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遊褒禪山記 導學案設計(語文版高一必修三)

 第十一課 遊褒禪山記

【自主學習】

1、注音

廬冢(zhǒng)  窈 (yǎo) 然  瑰(guī) 怪  相 (x iàng) 之

2、古今異義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專門研究學問的人)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古義:等到到了;今義:表示另外提起一件事)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古義:非同平常,不同平常;今義:特別、很)

於是餘有嘆焉 (古義:對這件事;今義:表示順承的連同)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的原因;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連詞)

3、一詞多義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他們,指“古之人”)

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自己,指作者本人)

獨其爲文猶可識(代詞,它的)

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指示代詞,那些)

其孰能譏之乎(語氣副詞,表反詰)

獨其爲文猶可識(文字)

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代詞,這)

夫夷以近,則遊者衆(用在句子的開頭,表示議論或敘述的開端)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助詞,表感嘆,相當於“啊”“了”)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介詞.因爲)

餘與四人擁火以人(相當於“而”,表修飾關係)

夫夷以近,則遊者衆(相當於“而”,表並列)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相當於“而”,表目的)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介詞,對於)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介詞,在)

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介詞,到)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介詞,可以不譯)

於是餘有嘆焉(介詞,對)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動詞,觀看、觀察)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名詞,看到的景物)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動詞,命名)

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動詞,識其本名)

有碑僕道(名詞,道路)

  何可勝道也哉(動詞,說)

獨其爲文猶叫識,曰“花山”(動詞,有)

  於人爲可譏(動詞,是)

非常之觀(形容詞,平常、尋常)

 常在於險遠(副詞,常常)

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然視其左右(連詞,然而)

4、詞類活用

  始舍於其址(名詞用作動詞,築舍定居)

  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名詞用作動詞,弄錯)

  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名詞用作動詞,命名)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名詞用作動詞,命名)

  常在於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遙遠的地方)

  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則其至又加少矣(動詞用作名詞,到的人)

5、文言句式

  (I)判斷句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者,……也”表判斷)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者,……也”表判斷)

  (2)倒裝句

  始舍於其址“介詞結構後置)

  (3)省略句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動詞“隨”後省略賓語“之”)

  有碑僕道(“僕”後而省略介詞“於”,相當於“在”)

 6、作者作品

    王安石(102l --1086).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臨川)人。他生前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死後諡號文,也稱王文公。北宋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主張改革政治,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列寧稱他爲“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提倡古文運動,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主張文章“務爲有補於世”“以適用爲本”,但也不忽視藝術技巧的運用。他的政論文分析犀利,態度鮮明,議論宏大,筆力雄健.形成鋒利峭拔的藝術風格。雜記如本文,把記遊和說理結合得緊密自然,在平凡的生活中寄寓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他的詩歌創作,內容多反映人民疾苦和社會問題,表現形式多用散體句法,好發議論,用字遒勁。他的著作收在《臨川先生文集》裏。

7、文體知識

《遊褒禪山記》是王安石存宋仁宗至至和元年(1054 )任舒州通判時寫的一篇敘記結合的遊記。敘述了他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的經過,並藉此生髮議淪,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還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並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這與王安石後來不折不撓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合作探究】

1、 文中寫遊後洞,用墨如潑;寫遊前洞,惜墨如金,這是爲什麼?  

對於作者而言,前洞既不是“遊”的重點,也不是借題發揮的依據,不過是爲寫遊後洞作一小小的鋪墊而已,所以一筆帶過。然後專寫遊後洞,先伏下一句,說後洞深不叫測,雖“其好遊者不能窮也”,接下來也並沒有費多少筆墨去記述後洞的奇景,只籠統地說了三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然後從這一點生髮開去,由於有“怠而欲出者”,便在既出之後產生了“怠”和“悔”,而“怠”和“悔”的內容乃是“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只是思想上產生“怠”心便半途而廢,並非客觀上無照明之火或主觀上力盡計窮,自然“不得極夫遊之樂”。這一切,都是爲下文發議論埋下的伏筆。由此可見,記遊文應注意選材、剪裁,做到詳略得當。    

2、第三段議論是怎樣引出的?可分幾層?

