匯入創境激情;(二)根據興趣確定專題;(三)網上閱讀自主探究;(四)彙報展示交流研討;(五)自主反思深化探究;(六)學習小結課外延伸。經過這三個階段探究學習,使學生對黃河的變化和黃河的治理等內容有了深入的瞭解,從而增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培養了學生拓展閱讀、自主探究、蒐集、處理、運用相關資訊和學會與人合作的綜合素養。

在與學生共同經歷系列探究學習過程之後,師生收穫很多,但留給我們的思考也不少。

一是網絡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訊資源,但由於小學生蒐集、判斷、處理資訊的能力有限,大多是從互聯網上直接下載的原始資料,具有多而雜,學生可讀性不強之不足,因此,需要教師爲專題網站的建設作一定的資訊代理工作。代理的程度如何把握,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問題。另外,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需要有一定的網絡專業技術的教師參與,並需要大量的時間。因此,僅一個實驗教師和資訊技術教師來開發,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這就需要一批教師共同參與研製,尤其是提倡校際之間共同開發,實現網絡資源共享纔是可行的。

二是運用網絡技術開展網絡探究學習,對網絡交互性的要求更高,已不侷限於僅僅應用網絡作爲資訊蒐集的工具,特別是實現網絡共享交流與自我展示功能在探究性學習中日益明顯。原來學校所建的網絡教室設備和網絡資源難以滿足探究學習的要求。這就急需要求更新設備和開發專題學習網站。

三是在小學階段開展網絡探究學習,特別要強調教師在專題網站建設和網絡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主研和導航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廣博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網絡專業技術(包括網站設計、開發,網絡技術運用和指導等)。然而,目前我們教師網上教學導航能力還非常有限,資訊技術、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觀念等等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這樣,教師才能在網絡探究學習中起到組織、指導和引領作用。

四是在網絡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判斷處理資訊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學生對資訊技術掌握不夠(如文字輸入、編輯製作演示文稿和透過BBS發貼子等),造成對網絡探究學習有礙,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進行資訊技術能力的訓練和提高,使之在網絡探究學習過程中運用自如。

五是走出過分強調網絡探究學習作用的誤區。網絡探究學習作爲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有其不可取代的優越性,但它並不是適合於所有的學習內容,更不能代替具體實驗、社會實踐體驗和師生人格之魅力對學生的影響。

總之,透過網絡探究教學,使我們找到了資訊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切入點,找到了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新途徑,使我們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成爲可能,使素質教育真正實現已爲期不遠了。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9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着,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這是一篇說明文,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數據詳實,字裏行間包含着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以此告訴人們要保護生態環境。

因爲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學生粗知文章大意,課堂上只要抓住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語的理解不作爲要求。課堂上要進一步放手讓學生以自學的方式、聯繫自己查找的資料獨立完成“黃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等內容的梳理,充分體現了略讀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讓學生運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在教學設計中,我運用默讀,朗讀等讀書方法,讓他們自主學習,質疑探究,促進其思考和理解。這是培養自學能力,語感和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習交流的組織者,學習興趣的激勵者。

本篇文章的教學,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學中,雖然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但仍然不敢大膽放手,老是想把學生拉到自己設計好的線路上來。課文內容的學習始終離不開詞句,只有抓住了關鍵的詞語,深入體會,才能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內涵,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點水 ”,如在教學黃河是一條禍河時,只抓住了一些數字,而沒有抓住“決口”“改道”等詞語,沒給學生講清楚,學生自然也就體會不到它的危害性。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0

這是一篇比較長的略讀課文,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黃河演變的過程和變化的原因,並且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告訴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課初,我讓學生閱讀提示的內容,看看提示中給我們提出了哪些要求,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兩個問題:說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引導學生總結那就是“變化”:變化前是什麼樣的?變化後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而變化?帶着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後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後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

把握重點時我讓學生帶着課後問題“根據課文內容,歸納一下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的原因,再說說這兩方面原因之間的關係”細讀課文第三部分重點段落,用筆勾畫出能說明以上問題的有關詞句。然後分小組議一議自己對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最後一段,並歸納出科學家設計的治黃方案的要點。透過抓重點詞、句的讀議,使學生加深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黃河的變化給我們的教育是慘重的,給我們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導學生舉出人類破壞大自然而受到懲罰的例子,說說怎樣才能保護好大自然,激起同學們強烈的、自覺的環保意識,以及民族的憂患意識。

