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遊褒禪山記》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遊褒禪山記》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文言詞語:陽、謬、咎、極、於是、夷、非常、觀、至於、相、焉、窮、盡、其等。

    2.辨析詞類活用:動詞用作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以及詞類活用和詞的兼類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因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後緊密相扣的寫法。

三、德育目標

認識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對課文字詞句的準確把握。  

    難點:認識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度。

    解決辦法

1、瞭解作者,瞭解作者所生活的時代。

2、對註釋,查字典疏通文意,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設計

    一、課前預習

    1.借功課下注釋,朗讀課文,瞭解其意。

    2.注意課文生動語句的賞析。

    3.歸納文意,疏通結構。

    二、課內採用出題,學生自講,教師總結的方式

課時安排      

兩課時(疏通一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本文所體現的雜記類散文因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後緊密相扣的寫法。

教學內容

一、第1段爲什麼要特別提到僕碑及僕碑上的文字?

    提示:

    寫僕碑是爲後面議論埋下伏筆,作 者 認 真 考證僕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後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

    二、第2段略寫什麼?詳寫什麼?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

    略寫前洞(不到二十個字),較詳細地寫了後洞特點及遊後洞的所見所感。多 處設 比:① 前洞的平曠與後洞的幽深對比;② 前洞“ 記遊者甚衆 ”與 後洞“ 來而記之者已少 ”、“其 至又 加少”對比;③“餘所至”之淺與“好遊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後因“不得極夫遊之樂”的.懊悔相比。透過這些對比,下文轉入議論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筆。

    三、文章第三段有幾層意思?怎樣評價作者在文中所闡述的道理?

    提示:

    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接着以古人作爲立論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再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它對比;然後 精闢地 闡述了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既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也強調了“力、物”這兩個客 觀條 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能辯證地看問題;最後又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這既是 本段 的中心,也 是 全文的主旨。作者在這所論述的既是遊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這些道理,對於我們的治學、從事工作,無疑都有啓發作用。

    四、在第四段裏,作者申述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引申出來的?          

    提示:

    作者認爲治學不應該輕信盲從,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過自己大腦的認真思考辨析,然後謹慎地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揚棄那些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是很可貴的。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僕道,其文漫滅”,聯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想到“謬其傳”者之衆,自然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論,邏輯十分嚴密。

    五、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繫呼應的?記遊時寫到前洞、後洞及僕碑等情況,對後邊的議論起了什麼作用?

    提示:

    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兩個部分之間用了過渡句(第二段的最後幾句,第三段開頭一句),使文章前後銜接,過渡自然。二是兩部分在文字上前後呼應,意思貫通。記遊時寫到前洞、後洞及僕碑等情況,正是處處爲議論部分埋下很好的伏筆,使議論有依據,三是記遊與議論這兩部分之間,遊山與治學處世這兩類事情之間,內在聯繫緊密,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遊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圍繞這一 共同 點來 展 開議論。記遊,處處爲說理埋下伏筆;議論,句句與記敘遙相呼應。兩者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從而深刻表現了文章的主題。

完成課後練習(略)

教學資訊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