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2016真語文觀點:教什麼(教師隨筆)

2016年真語文大討論在理論層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1月9日舉辦的四川廣元站活動中,真語文總策劃王旭明特別強調語文老師要有文體意識,隨後,關於不同文體特有教學方式的研究、討論貫穿2016年的真語文活動和報刊,體現了真語文理論的具化和深化。

2016真語文觀點:教什麼(教師隨筆)

教出文字的文體特點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有一定的體裁屬性,語文老師在教學時必須重視課文的體裁,也就是要有文體意識,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爲文體影響和制約着文字的特點,不同文體的課文,其教學方法、教學側重點有所不同。在今年1月四川省廣元市的真語文活動中,真語文總策劃王旭明特別強調語文老師要有文體意識這一觀點。隨後出版的《語言文字報》四川廣元站專刊從三個方面詳細說明了語文老師應有的文體意識。

根據文章觀點,從體裁入手開展教學是語文老師的基本功。老師的文體意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能夠確定教學材料的文體,按照文體特點設計教學。比如《老王》是一篇散文,老師如果從頭到尾都讓學生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那就是沒有抓住散文的特徵。“形散神不散”是散文最顯著的文體特點。具體到這篇課文,它有兩條線索,明寫老王,暗寫作者,文章就圍繞這兩條線索展開。老師應該把這些知識和方法教給學生。第二,不同文體有不同的特點,老師要心知肚明。一線老師可以不用太在意學界的爭論,但要知道敘事體文字多用短句,議論體文字多用長句,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徵等。老師能抓住這些文體各自的特點展開教學,就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第三,除了講文體特徵外,還要結合文字分析文體特徵如何體現。比如要體現《老王》這篇課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老師就要知道其中的“形”和“神”分別是什麼--“形”是人物的形象,“神”則是人物的品質;還要知道文章的主線和輔線:主線寫老王,輔線寫“我”。老師能把這些內容明確地教給學生,就講清楚了文體特徵。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6年《語文建設》開始陸續在微觀層面,分不同文體對真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展開研討。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孫紹振、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呂效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建軍等學者、專家,北京市朝陽區教研中心何鬱、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馮淵等教研員,以及北京101中學程翔、上海復旦大學附中張大文等特級教師,分別圍繞小說、散文、新詩、戲劇、新聞、演講、議論文七類文體各抒己見。這樣全方位、多角度圍繞文體教學展開討論,是這一年來奉獻給讀者朋友的盛宴。這些文章無不強調:語文教師有了文體意識,確定恰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才能便於展開教學,最終纔會促進良好課堂效果的實現。

換個角度看小說情節

小說這一體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佔有較大比重,然而,當前小說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其中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把小說這類文字教出小說的特點來。對於小說,語文老師必須瞭解其獨特的敘事方式、人物塑造方法、場景描寫方法、語言表達方式及其內蘊的倫理關照,如此方能確定恰切的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2016年第1期《語文建設》中,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孫紹振的《小說解讀的理論基礎:打出常規和情感錯位》一文,從文字解讀的角度指導小說教學。他認爲在中學和大學課堂上,有一種關於小說情節的理論廣爲流行:一分析情節就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在孫紹振看來,這是非常荒謬的理論。這樣的理論,並不符合現代小說,特別是中學課本中短篇小說的實際情況,許多小說沒有高潮,有的沒有開端,有的沒有結尾。在例舉了19世紀下半葉,以契科夫、莫泊桑和都德爲代表的短篇小說家廢棄了全過程式的情節,代之以“生活橫斷面”的結構之後,孫紹振指出,全過程的情節早已不是經典作家的追求,相反,橫斷、縱切、省略連貫性環節,纔是小說藝術的生命力所在。

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建軍認爲,要肯定小說作者的作用和價值,並在倫理現實主義的穩固基石上,建構起小說藝術雄偉不朽的層樓傑觀。南京大學文學院王彬彬認爲,偉大的文學作品、偉大的文學家,對本民族語言的影響,遠遠超出人們通常的估價,要重視小說欣賞的最高層次--語言,要實現文體價值與學科價值的統整,可採用“大框架,小作爲”的策略。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張偉認爲,小說教學要從整體上建構傳統小說、現代小說和語文核心素養的整合性價值。

