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對語文高考說不

     

對語文高考說不

江蘇省華羅庚中學 王雷  

經過小學到初中九年的語文學習,學生的語文知識日漸豐富起來,聽說讀寫各項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到了高中階段,應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尤其是發展學生以語言爲中介的思維能力。然而,我們發現,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缺乏明確的目標,三年時間究竟要使得學生在什麼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恐怕沒有誰能說得清楚。除了課本和教參之外,高中語文教師再也找不到可資憑藉的共同資源,而陳舊的教材教參嚴重束縛了教師的思想,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突破教材教參的限制,將會面對一個極富挑戰性的廣闊空間,對此,大多數教師心裏沒底,所以還不如安坐井底。在這樣一種情形下,高考不由分說地充當了高中語文教學的"主心骨"。

高考打個噴嚏,整個高中語文教學都要感冒。今年的高考試卷就是明年高三語文教學的藍本,也是大量的低劣的複習訓練題的模本。有相當多的學校和教師常常很快處理完幾冊教材,立即投入到一輪又一輪的複習訓練中去,甚至高一高二就開始心旌搖搖地瞄着高考。其結果,大致上可以這樣說,學生經過高中三年的語文學習,除了應試能力有所提高外,真正的語文能力幾乎沒有什麼長進。至於少數語文素質高、語文能力強的學生,他們的脫穎而出基本上不能算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成果,甚至可能恰恰是抗拒語文教學的結果。

既然高考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這已經很可悲了--那就不負重望把這個角色演好吧,遺憾的是,語文高考沒能擔負起這個本不該由它來擔負的責任。我們不妨做一個簡單的剖析:

一、 語知部分

高考試卷中的這部分題目難度很大,連教師都望而生畏,學生更是如臨大敵,有人戲說,魯迅、巴金在這些試題面前也會手足無措,這並非誇張。有些題目正像論者所言,錯在社會,打在考生,如讀音、錯別字、成語運用題等。大多數題目則過於"精雕細刻",完全是一種極其嚴格的書面語言的要求,選項設計撲朔迷離,險象環生,令考生兩股戰戰,汗不敢出。像詞語運用、標點、語病、語句銜接題等,幾乎很少有考生能應付裕如,無論你的基礎多麼紮實!

語文教學的確應擔負起純潔祖國語言、淨化言語環境的責任,但把這樣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重任壓到考生肩上,是不是公正呢?對於生活在不同的言語環境中的考生來說,是不是公平呢?尤其是考慮到不斷變化發展的語言運用的實際,這種考法是否合理呢?事實上,這樣做能否起到積極的作用是很成問題的,恐怕恰恰相反,這種考法以及由此帶來的大量的令人窒息的訓練,只會讓學生對自己的母語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恐懼感。連教師都滿腹狐疑:怎麼教了幾十年語文,倒越教越不會教了?是啊,這樣的題目,如果事先沒有答案並經過一番深文羅織,哪個語文教師敢帶着它走進教室?

這部分試題的主要目的是檢測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只要具備了相當的"雙基",就應該能輕鬆得分。如果說,增加難度是爲了拉開差距,那麼,事實上有沒有拉開差距呢?沒有,大多數考生得分偏低。一些基礎好的同學常常白白地花去了很多心思,而有些基礎差但運氣好的考生倒能歪打正着幾個。再說,語文能力的高下難道不是應該主要在閱讀理解和寫作方面體現出來嗎?筆者認爲,這部分試題就是不考也無妨,數學高考卷中有專門的四則運算題嗎?