本課列舉了很多的數字,我讓學生再去細細讀文:找到這些數字說一說體會,並告訴學生這一系列的數字表明:治理黃河勢在必行。在講“治理措施”時,我重點補充了森林的作用及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帶的作用,使學生加深了對植樹造林的重要性的認識,還讓學生說說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在語文課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綜合能力,爲高年級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語文教育既要立足文字,又要超越文字,語文就在生活當中。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說明文體裁的獨立閱讀課文,也是中年級學生新接觸的一種新的寫作體裁。課初,我讓學生讀課題,圍繞課題提問。學生說出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然後我引導學生總結 “變化”:變化前是什麼樣的?變化後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而變化?帶着這三個問題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給學生充分地閱讀時間後學生馬上找到變化前被稱作是“搖籃”,變化後是禍河,引起變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泥沙地大量流失。課文理解到這已經很好了,但我沒有就此停止,而是讓學生再去細細讀文:課文中例舉了很多的數目字,請同學們關注到這些數目字,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透過讀書,學生髮現:黃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近20xx年間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真是讓兩岸百姓叫苦不迭;黃河如果不治理,它的危險性極大——4億噸泥沙沉積在下游河道里,河牀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土壤被嚴重的侵蝕——每年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又利用課件,觀看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黃河發生的巨大變化,這一系列的數字,圖片資料都表明:治理黃河勢在必行。在講“治理措施”時,除了專家的治理方案,還讓學生說說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本篇文章的教學,雖然有成功之處,但也存在許多不足。在教學中,雖然給學生了自主學習的時間,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隨機應變,老是想把學生拉到自己設計好的線路上來。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是讓人難以預料的,所以課堂上會出現教學思路混亂,一個問題重複講的現象。課文內容的學習始終離不開詞句,只有抓住了關鍵的詞語,深入體會,才能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內涵,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點水 ”,如在教學黃河是一條禍河時,只抓住了一些數字,而沒有抓住“決口”“改道”等詞語,在講解懸河時,雖然用了課件,但沒給學生講清楚,學生自然也就體會不到它的危害性。語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內容,還要讓學生弄清作者用什麼方法寫的,本節課教學忽略了這一問題。

語文教學既要立足文字,又要超越文字,語文就在生活當中。本節課的教學不足之處很多,成功之處甚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多像別人請教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語文課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恰當地運用媒體資源,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綜合能力,爲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2

老師:如果說《自然之道》告訴我們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那麼《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又會給我們怎樣的啓示呢?在預習的基礎上測覽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學生測覽後,教師先和學生總結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學生:黃河的變化及變化的主要原因。

老師:你是用什麼方法抓出本篇文章主要內容的?

學生:段意歸納法。我認爲第一段是總說黃河在“變”;第三、四段分別向我們介紹是怎樣變的;第五段是說變化的原因;第六段是說針對變化的原因設計治理方案。所以我將幾段歸納概括爲黃河的變化及變化的主要原因。

老師:你用的是什麼方法?

學生:我認爲他那種方法太慢了。我用的是題目分析法。老師說了有一些文章的題目就是主要內容。這篇文章雖然不是,但語言變化一下就是了:“黃河是變化的”不用動,“怎樣變化的”就是講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就要涉及變化的原因,讀完一遍後果然有這方面的內容,所以我認爲題目分析法速度更快。

老師:很好,不管是哪種方法,只要是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下面請學生們默讀課文,並自行完成練習題

1、黃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聯繫自己查找的資料、依據課文內容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

3、課文給我們的啓示是:—————————————。

(教師巡迴指導)

老師:在小組交流一下自己的筆記,並進行補充糾正。如果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請舉手示意老師。(師生交流和點撥時,教師要把握住黃河變化原因的兩大點)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3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時講完。課前,小劉把教案拿給我,一切都按我要求的步驟――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詳細地寫出來了。教學過程縝密,重點難點突出,一定經過了深入的研究。可能是研究得太透徹了吧,教學內容比較多。課文越讀越長,教案越寫越短,這就是備課的境界吧。我把教案和課件進行了修改並告訴她怎樣把握重點、如何上好這堂課等等。小劉第二次上課了,領會得很快,講課也沒有了緊張感,課堂上表現得更優秀。

本堂課值得借鑑的優點:

1、每一次學生的自主學習都有任務,展示在課件上,使學生有目標的去自主學習。例如:注意正確的讀書姿勢,這點做的很好,可以看出學生刻意去改變自己的讀書姿勢了。

2、對學生評價及時,更有針對性。在以後評價的時候可以更加具體的針對:“你讀書這麼好一定下了很大功夫。”如果學生說:“老師,我纔讀了一遍。”老師可以說:“纔讀一遍就這麼好了,說明你很有基礎,可見平時做的很好,下了很大功夫,也是很值得讚揚的。”這時學生就會產生自信,從而會更加努力。