教散文要兼具生活性和藝術性

《語文建設》2016年第2期真語文大討論以四篇文章從不同視角對散文教學集中展開討論。

在真語文各站活動中,不少中青年教師上講臺執教研討課,每堂課雖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但也反映出一些問題,缺乏文體意識是其中之一。這一現象在散文教學中表現得尤爲明顯。散文內容上的寫真紀實性,題材上的廣泛性,行文上的自由性,使其在涵養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有着無可替代的作用。也因爲這些特點,很多老師在教學時容易忽視散文獨特的文體特徵,將散文泛化地教成小說、議論文或是說明文。這四篇文章的作者有教授,有名師,還有教研員,他們希望透過對散文教學的論述給老師們一些啓發。

第一篇文章是《散文文體特徵與教學審識》,作者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曹明海、山東人民出版社文教室魏豔從文體特徵出發,一是分析了散文的主體性,認爲散文主體情感的真實,建立在對生活真實理解的基礎之上,它富有生活的真實體驗和生命感受,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領域;二是散文文體的藝術焦點在於作家開放的意識和心態,它是一種“心靈開放”的藝術;三是散文散漫、自由的表現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也可從幾個層面來把握。他們認爲解讀散文要基於文體特徵,否則就會流於表層,不能真正揭示其藝術特徵和規律。上海語文特級教師陳友勤則以《荷塘月色》爲例,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文字解讀等實踐層面爲散文教學提出了具體建議。華東師範大學趙志偉認爲散文是有一定創作特點的,好散文的根本是真誠,這樣的散文拒絕“主題先行”,應該真誠地教。天津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趙福樓則從散文教什麼、怎麼教等方面展開了探討。

抓住新詩的藝術特質

讀懂新詩需要哪些理論知識?教好新詩又有哪些經驗方法?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王家新、劉聰在2016年第3期《語文建設》刊登《把詩歌教成詩歌》一文,探析新詩的語言藝術,揭示新詩的內在特質,並提出擴展閱讀或對照閱讀是進入新詩的絕佳途徑。

他們認爲,首先,新詩教學要回歸詩歌的語言藝術本身,把新詩當作詩歌來教。詩歌是一種語言藝術,而不是任何思想和意義的簡單圖解或工具。詩歌本身的詩意魅力,首先就是其價值所在。詩歌教學要教出詩歌本身的藝術魅力,要改變只從思想和意義出發教學詩歌的模式,學會從詩歌本身的語言藝術出發來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感受詩歌,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愛上詩歌、迷戀詩歌。其次,新詩教學要充分認識詩歌的藝術特質。他們以《讚美》爲例,指出要教好這首詩,需要對穆旦的創作及其詩歌的藝術特質有充分了解,並列舉《冥想》作爲對比閱讀對象。最後,新詩教學要揭開詩歌“最遼闊的燃燒”,即透過多種方式激活、拓展詩歌教學。

四川師範大學詩學研究所曹萬生認爲象徵是藝術形式,是表現手法,象徵主義詩歌要用象徵,其他詩也會用,要重視象徵這種新詩鑑賞的重要概念。北京市朝陽區教研中心何鬱認爲,在表達對人類、對生命的歷史思考時,所有優秀的詩歌都“異曲同工”,他們抒發的都是家國情懷、赤子之心。中國新詩正是這樣從一己體驗出發,進而走到了廣大民衆之間,要抓住新詩的這種特質來教學。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馮淵認爲,很多情況下,我們可以不理會詩人寫作時的心情、意圖,但對於一些聯想、想象比較獨特的作品,最好還是掀開詞語的外衣,藉助一些必要的資源,一窺真相。

把握戲劇的三個文體原則

戲劇劇本有哪些文體特徵?怎樣用語文的方法把戲劇教成戲劇?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呂效平、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鄒紅等人在2016年第4期《語文建設》中發表五篇文章,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戲劇教學展開探討。