語病題、詞語運用題和語句銜接題中的那些所謂"病句"大量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言語交際中,誰會去斤斤計較呢?再者,影視劇中、流行歌曲中、廣告詞中有些"話語"及其"表達方式",如果用傳統語修邏文的觀念來診斷,那簡直是"病入膏肓"了,而人們不但心領神會,還津津樂道呢,學生更是心馳神往,視若至寶。對此,我們恐怕只能聳聳肩而已。還有,如果用這些選擇題的"高標準、嚴要求"來衡量學生考場作文中的語言,那用詞不準確、表達不清晰、語句不連貫的情況就比比皆是了,我們卻置若罔聞,這種自相矛盾的做法,再一次表明語知部分的一些題目業已失去意義。

二、 文學鑑賞部分

文學鑑賞是極富個性色彩的情智活動,正所謂"詩無達詁",讀者完全可以也應該結合自己的思想、修養、閱歷、情感等給予同一首作品以不同的解讀。當然,聯想和想象、感悟和賞析並非天馬行空,應該有一個評判的尺度:想象的合理度,理解的深淺,悟性的高低,創造性的發揮等等。但現在是命題者強作解人並迫使考生按圖索驥,這種做法實質上是取消了鑑賞。翻翻近幾年高考試卷中的詩詞鑑賞題,實在說不出是什麼味道。

第一道題往往就是在解釋解釋語句和有關背景典故--這些東西應該直接提供給考生,如果必要的話。第二道題則給人故弄玄虛的感覺,選項中命題者安排的錯誤或者很細微,或者非常隱蔽,或者不能說一定就錯。總之,如果沒有足夠的冷靜和睿智,就等着掉進命題人精心設定的陷阱中去吧。然而,沒有情感的激盪和個性的張揚,還能叫文學鑑賞嗎?這樣的題目能引起學生對文學欣賞的絲毫興趣嗎?

筆者認爲,文學鑑賞部分要增加題量且應以主觀題型爲主,評分標準在便於操作的前提下儘量做到靈活開放,並注意拉開層次差距。

三、 文言文閱讀部分

高考文言文閱讀部分的命題已形成了穩定的模式,筆者歸納出兩大特點:

(一)閱讀材料大多是史書中宣揚忠孝節義之類封建道德的傳記片段,如 "事母至孝"的何子平(94年)、"賢明有節操"的鄭母(95年)、"逆龍鱗忤人主"的狄仁傑(97年)、"忠君事君,有死無二"的李若水(98年)。人物一般缺乏鮮明的個性,往往是觀念的化身;寫法上平鋪直敘,近乎光榮榜。

(二)主要考查字詞句的理解,幾乎不涉及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評價。爲增加難度,命題人想方設法刁難學生,然而,聰明反被聰明誤,很多題目或有錯誤(95年第13題),或不嚴密(94年第14題、96年第14題等),當然,更多的題目是毫無意義可言! 古文中精品很多,那些描寫生動、語言精練、意境深遠的寫景敘事類散文,那些見解深刻精闢、說理曉暢透徹的議論性作品,乃至元明清的戲曲小說,爲什麼就不能進入命題者的視野呢?而且,那種糾纏於詞句的考法必將沉重打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並直接間接地導向一種古人早就嚴厲抨擊過的"尋章摘句"的教法和"死在言下"的學法。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是中華民族貢獻給全世界的寶貴遺產,我們的年輕一代不懂得珍惜她並從中不斷汲取營養以豐富完善自己的主觀世界,從而爲客觀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資源,這是令人憂慮和不安的事情。高考文言文閱讀的權重已經偏低且有下降趨勢,是不是屈從於"現實"的擠壓呢?然而,如果失去了根基,"現實"還能走多遠呢?

四、 現代文閱讀部分

科技說明文閱讀題的出現完全是科學主義思潮的產物。語文有語文的性質和功能,一會兒淪落爲某種意識形態的工具,一會兒又甘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奴僕,語文學科什麼時候才能挺起腰桿,理直氣壯地追求自身的價值呢?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而非科技意識才是語文學科的主要任務,這還有什麼疑問嗎?有人說,作爲中學生應該讀一點科技文章。但是,中學生"應該"的事情多得很,難道都要在語文高考中體現出來嗎?

