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石壕吏》教案(通用9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石壕吏》教案(通用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石壕吏》教案(通用9篇)

《石壕吏》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老婦的話對錶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匯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石壕吏》簡案第1頁共2頁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爲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複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石壕吏》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熟讀、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3、體會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透過比較,瞭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和主題思想。

教學難點:透過比較,瞭解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直接進入新課講解。(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誦讀。

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提示是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1)學生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

(2)聽讀課文錄音。

(3)選一學生讀,師生點評。

(4)全班齊讀。

2、感知詩意。

方法: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到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1)、解釋字詞的意思。(學生搶答)

投:投宿逾:越過一何:多麼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戍:防守已:停止猶得:還能夠

絕:沒有了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2)學生質疑字、詞、句的意思。

(3)理解文意。

出示圖片,學生討論。

1、這首詩寫了一件什麼事?你把這件事告訴大家。

2、寫了哪些人物?你認爲這些人怎麼樣?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三、質疑

1、學生自由質疑。(從詩的情節內容入手)

2、教師引導問題,加深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如:1、詩人同情老婦的遭遇,可一言也未發,最後走時也沒對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詩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孫母”,而帶走“力雖衰”的老婦,原因是什麼?

3、石壕吏爲何不抓杜甫?

四、探究

1、作者親身經歷了這件事,你感覺到他的心情如何?我們應用怎樣語氣來讀呢?

2、學生齊讀。

3、你認爲這首詩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①情節生動

②構思巧妙

③語言精練

4、與《望嶽》詩比較。(從內容、構思、語言上進行比較)

5、這首詩與前面的《望嶽》比較,風格完全不同,想想:一個作者寫出兩篇完全不同風格的作品,爲什麼?

①圖片:唐代兩幅畫面。

②歸納: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我們的寫作素材要來自於生活,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反映

源泉

板書:文學生活

③杜甫的詩歌反映生活,揭露社會現實,所以有“詩史”之稱。讀杜甫的詩可以瞭解當時的社會現實。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1、《石壕吏》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思想

2、瞭解了杜甫詩歌的不同的風格。

3、知道了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

六、作業

1、閱讀杜甫詩歌,進一步理解他詩歌內容和風格。

2、背誦本詩。

《石壕吏》教案 篇3

知識目標

1.瞭解有關古體詩、近體詩的一些常識。

2.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

3.瞭解三首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準確流暢地背誦這三首詩。

4.初步瞭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能力目標

1.掌握一些古詩朗誦的常識,讀出節奏,讀出韻律,逐步提高詩歌朗讀水平。

2.加強朗讀教學,在反覆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德育目標

1.學習《望嶽》,感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2.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衆、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點

1.瞭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初步鑑賞品味詩歌的美點。

3.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

1.透過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蘊藉的詩意。

2.初步掌握一些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並體悟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反覆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聲韻美,透過想像與聯想,把握詩的景與情。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爲鑑賞的主體。教師儘量少講,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3.古詩五步教學法。《望嶽》採用這種教法,從知詩起,經歷說詩、想詩、悟詩、品詩等四個階段,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詩歌境界教學法。教讀《春望》,打算採用這種教法,引導學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體驗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蘊,把握意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石壕吏》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以及本文特點和地位,我把本文教學目標定爲:

1、認知目標: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體會本文的精煉語言

3、情感目標: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4、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準確流暢地背誦本文,教學難點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二、教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3分鐘)

匯入新課: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由盛轉衰的一場大叛亂,歷史上叫安史之亂它給人民帶來了無比深重的災難請看影片

(背景音樂)同學們,“安史之亂”這四個字一定會刺痛你的眼睛因爲那是一場生靈塗炭、哀鴻遍野的戰亂,那是一個浸泡眼淚、鋪滿鮮血的時代在這個苦難的時代裏,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用記錄歷史的真實筆錄,用憂患蒼生、悲天憫人的聖人情懷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我們今天要來學習杜甫的三吏、三別中流傳最廣的一篇——《石壕吏》

請看三幅對聯:

(1)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2)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

(3)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二)走進作家、瞭解背景(3分鐘)

請問:這三幅對聯所指的人物是誰?(杜甫)大家都說是杜甫,請圍繞對聯說說理由(由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圍繞對聯介紹作者)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的詩歌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瑰麗精確,成爲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峯,杜甫則被後世尊爲“詩聖”

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這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揭示了尖銳的社會矛盾,歷來被譽爲“詩史”

請問:杜甫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石壕吏》?(生答)