關於情節原則,呂效平認爲,戲劇首先是情節的藝術。他這樣描述戲劇文體的經典情節原則:第一,它是由一個接一個的因果關係構成的完整的行動鏈;第二,人物激情是情節發展的唯一動力;第三,情節並不是戲劇的目的,情節不過是爲了設定一個個煎熬人物情感的情境,戲劇的主要審美資源就蘊藏在這些或大或小的情境中。關於對話原則,呂效平認爲,在傳統話劇中,人物的激情和行動主要是透過臺詞來表現的。關於悲劇與喜劇原則,呂效平認爲,如果我們嚴肅而抒情地表現人性與人之間存在的尷尬,我們便寫作了悲劇;如果我們詼諧而冷峻地表現這種尷尬,我們便寫作了喜劇。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鄒紅認爲語文教師要從戲劇的文學性、戲劇性、戲劇的結構、戲劇的語言四個方面引導學生欣賞戲劇。南通大學文學院胡俊國、王夢婕的文章主要從中學課堂教學的角度,以《雷雨》爲例,立足於戲劇文學的文體特徵,探討戲劇應該教什麼和怎麼教。上海復旦大學附中張大文從一般步驟與特殊處理的角度談了戲劇教學的統籌方法。吉林省教育學院張玉新、東北師大附中王春的文章對戲劇教學作了初步探討,認爲戲劇教學要以劇本爲本。

發掘新聞獨特的教學價值

你方唱罷我登場,文學類文體教學論述之後,我們又迎來了實用性文體教學的新思路、好方法。2016年第5期《語文建設》聚焦的是新聞類文字教學。語文教材中爲數不多的新聞類文字在教學中或被改頭換面,或被簡單處理,其獨特的教學價值往往容易被忽視。

一些高校教授和語文研究者圍繞新聞類文字具有的文體特徵,新聞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展開了探討。西南大學董小玉與何華琳認爲,教師在新聞教學中,要具有求實、審美、創新意識,以便把握好新聞的真實性、可讀性和時代性;華東師範大學倪文尖認爲要抓住新聞的'特點教學,擴展到在思辨性閱讀與寫作的教學也大有可爲;語文出版社朱春玲在提出新聞教學價值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又探討了藉助比較閱讀或綜合性學習來教新聞的策略;江蘇省江陰市暨陽中學王克強、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胡勤老師強調教學時要注重新聞的言語方式、結構設計、立場態度等問題。他們希望透過自己對新聞類文字教學的審視,提高老師們的新聞文體教學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新聞閱讀能力、資訊刪選能力、理性思辨能力等。

突出演講的現場感口語化

演講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當前的課堂教學現狀是,老師們對演講類文字的特點大多理解不到位,經常把演講當議論文或散文來教,極大弱化了演講類文字的教學價值。因此,2016年第6期《語文建設》集中對演講類文字教學展開探討。

這一期邀請了四位老師就演講類文字與一般論述類文字教學的區別、演講獨特的文體特點展開探討。河南平頂山學院毋小利分析了演講類文字教材編寫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具體解決辦法。教師要以“語用策略教學”爲基本路徑,將文字的聽說讀寫活動與言語發出者、接受者、言語目的、語篇形式、言語功能效果結合起來,以實現真實或擬真的語言教學。有效的語用型語文教學要構建一個基於真實語言環境和言語活動的科學高效“言語-語言-語用”的語用實踐循環圈,需要語用型語文教學實踐模式的探索,需要大量科學有效的語文教學策略的研究開發。唯有如此,演講類文字教學才能成爲有效教學。

此外,紹興文理學院王靜義認爲,語境決定演講的主題、內容和話語方式,是演講類文字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遼寧師範大學韓向東則着重探討了演講類文字教學應該讓學生學到什麼的問題;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立人中學範維勝從具體案例出發,詳細分析瞭如何體現演講詞的文體特徵。

議論文教學要重理性與思辨

真語文總策劃王旭明十分關注理性思辨能力培養問題,他認爲當下進行如何說理的教育和說理方法的學習,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然而當前的議論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對其文體特點把握得並不太準,對其教學價值挖掘得不夠到位,教學內容和方式呈現出一種逐漸僵化的態勢,亟須扭轉改變。《語文建設》第8期真語文大討論特組稿關注議論文教學。

關於議論文教學的探討又是如何展開的呢?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黃偉給出了一些識理、析理的基本路徑,爲議論文教學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方法;山東師範大學教授潘慶玉闡述了議論文教學的核心價值指向--公共說理,並指出了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胡根林認爲,議論文教學應從理解性閱讀提升到批判性閱讀,讓學生體會議論和思辨的邏輯力量;江蘇省徐州進階中學秦曉華介紹了自己在議論文教學中所做的探索;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周曼雲舉例談了如何透過議論文寫作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這幾位教授、老師關於議論文教學的論述觀點鮮明,在議論文教學中彰顯了“理”,爲老師們的議論文教學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