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對李森祥《臺階》一文中幾個問題的看法(網友來稿)

海寧中學 李國建

不久前,接觸到作家李森祥的小說《臺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深深地被作品中父親的形象所感動。感動之後,細細品味,又感受到一股醇厚的浙西風情。

然而,由於筆者對浙西風情及方言的知之甚少,以致造成一些文字理解上的差異和對當地生活方式的不同理會,現一一列舉,同時提出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想得到對相關問題的解答。

1.課文第三節,“那石板沒經石匠光面,就鋪在家門口。多年來,風吹雨淋,人踩牛踏,終於光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顆顆硬幣大的小凹凼。”凼,方言,水坑。在此,我認爲:“凼”就一定是水坑,但水坑就不一定就是凼,此處的“凼”似乎改成“坑”字更貼切。當然,可能不符合衢州方言。

2.第五節,“大概到了過年,父親纔在家裏洗一次腳。”在此,“大概”表猜測,不肯定。作爲兒子,只能體現對父親的不關心。另外,難道父親一年四季都穿草鞋嗎?令人懷疑。

3.第十段,“雖然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認真。”此處的“很微不足道”,有重複的嫌疑,微不足道是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的意思。

4.第十四節,“父親磨好了‘刀’去菸灰時,把煙槍的銅盞對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地去了。”擬聲詞“嘎嘎”作爲煙槍的.銅盞對着青石板的敲擊聲,很難讓人理解。“嘎嘎”是形容鴨子、大雁等叫的聲音。不如“啪、啪”或者其它的詞。

5.第十五節,“把已經磨穿了底的草鞋脫下來,壘在門牆邊。一個冬天下來,破草鞋堆得超過了臺階。”此處的“門牆”一詞表示的地點不好理解;另一個問題是“破草鞋堆得超過了臺階”,兩者作何比較,我想,屋內的地基本該超過最高一級的臺階,即使放一雙草鞋也該超過臺階。

6.第十七節,“白天,他陪請來的匠人一起幹,晚上他一個人搬磚頭、擔泥、策劃材料”。此句中“策劃”一詞,不適合這裏的語言環境。它是書面語很強的詞。

7.第十八節,“接着開始造臺階。”“造”改爲“砌”更好。

8.第十九節,“黃泥是用來砌縫的,這種黏性很強的黃泥摻上一些石灰水豆漿水,砌出的縫鐵老鼠也鑽不開。”該處的“石灰水”、“豆漿水”之間應加“和”。“鐵老鼠”應作註釋,一般人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黃泥是用來砌縫的” 、“砌出的縫”等說法,也不好理解。我覺得黃泥是用來砌牆或砌磚的。如何砌縫?要麼是“嵌縫”用的吧!

9.第二十一節,“父親從老屋裏拿出四顆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讓我來。我把火一點,鞭炮躥上了高空,稍停頓一下便掉下來,在即將落地的瞬間,啪--那條紅色的紙棍便被炸得粉碎。許多紙桶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這裏的“大鞭炮”我懷疑是爆竹,雖然說“鞭炮”是大小爆竹的統稱,但更多的是專指成串的小爆竹。這或許與方言有關。然而既然是“那條紅色的紙棍便被炸得粉碎,”又哪來“許多紙桶落在父親的頭上肩膀上”?應只有“碎片”而少有“紙桶”了。而總共只放“四顆大鞭炮”。

10.同上節中,“他彷彿覺得有許多目光在望他,就盡力把胸挺得高些,無奈,他的背是駝慣了的,胸無法挺得高。” “目光在望他” “目光”與“望”搭配很勉強。“胸挺得高些”與“胸無法挺得高”中,胸只能“挺起來”,即“挺起胸膛”。

11.第二十九節,最後幾句,“母親懂土方,用根針放火上燒一燒,在父親閃腰的部位刺九個洞,每個洞都刺出鮮紅的血,然後拿出舀米的竹筒,點個火在筒內過一下,啪一聲拍在那九個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親拔下那個竹筒,於是從父親的腰裏流出好大一灘污黑的血。”該段文字中,疑問較多。A、“父親閃腰的部位刺九個洞”,這裏的“洞”字,有誇張的嫌疑,無非是幾個針眼而已,或許就根本看不出。B、“然後拿出舀米的竹筒”。此處的“舀”字用得不當,“舀”指用瓢、勺等取東西(多指液體)。所以,“舀米”不如“量米”好。C、“啪一聲拍在那九個血孔上”。這裏的“啪”是象聲詞,應加引號。後邊的“拍”字用得也不是地方,如果是貼膏藥之類的,用“拍”還說得過去,這裏因爲是打火罐,用“吸”字更妥。D、“第二天早晨,母親拔下那個竹筒,”由於筆者不懂醫學,只是小時偶有所見,現在記憶又較模糊,只記得這拔火罐的時間,從吸上到拔下不必用很長的時間,更沒有到第二天拔下來的故事了。再說,這“竹筒”也僅僅是靠那一丁點紙燒出的熱量,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把血吸出來,等一段時間,那“竹筒”也會自己掉下來,當然也等不到第二天早晨再拔下來了。

12.最後兩段:

“好久之後,父親又像問自己又像是問我:這人怎麼了?”

“怎麼了呢,父親老了。”

這最後一段:“怎麼了呢,父親老了。”我覺得:作爲一篇小說,這樣的結尾,使讀者沒有了想象的空間,是多餘的話。是否改爲“父親又愣愣地盯着那九級臺階,半天沒有一句話。”

以上內容,只是我的一些看法,肯定有許多不當的地方,就算是班門弄斧了。

2005.4.23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