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藕與蓴菜》滬教版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藕與蓴菜》滬教版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藕與蓴菜》滬教版教學設計

《藕與蓴菜》滬教版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品味文中平實而又蘊含的豐富情感的語言。

2、感受作者對故鄉的深厚情感,激發學生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藉助對對比的手法的分析,以及不同方式的朗讀,讓學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對故鄉的深厚感情。

教學準備:

1、佈置預習,查閱字典,解決生字詞。

2、向父母詢問故鄉的風俗習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本單元我們學了一首王維的詩歌“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按理說,難得見到來自故鄉的友人,想問的要問的該問的事情很多,可爲什麼作者一概不問,卻問窗前的梅花開了沒有?

預設:梅花代表了故鄉,成爲自己思念故鄉的載體,問梅花即問故鄉,這樣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師:人們常把對故鄉的思念寄託在故鄉的風物上,如一條河、一碗野菜等,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嚼着薄片的雪藕,便懷念起故鄉來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散文《藕與蓴菜》。

二、講授新課

(一)散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大家散讀課文,邊讀邊圈畫文中描寫故鄉藕與蓴菜的句子

請同學注意這些詞的讀音,是否在預習中已經查過。

濯(zhuó) 揀(jiǎn ) 擔(dàn ) 嚼(jiáo )

賈(gǔ) 沽(gū ) 埠(bù) 譬(pì)

2、交流書中故鄉藕與蓴菜的描寫,朗讀,體會作者對故鄉藕與蓴菜的感情。

學生交流“藕”的描寫

解說:唐韓愈用“冷比霜雪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痾痊。” 來形容藕,作者由偶然的吃藕引發綿綿的聯想:從餐桌上雪白的藕片聯想到故鄉清秋出產的藕,藕是那樣鮮嫩玉色、清淡甘美,令人垂涎;想起藕就聯想到蓴菜,那麼蓴菜是怎樣的呢?

學生交流“蓴菜”的描寫

解說:蓴菜:嫩綠的顏色,豐富的詩意。還有無味之味令人心碎。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中說“諸菜之中蓴爲第一 ”, 這些只是故鄉的藕與蓴菜,作者當時生活的地方有這麼美的菜餚嗎?

(二)再讀課文對藕與蓴菜的描寫部分,分析文章的對比手法的運用。

1、請同學們閱讀圈畫文章中“這裏”的藕與蓴菜的描寫,並對比感受。

藕 蓴菜

故鄉 多、 潔白、玉色

清淡、甘美

鮮嫩的、長節的 多、嫩綠的,詩意的,令人心醉 無味之味

這裏 瘦、澀、老、

少、被着鏽斑 、 難得吃上,

用瓶子裝

2、朗讀品味“自有那些伺候豪華公子碩腹巨賈的幫閒茶房們把大部分搶去了;其餘的便要供在大一點的水果鋪子裏,位置在金山蘋果呂宋香芒之間,專善待價而沽。”——突出藕在上海的稀少。

朗讀品味“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澀得像未熟的柿子,實在無從欣羨。”

——運用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這裏藕的瘦和澀,突出故鄉藕的誘人,

解說:作者運用對比和聯想的手法,從故鄉的藕寫到遠離故鄉的藕,兩者從數量、價格、外形、口感方面對比,作者對故鄉的懷戀之情也溢於言表。

3、還有“我”和孩子們吃藕的對比(看情況是否需在課堂講)

解說:這句話寫的是孩子覺着這來自故鄉的藕很好吃,吃得很滿意,以至於吃完了半個鐘頭還不想再吃別的東西或做別的事。這樣寫表面上寫的是眼前的藕,實際上是與上文我吃這藕的反映作比較,孩子沒有吃過故鄉新鮮的藕所以覺着這藕好吃,我吃過故鄉的新鮮的藕所以覺得這藕難吃,這樣側面寫出故鄉的藕的新鮮甘美。

小結:唐朝張翰因爲思鄉,懷念家鄉的蓴菜,竟然辭官回鄉,這是歷史上真實的故事。更有很多詩人李白、白居易、崔顥等都寫過蓴菜的詩句,難怪作者要說它充滿詩意了。有這麼令人垂涎的藕和充滿詩意的蓴菜,纔會“想到這裏覺得故鄉可愛極了”。(板書)

(三)朗讀品味第一段故鄉清秋圖的描繪

1.作者難道僅僅是懷念故鄉的藕與蓴菜嗎?

