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挖掘課本資源,提升課堂效率(高中語文教學論文)

肖培東

挖掘課本資源,提升課堂效率(高中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課本也是一個寶藏。課本不僅僅只有閱讀鑑賞中的課文,還有單元導讀,插圖,註釋,課後研討與練習,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等。如能深入挖掘課本資源,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讓課堂煥發活力當大有裨益。

關鍵詞:課本資源 課堂效率 高中語文 合作探究

現在許多地方已進行多媒體教學,多媒體集聲音、圖像、視頻和文字等媒體爲一體,能產生生動活潑的效果,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記憶能力。但我校硬件設施尚有待完善,只有個別重點班有多媒體。面對如今浩如煙海的課程資源,常有望洋興嘆之感。對於我們,似乎只有教材而已。教學僅僅侷限於文字,方式似乎有點單調,內容稍顯單薄。不能得之於外,應求乎內,當把目光轉向課本時發現其實課本也是一個寶藏。課本不僅僅只有閱讀鑑賞中的課文,還有單元導讀,插圖,註釋,課後研討與練習,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等。如能深入挖掘課本資源,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讓課堂煥發活力當大有裨益。

一 讓課本插圖爲我所用

插圖,其實是語文課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也稱插畫,插在文字中間以註明文字內容的圖畫,對文字內容作形象的說明。教學時若能加以巧用,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文字、與歷史的時空距離,激發閱讀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而且能深化文字內涵,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情感教育和美育。

借圖以識人。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筆者就課本中的作者插圖提問學生由作者畫像你感覺作者是一個什麼人?學生一下來了興趣,觀察片刻後,有的說帶了眼鏡,是個知識分子,有的說看起來清秀文弱,有的說眼神很堅定等等,筆者順勢介紹作者,引入作者不領美國救濟糧的事蹟,圖說結合,學生對於這位中國知識分子的多難、愛國、清高等有了深刻認識,也爲後面解讀文字中作者的情感做了很好的鋪墊。又如教授《老人與海》時引導學生由課本中海明威像(額頭些許皺紋,顯示人物歷經滄桑,但炯炯的目光,熠熠的神采又顯示出人物的不屈鬥志),體會“硬漢形象”以及作者簡潔明快、冷靜客觀的風格。

緣圖以析文。在教授《裝在套子裏的人》時,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三幅插圖來解讀文字。

如利用課本左邊插圖結合文字分析別里科夫的形象以及各種各樣的“套子”,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細節:天空中燕子成羣地飛翔;青年人騎車飛馳而過;三五成羣的人在閒談;房屋的窗戶開啟着……透過這些觀察,學生就會明白插圖中與“套子”有關的細節的內涵:騎車的年青人是具有新思想、充滿生命力的象徵;燕子的飛翔和窗戶開啟着預示革命形勢在高漲。後面的教堂暗示着沙皇黑暗統治。作者透過這個“套中人”的塑造,無情地鞭撻了因循守舊、害怕變革、頑固維護專制制度的奴才性格。這樣,緊緊抓住插圖分析,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方法和觀察能力,也推進了課堂教學。

讀圖明細節。教授《祝福》時,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你放着罷,祥林嫂”中祥林嫂的無辜與無助,四嬸對祥林嫂的不耐煩,厭倦,明確這一細節爲後來祥林嫂的死理下了伏筆。從而更讓我們明白讓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封建思想的影響,第二方面就是當時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冷酷與無情。這些纔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根本原因,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於刺激當時人們麻木的心靈。

二 借單元導讀進行學法訓練

高中語文課本每個單元前面都有單元導讀,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簡要說明本單元課文的的組成,提示學習的方法以及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使師生在教學之前對整單元的課文有一個總體的瞭解。學生往往不太重視單元導讀,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是引導學生關注,並明確學習的目標,掌握學習的方法。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以必修一第一單元爲例,本單元課文所選編的大都是廣爲傳誦的名篇佳作。這些詩作的`主題,可以共用一個"情"字來概括:《沁園春長沙》中青年詩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對丁香姑娘的朦朧愛情,《再別康橋》中對母校的綿綿別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對"母親"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關於鑑賞詩歌的方法,導讀介紹了在反覆誦讀基礎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學生明析瞭解讀詩歌的一般方法,課堂上就不必老師敲着走,而是積極主動研讀詩歌。在教授《沁園春 長沙》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品詩歌中的秋景圖,然後討論交流。對於意象學生基本能找出,對於語言學生尚不知如何品,於是我交給他們透過換詞,增詞,刪詞等與原文比較品讀的方法,學生思維一下子被開啟,課堂氣氛頓時活躍。透過討論交流發現詩歌很多次用的精妙,如“萬”“透”“爭”“擊”“翔”等,學生既品讀了詩歌,又嚐到了收獲的甜頭,對於詩歌的興味大增,竟嫌課本詩歌太少,要求筆者多介紹些新詩給他們品讀。

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於單元導讀,不能忽視,也不能只是讓學生泛泛讀之,尤其對於提到的方法,要在課堂上落到實處,讓學生在實際訓練中真正掌握方法。

三 借研討與練習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指出應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課文的“研討與練習”,在保證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了開放性練習,突出了“探究”“體驗”“討論”等練習方式,所有開放性練習,不搞一個問題一個答案,而是倡導多向思維,在不同意見的碰撞中,激發學生的靈性和悟性,增進學生的創新意識。課後“研討與練習”的目的就是爲了淡化訓練、強化能力、培養語文素質,倡導一種研討、探究的學習新方式。

所以筆者在上課時將課後的開放性練習引入課堂,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我校學生基礎不是很好,自學意識較弱,筆者在要求學生預習時一定要思考課後練習,在課本上寫下自己對問題的思考,並允許利用手機查找相關資料。上課時,學生四人爲一小組,交流各自思考的成果,學生課前已獨立思考,這樣就節省了課堂時間,也有助於提高課堂質量。例如在教授《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時,我將課後研討四的第二題“……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請寫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內心活動”引入課堂,學生髮言異常激烈,有說她在想念自己的親人,有說她在憧憬死後的生活,有說她在用微笑向法西斯劊子手作無聲的吶喊……透過談論,學生們更深刻認識到法西斯的罪惡,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當然,對於課文字身,更應深入鑽研,包括構思、擬提技巧、結構、語句、字詞、修辭、標點等,以上只是就平時易被忽略的教材資源談了幾點淺薄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