杜甫就在安史之亂的年代裏唐肅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儀等率領的六十萬大軍被包圍於安慶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軍打敗,唐王朝爲補充兵力,便在洛陽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候,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經過此處,就其所見所聞進行了高度的藝術概括,寫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三)整體感知全詩(8分鐘)

1.請聽一聽:配樂朗讀《石壕吏》

2.請看一看;下列漢字的正確讀音:

吏:lì 鄴:yè 戍:shù 咽:yè 嫗:yù 泣:qì

3.請讀一讀:配樂朗讀《石壕吏》

4.請理一理:故事情節:

時間順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開端:有吏夜捉人、發展:聽婦前致詞、高潮:請從吏夜歸、結局:獨與老翁別)

詩人的行蹤:(投宿、住宿、告辭)

5.請想一想: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明確:主要敘述了官吏夜晚來捉人,連衰老的老婦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慘事

(四)語文實踐:戲劇表演(理解課文、培養想象)(20分鐘)

請演一演:根據內容,結合體會,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這是我的舞臺, 秀出我的風采!

1、明確活動目的要求

全班分爲四組,每組至少兩人以上

(1)組內全員參與

(2)想象豐富,有創意,合情合理

(3)補充一些事實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時,一組表演,另外三組的每一個同學根據文意和要求評分,滿分是五分三組的評分結果相加爲該組表演的總得分

2、疏通文意,組織表演

各組準備,然後小組合作交流排練

首先,疏通文意, 理解詩歌內容

(1)要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四人小組合作,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2)齊讀詩歌,

其次,當好編導

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給文中人物設計一份出場簡歷

導:歷史,就是一串串真實的故事杜甫是編劇,我們也可以作導演如果你是導演,請選擇你最感興趣的兩個人物設計一份出場簡歷表根據故事情節進行編排人物出場簡歷表

文中人物 出場時間 出場道具 主要事件或關鍵動作

杜 甫 暮 天明 投 登 別

老 婦 夜 拐 杖 看、啼、致詞

老 翁 夜、天明 / 逾、走

吏 夜 佩刀、棍棒等 捉、呼

同學們編好劇是演好劇的前提,課文是詩歌的形式,要編出來,得好好地領會文學的留白藝術

點撥:留白,顧名思義,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畫畫需要留白,予人以想象之餘地寫詩也是如此,給讀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間這種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它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我們閱讀時要仔細體會

請想一想:

(1)“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裏生髮出來夜的景色可以根據故事內容合理想象同樣,“暮”、“夜久”、“天明”都可以合理想象出來

(2)老婦的“致詞”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嗎?據此想象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

明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從“致詞”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u”,“i”.“en”、“u”四個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多次“呼”,一再逼問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對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要充分想象,都是可以的

(3)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我們能推知是誰嗎?

明確:從“獨與老翁別”中知道老婦已被捉走.老翁已經歸家,那麼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餵奶的年輕寡婦了

第三,分角色排練

第四,表演

3、點評(以課文爲參照)

學生評分,培養鑑賞評價能力

評分標準,客觀、公正,並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據

主題,作者感情

請談一談:故事表現的主題是什麼?

明確:全詩透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繪,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反映了戰爭給人民的苦難

詩人在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對戰爭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深切同情,對統治者壓迫老百姓的殘暴行徑極度憎恨

(五)拓展:

1杜甫憂國憂民的詩句還有哪些?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2這個故事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那麼,你如何看待戰爭和平呢?

戰爭會給人民帶來數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災難,我們要珍惜和平,保衛和平,讓白鴿飛遍全球,讓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背書比賽,事半功培(3分鐘)

A、形式男與女的比賽,組與組的比賽

B、進行比賽

結束語:讀《石壕吏》,要讀到情難自抑,涕淚滿襟,你才真正讀懂了“詩史”的含義;讀杜甫,要讀到悲天憫人、憂患蒼生的情懷,你才真正讀懂了“詩聖”的份量!

同學們,讓我們帶着對課文、對杜甫的深刻理解,再一次齊誦課文

(背景音樂)學生在朗讀中結束新課

教師寄語:國家不幸詩人幸,賦到滄桑詩更工從來發動侵略引起戰爭都是統治者的過失或罪惡然而他們的過失往往要百姓來承擔勝,百姓苦;敗,百姓苦但願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文明戰勝野蠻,世界鑄劍爲犁,讓三吏三別的慘狀從地球永遠絕跡吧!

