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20課《好嘴楊巴》教學設計及點評

教學目標: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20課《好嘴楊巴》教學設計及點評

1、誦讀品味,體會津味語言特點。

2、揣摩語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3、感受民俗文化中蘊含的大美。

教學重點:

品讀奇字奇文,體會文章之妙,把握楊巴的性格。

教學難點:

對楊巴“圓滑世故”的評判。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梯級問題引導法  演讀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拿出一張白紙,聽寫四個成語。並請一個同學到臺上來。四個成語是:逢場作戲、八面玲瓏、看風使舵、左右逢源。然後,讓學生開啟書158頁對照一下,看有沒有寫錯。之後,出示課件:我是------的人。供選擇的成語是剛纔四個成語。讓學生造句。學生可能選貶義詞,也有可能選出稍帶褒義性質的“左右逢源”。老師指出:其實“左右逢源”也有貶義性質,指人辦事得心應手,也指爲人處世世故圓滑。然後,在學生黑板上寫的四個成語旁畫一個大括號,寫上:世故圓滑。可是,作家馮驥才卻把這四個成語一股腦兒全用到楊巴一個人身上,卻絲毫不含貶義,大加讚美一張嘴。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就在作家馮驥才的指引下,去一趟天津衛,欣賞一出好戲,品賞好嘴楊巴!(板書)現在,老師考驗一下同學們的集體智慧,看能不能讀好課題。提示:重音落在那個字上。齊讀好嘴楊巴。(重音落在“好”字上)

二、誦讀傳韻味,引生漸入境。

   那好,我們就來看楊巴這張嘴究竟“好”在哪裏?隨便找一個同學,問:讀小說你最想看的是什麼部分?

以便引出高潮部分。好,現在,我們就直接領略小說的高潮。聽老師讀,同學們的筆和腦袋都不要閒着,圈點勾畫精彩的詞和句子。並出示課件:

 問題:

楊巴的好嘴具體體現在那句話上?這句話是在什麼形勢下說的?

之後,老師範讀課文。(力求傳達出文章的味道)

三、品讀得文趣,度生悟妙境。

範讀後,現在,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我來考驗一下同學們的集體智慧。我說1、2,大家齊讀。再看第二個問題:楊巴的這句話是在什麼形勢下說的?請舉手。

學生找到文段後,引導學生齊讀。提問:請用一個字概括這段話的內容。學生會說出“怒”來。好,現在,老師讓一個同學讀出怒氣來!(生讀)好,現在在“怒”前再加一個字。引導學生填出“大”字來!再讀,讀出更大的怒氣來!好,請看屏幕:

創造閱讀:

將下面的兩個感嘆詞放到對李鴻章的描寫中去

1、啊             2、哼

現在,同學們默讀,把這兩個字加進去,注意:不要放在一起。指明一生朗讀。如果讀得不到位,再讓另一個學生讀。讀後,老師引導:“啊”後李鴻章的心裏話是什麼?意在讓學生說出“這上面這麼多髒土!”那“哼”字後的心裏話是什麼?意在讓學生說出“真是豈有此理!”李鴻章大怒,當時氣氛如何?學生會說出“緊張”。那麼,此時說話需要什麼?引導學生說出勇氣、勇敢等詞。然後板書:敢說。

   好,敢說,我這樣說行不行?“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髒土,是碎芝麻!”“你說李鴻章會怎麼說,會怎麼做?”學生會說拉下去打五十大板,甚至被殺。看來,這樣說不行,那楊巴是怎麼說的?再讀楊巴的那句話。這句話那一句是關鍵?學生會找到的。那好,看老師這樣讀好不好?故意把“不知道”和“不愛吃”讀得輕。引導學生重讀“不知道”和“不愛吃”。揣摩“不愛吃”爲什麼重讀。引出前面楊巴的心理描寫。可見楊巴這句話說得很…….巧、妙等字學生會說出的。板書:巧說。問:那楊巴這句話在李鴻章發怒後多長時間內說的?三十分鐘、三分鐘……學生會說不行。會說幾秒鐘。引導找出前面的“立時”、“飛快”、“一轉兩轉三轉”。板書:快說。因爲敢說、巧說、快說,楊巴贏得了一張好嘴。楊巴這句話說出後的效果如何呢?引出李鴻章的賞銀。爲什麼賞?引導讀李鴻章的心理活動。圈點李鴻章對楊巴的讚賞之語。找出“心靈嘴巧”、“機敏過人”、“聰明”。重點板書“心靈”、“機敏過人”。過人,過哪些人?過眼前的府縣道臺。找出三處對比的句子來。

   李鴻章誇楊巴機敏過人,這顯然是一個褒義詞。可我們在開始寫的四個成語全含有貶義呢!這究竟爲什麼呢?在弄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把這四個成語用在李鴻章身上試試。出示課件:

 把課始我們聽寫的四個成語填在空格上

----的李鴻章,極善於----,精於------,因此,在晚清官場浮沉升遷瞬息萬變的情況下,他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學生填寫後,教師進一步明確。這四個成語用在老奸巨滑的李鴻章身上真是再恰當不過了。應該說這是對李鴻章的最好的道德評判。可用在楊巴身上就不是道德評判了。問:楊巴是什麼身份?什麼地位?引導學生思考楊巴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們除了正常的生意外,還要面對來自官場的'壓力。這樣生活實在是生活所迫啊!所以從這點上來說,他的“圓滑世故”只是生活策略啊!