3、把需要注意的生字生詞標亮,比較醒目,也引起學生們的注意。

4、無論什麼時候,在上課前都說一聲“上課”,這樣做會使學生儘快從課堂外走進課堂內,集中注意力上課;上課前主動和學生們互動交流,誇學生們有精神,精氣神很足等使得學生會更加充滿精神。

5、本堂課的生字生詞處理得較好,能準確把握住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進行教學,對難理解的字多加學習和重複,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生字詞並在課件上用田字格呈現生字,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字的結構等。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4

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原因及演變的過程,告訴人們要保護好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我引導學生先總結學習“怎樣讀懂一篇課文”的方法,並編成順口溜:“一讀明大意,二讀悟情感,三讀品語句,四讀受啓發,五讀懂遷移”。放手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把在講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進一步實踐和運用。

把握重點時讓學生帶着課後問題“根據課文內容,歸納一下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方面的原因,再說說這兩方面原因之間的關係”細讀課文第三部分重點段落,用筆勾畫出能說明以上問題的有關詞句。然後分成四人小組議一議自己對這一部分內容的理解。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最後一段,並歸納出科學家設計的治黃方案的要點。透過抓重點詞、句的讀議,使學生加深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

在交流討論環節,我播放了相關的網絡視頻,讓孩子們體會到:黃河的變化給我們的教育是慘重的,給我們的反思是深沉的。引導學生舉出人類破壞大自然而受到懲罰的例子,說說怎樣才能保護好大自然,激起同學們強烈的、自覺的環保意識,以及民族的憂患意識。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反思15

設計理念: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一篇閱讀課文,它圍繞“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講了四個方面的內容:災難、搖籃、原因和治理。是教育人們要保護好大自然環境。在設計中,我運用默讀,朗讀等讀書方法,讓他們自主學習,質疑探究,促進其思考和理解。這是培養自學能力,語感和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習交流的組織者,學習興趣的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黃河的過去和現在,知道黃河變化的原因及其內在的聯繫,從中受到啓示,培養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重點語句。

3、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激發保護母親河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的重點:

瞭解黃河的變化過程

教學的難點:

理解造成黃河變化的原因

教具準備:

圖片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情匯入

1、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她的名字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條河,她的名字叫黃河。

2、你能背誦哪些關於黃河的詩句嗎?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千里黃河此一彎,寒風激浪射潼關。——唐太宗

過渡: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是億萬中華兒女成長的搖籃,但它又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那麼黃河又是怎樣由“搖籃”變成“禍河”的呢?這到底是爲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黃河,去看看她是怎麼變化的。(板書課題:黃河是怎麼變化的)

二、自讀質疑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提出自己的疑問(學生質疑)

三、探究交流

(一)現在老師考考大家:誰能用文中的詞來說說

(1)黃河原來是什麼樣的?

(2)後來黃河變成什麼樣了?

(3)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4)怎樣才能治理好黃河?

板書:原來——搖籃後來——憂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河沙

(二)全班交流

1、誰能找到文中描寫黃河原來樣子的句子?願意讀讀嗎?

a:(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讀了這段話,你的感受是什麼?說說你在文字的背後看到了什麼?(看到了溫暖適宜的氣候,看到了美麗的自然風光,看到了人們在這裏安居樂業、看到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

b:生:學習了這部分知識後我覺得課文中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搖籃”指發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來的黃河就象一位美麗溫柔的母親,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師:說的真好那就讓我們懷着對母親的愛,深情的讀這一段。齊讀。

師:課文透過與淮河流域作比較寫出了黃河變化前的樣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巧妙的寫出了黃河變化前的自然狀況,你們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黃河嗎?(想)(出示圖片)一邊看一邊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麼樣的?

(氣候溫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師:美嗎?(美)

2、師:原來的黃河是這樣的美,我們的祖先才選擇在這裏生息繁衍,所以我們才稱它爲母親河,那麼黃河又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1—5段,想想黃河發生了那些變化?

a:課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黃河氾濫的具體數字(20xx年、1500多次、26次)列數字是常見的說明方法,這不僅僅是一些數字,從這些數字中我彷彿看到了(黃河兩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掙扎,看到了他們家破人亡,聽到了孩子的哭號)

b:這些數字的背後分明是黃河氾濫地區人民的血淚。

3、師:20xx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麼驚人的數字,黃河每次決口改道都會給兩岸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深重的災難,在這裏,作者用了“20xx年、1500次,改道26次”這種列數字的方法讓我們具體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黃河帶給人們的災難,這些可怕的數字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的心。再來讀這段話“黃河在近20xx年……深重的苦難。”

師:不到兩千年就氾濫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兩年就是一次災難。人們還沒有從第一年的災難中恢復過來,又面臨新的災難,人們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親河成了禍河,搖籃成了憂患。(板書:禍河)

4、師:你還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黃河變壞了?