(七)作業:

1.背誦並默寫全文

2.把《石壕吏》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提示]石壕史和老婦人是詩中的主要人物,要善於運用想象來刻畫他們各自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還要補充一些事實上已經發生卻被詩人隱去的故事情節

《石壕吏》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語言的內涵。

4、根據情節提示能複述故事甚至進行背誦。

教學步驟

一、匯入:

1、回顧所學: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杜甫的兩首詩,初步瞭解了杜甫這位詩人。他早期的作品風格熱情奔放,戰亂流離時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揚頓挫。這節課我們將會學習的這首詩,與《春望》是同一個時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亂髮生後寫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詩,而《石壕吏》是敘事詩。那麼詩人又想透過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抒發他怎樣的感情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內容。(出示教學目標)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寫作背景。

2、出示寫作背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爲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都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二、解決生字詞和重要註釋

壕逾 鄴 戍 惟 嫗 衰 應 泣 咽

【逾】 越過【一何】 多麼【戍】 防守【附書至 】捎信回來【新 】 最近

【偷生】 苟且活着【已 】 停止,這裏引申爲完結【乳下孫 】 還在吃奶的孫子

【老嫗】老婦【猶得】 還能夠【泣幽咽 】(有人)低聲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三、複述故事:根據同學們所理解的字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這首詩的大意以講故事的形式複述出來。要求:以第一人稱"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講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四、精析課文;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並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後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2)學生根據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問:由第一句話可以得出哪出資訊?"夜捉人"說明什麼?

明確:時間、地點、事件。惶恐不安,緊張恐怖的氣氛。

2、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走,古今異義,古指跑。爲什麼老翁逃走,而讓老婦出門和差役周旋?

明確:抓丁只抓男的,婦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爲什麼"怒"?爲什麼"苦"?在這裏吏和婦出場的態度和反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吏的呼喊和憤怒下,老婦只有哭啼和訴苦。這裏用了兩個一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多麼,起強調作用還有就是對比。)而且還連用了兩個感嘆號,你們說可以用句號代替嗎?(不能,加強語氣,強調吏的憤怒兇狠和婦的無比痛苦)

(三)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1、這段致詞是此詩的主題部分,它有三層意思,可以分成三層。每一層都寫了什麼?你們試分一下。

(明確)三男從軍,兩兒戰死。 家無壯男,十分貧困。 爲保家庭,自請服役。

2、問:"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如何理解?

明確: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異義,古專指下衣,這裏泛指衣服。

3、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老嫗爲什麼請從吏夜歸?

(保全家中僅存的三人)

前面講了徵兵只徵男,爲什麼老婦也被徵走了?(反映戰爭的無情)

4、 問:老婦是沒人問她,而自訴出來的話嗎?

(明確: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緊逼下說出來的。)

爲什麼詩中不寫差役的話?

(明確:這是一種"藏問於答,明暗結合"的寫作手法,問可以推測出來)

(四)、第四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絕,停止。如,彷彿,依稀。前途,古今異義。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來的處境或特指好的未來。

1、 問:誰在哭?(兒媳)

2、 幽咽聲很低,杜甫還能聽着,說明什麼?(作者一夜未眠)

3、 如果說杜甫睡着了行嗎?爲什麼?(關心人民疾苦實在的體現)

4、"獨"說明什麼?(老婦被抓走)

5、想象一下,詩人和老翁是以什麼樣的心情作別的?

全詩以詩人和老翁作別而結束。分別了,但各自的生活還得繼續。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在兵荒馬亂中將何以度日?等待老婦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

(3)出示故事情節提示圖,老師領着試背誦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詩人,夜投石壕村,親眼目睹親耳相聞了有吏夜捉人這件事,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可能會答:沉重、同情、讚揚老婦勇敢等等)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當時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頌石壕老婦勇於承擔苦難的精神,表明他支援唐王朝進行的這場平叛的戰爭,希望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但他又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這又表明他爲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

六、總結

老婦、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於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中間便隱入幕後,"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態度,兇暴無比。

全詩透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郭沫若稱頌他:"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在杜甫的詩中,"三吏""三別"抒寫民間疾苦最爲深刻,杜甫風格沉鬱頓挫,主要是因爲他的作品抒寫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衆息息相通,詩人的脈搏和着民衆的脈搏一起跳動,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詩人。

《石壕吏》教案 篇6

一、匯入(複習匯入)

1、盛唐時期,我國有兩個著名的詩人,他們一個被後人稱爲“詩仙”,一個被稱爲“詩聖”,他們是

2、杜甫的詩大多都真實地表現了現實生活,後人把他的詩叫做“詩史”。特別是他親身經歷“安史之亂”時期所作的《三吏》、《三別》更是真實的反映了戰爭給人髮帶來的苦難生活。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

2、齊讀課文,自我尋找語感。

3、結合書下注釋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三、質疑並討論

1、從內容看這是一篇敘事詩,記敘的時間、地點、事件分別是什麼?主要人物有哪些?

