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模板集合7篇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因此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總結哦。總結怎麼寫纔不會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模板集合7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 篇1

本學期來,我承擔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教學工作。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措施:

本學期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等直觀教具和掛圖,使學生能夠直觀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注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從他們常見的社會事物和現象入手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堂上讓學生聯繫自己、班級、自然社會多講、多討論,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促進活動的正常開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培養教育。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實踐,在自然生活中觀察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目標達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學習了利用規則調整關係。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3、初步瞭解了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了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4、瞭解了一些社會規則,初步懂得了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珍愛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識,熱愛生活,樂觀向上、有責任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質。

6、能夠初步認識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7、瞭解了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知道吸毒是違法行爲,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態度,熱愛大自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9、學會了看交通圖;學會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發現交通中的問題並有不同解決問題方法。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透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爲此,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

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四、評價方法

1、教師觀察記錄描述性評語。教師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行爲進行觀察,並做記錄。

在與學生進行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學習本課程的學習態度、表現等以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鞏固進步,修正不足,繼續努力。

2、學生自評

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對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自我認識、自我調控的能力。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

透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教學效果良好,達到了預期效果。

  20xx.6.23

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 篇2

這學期即將結束,本學期我擔任的是小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工作。在這半年來的教學工作中,我能夠立足於本校的教學實際,結合學生的學情特點,將品社教材與實際生活相聯繫進行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學科知識,還能從課堂及課外的活動中認識社會,學會生活,提高生存的能力。接下來我把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歸納總結如下:

一、注重學生品德的養成,加強行爲品質的培養。

品德與社會是以審美爲核心,深刻體現"以人爲本"的教育。因此在課堂中我以學生爲中心,透過各種方式讓學生認識到真善美,學會辯別社會中的事物,在學生知道了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基礎上,對自己言行舉止進行自查,自矯,自訓,從而漸漸形成自己約束自己,自己督促自己的好習慣,時間久了良好的品質就逐漸形成。

二、創新使用教材,讓品社課真正與社會生活相聯繫。

教材只是教師教學中的一個引子,它只是告訴教師本節課的知識範圍在哪,真正的教材是在社會中,在教師的腦子裏。在品社課堂上,我從不照書講書,因爲學生們在課前對於書中的內容基本上已瞭解和掌握,所以課堂上的我都是領着孩子找尋生活中的學問,引導學生髮現身邊的事,瞭解身邊的人,懂得怎麼去看待和處理生活中的人與事。這無疑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鑰匙,所以在我的課堂上學生總是聚精會神,聽得入迷。由此一來,學生不僅學會了課本上的知識,還學會適應社會,學會生活的能力。

三、創新使用學習筆記,讓學把做作業當成心愛的小畫本。

學生作業一直成爲教師們的難心點:學生不愛寫作業、作業收不上來、作業亂寫亂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也遇到過,本學期我在實驗的基礎上全面實施作業改革,學生作業形式仿照手抄報,學生可以自己確立作業的內容、形式、版式、邊框樣式等,總之我把作業權全部交給了學生,學生反而做得更認真,交作業時都是一幅幅精美小報,學生愛寫老師也愛閱。

總之,本學期的品社教學工作收穫了難得的經驗,相信在日後的工作中,我會沿着這紮實的創新的腳步,收穫更嶄新的成績。

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 篇3

本學期我們根據思想品德教材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制定了教學工作計劃。全學期依照教學內容和結合班的實際進行授課,重點做了下面幾點工作。

一、基本情況概述

認真做好制訂的“思品、社會學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意見”的學習、研究工作,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在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組織思想品德、社會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研討講座。積極開展全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積極參與課程的新教材輔導,並在實驗中整理經驗,發現問題。

二、取得的成績與經驗

1、 培養學生從小愛學習的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文教學內容和班的實際情況,教育學生向愛迪生學習。在學習上要多動腦,不懂就問,課後多看課外書,汲取營養,增長知識,還要認真完成作業。結合教學內容在班上搞了一次“優秀作業評比”活動,對被選到優秀作業的同學給予獎勵,對沒有選上的同學教育他們今後要努力,爭取下次被選上。

