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的關係

家庭是中小學生極爲重要的生活空間和文化環境,學生的心理與言行無不與家庭氛圍息息相關,對學生家庭情況的瞭解,是開展班主任工作,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備條件。從衆多的學生心理個案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人際關係不和諧、學習成績突然下降、行爲異常等表現,多少都留下一定的家庭教育不當的痕跡。本文試透過對一個典型學生心理個案的分析,從學生的心理問題產生原因的角度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的關係。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的關係

一、 個案的基本情況

1、個人情況

學生小J,性別,女,年齡,18歲。個人愛好:上網聊天、拼圖、玩遊戲。性格較爲內向、倔強,敏感,聽不得批評意見。個子偏矮,有自卑心理,很在意服飾與儀表,有追求名牌的傾向。自認學習上有畏難情緒,喜歡理科不喜歡文科,注重理解討厭記憶背誦,智力水平中上,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學習成績中等偏上,上高二以來學習成績曾一度嚴重下滑。作業較馬虎,做事和參加集體活動時動作較慢,有時會遲到,組織紀律性不夠強。與同學交往較少。

2、家庭成員情況

父母均爲初中文化水平,哥哥高中畢業,兄妹年齡相差8歲,父母、哥哥均爲個體業者,工作較忙。家庭的經濟狀況較好。

3、家庭教育情況

家長在小J幼年時非常溺愛、放縱她,尤其是父親、哥哥。母親性格強悍,做事很有主見,看問題有時較主觀,對子女要求嚴格(有時過於嚴格),注重子女的身體健康和體育鍛煉,喜歡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子女,家庭教育屬專制型。由於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全家人對聰明的小J寄予厚望,小J自己也以此爲驕傲。雖然其家長認識到在家裏家長與子女營造比較和諧的氣氛,有利於子女的學習與成績和健康成長,但工作比較忙的時候有時會疏忽與子女的溝通,即使溝通,也常缺乏耐心,態度有時亦不夠好。

二、典型問題行爲概述

問題行爲1:在老師佈置的週記《感謝父母》一文中,對父親、哥哥充滿感謝和熱愛,而對母親隻字不提。

問題行爲2:據向家長了解,因母親反對她玩拼圖和深夜上網,母女發生爭吵,2004年4月—9月近半年時間都沒有與母親講過話,母女倆形同陌路。

問題行爲3:因出操動作慢受到老師批評,產生了牴觸情緒。上課多次遲到,課間操躲在廁所不出操,老師一再提醒仍不改正。作業完成不好,做事馬虎,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經常不參加集體活動,與同學關係也較以前緊張,有時無故發脾氣。

三、問題行爲的原因分析和判別

調查研究顯示,當代中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性格內向不合羣,自卑感強,富有攻擊性,與同學、教師、家長有明顯的對抗性和叛逆性,人際關係緊張;學習被動消極,有較嚴重的考試焦慮症;情緒失調敏感多疑,孤僻,戒備心強,有不可克服的悲觀情調;行動幼稚,其行爲與自身的發展水平很不相稱,做事依賴性大,無法做出明智的選擇。而形成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來自於家庭的影響。在對小J的輔導過程中,我們能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

四、具體措施與效果

在瞭解情況以後,我先與家長進行了交流溝通:要求家長平等對待小孩,反思過去的教育方法,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對小孩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自己小孩的想法和見解;對小孩的教育要說服不要壓服,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和人生經驗強加於小孩;要多抽時間與小孩相處,與孩子溝通交流,既關心其學習和生活,也要關心其理想和愛好。並作了如下建議:要尊重小孩的感受和獨立人格,教育方式要民主,不要把自己的經驗和觀點強加於小孩;要不斷更新知識,多就子女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溝通交流;要多留意小孩的日常表現,小孩有進步要及時表揚鼓勵,要嚴格要求但不能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而提出過高要求;要多鼓勵子女參加學校和社會的公益活動。同時,我還引導家長學一些較淺顯的心理學知識,瞭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以便正確應對。

另一方面,在掌握了小J的家庭情況後,我開始尋找恰當的.機會對小J進行教育。在小J又一次早讀遲到後,我找了她談話。以下是對話的節錄:

師:“小J,今天早讀怎麼又遲到了啊?”

小J:“我鬧鐘壞了。”

師:“好像你最近遲到比較多哦。鬧鐘壞了多久了,怎麼不及時送去維修呢?”

小J:“送去修了,還沒修好。”

師:“鬧鐘沒修好,可以要你爸媽叫你起牀啊。”

小J:“我爸和哥哥最近都比較忙,顧不上我。”

師:“那你媽媽呢?噢,對了,上次週記的主題是《感謝父母》,你怎麼只感謝爸爸、哥哥,不談談你媽媽呢?”

她低着頭不吭聲,囁嚅了半天才說:“我和她關係不好,她不理我。”

師:“自己的媽媽,怎麼會不理你呢?”

小J:“她很專制,什麼事都看我不順眼,我中意的東西她都反對,一點都不尊重我。”

師:“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世界上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兒女的,可能是你媽媽關心的方式你不太接受而已。”

小J:“人家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兒女,我媽媽例外。她從來都沒關心過我!”

師:“我覺得你的說法太偏激了。其實你媽媽是很關心你的,她最近就有幾次打電話詢問你的情況。你幾個月不和她說話,她既煩惱,又擔心,看到你成績下降,整天不開心,她比誰都着急,可又不知怎麼辦好。”

小J沉默不語,陷入了沉思。我接着分析了她父母的人生經歷和對知識的渴望,談起爲人父母的不易和對她的關心和愛,力求動之以情,要她不能只要求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理解父母。最後,我要求小J儘快找機會和母親和好,她答應了。

我將與小J談話的情況告訴了她母親,要她找時間多與女兒接觸,女兒如果主動與她說話要儘快答應,不要不理不睬讓小J太尷尬。幾天後,小J媽媽打電話告訴我說小J還是沒有主動與她說話。我知道小J還有顧慮,還沒有完全解開心結。我又找小J談話,經過多次耐心的談心交流與輔導,小J慢慢認識到了自己行爲的不正確,雖然還是不能接受母親的教育方式,但表示理解母親的愛心和感受。小J主動向母親問好,與家長加強了溝通,解開了心結。由於家庭關係重新變得和諧親切,本學期以來小J同學性格開朗了許多,在老師的幫助下確立了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改進了學習方法,學習明顯比以前勤奮努力,學習成績進步較大;與同學的關係也有了明顯的好轉,經常主動與同學交往和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在校運會和班級牆報比賽等活動中表現突出。

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學習不良、反社會行爲、違法犯罪行爲與家庭教育氣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環境等密切相關,任何一個學生的心理偏差以至於最終的行爲偏差都可能從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人際關係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間接的根源。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重視和解決,不僅會對學生的學業產生負面的影響,嚴重的還會制約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因此,爲了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僅應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把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塑造學生良好的外部形象,作爲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還要留心觀察、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更應該把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作爲一種責任,透過家長學校等多種形式向家長傳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以此讓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機整合,共同塑造具有完美人格、健康心理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