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哲理作文 > 時間作文

作文教學時間

導語:七月盛夏,瓦藍瓦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雲彩,火熱的太陽炙烤着大地,河裏的水燙手,地裏的土冒煙。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作文教學時間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作文教學時間

作文教學時間1

所謂立意,就是爲文章確立主題,作文教學。主題是文章的靈魂,“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即‘主題’)爲主。意猶帥也。”對一道作文題,經過審題關口之後的首要關鍵便是立意。面對同一道中考作文題,在人人能寫的情況下,要想使自己的得分勝人一籌,就必須在立意上用心琢磨,力求寫出“高、新、巧、深”的作文來。

1.“高”——正確無誤。

這是立意之本。命題或半命題作文的立意一定要合乎題目要求。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的立意,要在對“材料”和話題“引子”進行具體的感知、理解和擴展基礎上,經過提煉和選擇,確立正確的立意。現在不少同學存在一些誤解,覺得立意無所謂正誤,甚至特意寫“反意”作文。比如人們都說驕傲是一種缺點;他就反說,驕傲是自信的表現,是一種美德。人們提倡見義勇爲;他就論證要懂得自我保護。一味反其意而爲之。這種主題錯誤的作文勢必會引起閱卷老師的反感。

2.“新”——新穎別緻。

考場作文要想“出人頭地”,必須新穎別緻,特別是在立意方面。立意要新穎巧妙,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從新的視角、新的方位審察和思索客觀事物,獲得新的意蘊。採用轉換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單向、一元的思維定勢,不拘於一孔之見,或一隅所感,儘可能尋找新的突破口,從新的側面切入,使立意別具一格。

3.“巧”——簡明集中。

就立意而言,簡明、集中是對主題的基本要求。相反,主題分散,想面面俱到卻面面不到,是立意之大忌。只有思想內容上單一集中,纔可以集中筆墨,寫得深刻,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主題集中的要求是:不能有兩個以上的主題,主題不可過大,否則不易深入、透徹。

4.“深”——深刻透徹。

主題的深刻在於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所謂開掘就是深入思索,挖出事物最本質的東西來。比如,只從刻苦學習方面來分析一個學生成績優秀是不夠深刻的,若能進一步闡述他爲什麼會刻苦,爲什麼有持之以恆,或者就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方面進行分析,開掘出他刻苦學習的動機和動力,這樣的立意,就深刻多。

中考作文中立意如何出新呢?只要在“正確”的基礎上創新,而且鮮明集中,貼近時代,那麼你的作文必定能得到閱卷老師的垂青,獲得高分。

中考作文試題,是幾萬乃至十幾萬考生共同面對的“人生命題”。怎樣才能從衆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文章的立意。對於同一題目、同一材料和要求,而考生語言運用能力、年齡閱歷、思想感情等又都相差不太大,因此寫出的作文立意難免有相似之處。而中考正值六月酷暑,閱卷老師都有這樣的體驗——每天面對幾百份作文,那些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的作文,讀來感到味同嚼蠟,單調之至,所以往往給判個“相對合理”的分數;倘若此時突然出現一篇標新立異之作,就會覺得如陣清風拂面而來,立刻會毫不猶豫地打個高分。

二 立意支招

(一)立足“正確”不動搖

所謂正確是指文章的主題要符合生活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國家的政治原則,體現出積極向上的健康思想,不片面、不偏激、沒有低級情趣等等。所以,在考場寫作時,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客觀公正的分析事物,反映事物,決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從考場實際情況看,完全不正確的立意是很少的,大多數的立意不正確都是體現在“片面、偏激、消極”等方面。如四川省中考作文題《雨中》,有的考生寫在雨中男女共撐一把傘,文中透漏出戀愛至上、愛情甜蜜等與中學生身份不相符的思想。又如寧夏自治區某年中考作文題《我班的趣事》有位考生寫元旦班裏開聯歡會,又恰好班上有個同學過生日,在吃蛋糕的時候大家打起了“蛋糕大戰”,弄得人人臉上、頭髮上、衣服上都是蛋糕……文章結尾寫道:“以前只打過雪仗,水仗,這一次卻是生平第一次玩‘蛋糕大戰’,多麼有趣,多麼令人難忘啊!”作者顯然對不愛惜勞動成果這一錯誤沒有足夠的認識,作文指導《作文教學》。要克服主題不健康的毛病,就必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用中學生行爲準則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知識水平。

