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事物是相互聯繫和變化發展的教案

教學目標

事物是相互聯繫和變化發展的教案

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客觀事物是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的,引導學生樹立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和科學的發展觀,學會運用辯證法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高三政治複習教案.§第20講   事物是相互聯繫和變化發展的_政治試題。

教學重點

(l)聯繫的普遍性

(2)發展的實質

教學難點

(1)事物聯繫的客觀性與人的關係。

(2)原因和結果的互相轉化特別是互爲因果的關係。

(3)整體的功能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選擇最優方案,以求實現最優目標。

教學方法:例舉法 講解法

教學過程

一、事物是相互聯繫的

1、聯繫的含義:是指事物之間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

2、2、聯繫的性質:具有普遍性、客觀性、條件性(具體性)、多樣性

全面、準確地把握事物的聯繫——聯繫的“四性”

(1)聯繫的普遍性——事物的聯繫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現在:第一,任何事物內部各個部分、要素、環節是相互聯繫的;第二,任何事物都與周圍其它事物相互聯繫着;第三,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一定存在着聯繫)因此,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2)

(1) 聯繫的客觀性——聯繫的客觀性是指聯繫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人們既不能憑空創造聯繫,也不能任意消滅聯繫,更不能把主觀聯繫強加給事物。(但是,這並不是說人們對事物的聯繫無法改變)因此,我們要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繫。

(3)

(2) 聯繫的條件性——任何事物地與周圍其它事物有條件的聯繫着,並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存在聯繫。脫離具體條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無法理解。因此,要具體分析事物的聯繫,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爲轉移。

(4)

(4)聯繫的多樣性——事物的聯繫是紛繁複雜、多種多樣的,有直接聯繫和間接聯繫、主要聯繫和次要聯繫、內部聯繫和外部聯繫、本質聯繫和現象聯繫、必然聯繫和偶然聯繫,不同的聯繫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對各種不同的聯繫要作具體的分析。

3、

3、聯繫的意義:聯繫是事物存在的條件,聯繫構成事物的運動。

4、基本要求:堅持聯繫的觀點

(1)堅持聯繫的觀點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反對孤立地看問題。

(2)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繫,既全面又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繫。

(3)學會從整體上把握事物,做到既着眼於整體,又重視局部

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繫

1、事物的因果聯繫及其特點。

(1)因果聯繫的含義:在兩種現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關係的才叫因果聯繫。

(2)原因和結果的含義:引起某種現象產生的現象,叫做原因;被某種現象引起的現象,叫做結果。

(3)因果聯繫的特點:具有先行後續的關係;引起和被引起的關係。

(4)原因和結果的關係

區別:一是含義不同。二是時間順序不同。在一個具體的因果聯繫中;總是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形成先行後續的順序。三是地位作用不同。在一個具體的因果聯繫中,原因總是處於“主動”的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動因”的作用;結果總是處於“被動”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結果”的作用。

正是因爲原因和結果有嚴格的區別,所以不能倒因爲果,也不能倒果爲因。

聯繫:首先,二者互相依存,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其次,二者的`區別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能互相轉化。轉化有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在這一關係中是原因,在另一關係中則是結果;反之亦然;另一種情形是,在同一關係中,兩種現象互爲因果(注意,並非任何一種因果關係都能成爲互爲因果的關係,只有一部分事物的因果關係才構成互爲因果的關係)。

2、認識和掌握因果聯繫的方法論意義:首先,承認因果聯繫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其次,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繫,才能提高人們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

三、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繫

1、整體和部分的含義:整體是指由事物的各內在部分相互聯繫構成的有機統一體及其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指構成事物有機統一體的各個方面及其發展過程的各個階段。

2、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區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含義不同;二是有嚴格的界限。在同一事物中,整體就是整體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體,二者不能混淆。二是地位和功能不同

