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故鄉》(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王淑紅

《故鄉》(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

2.學習小說採用對比表現主題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連結,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重點 “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

教學難點 “我”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師 生 互 動 設計意圖

一、話題匯入

激活思維

二、掩卷沉思

整體感知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涌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

(學生髮言)

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裏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播放朗讀課件)

同學們,閱讀一篇小說,就如同認識一個人一樣,只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與他相知交流。從這篇小說中,你讀到了什麼?

學生髮言總結:

1、感知人物

人物: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我”

問題設計:

在衆多人物中,誰是小說主人公?

(衆說紛紜,預計會落在“我”和“閏土”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

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透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錶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感知情節

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爲課文學習做準備。

給學生創造自由發表觀點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師 生 互 動 設計意圖

三、品味作品

問題探究

問題設計:

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將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話,並表現小說的寫作意圖。

(學生複述情節)

3、感知主題

問題設計:

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爲什麼?

(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能圍繞“沉重、失望”,並自圓其說即可。)

教師總結:

闊別故鄉二十餘年,重履故土,內心應是按捺不住的欣喜與激動,而“我”卻以沉重的心情感嘆物是人非。在離開故鄉時,發自內心的呼喊:渴望人與人的溝通,渴望新生活。

1、神遊《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

(生答:變)

問題:

那麼,究竟故鄉的什麼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①人變(以閏土爲例課件展示)

對比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 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我”恭恭敬敬,稱呼“我”爲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 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希望寄託在神靈上。

整體感知小說情節,鍛鍊學生語言概括能力。

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的方法;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師 生 互 動 設計意圖

②景變(課件展示)

二十年前:這裏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美麗)

二十年後: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陰晦)

2、問題:

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真的不相同嗎?爲什麼?

(學生紛紛發表見解)

教師引導:

其實,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罷了,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

3、問題:

然而是什麼原因讓 “我”覺得記憶中的故鄉如此美麗,而現實中的故鄉卻如此讓人失望呢?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

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來自於人的變化:兒時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的“悲哀”。

4、問題:

在表現人物二十年前的關係變化時,你覺得哪些情節最能觸動你的靈魂?

(學生髮言)

分析示例:

一聲“老爺”呼出了小說的主題

兒時親密無間的夥伴,二十多年後的聚首,一聲悲慘而又冰冷的“老爺”生生把兩個本該是“西窗剪燭”“夜話巴山”的朋友隔成了兩個迥異的世界。這中間,隔着的應該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盡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衛也奈何不了的。這也帶給作者深深的思考:

齊讀“我躺着,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教師總結:

真正好的文學作品,它能使我們感受到更多、

引導學生體會自然環境描寫對人物心情所起的渲染、烘托作用。

採用探究式學習方法,理解小說主題。

引導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帶着思想去朗讀。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師 生 互 動 設計意圖

四、關注社會

話題連結

更大、更普遍的東西。它就像是一個發光體,所能夠照亮的範圍是無限廣大的。於是作者寫道:

(課件展示)

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提問:

同學們認爲作者對待希望的態度是怎樣的?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總結:

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有了希望不去實踐,也就無所謂有;只有勇於實踐,希望才能成爲現實。

1.與閏土對話

小說中的閏土,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民的代表;小說中的故鄉,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村的代表。生活在農村的我們,生長在農民家庭的我們,感受着新農村的巨大變化,此時此刻,你想對閏土說些什麼?

師生暢談新農村:

⑴我家昨天領到一筆數目可觀的獨生子女費,全家可高興了。

⑵我家生活比較困難,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爲我解除了後顧之憂。

⑶我家領到了一大筆種糧補助款。

⑷鄰居女兒上大學,申請了助學貸款,是無息的。

……

2.與先生對話

同學們,從陰晦的《故鄉》中走出來,讓我們暢然的呼吸新時代的空氣。忽然有所感悟: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述,不正是今天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嗎?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美好的圖畫與“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會含笑於人間了!

請以“魯迅先生,讓我告訴您”爲題,談談你身邊的和諧社會。

3.讓想象飛起來

假如時間可以壓縮,21世紀的今天,“我”、“閏土”、“楊二嫂”、“宏兒”和“水生”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能不能讓“我”再回一次故鄉?能不能讓

意在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變化,深入理解我國人口政策、土地政策、“兩免一補”等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

意在引發學生對新舊社會人際關係的認識,深刻理解“構建和諧社會”與魯迅先生心聲的.共鳴。

意在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把當今社會的巨大變化融入

程 教學環節 師 生 互 動 設計意圖

閏土到你的家鄉來做客?請展開合理的想象,表現一定的主題,編寫一個故事。

所編故事當中,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和珍惜。

附: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負了新課改教材選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 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後採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二. 加強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連結,爲作品注入時代的活力。

魯迅作品中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不僅僅作用於小說所屬的年代,而應是永久性的。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作品與現實的連結,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由閏土“多子”的事實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舊中國農民問題到今天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繫身邊生活,與閏土做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敏捷,情緒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讓學生髮表個人見解、辯論、討論穿插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另外我還設計了“再回故鄉”等一系列說話題目,讓學生盡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髮現和創新的熱情。

總之,作爲新課改的實踐者,我也堅信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釋,教改之路是靠千千萬萬的實踐者走出來的。只要我們滿懷信心地走下去,定會踏出一條光明之路來!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