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春意掛上了樹梢》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課 題 春意掛上了樹梢

《春意掛上了樹梢》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進入作品, 對作品進行元接觸或者元閱讀,在此基礎上再對文章作精要的分析.

2. 總結寫作特色

3.在讀析的基礎上進入綜合性學習程序.

教學重點 學生透過對文章的品讀,披文入情,與文字和作者進行精神和藝術的對話.

教學難點 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逐步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文學修養.

教學過程

一. 匯入一看到”春意掛上樹梢”這個題目,閉目遐想,滿眼是朱自清筆下生氣勃勃的春景,心中溢滿的是盎然的詩意,然而,讀完<<春意掛上樹梢>>,詩意消退了,腦中閃過一個疑問:是誰煞了春意的風景?讓我們來看蕭紅掛上樹梢的是怎樣的一種春意.

二.作者簡介蕭紅,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的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識了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援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1936年,爲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年,歷盡坎坷之後在香港病故,時年31歲。

三.文題解讀本文寫於1936年。作者透過對北方三月景色的描寫,表現了三十年代日僞統治下東北城市(哈爾濱)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不過這種觸目驚心的疼痛被作者用描寫文字淡淡地覆蓋了。你看,三月來了,積雪融化了,天空有了朦朧的春意,但是北方的春天來得遲,到了三月還不能聞到花香,只能到了春末,關外的人才感知到春天的到來。大街上有充滿春意的商店,充滿春意的行人;但也有着乞討的人。於是作者說,快樂的人們,不問四季總是快樂,哀哭的人們,不問四季也總是哀哭。

四.精讀課文,品析賞鑑 1.理清思路 《春意掛上了樹梢》一文描寫了北方三月景色和不同的人們活動,那北方三月的景色有何特點? 三月的北方 (景色) ① 花還沒有開,人們嗅不到花香② 馬路上融化了積雪的泥濘幹了③ 天空有了朦朧的.春意的雲彩④ 暖風如輕紗文章開頭描寫春天的景色,由此帶出人的活動,寫人們的活動,按時間的先後,在文中找出分別選取了哪幾個場景來描寫人物的活動?分別有什麼活動?白天的中央大街① 外國女人的腳從長筒套鞋裏顯現出來② 人們在街上笑着打招呼,逛街③ 馬車伕的脫下了大氈靴④ 凍傷腿的乞丐在乞討⑤ 瞎人拉手風琴乞討院內汪林又換了一身衣服,抽着煙晚上的中央大街① 中央大街充滿音樂:流浪人的,日本舞場的,外國飯店的② 在風雪中寂寞的大街又號叫起來了③ 各色各樣的人跑滿了街④ 年輕的人排在商店的窗子前跟着音樂唱歌,和姑娘們一道說笑⑤ 街道的轉角也是人,哀哭的,老人,孩子,母親們三個場景中的人們其實可以歸爲兩類,這兩類人的活動形成鮮明的對比:外國人和一些衣食無憂的中國人逛逛街,曬曬太陽,唱着歡快的歌,盡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層的不幸者則在陽光裏乞討、哀哭。

2.品析語言蕭紅在本文中的語言很有韻味,質樸之中不乏清麗,有些句子,語言樸素,卻意味深長,頗具表現力,嘗試品味下面五個句子:① 暖風如清紗一般浮動在街道上,院子裏運用痛感,從視覺的角度寫觸覺感知的暖風,使風的形象生動起來,寫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流露出作者對春天到來的欣喜之情② 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進去 “我”感覺到了融融春意,完完全全地陶醉在裏面,體現作者對春天到來的欣喜之情.

③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瞎人生活在困苦之中,春天雖然已經到來,但他感受不到春天的溫暖,表現作者對下層人民的關注和同情.④ 世界上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於不存在反語.看似冷酷無情,實質上飽含對不幸者深切的同情,有憤世嫉俗的味道.⑤ 香菸的煙縷在門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滅.細節描寫,照應了上文”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菸卷”含蓄地表現了汪林享受春天的愜意,生活的無憂無慮

3.賞析汪林的形象 汪林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作者從哪些方面勾勒汪林的形象? 汪林是一個衣食無憂,心中只有自我,並不關心底層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她代表了作者所刻畫的社會衆生相中的一類人.

作者從衣着、語言、活動等方面,寥寥數筆勾勒出汪林的形象,揭示出20世紀30年代日僞統治下社會的冷酷,並且反襯出下層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春意本該是浪漫的,無奈現實是殘酷的:”只要一看那個瞎人爲着拉琴而扭歪的頭,就覺得很殘忍,是誰煞了春意的風景?不同的人可能會作出相異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回答. 明確:在汪林看來,正當自己閉起眼睛,陶醉於”春的夢,春的謎,春的暖力”中聽着”春在歌唱”時,卻從背後傳來了”大爺,大奶奶……幫幫吧!……”這樣的不和諧音.”手風琴在隔道唱起來,這也不是春天的調”,瞎人扭歪着頭賣藝討錢唱出的調,太煞春意的風景了,這也是可以推測到汪林小姐的真實感受,這邊是迫於基本生計的乞討、賣藝,那邊是夜夜笙歌,舞影婆娑;這邊”牆根,轉角,都發現着哀哭,老頭子,孩子,母親們……哀哭着是永久被人間遺棄的人們!那邊,還望的見那邊快樂的人羣.還聽的見那邊快樂的聲音.”這地方還是真正的人間春天嗎?真正的春意應當注滿每個人的心,不是偏向於極少數的人.不正是”那邊”的窮奢極欲、紙醉金迷,太煞了人類本應有的平等幸福的春意嗎?

蕭紅用飽含憂慮的筆觸抒寫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籲着真正的人間春意掛滿樹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