聯繫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二者互相依賴,各以對方存在爲前提。整體由部分構成,它只在對於組成它的部分而言,纔是一個確定的整體。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沒有整體就無所謂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變化影響部分,部分的優劣變化也影響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起決定作用。

3、方法論意義:(

3、基本要求:

(1)要樹立全局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着眼,顧全大局,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整體或系統的最優目標。—— 由整體的地位、功能決定。

(2)要搞好局部,十分重視局部的作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達到整體功能大於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結果。——由部分對整體的影響和作用引申的。

四、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 含義:運動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

2、

2、基本形式: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社會運動。

3、 特殊形式:相對靜止

4、

4、運動與物質的關係:密切聯繫,不可分割。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是運動的主體和承擔者。

課堂思考1:爲什麼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因爲從物質和運動的關係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物質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從運動和物質的其它屬性的關係看,物質除了運看,物質除了運動這一屬性以外,還有可知性、永恆性、無限性等許多屬性,在物質所具有的一切屬性當中,運動屬性是關於物質存在的屬性,如果沒有運動,物質都不存在了,那還談什麼其它屬性呢?所以,運動這個屬性是物質其他屬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運動是物質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

課堂思考2:物質的“根本特性”和“根本屬性”有何不同?

物質“根本屬性”或“唯一特性”的提法,是就世界上物質和意識這兩大類現象的區別而言。物質現象和意識現象的唯一區別在於,物質現象具有客觀實在性,它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外。這裏所說的“特性”是指獨有的性質,即,客觀實在性是物質唯一區別於意識而爲物質所特有的屬性;而“根本屬性”是從物質和運動的關係的角度,說明運動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是從事物多種運動形式中抽象出來的一般性質和規定。因爲世界上的物質形態千差萬別,物質的屬性也多種多樣。每一種物質形態都有許多屬性,如質量、能量、導電性等。隨着物質形態的變化,物質的具體屬性也會發生變化。而物質的“運動”這種屬性,同物質的其他具體屬性相比,有一個根本的區別,它是世界上一切物質形態共同具有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屬性。

5、運動與靜止的關係:(1)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2)動中有靜、靜中有動(3)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6、正確理解“相對靜止”

(1)含義: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2)情形: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保持不變;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不變

(3)

(3) 意義: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必要條件。

(4)

五、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1、基本觀點

(1)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政治試題《高三政治複習教案.§第20講   事物是相互聯繫和變化發展的_政治試題》。

(2)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3)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4)發展是有規律的(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2、新事物和舊事物

(1)含義: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觀規律,是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東西

舊事物則是指那些同客觀規律背道而馳、正在日趨滅亡的東西。

(2)判別新舊事物的標準:

正確標準: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有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

錯誤標準:①簡單地以事物出現的時間的先後來判斷一個事物是否是新事物。②以一時力量的強弱、發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來判斷新舊事物。③僅從事物的名稱、旗號等表面形式上判斷新舊事物。

(3)新舊事物的關係:

①區別:性質不同、前途不同、區分標準不同

②聯繫:舊事物是新事物的基礎、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3、

3、基本要求: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因爲客觀事物都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都有其過去、現在和未來,現在都是由過去發展而來的。因此,我們要看到一個事物發展的昨天和現在,預測他的明天。

(2)要明確事物處於怎樣的階段和地位。

由於事物在每個發展階段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狀況不同,所以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就要正確對待和處理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關係。要重新審視昨天所走過的道路,爲明天的發展記取教訓;其次還要看到,今天的發展一定要尋求一條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可以不斷地持續的發展的道路。

(3)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4)要尊重和按客觀規律辦事。

課堂思考:運動、變化、發展三個哲學概念的關係如何?

