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抓聯繫,促發展,爭高效

青島丹東路小學 

○宋君○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特別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我認爲,所謂培養自學能力,就是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髮現規律,

運用規律。所謂規律,概括地說就是事物本質的聯繫。尋本求源,要想讓學生認識、掌握規律,提高自學能力,必須引導他們尋求事物之間的聯繫。學生有了把各種因素聯繫起來進行思考的能力,就能優化學習過程,促進智能進一步發展。基於這樣的認識,幾年來,我在“順應學生的天性,激情啓疑使之樂學”的同時,又進行了“抓聯繫,促發展,爭高效”的教改探索。即:向學生滲透聯繫的觀點,促使其思維、認識的發展,爭創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一句話:導思育能,使學生善於學習。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抓課文內容的前後聯繫,導思育能

在閱讀教學中,我努力體現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堅持訓練學生從課文內容的前後聯繫中去加深對句、段乃至全文內容的理解,去體會句、段乃至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對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的做法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字“導”。爲此,我下功夫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固有的那些只有將課文內容前後聯繫起來思考,才能正確理解的因素,利用這些因素,精心設計提問,用問題引路,給學生匯出一條“抓住課文內容的前後聯繫,理解內容,體會感情的閱讀思路。”

如:我圍繞《將相和》中的這幾句話:“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個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來。你要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藺相如真能像他說的那樣和璧一起撞在大柱子上嗎??

多數學生認爲:如果秦王逼得緊,非要把和氏璧奪過去,相如就會真的去撞,他寧可與璧同歸於盡,也不讓秦王白白搶去寶玉;如果秦王不強逼,他就不會去撞。這顯然是脫離了課文內容的前後聯繫,單憑個人感情,用一般的常理去分析而得出的錯誤結論。

有個同學卻認爲藺相如絕對不會去撞璧。理由是:相如離開趙國之前,曾對趙王說,如果秦王不肯交出十五個城,他“一定把璧送回來”。相如這時說要和玉一起撞在大柱子上,只不過是爲爭取時間完璧歸趙的緩兵之計。

同學們一邊聽,一邊不約而同地翻閱課文前面記敘的相如赴秦之前對趙王說的話,一個個不禁點頭贊同。

整個討論過程使同學們悟出了讀書注意文章內容前後聯繫的重要作用。

二、抓新舊知識的有機聯繫,導思育能

抓新舊知識聯繫的道理,可以說是師所周知。然而,透過抓新舊知識的聯繫,起到導思育能的作用,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因爲這之中不但要在備課時下一番功夫鑽研,而且要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時機,選好二者之間的聯繫點。

在學習《草船借箭》的課堂上,有一位同學談出了一個看法:“十萬枝箭是諸葛亮用計騙來的,而不是借來的,所以我認爲題目應改成‘草船騙箭’”。

究竟是《草船借箭》這個題目好呢,還是《草船騙箭》這個題目好?學生意見不一,爭得面紅耳赤。這一難解難分的時候,正是抓新舊知識聯繫進行解疑的有利時機。於是,我啓發道:“請同學們想一想諸葛亮用草船弄來的箭,後來幹什麼用了?”同學們立刻運用記憶中儲存的資訊,把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發表了新的看法。有的說:“在赤壁大戰中,周瑜率兵把諸葛亮從曹操那裏弄到的十萬枝箭又全部射向曹軍,如數還給曹操,所以還是《草船借箭》這個題目好,它更形象地說明了用草船得來的箭的用途。”有的補充說:“‘草船借

箭’的‘借’字,更能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騙’字卻有損於諸葛亮的形象。”新舊知識的聯繫,不僅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而且使學生的理解、思維、認識能力,均得到了發展。