命題作文的立意可透過分析題目來進行,據題目立意,方能準確無誤。如文題《夏日炎炎》,揭示了寫作範圍:“炎炎”是“夏日”的特徵,也是文題個性之所在,立意應扣住“炎炎”兩字。夏日炎炎是經線,人物活動是緯線,錯綜組合成篇。透過記敘夏日炎炎下發生的事件,讚頌人物的心靈美,歌頌社會上的新風尚。又如文題《媽媽的心事》,媽媽是家裏的“內務部長”,爲子女,爲一家子的事,往往操盡了心。立意時可抓住這一點,透過記敘媽媽的一樁心事,來反映媽媽對下一代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勤勞樸實的優良品質。

材料作文的立意要求考生能敏銳地感悟到材料語言明顯的資訊,還要能洞察隱含的資訊,方能準確理解材料內涵,準確立意,然後根據立意提煉論點,就不會出現偏差。話題作文的話題並不是主題,它只是個引子,由此引出材料。我們要善於透過聯想找到扣住話題的材料,再透過材料得出主題。話題作文立意比較適宜的方法是:根據話題,選擇材料,得出主題。

(二)縱向開掘求“深刻”

不少考生在應試作文時,題材一般化,就事記事,既不明確說明什麼,也不明確啓迪什麼,堆積現象,了無新意。或者在寫人敘事時,只顧及到人和事物的本身,其內在的'含義,不去思考挖掘,其實質東西,往往被外在現象掩蓋了,不去追根溯源,探求深層領域。這種毛病,在應試作文中考生出現得最多。

如吉林省一考生在以《嘗試》爲題作文時,寫的是自己第一次做化學實驗失敗了,以後就有一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每每看到別人做實驗時,自己心裏直羨慕卻又“不敢越雷池一步”。後來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終於第二次拿起了化學試管……文章結尾就一句話:“第二次嘗試成功了!”雖然那文章語言流暢精美,情節也波瀾曲折,但只畫龍不點睛,文章沒有可值得品位咀嚼的地方,立意缺乏深度。而另一位考生寫的是相同的題材,結尾卻使人眼前一亮:“那‘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第一次嘗試固然是可貴的,然而更可貴的是嘗試着從失敗中站起來。我想,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也就是嘗試着戰勝自己的時刻了。”結尾幾句使得文章“萬丈高樓平地起”,尋常中頓見奇崛,這巧妙的點睛,雖在情理之中,實屬意料之外。

要克服立意不深刻的毛病,最好用刨根問底的方法,就是透過人、事、物、景的外表,進行深入挖掘,來發現內在的東西。明代散文家歸有光說:“題意平常,若以此發揮文字,則無味矣。”他指出,“須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畫上書畫,愈出愈奇,方爲妙手。”這就是說,好文章不應當就事論事,而應當另闢新境,昇華主題,將整個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就必須挖掘出事件或現象的本質和意義。也就是說,記敘文不僅要清楚地記敘事件的發生、發展、高潮和結局,而且要透過事物的現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質特點;議論文不僅要高度概括某種社會現象而且要透過現象把握其內在規律,挖掘出事物的本質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將所要寫的事件或要闡述的道理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中去提煉,與社會、人生等重要問題放在一起去思考,這樣,才能寫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如以《在陽光下成長》爲題作文,題目的中心詞是“成長”,“陽光下”限定了取材範圍,寫作時要理解它的深刻含義:黨和人民的關懷;師長們的愛護和教育;同學朋友間的友愛和幫助;他人的理解和支援等,據此立意,文章寫來纔會有深度。

(三)人無我有求“新穎”