四、再讀連首尾,精心探奇趣。

近期效果是得到李鴻章的賞銀。那遠期效果呢?讀最後一段。問:文中說“楊家茶湯”改稱做“楊巴茶湯”,楊七是不是沒用了呢?刪去前面的楊七的描寫如何?

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結構的巧妙。“楊家茶湯”的招牌還是如此,只是人們把它叫做“楊巴茶湯”罷了。那這好嘴楊巴的故事是誰轉出去的呢?引導學生說出是百姓傳出的。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名聲傳遍了津門。俗世中也就多了兩個奇人。好,現在我們來填寫下面兩副對聯。出示課件:

完成下面兩副對聯中的一副:

1、說俗世,道奇人,豈不快哉!

   賞奇文,品奇字,不亦樂乎。

2、楊七有絕活茶湯香透碗底,

   楊巴憑好嘴名聲響遍津門。

五、走近馮驥才,拓展厚底蘊。

一、 寫奇文:他用他的生花妙筆給我們奉獻了以中華民俗文化爲內核的一道道精神大餐!如長篇小說《義和拳》、中篇小說《神鞭》、小小說集《俗世奇人》等。

二、作奇事:他全身心搶救中國民間文化。被譽爲“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

 

最後,以對聯結課。

寫俗世奇人高人一等,

救民族瑰寶情暖九州。

附板書設計:

         敢說

         巧說   好嘴→心靈

         快說       機敏過人

“奇”文“奇”教

--簡評王在恩老師的《好嘴楊巴》課堂設計

馮驥才是中國當代文壇上的一個奇才,他的文章選材視角新穎,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緻深入的描寫,開掘生活底蘊,咀嚼人生況味。其文筆簡約通俗,雅俗共賞。尤以小說的創作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好嘴楊巴》就是他小說中一篇短小精悍的奇文。對於奇文的教學,如果流於傳統形式,顯然會大煞風景,影響了小說藝術品位。而實驗中學的王在恩老師的這個教學設計卻頗爲精妙,真可謂“奇”文便有“奇”教法。

一奇:入導新穎,一反常規。

首先,教師是由幾個課文中相關的詞語入手,讓學生理解並嘗試運用,較爲深刻地瞭解了其情感色彩。然後反過來一轉,說“作家馮驥才卻把這四個成語一股腦兒全用到楊巴一個人身上,卻絲毫不含貶義,大加讚美一張嘴”。這樣無疑會快速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楊巴到底是何許人也?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這樣設計入導既注重基礎的積累,讓學生學會了詞語;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可謂“一石二鳥”。

其次,一般探討小說的人物形象的思路都是先讓學生閱讀文字,然後根據文字的內容歸納概括人物的形象特點。而王老師卻採用反向思維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探討人物形象特點。他先把概括楊巴形象特點的四個詞語拿出來,然後讓學生在閱讀中探討爲什麼要用這幾個詞語對他形容,這樣用反向思維來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的方式,更容易讓學生體驗到探究過程的學習樂趣。

二奇:中間開花,直入高潮。

王老師在設計教學時,避免了小說的“解題--作者介紹--理清情節--歸納形象--探討主旨”這一通常教學流程,而是直接進入小說的高潮部分,把高潮部分作爲學習文章的切入點和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探討。然後再由中間的高潮部分的探討轉到首尾部分的學習,最後才引出本文的作者。這一“中間開花”式的教學方式,既凸現了教學的重心,又注重教材處理的整體性,可謂又一“奇”思妙想。

三奇:巧加語氣,快速悟情。

一般對於文字的解讀方式,都是老師引導學生反覆的誦讀吟詠,在讀文時揣摩其語氣來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但是,有時候這樣學生體悟的會很慢,再加上年代不同、年齡不同、身份地位的不同,學生體驗起來就更加困難。對於李鴻章的內心情感變化,學生不太容易快速而準確的把握住。而王老師,卻在學生品讀的之前,加上了“啊”“哼”這兩個語氣詞,讓學生填到他們認爲適合的位置,然後再去體悟人的情感。這一加,看似不經意的一筆,但卻會收到很大的效果:不光激發了學生的品讀的興趣,更容易引領學生快速的把握人物的情感變化,使人物形象立刻呈現在學生的頭腦之中。

四奇:過渡自然,行雲流水。

縱觀王老師的整個教學設計的流程,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渡巧妙而自然。品讀課題時,重點落在“好”上,自然的就過渡到教學的第二環節“好在哪裏”的探討;第二環節弄清楚“好在嘴上”,就自然過渡到教學的第三環節“好嘴具體體現在那句話上?這句話是在什麼形勢下說的?”的探討;然後再用“奇人--奇文--奇才”這一程式,由課內人物到現實中的作者,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到對作者偉大人格魅力的感受,這樣的設計思路讓學生既學文字知識又學做人道理。整個課堂教學環節設計是環環相扣,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

當然在設計過程中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對於楊巴這一人物形象特點探討還不夠深入全面。其實文章的最後一節,就值得引導學生對楊巴的形象探討。本是楊七、楊巴合開的“楊家茶湯”改稱了“楊巴茶湯”,“楊七反倒漸漸埋沒”,而“楊巴對此毫不內疚”,卻心安理得的認爲“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張好嘴,李中堂並沒有喝茶湯呀!”試想如果沒有楊七的一手絕活,李中堂怎麼可能來到此地,楊巴也就根本沒有表現好嘴的機會。可以說楊巴的成名,楊七是功不可沒;他不但不心存感激之情,反倒說出如此冷漠絕情的話來,足見他身上還存在“小人得志”“過河拆橋”的市儈性格。

 

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