社科類和文學作品的閱讀,這個部分應該成爲高考卷中的重頭戲之一,因爲它最能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內涵,也最能衡量出學生的人文素養。命題的立意應該是考查學生的人文視野、心靈空間、精神深度、思維品質和創造潛能,當然,所有這些都必須憑藉以語言爲中介的閱讀、領悟和表達能力。高考卷對這部分題目的處理同樣存在問題。除了選文不盡如人意之外,命題以及評分標準也不夠科學合理。表現在:整體感悟少,細部把握多;情感性發揮少,技術性操作多;重共性,輕個性;重再現,輕表現。做這類題目,學生體會不到思考的痛苦與快樂,常常不能進入狀態或只是作一些僞思考,完成題目後還心有餘悸,一如做題目時的縮手縮腳,找不到成就感和滿足感。事實上,這部分試題大多數考生得分不高,缺乏區分度;而且,能否答到命題人事先擬定的得分點上,有一定的偶然性,加上閱卷過程中存在的主觀誤差,這部分試題也缺乏應有的信度。

筆者認爲,社會人文科學和文學作品(包括古代的和外國的)的閱讀題量應該大幅度增加,並且一定要讓那些好讀書、會讀書、勤思考、悟性強的考生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

五、 寫作部分

每年高考作文題幾乎是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這本身就不正常。一般來說,作文寫得好壞跟題目沒有多大關係。我們更應該致力於切實提高作文能力,而不是忙着評價、預測作文題出什麼、怎麼出。中考作文題高中生不一定寫得好,高考作文題初中生未必寫不好,這並不奇怪,歸根到底是各人的作文能力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寫得好或不好的作文,沒有出得好或不好的作文題。人們對高考作文命題的超乎尋常的熱心無端地增加了命題者的心理壓力,爲了迴應社會的批評和期待,他們攪盡腦汁在花樣翻新上做文章,但最終還是沒也不可能博取所有人的歡心。對高考作文命題的譭譽褒貶聚訟紛紜常常掩蓋了一個更應該引起人們關注的事實,那就是,作文評分標準的制訂和把握以及閱卷過程中主觀誤差的控制和調適。

誰都知道,評分標準的伸縮性和閱卷過程中的隨意性,使得高考作文缺乏最起碼的信度,這已經嚴重挫傷了師生教學作文的積極性。我們能做的似乎只剩下要求學生把字寫得工整美觀一點,其它的事兒只能聽天由命了。以前還要花很大的精力講審題,現在看來也是多餘的了,看看99年全國卷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2000年春季招生北京安徽卷的"世紀系列"題吧,還有什麼好"審"的呢?

今年小作文不考了--大概是受不了社會上對小作文所謂"低幼化傾向"的批評,就考一篇大作文,60分。對於高考來說,一個60分的題目意味着什麼?如果不能公正公平合情合理地把握評分的尺度,不能最大限度地使得作文的真實水平和最後得分相關起來,又將意味着什麼呢?

作爲選拔性考試的高考,其目的是爲普通高等學校擇優錄取新生提供依據,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它事實上已經不僅僅是檢驗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是在強有力地干預着整個教學過程,影響着基礎教育的教學目的、要求、內容和方法,語文學科由於其特殊性而首當其衝。

縱觀近年來的高考語文卷,它不但不能準確、全面地考查出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而且對中學語文教學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當然,高中語文教學的沉悶、乏味、窘迫和委瑣,歸根到底是自己不爭氣所致,但語文高考"與有力焉",難辭其咎!它把語文教學逼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同時,語文高考自身也越來越僵化,越來越面目可憎。

窮則變,變則通。語文高考要變!不是拿掉一個語音題、增加一個造句題的那種"變",也不是古文閱讀拿掉2分、詩歌賞析增加3分的那種"變",而是徹底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還語文以本來面目,"人"的面目--人性、人情、人文,而不是物的面目、工具的面目、技術的面目或其它任何面目。

在大多數人都保持曖昧的沉默時,責任感要求我們勇敢地站出來,對語文高考說,不,不能再這樣考了!

【本文獲得中國園丁網教師節徵文二等獎】   

 

    

標籤:語文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