三、抓課內外聯繫,導思育能

1弊タ文諭庠畝戀拿芮辛系,導思育能

從資訊論的角度看,課堂上向學生輸入的資訊,只有在一定的資訊背景下,纔有可能變換儲存,再輸出。學生知識面寬,有效資訊豐富,思維纔會左右逢源而“暢流”。因此,要創造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必須擴大資訊源,把學生閱讀的天地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把課外閱讀所得引進課內,二者珠聯璧合,自然和諧地統一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才能使之相互補充,互相轉化。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積極尋求二者自然結合的聯繫點。學習《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時,課前我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去了解邱少雲;課內我讓學生透過趴在火堆裏的邱少雲紋絲不動的外表,去想象英雄的內心。就在同學們的心被英雄的行爲深深打動的時候,有位同學卻談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問:“我覺得作者寫得不太真實。既然火勢那麼猛,邱少雲叔叔身上背的彈藥爲什麼不爆炸呢?”……話語不多,可挺有份量。我從其他同學的眼神和表情上,看到這位同學的疑問,已引起不少同學的共鳴。

“是啊,火勢那麼旺,邱少雲身上背的彈藥爲什麼不爆炸呢?哪位同學能解答這個問題?”我的反問爲課外閱讀過有關資料的學生提供了表現的時機。

一位同學站起來,說:“邱少雲叔叔從小有咳嗽病,潛伏時,他挖了一個土坑,準備咳嗽時,把臉對着坑,使聲音不向外擴散。身上着火後,他馬上輕輕地把子彈深埋坑裏……因此,避免了發生爆炸……”

字字句句落地有聲,有根有據地解釋消除了同學心中的疑問,使邱少雲的英雄形象高高矗立在學生們的心坎上。

學生運用課堂學習中獲得的讀書方法,去進行課外閱讀,又將課外閱讀獲取的知識、資訊,及時、恰當地引入課內,課內外密切結合,既提高了自學能力,又擴大了認識領域。

2弊タ翁媒萄в胙生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導思育能。

由於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因此,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的文章所寫的內容或表達的感情,有些使他們難以理解。爲此,我採取了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繫的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是冷眼旁觀做局外人,而是設身處地,入情入境。

老舍的《養花》一文所反映的生活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習前,我做過調查,全班52人,有38人喜歡花,但誰也沒親自動手養過花。作者的愛花與學生的愛花顯然不是屬於同一個層次。預習後,有的提出:“……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種,一百多棵,全家都幾天沒有笑容,真能這樣嗎?這裏作者是不是採用了誇張的寫法?”這一問題的提出充分說明學生對花的感與作者對花的感情距離很大。於是我啓發學生尋找與文中內容相似的親身經歷,藉以體會作者的感情,與之發生共鳴,結果在我的啓發下,學生一一找到了“入情”的媒介,從而真

正體會到養花也有傷心處,正是抒發了作者愛花的真情實感。

正如贊可夫所說:“如果真正廣闊的生活,衝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廣闊了。”學生在廣闊的天地裏生活、求索,思維能力必會產生飛躍,一個“教,是爲了達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一定能達到。

《靜態和動態》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一、聯繫舊知匯入新課,指導自學

〈一〉我們以往學習“讀寫例話”時,一般採用哪些步驟和方法?

〈二〉帶着以下問題自學課文。

1筆裁詞鞘攣鐗木蔡和動態?舉例說明。

2薄賭竦奶焯謾芬晃鬧校哪些是動態的描寫,哪些是靜態的記敘?

二、聯繫“讀寫例話”內容和自學情況,引導學生理解靜態和動態的概念。

三、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解疑導思

生:我覺得聚精會神聽講的同學是處於動態,而不是靜態,因爲他的腦子在動。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眼睛看到的事物,如果不動,我們就說它處於靜態,如果在動,我們就說它處於動態。

〔深入淺出,老師煞費苦心。“用眼睛能看到的”實質便是觀察。教師不用“觀察”使學生理解更確切。〕

現在大家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講,特點是聽得最認真,大家看看她聚精會神聽課時是什麼樣子?

生:她聚精會神聽講時,身子挺得很直,兩手背在後面,眼睛不時地注視着老師。

師:是不時地注視着老師,還是一直地?

〔好!〕

生:是一直地。

師:對!那麼她是處在什麼狀態?

