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高考語言運用題的審題訓練--高考語言運用複習觀摩課課堂實錄(網友來稿)

河北省平山縣教育局教研室 郭素青

高考語言運用題的審題訓練--高考語言運用複習觀摩課課堂實錄(網友來稿)

授課地點:河北平山中學

授課時間:2006年11月30日上午第一節課

聽課教師:平山縣全體高三語文教師

授課班級:理補1班

授課教師:高建華

課堂類型:複習課

課題:語運總結之審題

授課過程:

(一) 背上節課默寫的詩歌《蜀道難》

(二) 板書課題:語運總結之審題

教學目標:提高審題能力,應變能力,種好高考實驗田。(膠片展示)

關鍵詞:看準,看懂

步驟:(1)看準明示,領會暗示。

(2)排除干擾,快速判斷。

(3)內容先行,形式緊跟。

(4)調動積累,合理發散。

(三) 找三個同學板書課下留的練習1的答案並評析

【練習1】:(2005年高考語文試題(北京卷)B24題)在下面一段話後續寫。

要求:(1)先用一句話擬寫出一種你自己不認同的看法。

(2)然後寫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

(3)不超過100字。

據報道,某位以獨特的“搞笑”風格塑造了衆多小人物的著名影星,被某大學聘爲教授。對他能否勝任,人們有着不同的看法。 (5分)

三位同學板書的答案:

【甲】 我贊同這位影星被聘爲教授。並不是只有高學歷的人才有資格被聘爲教授。這位影星之所以著名,正是因爲他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對人生的感悟與塑造小人物的過程中對他們性格的把握都是用心體會的思想財富,更具有社會洞察力。一定會給同學們上生動而深刻的一課。

【乙】 不認同看法:文化水平難以勝任。

自己的看法:社會經驗豐富可以勝任。既然他用自己獨特的搞笑風格塑造了許許多多的小人物形象,說明他既貼近生活,又善於從生活中發掘、體味。而大學生最缺少的不是知識,而是社會經驗。大學生可從他身上有收穫。所以能勝任.

【丙】 有些人議論他不能勝任,本人認爲能勝任,他猶能勝任心理教授職,因爲隨着社會發展,人與人關係日益惡化,人逐漸封閉化,使人們個個孤寂,個個傷心,最終導致許多人無法生存,走向犯罪、滅亡。試想,有這樣的“搞笑”教授,他每天微笑面對一切,上面的事還會發生嗎?絕對不會。所以,我認爲他能勝任教授一職。

學生對答案進行評析

生1:【甲】的答案“我贊同這位影星被聘爲教授”不符合要求(!)先用一句話擬寫出一種你自己不認同的看法。沒有擬寫自己不認同的看法,而說的是贊同的看法。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生2:【甲】的答案中的理由有一定的道理,但語言表達不流暢,有些語句欠通順。

生3:【乙】的答案也沒有擬寫自己不認同的看法。自己的看法還明確,理由也差不多充分。

生4:【丙】有擬寫,有自己的看法。只是理由不充分, 太偏激。

高老師:本題類似於駁論文段落的寫作訓練。試題材料已經把議論的現象擺出來,“不同的看法”暗示允許有肯定、否定的不同意見。先看要求(!)先用一句話擬寫出一種你自己不認同的看法。“擬寫”是什麼意思?

生:模仿寫。

高老師:怎樣模仿?

生:有人說……

高老師:對。應該用“有人說“擬寫。那麼擬寫的內容是什麼?

生:一種你自己不認同的看法。

高老師:認同的行不行?

生:不行。

高老師:所以【甲】開頭就沒有審清題。要求(1)的關鍵詞是“擬寫”、“你自己不認同”。

高老師:要求(2)然後寫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自己的看法”怎麼寫?

生:“我認爲……”

高老師:前邊是不同的看法,後邊說“我”的看法有轉折,所以應該是“我卻不這樣看(或認爲)”“我不同意…..”

高老師:怎麼表達理由就充分了?

生:列出一、二、三……或者用“首先、其次、再次…….”

高老師:不一定要拘泥於一定的模式,言之有理即可。構思時,還要注意要求(3)不超過100字。

膠片展示考場正確的實例,讓學生體會。

【考場實例1】有的人認爲教授一職責任重大,僅憑名氣是無法勝任的。但我卻不這樣看,第一,如果大學聘任他爲教授,目的是藉助他的名氣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此名譽教授有何不可?第二,在文化劃分越來越細的今天,“無厘頭”的搞笑已經成爲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作爲搞笑風格的代表人物,他完全有資格以教授的身份爲學生講述他對此類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把握,所以,他是可以勝任的。

【考場實例2】有人說,一個影星有能有多大的學問,怎能擔當教授重任?我不同意這種說法。首先,“影星”不一定沒有文化;其次這些影星有着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認識可能比某些大學教授更深刻更全面,誰又能說這不是一門“學問”呢?

【考場實例3】有人認爲搞笑風格的影星不過是跳樑小醜,不能勝任教授。我卻不這樣看。“小人物”是劇本里塑造的藝術形象,能以“搞笑”的風格來詮釋小人物,把小人物的內心和行動都刻畫得淋漓盡致,並被廣大的觀衆所接受,這樣的'人不僅僅是影星,更是藝術家,一個深入人心的藝術家,這樣的“大俗”同樣是大雅。

(四) 做練習2並評析

【練習2】(2004年北京卷22題)試就本文所說的“通才”問題,舉例談談你個人的看法。

要求:聯繫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答:

生甲:我認爲沒有通才。在當今社會樣樣精通是不可能的。

生乙:生活中的通才很多,比如我舅舅,既會彈鋼琴,也會修摩托。

生丙:我國古代有許多“通才”。文武雙全的陸游就是“通才”,他既能“上馬擊狂胡”,又可“下馬草軍書”。

老師找學生評析:

生1:甲對原題裏的“通才”理解不透,也沒有舉典型例子

生2:乙舉例了,但“我的舅舅”,不典型。

高老師:改成“我的舅舅傅雷”是不是典型。

生(笑):典型了。

高老師:那他舅舅是不是“通才”?

