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推薦】文言文教案4篇

上學的時候,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推薦】文言文教案4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從容說課

《愚公移山》選自修《列子·湯問》,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文章寓意明顯。反映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想和爲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文言詞語。其次應引導學生思讀課文,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探究文章的時代意義,時代需要愚公精神,激發學生勇敢面對困難,挑戰自我,爭做時代的驕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辯論法

3.品讀法

4.理讀法 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5.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思讀課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讀課文,鑑賞文章寫法上的特點;研讀課文,聯繫實際,總結昇華。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請看動漫flash愚公移山。

學生欣賞畫面,品味美妙的樂曲。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註釋提示,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應

一厝朔東 無隴斷焉

(2)對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懲山北之塞 A.處罰 B.警戒 C.苦於

出入之迂也 A.繞遠 B.迂腐 C.困難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雜然相許 A.允許 B.贊成 C.答應

且焉置土石 A.哪裏 B.乃、才 C.語氣助詞

(3)一詞多義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遠出海門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河曲智叟亡以應 懼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義固不殺人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帝感其誠

其妻獻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於帝

(4)翻譯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學生自由回答,其餘學生評價或補充。答案略寫。

5.教師播放教學圖片,每顯示一幅,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或朗讀課文相關片斷。

第一幅:二山雄立圖 第二幅:在家庭會議上

第三幅:畢力平險圖 第四幅:愚公智叟辯難圖

第五幅:神靈移山圖

三、思讀課文,理解寓意

1.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正方:愚公實愚

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後,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鬥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援,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爲,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透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於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恆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四、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徵

1.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學生自由發言。

生1: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這反映了作者階級的侷限性。

生3: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藉助想象、寄託於神話向自然鬥爭並取得勝利的願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爲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透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2.關於對比、襯托手法

學生討論,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衆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爲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於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五、研讀課文,總結昇華

教師提問: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學生爭相發言。

教師總結: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幹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裏會有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裏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裏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裏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六、課堂小結

教師朗誦《愚公移山》歌詞: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着王屋與太行,憑着是一身肝膽。

講起來不是那奇聞,談起來不是笑淡,望望頭土: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着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願。

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爲你感嘆。

多媒體顯示: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學生齊讀。結束全文學習。

七、佈置作業

1.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爲題,寫一篇讀後感。

2.有人說,愚公精神就是苦幹精神,僅有苦幹是遠遠不夠的,苦幹加巧幹纔等於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戰場點。

文言文教案 篇2

一、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後註釋聯繫上下文,瞭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 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二、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於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匯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爲“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爲“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麼?“學弈”又是什麼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於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並板書:(1)誰學下棋?(2)怎麼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麼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尋找節奏

1、自由讀,學生提出學習困難:不好讀;讀不懂

2、老師逐句領讀。(讀準字音,準確停頓、把握速度,準確處理輕重音和語調。)

3、再自由讀,找到讀文言文的節奏。

4、齊讀,再把沒讀懂的句子讀出來

三、逐句理解,把握語氣

師:理解了意思會讀得更好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根據註釋,聯繫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討論,知識的積累

2、理解句①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a、對照註釋自己來理解

b、聯繫學過的課文理解

如:“通國之善弈者也”中的“之”,聯繫《楊氏之子》。

楊氏之子——楊氏的兒子。之:的

“通國之善弈者也。”之:的。

“善弈者也”中的“善”,聯繫《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善:善於

“善弈者也。”善:善於

“者”聯繫古詩句:“有志者,事競成。”者:……的人

“也”:肯定的語氣。

c、說出這句話的意思

d、再吟讀這句,吟出弈秋圍棋大家的風度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A、小組討論理解意思。(對照註釋逐詞理解)

B、逐詞交流彙報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個“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爲聽”之:無實在意思

“一人雖聽之” 之:弈秋講課

“思援弓繳而射之”之:鴻鵠

“雖與之俱學” 之:另一個人

“弗若之矣。” 之:另一個人

C、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講講兩句話的意思

D、分角色吟誦課文

這兩個人學弈的經過文言文只兩句話就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見文言文的簡練。

這兩個人在同一個老師門下學下棋,他們是怎麼學的?