生:(齊)靜態。

師:剛纔一個同學提出聚精會神聽講的同學處於動態,可大家爲什麼認爲是靜態呢?

生:因爲腦子動,我們看不見。

〔老師的話印入學生腦中,證明學生在積極思考。如果前面用了“觀察”,未必會起這樣的作用。〕

四、聯繫重點課文《鳥的天堂》,加深對靜態和動態的感性認識。

師:我們回憶一下,剛學過的《鳥的天堂》一文,作者主要寫了什麼的靜態,什麼的動態?

〔還怕學生不理解,聯繫已學過的`課文,進一步考查,這樣轉入聯繫重點課文,底子更紮實。因而調動了絕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生:作者寫了大榕樹的靜態,鳥的動態。

……

師:作者怎樣寫的大榕樹的靜態?

生:(讀書回答,略)

師:誰能說說作者怎樣寫的鳥的動態?

生:“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看清了這隻,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了。”“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着……”

師:怎麼了?

生:所有這些都是動態的記敘。

師:好,要說完整。有不同意見嗎?

生:在《鳥的天堂》一課裏面,還有許多鳥活動時的動態,如:“後來忽然起了一聲鳥叫。我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隻大鳥飛了起來。接着又看見第二隻,第三隻。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一隻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樹叢。”這些也都應當是鳥活動時的動態。

〔多好啊!學生已經把思想深入到例話中去了。〕

師:很好!誰還有意見?

生:“大的、小的、黑的”這些不是鳥的動態,是靜態。

〔分辨得很仔細。〕

師:是靜態,爲什麼?

生:因爲“大的、小的、黑的”這些不會動。

師:對!這些是寫鳥的形狀和顏色,不是動態,是靜態。還有嗎?

生:我覺得“我們把手一拍”和“我們繼續拍掌”這是人的動態,不是鳥的動態。

〔很好,一邊聽一邊動腦筋。〕

師:好!你聽得很仔細。現在大家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寫了大榕樹的靜態,又寫了鳥的動態。如果作者只寫大榕樹的靜態或只寫鳥的動態好不好?爲什麼?

〔好,抓住了靜態和動態的聯繫。教師抓住了例話的思路。〕

生:因爲題目是《鳥的天堂》,如果只寫大榕樹的靜態,或只寫鳥活動時的動態,不能給讀者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所以不好。

師:不能留下什麼深刻印象?誰來補充。

〔對,看一看學生是否真理解。〕

生:讀者就不知道鳥在一個什麼環境中是怎樣生活的。

師:對,只有這兩部分都寫了,我們對鳥在鳥在天堂裏怎樣生活,纔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聯繫學習所得,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一〉觀察事物時,要注意事物的靜態和動態的哪些方面?

〈二〉讀書或寫文章,注意了事物的靜態和動態各有什麼好處?

六、抓住概念之間的聯繫,深化理解

師: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

生:以前我們學習了“抓住事物的特點,就能把文章寫得具體生動”,今天我們爲什麼又要學習靜態和動態呢?

〔概念之間的聯繫,是思維發展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加深認識。〕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說明你把新知識和舊知識聯繫到一起了。我們首先要明確,事物的靜態和動態與事物的特點有什麼聯繫,誰能說一說?

生:靜態和動態就是事物的特點。

師:對!我們過去雖然不知道靜態和動態,但是抓住了事物的特點,實際上就是注意了事務的靜態和動態。因此,我們寫出來的文章也有很多是生動感人的,只不過我們不知道那是事物的靜態和動態。今天透過學習,我們知道了靜態和動態就是事物的特點。

〔這段話講解得深入淺出,教師是用了苦心的。〕以後觀察事物時,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去觀察事物的靜態和動態。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一定會更加生動感人。

七、指導學生聯繫自己的讀寫實踐,加深體會

〈一〉教師具體指導學生運用靜動知識評論《東北虎》兩個小片斷。

〈二〉指導學生聯繫自己的讀寫實踐談體會。

師:同學們評論得很好,下面請大家結合自己平日讀書或作文中的具體例子談談收穫或體會。

生:我寫《遊中山公園》一文,在寫櫻花時,光寫了花的美麗,沒有寫櫻花是怎樣落下來的。第二次我修改時,寫上了櫻花落下來的時候的動態,這樣寫就比較生動了。

〔談自己作文的體會,很真切,眼見作文能力在提高。〕

師:談得很好,誰再講一講?