三個概念有聯繫也有區別,聯繫是:它們都表明事物不是絕對靜止的,不是凝固的和僵化的。它們的區別是:運動作爲物質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變化;變化則側重於運動中所發生的狀態乃至性質的改變,但是,運動和變化又都沒有表達、規定事物運動、變化的總的趨勢,也沒有直接表達和規定事物的總體性質;而發展這種運動和變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進步的變化,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針對訓練

1、

針對練習:

1、下列觀點、作法中正確反映事物普遍聯繫原理的有 ( C )

①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靠太陽②地震預示國家興衰,八月將有災難

③莊稼一支花,全靠肥當家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基因是指生物性狀遺傳的基本因子。近年來,轉基因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已生產出轉基因大豆等食品;科學家還在進行將人類基因轉入某種動物基因的試驗,以便爲人類器官移植提供來源。這表明(C)

A.矛盾貫穿於事物發展的始終

B.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

C.事物之間存在着客觀的普遍的聯繫

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這段話說明(D)

A.事物的發展是有前因後果的

B.事物的聯繫是具體的

C.處理問題,必須重視各個局部

D.認識和處理問題,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繫

4.當前有些領導幹部受小團體利益的驅動,千方百計搞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從哲學上講,這種傾向(C)

A.誇大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 B.否認了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

C.違背了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係 D.顛倒了原因與結果的關係

5、假如一隻水桶的桶邊由長短不一的多塊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決於最低的那塊木板。若要增加桶的容量,首先必須加高最低的那塊木板。這說明(D)

A.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B.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

C.全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局部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D.全局和局部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

6.“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這表明( C )

A.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

B.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C.整體是由若干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要素構成的

D.意識能正確反映客觀實際

7、十六大提出,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體現了(B)

①事物是發展變化發展的,要堅持發展的觀點

②規律既是客觀的,又是可以創造和利用的

③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④要打破陳規,勇於創新,不斷開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目前,長三角地區在“人員流動、資訊共享、物流建設”等方面還存在“諸侯割據”的局面,導致重複建設嚴重,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這種“諸侯割據”(B)

A、着眼於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B、違背了辦事情從整體着眼,尋求最優目標的原則

C、認識到了在中央統一領導下發揮地方積極性

D、認識到了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

9、應西方七國邀請,中國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和中國人民銀行周行長於10月1日在華盛頓與西方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舉行了首次非正式對話。指出,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不僅有利於亞洲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這主要體現的哲學觀點是:(A)

A、事物是普遍聯繫的 B、發展的觀點 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物質決定意識

10、材料1、科學家在談到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神奇力量時,用了這樣的公式:生產力=(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高科技.就是說,科技對生產力的作用是按幾何級數增值,是指數增長.科學界人士認爲:今天的科學技術決定着明天的生產力,而今天的教育決定着明天的科學技術和後天的生產力.

材料2、江總書記曾指出:”我國是人口衆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

(1)材料1和材料2共同體現了什麼哲學觀點?

(2)請運用這一哲學觀點加以分析說明。

答案:(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於世界是普遍聯繫的觀點.唯物辯證法認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相互聯繫之中,不依賴於周圍其它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是根本沒有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統一整體.這就要求我們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

(2)①國民經濟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統一整體.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必須依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對經濟增長起極大的推動作用,是國家綜合國力發展的先導.經濟建設必須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②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存在着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經濟的發展要依靠人的勞動和聰明才智,而人口增長過快.過多,必然阻礙經濟的發展和威脅人類的生存.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而環境惡化.資源濫用必然要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一定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11、材料:《決定》中提出建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五個統籌是指要統籌區域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要統籌人和自然和諧發展;要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

請分析五個統籌中蘊涵的唯物辯證法觀點?

答案要點:(1)聯繫的觀點:聯繫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五個統籌不僅指出了事物內部的聯繫,同時也要看到事物之間的聯繫,看到五個統籌之間的聯繫。同時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聯繫,要立足於整體。(2)發展的觀點:要堅持發展的觀點,和諧地解決發展中所帶來的問題,促進事物的發展(3)矛盾的觀點,要把重點論和兩點論相結合,要從全局出發同時也要有工作重點。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