(不是,還因爲故鄉有親密的人、知心的朋友,更有那份難捨難分的情結。)

2、再讀第一節,感受作者對故鄉人的情感。

學生交流文中寫了故鄉人的哪些方面。(健康美、勤勞美、道德美)

解說:這是一段故鄉清秋圖的描繪。這個描寫截取了勞動場景美的三個畫面,男女藕農的外貌衣着、擔藕的矯健風姿;勞作時對藕的珍愛和休息時的隨意閒適,淳樸憨厚,展示給我們一種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平和心態。

請同學朗讀,感受作者對故鄉人的喜愛。

(四)讀課文最後部分,感受作者深深的故鄉情。

1、讀最後兩節,理解句子的含義:

過渡:故鄉不是一個抽象的語詞,是由許多人、事、物、景構成的,是融匯了許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聽葉聖陶先生把這樣一些瑣事娓娓道來,細細品味,我們也感染了那份平實的真情的流露,可是作者卻說自己向來不戀故鄉,這是真的嗎?

請大家散讀文末兩節,再去體會作者的情懷。

①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裏,覺得故鄉可愛極了。作者是真的“不戀故鄉”嗎?

解說:作者是戀故鄉的,只是這種感情深藏心中,一旦有什麼東西牽出來了,便一發不可收拾。比如文中第一句:“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懷念起故鄉來”。 “忽然”一詞讓我們看到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情感至深,只要有一點小小的“觸引”——具有家鄉特色的藕,就可以撩撥起作者的鄉情。

②我自己也不明白,爲什麼會起這麼深濃的情緒?作者是否真的“不明白”?

解說:明白的,這裏用的是設問,給人以紆迴百折、變幻多端而不離其宗之感,從而解開了“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裏,覺得故鄉可愛極了”之謎,也剖析了藕與蓴菜同懷鄉之情的內在聯繫。“因爲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只在故鄉有。”所以起了深濃的情緒。

③譬如親密的家人在那裏,知心的朋友在那裏,怎得不戀戀?怎得不懷念?但是僅僅爲了愛故鄉嗎?作者戀戀的到底是什麼?

指導:作者戀的不僅是故鄉的藕的潔白,讓人想起高品的東西;而蓴菜的無味之味更令人陶醉。更是由藕到蓴菜讓人聯想起了家鄉純樸的民風和憨厚的故鄉人。從而抒發了對故鄉風物人情的眷戀,和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2、師配樂朗讀文末兩節。

解說:或許你們這個年紀,還不能完全領會作者的懷鄉之情。作者葉聖陶二十多歲離開家鄉,來到上海,三十多歲時寫下這篇文章。而我離開家鄉也已經有十年了,下面我給大家朗讀下最後兩段,僅供互相交流。

3、學生朗讀,感受作者的思鄉情。

師:謝謝,像我現在,偶然被這篇文章所牽繫,所以也就懷念起故鄉來了,下面藉助這首《思鄉曲》,請大家散讀一遍這兩節,體會作者的思鄉情。

4、同學來朗讀,點評。

三、小結:

作者所神往的,正是與小村水土相連的藕和蓴菜。尤其是那詩情畫意的“鮮嫩的玉色”和“嫩綠的顏色”。藕與蓴菜是思鄉的“牽繫”,它們的文化意味則是歷久彌重的“無味之味” 。正是這“無味之味”的鄉思,激起了作者深濃的情緒,引發了他對能夠舒展疲憊身心的“故鄉”的強烈嚮往。

四、佈置作業

1、課外查找“蓴鱸之思”的典故。

2、拓展閱讀《故鄉的野菜》(周作人)。

3、向家人或其他方式瞭解自己的故鄉,看看故鄉有哪些名勝古蹟,有怎樣的風俗習慣。爲活動課“尋根記”做準備。

五、板書預設

藕與蓴菜

葉聖陶

與 故鄉 人 情

蓴 可愛 健康、美、淳樸 深濃、眷戀、懷念

童麗

《藕與蓴菜》滬教版教學設計 篇2

一、學習內容特徵的分析

《藕與蓴菜》是一篇語言平實、自然、淡雅的文章,作者借對故鄉“藕與蓴菜”的懷念,表達了對故鄉的熱愛之情。然而散文的語言風格是多樣的,或華麗、或幽默、或嚴肅、或樸實,這是每位作家在長期的寫作過程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下積累形成的。因而引導學生品味本篇文章的平實的語言中所流露出的思鄉之情是本文的重點所在。此外,因爲作者是借“藕與蓴菜”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思鄉之情,所以對於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也是本課需要學生掌握的要點之一。

二、學生特點分析:

首先是對於作者本身的瞭解不足。

其次是因爲各方面因素影響,學生對於自己故鄉的印象不完整,造成其對故鄉情感並不深刻,對於激發其自身的故鄉情懷來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佈置一定的`預習作業來喚起學生對於故鄉,對於故鄉某一事物的記憶

