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如何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網友來稿)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伍隍中學 李明隆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條理由此及彼表達思想的路徑、脈絡。這個路徑和脈絡實際是一個連貫的、有條理的思維過程,這個思維過程,要求圍繞一箇中心點,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從一個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箇中心線索,把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組成一個嚴密的整體。

文章結構是指對材料的組織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現。作者對事物內部聯繫的認識,思維的發展都要透過結構、層次和段落傳達出來,因此,文章的結構安排是由思路決定的,思路是結構安排的依據。可見,文章的結構體現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結構體現出來的。如果能夠正確地分析文章的結構,也就能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這裏所說的“文章”,可以是語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1、分析語段的結構,把握語段的思路

分析語段結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綱帶目。中心句是語段的“總綱”。分析語段結構,如果語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須找準中心句。

凡屬先擺觀點然後分析論證,或者先擺情況後解釋說明,或者先總說後分說之類的語段,第一層都劃在始發句與後續句之間。與此相反,屬於先分析論證後得出結論,或先分述後總結之類的語段,第一層則劃在終止句前面。如果是照應式語段,第一層則劃在始發句後,第二層則劃在終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結構。語段的結構形式不外乎兩種:一是縱向結構,一是橫向結構。弄清結構形式,語段的層次便基本明晰了。

下面用上述兩種方法來分析一道高考試題。

下面這段文字有九個句子,對段內層次有四種不同的理解,選出正確的一種( )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們這一代人爲民族振興付出代價。②這個代價就是艱苦奮鬥,要打算過一段苦日子。③經濟學上講投入產出。④我們今天吃點苦,就是爲子孫後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顧眼前利益,這是很淺薄的。⑥在世界歷史上,任何一個轉折時期都是充滿動盪和艱苦的。⑦現代人看歐洲的文藝復興以爲是太平盛世,其實那時的人很苦,是在艱苦中開創新紀元的。⑧未來的人看我們今天的`改革,也會跟當代人不同。⑨只有歷史地看我們所處的大變革時代,才能樹立民族的責任感和歷史的責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細讀這個議論性語段,就能體會出它是講改革對我們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擺觀點後講理由。始發句(①②句)提出觀點,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對①句的解說,闡明“代價”的具體內容。③至⑨句分析論證,說明道理。這樣就可以把這個語段切分爲①②|③……⑨兩個部分,其間爲解說關係。作者在闡述道理時,用了“經濟學上”和“在世界歷史上”兩個短語分別領起兩個層次,表明是從理論和事實兩個方面闡明道理的。這樣又可以將闡述理由部分切分爲兩個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間爲並列關係。至此可以看出B項正確。

(3)抓標誌,分析結構。語段裏常運用一些關聯詞語或關鍵詞語表示句與句間的邏輯關係,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輕重的順序或問題的幾個方面,是並列關係;“總之”、“由此可見”表示結論,一般是分總關係;“所謂”表示有所解釋,是解說關係;此外,對應的詞語、相似的句式、語意的分合、方位的順序等,都是分析語段層次的突破口。例如:

①他的面孔黃裏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②頭髮約莫一寸長,顯得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着。③鬍鬚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這一段三句話裏有對應的詞語:面孔、頭髮、鬍鬚。作者就是透過這三個方面來描寫魯迅的外貌的,這三個方面是並列的關係,可見這個語段的結構層次爲:①|②|③

(4)抓句子語意間隙,分析結構。有些語段,既無關聯詞語,又無外在的形式標誌,分析結構時,就要認真研究各句內容,揣摩它與前後相鄰句子語意的疏密度。彼此語意關係最近,間隙最小,結合最緊的,便是最後一個層次;彼此語意關係最遠,間隙最大,結合相對鬆散的,便是語段的第一個層次。例如:

①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②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③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爲,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①句引用孟子的話,②句緊接着解釋,③句對①②句中所講的大丈夫的種種行爲進行評價,可見①②句之間,間隙最小,是第二層,解說關係,③與①②句間關係疏遠,是第一層,並列關係。

2、分析文章的意義段,把握文章的思路

理解一篇文章,必須劃分出意義段。有了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結構。怎樣劃分意義段呢?

(1)辨明文體,選準角度。劃分層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標準進行內容上的歸類合併。不同文體用以劃分歸類的標準不同,如記敘文體,可根據人或事的不同,根據時間、空間的變換來劃分;議論文體,可從總體上根據引論、本論來切分,理清行文思路,並分析其內在邏輯關係、材料性質、論證方法,進一步按常見的論證結構(並列、對照、總分、層進)作切分;說明文體,緊扣說明對象,根據其特定的說明順序,或按時間、空間,或按事物自身的構成,或按事件發展順序,或按事理邏輯(輕到重、簡單到複雜)來劃分。

而科技文一般屬消息一類,其結構一般爲“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話題,介紹新工藝、新技術、新見解、新成果,後邊若干段落從不同角度具體介紹這個“新”,介紹它的構造、原理、發展、現狀、評價等等。

(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領起句、總起句、過渡句、前呼後應句(包括文中反覆出現的文句),往往能體現文章思路,爲我們劃分文章結構提供了重要參考。

(3)審辨標誌性詞語。有些文章,爲了表達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標誌性的詞語來表明前後上下內容間的關係。找出這些詞語並仔細區別其代表的意思,有助於我們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可以作爲標誌性詞語的有:A、順序詞,B、關聯詞,C、指代詞,D、範圍詞、E、類別詞、F、過渡詞。此外還有文中不同地方反覆出現的同義詞近義詞語。

3、分析文章結構層次必須注意的問題

1、文章層次雖是形式方面的問題,但形式是內容的外在物化,因此必須以對內容的把握爲前提。同時文章的具體結構是複雜多樣的,在分析時不能死搬硬套,削足適履。在劃分意義段時,常常遇到一些位於結合部位的自然段,既可歸入前面,又可歸入後邊。這種段多是承前啓後的過渡段。在這種情況下,應看它的內容側重於哪一個方面。側重於前,則歸附於前;側重於後,則歸附於後。例如《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有一個承上啓下的段:

上面我說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這些都是極壞的作風。這種作風傳播出去,害了我們的許多同志。

顯然,這一段重點是總結上文,只有最後一句提示下文,所以應把它歸入前邊的意義段。

劃分意義段,要防止兩種不恰當的做法,一種是不該劃開的地方,硬給切開;一種是不論什麼樣的文章,一律分成三大部分:開頭、中間、結尾。這樣劃分,對理解文章沒什麼益處。

(2)整理文中被打亂的語言材料,與語言基礎知識考查一般的語言的銜接題有所不同。除了要注意這組語言的銜接以外,還要把它放在原文的語言環境中考查其思路與行文習慣是否一致。特別要注意這組語言與上下文銜接的對接點,從而找到這組語言材料的支撐點。

(3)將從原文中抽出的句子還原時,先研究文中空缺處的上下文(講的什麼內容,語言形式有何特點),再看被抽出的句子,根據內在的語脈語流的連貫,或根據語言外部特點的接近來敲定答案。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