(預設:“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師:找得很準確,在這一段文字中作者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列數字),作者列舉了很多數字:16億噸、12億噸、4億噸,說明了什麼?(具體而形象地說明了泥沙大)

師:對,唐代劉禹錫也曾用“九曲黃河萬里沙“的詩句來說明黃河含沙量大。請男同學一起把這個句子讀一遍。

5、師:黃河還發生了哪些變化?(預設:問題就出在這4億噸……懸河。)

師:也就是說黃河變成了懸河,那麼,什麼是懸河呢?(解釋:河牀高於地面,遠遠看去就像懸在地上一樣,故稱懸河。)

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怎能不讓我們心痛。我們不禁要大聲問:黃河變成這樣,這是爲什麼?

6、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第六自然段,找出黃河變化的原因。

(板書:自然社會)。

師:有人認爲黃河的變化變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說是人類的破壞造成的。你怎麼看這兩個原因?這兩個原因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a:生:我認爲是人類的破壞造成的,人們“無限制”的開墾,想怎麼幹就怎麼幹。自然氣候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造自然環境,使它向好的方面發展。但是人禍是不能饒恕的。

b:這種人爲的破壞太嚴重了,4億噸泥沙,一輛大卡車裝4噸。要一億輛這樣的卡車,這些數據觸目驚心。

師:人們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c:因爲窮。(指名讀第六段最後兩句)

師:你覺得這些人是些什麼樣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這些人爲的破壞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再加上天災造成的水土流失,現在的黃河滿目創傷已經無力哺育她的兒女。

師:最後這一句用什麼語氣讀,(傷心、憤怒)誰再讀讀。指名讀

7、師:許多曾經輝煌燦爛的大河文明,由於人爲的破壞而今已經衰敗,曾經高高屹立的巴比倫城已經蕩然無存,我們決不能讓黃河也這樣,我們應該怎麼辦?

8、生齊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師: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們爲治理黃河設計了那些方案?

師:同學們有什麼好的方案嗎?

(這麼多方法“數管齊下”“管住泥沙”,相信治理黃河的希望和夢想終將實現)

師: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麼感受呢?

生:有歡樂、有憂傷、有自豪、有憤怒,也有自責和反思,更有希望與夢想。

四、環保拓展:爭做環保小衛士

同學們,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纔能有幸福美好的發展前景,才能爲子孫後代造福,保護環境,保護母親河,人人有責。但僅僅靠我們保護環境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我們社會上人人都行動起來,那我們的環境就會煥然一新了,今天我們知道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就讓我們爲環保出一份力,向社會個各人士發出我們的呼籲。

將自己的呼籲寫在卡片上,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

相信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們身邊的環境在同學們的努力之下,一定會重見笑顏、重放光彩。我們的地球也一定會充滿生機與活力

板書設計: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黃河(母親河)

過去————搖籃(自然環境好)

後來————憂患(變化————含沙量,大水災,改道)

原因————水土流失(自然:氣溫轉寒,暴雨;保護母親河

人爲:人口增多,砍伐)保護環境

治理———管住河沙(牧林爲主,保護資源,人人有責

規劃用地,修築水利)

教學反思: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啓示”。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自然,瞭解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瞭解、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啓示。同時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等思維品質;提高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和默讀與自學能力。

因爲本課是略讀課文,要求學生粗知文章大意,課堂上只要抓住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詞語的理解不作爲要求。課堂上要進一步放手讓學生以自學的方式、聯繫自己查找的資料獨立完成“黃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等內容的梳理,充分體現了略讀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的要求,更要放手,要讓學生運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

本篇文章的教學,雖然有成功之處,但也存在許多不足。在教學中,雖然給學生了自主學習的時間,但仍然不敢放手,不能隨機應變,老是想把學生拉到自己設計好的線路上來。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是讓人難以預料的,所以課堂上會出現教學思路混亂,一個問題重複講的現象。課文內容的學習始終離不開詞句,只有抓住了關鍵的詞語,深入體會,才能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章內涵,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也注意了,但只是“蜻蜓點水”,如在教學黃河是一條禍河時,只抓住了一些數字,而沒有抓住“決口”“改道”等詞語,在講解懸河時,雖然用了課件,但沒給學生講清楚,學生自然也就體會不到它的危害性。語文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內容,還要讓學生弄清作者用什麼方法寫的,本節課教學忽略了這一問題。

語文教學既要立足文字,又要超越文字,語文就在生活當中。本節課的教學不足之處很多,成功之處甚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多像別人請教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語文課上,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教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恰當地運用媒體資源,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綜合能力,爲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標籤:反思 教學 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