2、明明是朝庭徵兵,爲什麼不說“徵兵”、“招兵”而說“捉人”?這裏含有什麼意味。

3、同對“徵兵”這件事,對“小吏”和“老婦”有什麼不同的感受?

4、“聽婦前致詞”是誰在聽?“老婦”的致詞可分爲幾層?致詞的內容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嗎?

5、故事的結尾一段暗示了什麼?你對獨與老翁別作何感想呢?

四、表演

根據課文的分析請同學把故事編成短劇進行表演。最後對課文進行簡短的小結。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乎——怒

婦——啼——苦

致詞——吏夜歸——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初步瞭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2、理解詩歌內容及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準確流暢地背誦這首詩歌。

3、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喚起學生深入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於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多種方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節奏,感知詩歌的內容,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合作探究法 3、活動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

在第一單元中我們學習了一組有關戰爭題材的文章,感受到了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疾苦。反映戰爭的文學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學作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詩歌。他的詩歌立足於現實,廣泛而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變化過程,號稱“詩史”。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石壕吏》就是這一題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濃郁悲壯、語言瑰麗,成爲我國古代現實主義詩歌的高峯,在文學上起着繼往開來的作用,杜甫則被後世尊爲“詩聖”。他的詩作今存1400多首。着有《杜工部集》。

2、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後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洛陽一帶又騷動起來。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和情節生動而流傳得最廣。

三、出示目標

1、熟讀、背誦全詩。

2、體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蘊。

四、朗讀詩歌,感悟內容。

1、老師範讀,學生聽讀,注意感情的表達。

2、給生字正音。

逾 鄴 戍 嫗 咽

3、採取學生自讀、同桌互讀等多種方式朗讀詩歌。

4、小組討論,理解詩歌大意。

5、指名學生複述故事。

五、問題探究,深入理解。

小組討論以下問題,並由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其他學生補充。

1、按照故事的發展過程,這首敘事詩可分爲幾個部分?

三部分:

一(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是故事的開端。

二(2—3):故事的發展和高潮。借老婦人的口述,寫出戰亂給這一家帶來的遭遇。

三(4):故事的結局。暗示老婦已被帶走,老翁回家,以濃重的悲劇氣氛作結。

2、該詩開頭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用原詩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爲什麼不說徵兵?而捉人爲什麼在夜裏?官吏來捉人時,老婦幹什麼?

明確:當時朝廷腐敗,讓百姓負擔沉重的兵役,繁重的徭役,百姓苦不堪言,是時徵兵性質已變,因而是捉兵。

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反抗,無法“捉到”,夜間“捉人”,可見手段之狠毒,又可見人民處境之艱難兇險。

4、詩的二三段所敘述的故事從何而來?從哪句可以看出?

明確:是隔門聽來的。“聽婦前致詞”裏的“聽”可以表明。

5、本文的主體部分是“吏”與“老婦”的對話,老婦的回答是從幾個方面來說的?

三個方面

第一:服役慘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第二:家中困境:“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第三:被迫服役:“請從吏夜歸。

6、從詩題看,主要人物應是差吏,但詩中對差吏描寫很少,作者爲什麼這樣安排?

詩人明寫老婦,暗寫差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詩人一向憎恨統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繫,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爲此作出犧牲。正是出於這種考慮,他讚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而對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只是儲蓄地予以揭露。

7、你能從老婦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現嗎?

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展示。

8、這一首敘事詩表現了什麼主題?