因爲單調的生活經驗是學生往往容易被華麗的語言所吸引,而忽視那些看似平易實則不平的語言,加之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和閱歷,也就不容易把握其中蘊含的深層意義。

三、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對比和借物抒情的寫作特點。

2、感受本文平實、淡雅自然的語言特點。

3、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思鄉之情。

2、難點:學習對比和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

五、教學方法:

授課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中國古代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晉代張翰在洛陽做官,當秋風乍起時,想念起南方故鄉的蓴菜鱸魚之美來,於是慨然辭官,千里迢迢奔回故鄉。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時,一塊小瑪德蘭點心,勾起了他對童年往事的記憶。食物不僅僅是一個人生理的需要,還帶給人精神的享受。也許是那一串田間烤出的焦香玉米,也許是那金黃香糯的米糕。但無論是什麼,無論你身在何處哪怕只是聞到那熟悉的味道,都會想起故鄉。

終身難忘的美食,不僅在於味覺感官的刺激,更在於這種滋味中沉澱了悠長的情思。薄片的雪藕,嫩綠的蓴菜,在作者心裏,觸發的是無盡的鄉思。

(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文字樸素、平實、淡雅自然的語言風格,體會作者的思想之情。

1、作者簡介

2、檢察字詞預習情況,掃清閱讀障礙。

3、引領學生朗讀課文。圈劃並品味文中描寫故鄉和這裏的“藕與蓴菜”的句子。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

(1)首先分組朗讀,組織學生對描寫藕與蓴菜的句子進行圈劃。

(2)引導學生思考:文章從哪幾個方面給讀者描寫了一幅生動的故鄉新秋圖?(板書)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回答要點:四個方面加以描寫——勤勞、質樸、健康的男女藕農;鮮嫩玉色的長節的藕、產藕的池塘和城外彎彎曲曲的小河;純樸的買賣交易。

(可以從“男的紫赤的臂膊”、“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頭巾”、“紅衣衫的小姑娘”、“白頭髮的老公公”,他們挑着揀着玉色的藕等等方面看到一幅生動的故鄉新秋圖,這些語言質樸卻很貼切,不僅寫出了作者對於故鄉的藕的懷念,也寫出了他對故鄉人的懷戀之情。)

(3)故鄉的蓴菜又有什麼特點?(具體板書)

“幾乎天天吃蓴菜”、“本身沒有味道”、“嫩綠的顏色和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令人心醉”、“是太湖裏撈出來的”、“能日餐一碗”

(三)激疑探究、討論交流:

1、組織學生在質疑中探究理解文章主旨

思考:這裏的藕與蓴菜與家鄉的有什麼不同?是什麼緣由讓作者能細膩地將兩者區別開來?

引導學生透過歸納兩地不同的藕與蓴菜的特點;作者對於故鄉的藕與蓴菜的印象太過深刻,使之雖長久沒有吃過故鄉的藕與蓴菜,卻還能記住那難忘的味道,不僅僅是新鮮的緣故,更在於藕與蓴菜連起了自己與故鄉。體會文章中對比的手法來凸顯作者對於故鄉的懷念和熱愛。

3、作者難道只懷念故鄉的藕與蓴菜麼?

細品最後第兩節,抓住關鍵詞句:

“因爲在故鄉有所戀……懷念起故鄉來了”“牽繫”、“家人”、“故鄉”

藕與蓴菜是聯繫起自己和家的紐帶,真正的家在故鄉,因此懷念故鄉。藕與蓴菜雖然寡淡,卻是故鄉生活的味道。

(四)小結

“所戀在哪裏,哪裏就是我們的故鄉了”

中國人落葉歸根的“根”的意識,使作者對於故鄉從內心有着那份難以割捨的情愫。而藕與蓴菜似乎就是那連接葉和根間的樹幹,將作者和家人、故鄉聯繫了起來。

(五)板書

藕與蓴菜

故鄉新秋圖:藕農、(鮮嫩玉色的長節的)藕、產藕的池塘和城外彎彎曲曲的小河、(純樸的)買賣交易

故鄉的藕潔白、甘美、鮮嫩對故鄉的蓴菜天天吃、令人心醉、滿倉盛滿蓴菜

這裏的藕瘦澀少比這裏的蓴菜難得吃上用瓶子裝

所牽繫:不僅僅是藕與蓴菜,是對故鄉的人的懷念和故鄉的熱愛(主旨)

(睹物思鄉——借物抒情)

標籤:蓴菜 教版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