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同學一首別子固 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

①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⑴,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⑵,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聖人而已矣。學聖人,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聖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同學一首別子固 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

②予在淮南,爲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爲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爲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③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後已。正之蓋亦常云爾。夫安驅徐行,輔中庸之庭,而造於其室,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願從事於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④噫!官有守,私有系,會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雲。

注: ⑴子固,曾鞏的字。⑵正之:孫侔,字正之,吳興人。

22.第①段中,作者認定“賢人”的依據是: 。(2分)

23.概括第②段的意思。(2分)

24.對第③段畫線句理解恰當的一項是:()。(2分)

A.志同道合的人應相互交往,共同進步。

B.與自己有相同知趣和理想的只有這二人。

C.與二人攜手共進,登堂入室,追求“中庸”之境界。

D.只有與二位“賢人”交往,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

25.對本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本文是作者與曾鞏分手後的贈別之作。

B.曾鞏與孫正之雖是好友,但兩人未曾謀面。

C.文章既表達了作者對二人的真摯友情,又反映出自己追求至高境界的遠大志 向。

D.作爲一篇道別之作,本文溫文爾雅,娓娓道來,充滿哲理睿思。

26.聯繫全文,談談對文題中“同學”二字的理解。(4分)

答案:

22.(2分)“學聖人”(或:“向聖人學習”)

23.(2分)賢人之間互信不疑

24.(2分)C

25.(3分)D

26.(4分)真正的“同學”是共同授業於聖人的同道中人,(1分)能夠致力於學習聖人之道而確立一致的志向。(1分)以“中庸”作爲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1分)“同學”之間是否同堂、有否來往交談並不重要。(1分)

[譯文]

長江的南面有一位賢人,表字子固,不是現在所說的一般賢人,我敬仰他,和他交友。淮河的南面有一位賢人,表字正之,也不是現在所說的一般賢人,我也敬仰他,和他交友。

這兩位賢人,腳不曾相互來住,嘴也不曾相互講話,書信和禮物也不曾接受過。他們的老師或朋友,難道完全相同嗎?我考察他們的言論和行爲,那些不相似的地方多麼少啊!說:學習聖人罷了。學習聖人,那麼他們的老師或朋友,必定是學習聖人的。聖人的言論和行爲,難道會有兩樣嗎?他們的相似也是恰好的。

我在淮南,向正之稱道子固,正之對我不懷疑。我回到江南,向子固稱道正之,子固也以爲對的。我又知道所說的賢人,既是相似的又是互相信任和深信不疑的。子固作《懷友》一首詩贈送我,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希望互相幫助,拉着我以至於到達中庸的境界罷了。正之大概也曾經這樣講過。

安穩地前進,慢慢地行走,車輪碾過中庸之道的庭上,就進入他的家,捨棄這兩位賢人還有誰呢?我過去不敢自信必定能達到的,今天也願意在你們左右幹,幫助我進家恐怕就可以了。

唉!官員有職守,私家有牽扯,我們會合不能夠經常啊!因此寫作《同學》一首向子固告別,來互相警誡,並且互相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