指一生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

再指一生: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各自學得怎樣呢?一起回答——

生齊讀: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E、師生合作吟誦

老師給大家開頭,一生讀第一個人的表現,一生讀第二個人的表現,一生讀最後的結果。(師讀:使弈秋誨二人弈…三個學生分別接讀。師生合作讀兩次)

F、成語運用

用兩個成語,形容兩個人是怎樣學習的。(專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用兩個四字詞語,說一下兩個人的結果。(學有所成、一無所獲)

4、理解④⑤句:爲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什麼原因讓兩人的結果大不相同?有人提出質疑

A、自由獨立逐詞理解④⑤

B、交流彙報

C、感情吟誦

難道是因爲他不如別人聰明嗎?(師讀:)爲是其智弗若與?(讀出反問的的語氣)

難道是因爲他不如別人聰明嗎?

(指生讀:)爲是其智弗若與?(讀出強烈的語氣。練習兩遍)

回答——生齊讀:曰:非然也。(讀出肯定的語氣)

師:爲是其智弗若與?生:非然也。

兩種結果不是因爲後邊的人不如前邊的人聰明,而是因爲兩個人學習的態度不一樣。這真是——(板書:)態度決定成敗。

D、感悟道理

從這則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生:學習、做事時,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F、聯繫生活,深入理解

四、吟誦背誦,欣賞感悟

把古人讀詩文的情景能再現在我們的課堂就好了。

1、指名吟誦全文,點評. (2次)

2、試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體驗快樂

1、出示文言文

再看一句文言文:“今夫弈之爲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這是《學弈》這則故事的前面的一句話。

2、自由讀

3、師生齊讀

4、理解大意:下棋只不過是一種技術,一種小的技術。不專心致志,就學不會。

5、再次齊吟

結束語:由此可見,專心致志則大有可爲也!

六、佈置作業:背誦給家人聽

板書設計:

學弈

一人專心致志 學有所成

一人三心二意 一無所獲

態度決定成敗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一些重點虛實詞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詞,一詞多義,表示時間的詞,數詞的應用。

2、學習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並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應用。

3、深切感受口技這一民間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藝術的熱情。受到藝術的薰陶。

【教學重點】

重點虛實詞的落實,積累背誦。

【教學難點】

本文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手法。

【教學設想】

設想爲不提問課,主要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教具準備】

CAI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接匯入,交待學習要求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一篇課文《口技》,這裏說研究而不說學習,是希望本節課同學們要以研究的態度,發現的精神來學習這節課。

二、聽讀課文,請你發現

1、文中有一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內容,請發現,找出來。

2、文中有一個字可以拎起全篇,請發現,找出來。

三、研究課文

1、文章是如何表現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關的語句,研究一下。

2、請你說話: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從()這幾句可以看出,它寫出了()的句式,說說你的研究成果。

3、請你歸結:

文章表現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現在:

⑴對()的描摹

⑵用()的烘托

4、請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現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對我們今後的寫作有什麼啓迪?請說說看。

四、請你發現,落實字詞

1、概括老師的示例,分組發現:

第一組:發現文中用法特別的字詞

第二組:發現文中古今異義的字詞

第三組:發現文中表示時間的字詞

第四組:發現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

2、交流

3、請你做做,課堂訓練

五、課堂小結

六、板書設計

對聲響的正面描摹

口技

用觀衆反應側面的烘托

簡單的道具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複習鞏固文言的倒裝句式

2、能將含有倒裝句式的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判斷文言倒裝句的類型

2、掌握翻譯的要求

教學過程:

一、展示學生課前練習,文言文翻譯教案。

1、善哉,祁黃羊之論也!

2、有人於此,指其過而告之則喜,何如?

3、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營,立之階下,不之視。

二、翻譯文字內的倒裝句並總結歸納其特點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一般爲"主─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這就是古漢語中所謂的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其倒裝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爲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應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

介詞結構即介賓短語,文言文中常見的是用"以""於"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⑴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謂語的後面,譯成現代漢語時,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爲"比藍青"。

⑵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何不試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賓短語做"試"的狀語。

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教案《文言文翻譯教案》。

3、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爲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爲"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構成的定語後置。

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分析此句爲"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構成的。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後置只限於表示修飾關係的句子,表領屬關係的定語則不後置。

4、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對於這類句子,有兩種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

例:寧信度,無自信也。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在這類句子中,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誰與歸?

⑶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實義。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讀"爲"不知"的前置賓語,"句讀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範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三、翻譯課內語句.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

5.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6.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四、翻譯課外語段

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宋濂昨飲酒否?坐客爲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問羣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選自《明史》)?

(1)誠然,卿不朕欺。_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背義乎?"

(1)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_

標籤:教案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