在前文記敘的基礎上,用一個“嘆”和前文的“悔”相照應,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聯繫到遊洞之事,很自然地引出議論。可分五層。

3、第四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

    作者認爲治學不應盲從輕信,以|訛傳訛,而應“深思慎取”。    

4、文章在第三段進行了議論,第四段又回顧看到“僕碑”一事,並發表意見,這是否多餘?

不多餘。第四段就笫一段發現“僕碑”一事發表意見,提出“深思”和“慎取”,“深思”不僅指深思熟慮,也包括獨立思考;因爲作者要透過“深思”來糾正以訛傳訛的現象,可見不是  一般的“思’,而是不人云亦云,不見風使舵;“慎取”則是指深思之後還得有明辨是非、善於抉擇、何去何從的能力。這段是前一段的補充,提一神是一致的。出在有“志”“力”“物”外,還得“深心慎取”。這兩者之間是有內在聯繫的,即都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強調內因是主宰,又有外在聯繫,都是此次遊山的心得體會。

5、本文借記遊而大發議論,這種寫法的原因何在?

    古人寫遊記,常用的辦法有兩種:一是單純描畫所見,如《徐霞客遊記》、姚鼐的《登泰山記》等;一是於所見之中,兼寫一些因所見而引發的感慨,如楊士奇的《遊東山記》,末尾說到“人生聚散靡常”等。荊公此文則大不相同,記遊部分輕捕淡寫,一掠而過,議淪的話題卻說得很重。與一般遊記相比.這種寫法的重點是有所“悟”,所以,無妨稱之爲“變格”。對於這樣的不同尋常,我們可從兩方面看:一是爲什麼這樣寫,二是這樣寫好不好。這又可以從兩方面去推求:一是作者生活的時代,二是作者的爲人。先說時代,宋代是理學盛行的時代。宋儒喜因事及理.這不只常見於文,也見於詩。如朱熹的《觀書有感》,詩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爲有源頭活水來。”再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峯》,詩云: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樣寫的另一個由來是作者的爲人。荊公爲人,才高志大,有見識,有魄力,無論是治學還是建功立業,都要求登峯造極。他的《憶昨詩示諸外弟》雲:‘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乘閒弄筆戲春色,脫咯不省旁人譏。”本文是作34歲時所作,他拜相在51歲,這篇遊記中的議論,正是他壯志未酬的真實反映。寫此文後1 8 年,他掌政了,果然就像文中所說,“盡吾志也”“可以無悔矣”。像這樣的爲人,在遊記中發一點議論,就不足爲奇了。

【課堂練習】

1.選出加點字注音無誤的一項(    )

  A窈 (yǎ0) 然    何可勝 (shèng) 道    浮圖(tú)     瑰 (guī) 怪

  B褒禪(chán)     咎(Jiù) 其欲出者    音謬(mīù)    梵 (fán) 語

  C好 (hào) 遊者  有碑僕 (pū) 道    廬冢(zhǒng)    懈怠(dài)

  D慎 (shèn)取    無物以相 (xiàng) 之    王回深父(fù)    昏惑(huò)

2選出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正確的一項(    )

  A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其好遊者不能窮(走到盡頭)也

  B不得極 (盡情享受) 夫遊之樂也

    以其求思 (探求問題) 之深而無不在也

  C其下平曠(平坦空曠),有泉 (從旁邊) 側出

    謬(弄錯)其傳而莫能名(說清楚)者,何可勝道(說)也哉

  D非常(不平常)之觀(景象)

    以其乃華山之陽(北面)名(命名)之也

3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夫夷(平坦)以近,則遊者衆

  B則或咎(過失)其欲出者

  C又以悲(感嘆)夫古書之不存

  D唐浮圖慧褒始舍(築舍定居)於其址

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C.然視其左右

  D.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5下面對加點詞的解釋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

  A.兩個“其”字意思相同,兩個“蓋”字意思相同。

  B.兩個“其”字意思不同.兩個“蓋”字意思不同。

  C.兩個“其”字意思不同,兩個“蓋”字意思相同。

  D.兩個“其”字意思相同.兩個“蓋”字意思不同。

6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沒有活用的一項 (    )

  A.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

  C.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D.有怠而欲出者

7下列說法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廬陵蕭君圭君玉”一句中“君主”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號紀年的。                                                                 

C.“臨川王某記”一句中,“臨川”是王安石的籍貫,“某”代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