生:《火燒雲》一課中,這樣寫的:“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騎到它背上,它才站起來似的。”這是靜態的描寫。“過了兩三秒鐘,那匹馬大起來了,馬腿伸開了,馬脖子也長了,一條馬尾巴可不見了。看的人正在尋找馬尾巴,那匹馬就變模糊了。”這是動態的描寫,這樣一靜一動,就把文章寫活了。

〔眼見讀的能力在提高〕

……

生:我以前就願背一些古詩,今天學習了靜態和動態,我更願意背古詩了。

師:爲什麼?

生:古詩雖只有短短的四句話,但在這短短的四句話裏卻有靜態和動態的記敘。〔好!〕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這是動態的描寫。“遙看瀑布掛前川”,這是靜態的描寫。“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是作者描寫瀑布一瀉千里那雄偉的樣子,是動態的描寫。“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作者描寫靜態和動態而引起的聯想。這樣一靜一動,靜動結合,瀑布流水的樣子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學生的潛力!有一定難度的課文才能給學生留出思考的餘地,纔能有效地發展智力。〕

引人入勝--

宋君老師一則“讀寫例話”的學習指導讀後(摘錄)

袁微子

宋君老師的教學,給我們留下幾個比較鮮明的印象。

宋君老師在哪些方面下了苦功夫呢?從實錄來體會,看來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教材鑽研得相當深。這個“深”並不是指超出了具體教材的要求和範圍,外加什麼東西,而是實事求是地把要教的教材理解清楚。宋老師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指導思想恐怕是,沒有把課文一篇篇孤立開來。而是用一條進行讀寫訓練的線把有關的課文串起來。這是如何鑽研教材的重大變化。從實錄看,由於宋君老師按這樣正確的教學思想來引導學生把《鳥的天堂》、《火燒雲》等課文都自覺地聯繫起來,由具體到抽象,形成概念,獲得讀寫知識,從而指導了讀寫。

第二,對教學抓得相當嚴。這個“嚴”不單是指的對學生要求嚴格。更重要的是,教師首先對自己要求嚴格。宋老師安排教學步驟,有一條思路貫穿着。這條思路關係到教學是否見效,因而必須清楚,並且嚴格控制。宋老師對一篇課文,胸中有這樣一個譜,一個如何訓練的譜,那就是:以自己的思路去引導學生的思路,逐步提高,逐步深入,爲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供肥沃的土壤和發芽開花的種種條件。

第三,對學生引得相當細。這個“細”不是指的不放鬆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個句子。從表面看,宋老師很重視這些細處,但這只是現象,其實質是透過字、詞、句,抓住學生思想發展過程中每一個細小的幼芽。看實錄,學生髮言中有某個詞用得不確切,宋老師注意到這是反映了學生的思想上還有個問題沒有解決好;學生提出了某個問題,宋老師注意到這不單是說明對這句話不瞭解,而且是在對事物的認識上還缺乏具體的實感。這樣從細小處着手,開啟學生思維之門。學生開展思維,往往從一條細小的縫開始,教師看準了,懂得學生的心了,從這個細處抓下去就把學生的思想引入另一番天地。例如,這堂課的最後,學生既談出了讀的新體會,又談了寫的新體會,這是多麼可貴的收穫。有的體會,例如對《望廬山瀑布》的動靜關係的描述,恐怕即使成人讀詩,也未必個個能如此絲絲入扣。涓涓細流,匯成大川,讀寫基本功訓練,正是這樣紮紮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打下基礎的。

 

 

 

標籤:促發展 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