這首詩透過敘述差吏趁夜間捉人服役、連老婦人也不放過的見聞,表現了詩人對安史之亂中百姓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

六、學生活動

分小組把這一首詩歌改編成一幕短劇,並作表演。

七、再次朗讀詩歌(會背誦的同學可以脫離課本)。

八、佈置作業:背誦並默寫全詩。

《石壕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初步瞭解杜甫的詩歌創作風格。

2.理解詩的思想內容,準確流暢地背誦。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教學,提高朗讀水平,同時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學習《望嶽》,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他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慨。

2.透過學習《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關心民衆、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每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中的景與情、事與情,領悟融情於景的表現手法,感悟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詩歌教學必須讓朗讀貫穿始終,反覆朗讀、吟誦,感知詩歌的韻律美,把握詩歌內容。

2.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爲詩歌學習的主體。老師儘量少講,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老師點撥,師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石壕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喚醒情感

1.聽讀課文,圈點勾畫重點字詞、生字詞,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

2.學生自由誦讀。

3.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三、細讀課文,品味探討

1.觀官吏之舉

透過詩文改動讓學生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2.聽老婦之訴

文中有一個字最能表現老婦的心情,找出具體的語句談談。

想象當時具體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展讀課文,深入探究

1.領會杜甫矛盾的心理

2.試背詩文。

板書設計:

觀官吏之舉——毒

聽老婦之訴——苦

察作者之情——憂

《石壕吏》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透過朗讀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內容與的作者情感。

3、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杜甫詩歌“詩史”的特點。

4、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重點分析老婦人的話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課前準備】

關於戰爭的圖片及關於石壕吏的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戰爭圖片,問:戰爭會帶來什麼?

(透過這個問題匯入今天的古詩——《石壕吏》)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讓學生嘗試圈點疑難字詞)

注意重點字詞:

逾牆走:越過牆逃跑 一何:多麼

戍:防守 附書至:捎信回來

新:最近 絕:沒有

幽咽:隱約、輕聲地哭。 猶得:還可以

2、給文章定朗讀基調:寫了一個什麼故事?朗讀語氣該是怎樣?

明確:(悲憤沉鬱)

3、投入感情再次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本人感覺詩歌的學習必須從朗讀入手,好的朗讀是進入“情”的關鍵,進入“情”後才能更好的理解認識作品。因此這個環節是本節課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激發學生興趣和下個教學環節的重要鋪墊。】

三、研讀課文,明確主題

1、思考:全文圍繞那兩個字展開的?

明確:捉人

2、爲什麼捉人?捉何人?老婦人又是怎樣的一個人(文章中是怎樣描述的)?

明確:打仗抓人;抓壯年男子;“老嫗力雖衰”(看圖)

3、爲何連這樣一個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過?(多媒體展示寫作背景)

明確:透過瞭解背景後重點介紹杜甫是將途中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學生複習文學常識:《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再者結合當時時代背景介紹杜甫的詩爲什麼稱是“詩史”。

4、主要內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頭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麼內容?

明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

(2)研討:a、爲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縣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們都已經入睡的黑夜,來了個突然襲擊。

b、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當時的時代氣氛。

兵荒馬亂 雞犬不寧

總結;一段爲後面老婦的致詞埋下伏筆,也交代了致詞的由來,是事情發展的開端。

(3)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對比分析

這兩句十分形象地寫出了吏和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強烈的對照;兩個“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的蠻橫氣勢,併爲老婦以下的訴說醞釀出了悲痛的氣氛。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聽婦前致詞一句承上啓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時老婦苦啼着回答縣吏的怒呼。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是全詩的開端,本人在這裏介紹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及設計一些簡單的小問題,目的是讓學生能準確的把握住當時的時代氣氛,初步感知吏呼一何怒與婦啼一何苦。】

四、即興發揮,深入理解

(1)把吏和婦人的對話用現代文的方式陳述(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讓同學進行即興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圖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總結:這二、三兩段是本文的重點,就是老婦致詞的內容,事件在這裏也達到了高潮。

(3)最後一段的寫作意圖(提問:如果去掉後會有怎麼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婦哭訴時間長,可以看出縣吏的兇狠。如聞二字一方面老婦這家的悽苦絕望,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於敘事中含有無限深情。老婦被帶走後這家到底會怎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是事件的結局。

(4)總結性研討:

a、吏和老婦的形象。

明確:吏(蠻橫 兇狠)婦(悽苦 悲傷)

b、文章結構

明確:開端(1)致詞的由來

發展、高潮(2—3)致詞的內容

結局(4)致詞的結果

【設計意圖:這部分本人認爲老婦與吏的對話是本節課的重點,所以設計了兩個帶有趣味性的學生展示環節,目的是在互動中化繁爲簡,從而使二者的形象直觀的呈現出來。再者結尾部分透過本人啓發性的情感引導來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民生的人文素養。】

五、小結

透過這首“詩史”詩,我們可以想象下老婦被帶走後在軍中的生活,再試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會是什麼樣子?他們還能再見面麼?因此,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六、作業

1、背誦。

2、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