2、 培養學生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知道家鄉有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引導學生保護家鄉的“三化”建設和公共財物,做一個關心集體、愛護公物的好市民, 培養學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的社會公德。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透過講故事,辨一辨,說一說的活動形式引導和教育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一種良好的社會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謙讓,見到別人有困難要樂於助人。

3、培養學生講道理,不任性,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在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教育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養成一個好習慣。遇事要講道理,不任性,還要懂得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生活要節儉,不浪費,做一個講道理、懂禮貌、勤儉節約的好孩子。

4、 透過學習,讓學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三、採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爲中心,以問題研究爲手段,以個性發展爲目標的教育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形成。

(2)重視了常規媒體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活躍了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擴大了教學資源。

(3)教師注意創設情景,把課上“活”;開發教學資源,把課上 “實”;組織學生活動,把把課上“樂”。大多數教師都不同程度的可以做到以上幾點。

(4)比較重視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

四、不足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學期學習,同學們的思想覺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幫助別人,拾到東西上交學校,好人好事不斷出現。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更新觀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老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學科教學的整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教學應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上(蒐集材料的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學校應注意教師全面素質的提高問題,應加強學科組集體備課,在教學設備、資料上加大投入,引導教師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會更有利於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 篇4

本學期,本人承擔了六年級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期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大綱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一、激活教學新觀念。

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爲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爲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二)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爲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透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活動,是有效實施道德品質教育和社會知識教育的客觀要求。本學期,我強調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腳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中培養社會生活能力,發展個性品質,體驗道德準則並規範自身的行爲。讓學生透過合作、動手、對比實驗體會集體的涵義、集體的作用。

教學中鑽研教材,探索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爲指導,不斷反思積累經驗,尋找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績良好,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爲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爲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透過一學期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 篇5

在教育教學任務中,本人盡職盡責。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並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做到開學有計劃,學期末有總結,質量分析。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是非評價標準,懂得何謂善、惡、美、醜,提高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爲習慣的自覺性和安全意識,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爲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透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爲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開放性的思品教學就是從多方位多角度改變傳統的思品教學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學充滿思辯色彩,充滿生機活力。它以大思品爲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爲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爲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爲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爲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爲終極目標。

傳統的思品教學是“封閉”的,“靜態”的,以教師講授爲主,缺少兒童暢想、暢言,更談不上思潮涌動,缺少主體參與,即使有一時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本學期的思品教學總結如下:

1、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學生到校園內、甚至在校外組織活動學生討論做到愛護公共設施,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爲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

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不是一節思品課就能解決的問題,爲配合好思品教學有一定的強化規範訓練,結合思品教學制定每週每月的規範目標,使課堂上的熱情延伸到課外。經常不斷地進行課後導行、鞏固,才能使學生把熱情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內容上,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思品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爲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它以大思品爲理念,以開放的氛圍爲前提,以開放的課堂爲核心,以開放的實踐爲基本渠道,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以提高思品教學實效爲根本,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爲習慣爲終極目標。

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 篇6

本學期來,我按照《品德與社會》課程特點制定實施了教育教學工作計劃,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定爲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爲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爲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爲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如《尋根問祖》這一課,我在教學時充分地讓學生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體會身爲炎黃子孫的自豪;又如:《可愛的祖國》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心中的祖國,再結合書中豐富的知識加深學生體會我們的祖國是多麼的可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透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纔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 篇7

《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因此,教學中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愉悅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爲習慣。本學期我依照教材內容和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現總結如下: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學期我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爲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爲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爲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爲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全面把握目標,透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透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四、注重實效情感的評價標準

小學生由於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侷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借助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爲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裏樹立起情感的評價標準。透過介紹一些英雄或老一輩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讓學生真切感悟到什麼叫高尚,什麼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麼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蹟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標籤:品德 模板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