生:好象修摩托不是。

生:丙舉例典型。

高老師:修摩托和“上馬擊狂胡”算不算通才?

生:好象不是。

高老師:那文中的通才是什麼意思?文章中有資訊嗎?

學生思考。

高老師:這是一道考查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試題,做這道題既要注意題乾和閱讀材料中的顯性限制性資訊,也要把握好閱讀材料中的隱性限制性資訊。

它的顯性限制性資訊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

①題幹上--“聯繫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這意味着原文中出現過的的例子不能再用來作爲談論的話題。其次,還要在典型上下功夫。這一句的關鍵詞是“本文之外”和“典型”。

②閱讀材料中--文章末尾“人對各種藝術是有通感的,從通感到“通才”並不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一句就是一個起限制作用的句子,它限定了本文所談論的“通才”的內涵:僅指“藝術”方面的多才多藝。所以如果以既能“上馬擊狂胡”,又可“下馬草軍書”,文武雙全的陸游之類的事例作爲答案的“典型例子”,顯然是不妥當的(武,並非原文“通才”的範疇)。

除了顯性資訊,閱讀材料中蘊含的限制性資訊我們也不能忽視--縱觀全文,材料中所例舉的“通才”,或能寫詩畫畫,或能畫畫著書,或寫詩著書畫畫皆通,或琴棋書畫皆懂,而這些都屬於不同藝術門類“相通”的才藝。因此,答題時如果說某人集詩人、散文家和雜文家於一身,顯然是不恰當的,因爲這樣的“才”均屬文學範疇,並非不同門類的藝術。如果例舉蘇軾文章、詩詞、書法都有極高的造詣,或魯迅既是作家,也是書法家,還精於篆刻之類的事例作爲“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則是合乎題旨的事例了。

答題要求:立足文字(通才問題);放眼文外(通才的例子);表明觀點(對通才的看法);展現個性(不同文化的積累、不同視角、不同思維方式)。舉例恰當,看法明確,表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可以談與本文作者一致的意見,也可以談不同的意見。

膠片展示考場實例:

【考場實例1】通才比專才更有利於人發揮自己的才能,更能開啟視野,不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中國歷史上蘇軾就是一個典型,既通書畫,又曉詩文,將兩者合二爲一,創作出許多藝術佳作。

【考場實例2】 通才固然很好,但認準一個專業,盡情發揮,才能對人類有更大的貢獻。馬克思能夠推匯出專業的數學理論,說明他數學功底很深,而他獻身於政治理論研究,爲全人類指明瞭前進的道路。

【考場實例3】 我認爲“通才”是大多數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點,知識越多,成就越高,以達芬奇爲例,達芬奇以繪畫著稱,但他還精通機械、天文、地理。這些知識互相補充,更有利於繪畫,所以我推崇“通才”。

(五)做練習3並評析

【練習3】(2006年北京卷22).小蔥拌豆腐本是老百姓喜愛的一道家常菜,後來衍生出一句家喻戶曉的歇後語。不久前,某行政部門徵集公益廣告創意,以一盤小蔥拌豆腐爲主體圖案的廣告創意,因有積極的比喻意義被採納了。請你爲該主體圖案配一句恰當、簡明的廣告語,不少於8字。(3分)

高老師:這道題咱們先練一下審題。同學們說說應該怎樣審題,把握哪些關鍵詞語。

生1:要注意歇後語的含義--一清二白;要有積極的比喻意義;要有廣告語的特點:簡明、新穎使人過目不忘。

生2:還要注意是行政部門的廣告,而不是別的部門。並且是公益廣告。注意字數不少於8字。

高老師:這幾點大家想到了嗎?試寫一句廣告語。

生甲:.小蔥拌豆腐的工作作風--一清二白

高老師:改爲“工作作風要象.小蔥拌豆腐一樣一清二白。

生乙:一心一意爲民,一清二白爲官

高老師:讀起來有點拗口,可否改爲“全心全意爲民,一清二白爲官”?

生:好!

高老師用膠片展示典型題例,讓學生判斷:

【考場實例1】豆腐一塊,蔥花適量,鹽、味精少許,拌之。

生:是烹調技術,不是行政部門的廣告。

【考場實例2】不要讓綠色的大地被白色的垃圾污染。

生:沒有歇後語的比喻義。也不是行政部門的。

【考場實例3】產品質量一清二白,請您放心購買使用。

生:“請您放心購買使用”是促銷的,也不是行政部門的廣告。

【考場實例4】做人要方正,爲官須清白。

生:做人爲官緊扣行政部門,好!

(七)歸納總結:

高老師歸納:以上幾例可看出,語言運用,如果審題不清,就會全盤皆輸。這裏我重申:一定要抓住題幹,看準、看懂。同時,審題還要具備兩個意識:(膠片展示)

(1) 發散題目的自覺意識

確認:題目和示例包含的確切要求

整合:以題目的確切要求指導構思

發散:調動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

⑵確切題目的自覺意識

確認:題目的要求和材料的詞句

整合:材料各部分語句間的關係

這節課就到這裏。課下試思考完成4、5、6題.下課.

2006年12月2日郭素青整理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