在應試作文中,拿到題目,審完題,立意時怎樣才能與衆不同呢?不少考生絞盡腦汁想立意不凡,可思來想去之後又還得按常規的思路去立意,立意當然不新穎。主要表現在立意陳舊無新意,導向不正確,不能給人以啓迪。例如安徽省中考作文題《我幫媽媽做家務》,大部分考生都是寫自己主動幫媽媽洗碗、掃地、拖地、擦窗戶,立意也大同小異:不能做家中的“小皇帝”。如果一個同學這樣寫,閱卷老師會覺得它是“金子”,兩個同學這樣寫,還會覺得是“銀子”,如果三個或者更多的同學都這樣寫,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閱卷老師只能把它當“石子”。而有一位考生卻別出心裁,在題目“家務”上加上引號,從反面來寫,敘述了自己被 “剝奪”了做家務的權利,做家務變成了讀報紙,儘管這樣,它還是在“我”的“強烈抗議”和“嚴正交涉”下,爸爸媽媽經過“密謀策劃”以後才獲得的,它是父母交給“我”的一種特殊的十分“重要”的“家務”,開始“我”不明底細,最後才明白,父母是想要“我”在讀報紙中學習更多的知識,他們望子成龍的思想躍然紙上。這個主題十分深刻,也十分新穎。

要想立意新穎,一是避凡脫俗。思維的觸角不能停留在淺表層裏,要力求比他人想得深、想得新,這樣才能鶴立雞羣。如文題《過年》,大部分人寫過年的熱鬧繁榮,以此歌頌黨的富民政策。但也有不少數同學留心生活,寫出了新意:父親打麻將賭博,輸得一蹋糊塗,把熱熱鬧鬧的春節搞得烏煙瘴氣,批判了賭博之風,這是一種。也有寫父母親帶“我”看電視《春節聯歡晚會》,奶奶做飯弄菜,弄得疲憊不堪;媽媽暗示“我”向爺爺要壓歲錢,爺爺給“我”十元,媽媽說爺爺小氣。

作文教學時間2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本文歸納了現今小學作文教學的幾種不良傾向,並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以供教育工作者參考借鑑。

關鍵詞:作文教學 作文改革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是對學生進行語文素質訓練的主要陣地。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的高低,是一個人能否較好地運用語文知識及其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學生的語文水平怎樣,作文是一個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見,作文在語文中的比重之大。我國封建社會實行“以文取仕”的制度,“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把寫作提到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今天,我們雖然摒棄了古人把寫作完全“神化”的思想,但從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需要的高度,從大語文教學觀的高度來看,作文仍爲語文中的一個重點。

然而,由於應試教育思想作祟,現今小學寫作教學,由於沒有獨立的作文教學時間,沒有完整的作文教學體系,缺乏獨立的寫作教材等原因,尚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總地來說,作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在此,我結合自身對作文教學的認識與感受,談談現今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以及相應的改革措施。

1.小學作文教學現狀

我覺得,現在小學生受到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束縛太多,他們的作文大多表達的是課本上教的、老師天天講的思想和見解,抒發的是空泛的屬於別人的情感,失卻了童心的純潔無邪。總體而言,當前小學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幾種不良傾向。

1.1重表達,輕育人

語文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質。寫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比較,我認爲,寫作是學生思想展現的最佳形式,所以葉老提出的“作文即做人”的觀點不容致疑。

然而,綜觀現今小學作文教學現狀,卻普遍存在着人文價值削弱,人文底蘊流失的現象。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十分看重學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結構和技巧,至於作文的內容是否真實則全然不顧。致使小學生的作文中假話連篇,假故事,假情感屢見不鮮。記得,我小學時期的作文亦是如此,老師要求我們作文符合“大一統”的標準,於是沒有了新材料,新內容,便只好拿老掉牙的材料來胡編瞎造、改頭換面。雷鋒、賴寧、送傘、拾錢包、扶盲人過馬路、借同學橡皮等都是我們寫作的救星。現今小學作文教學依然如故,學生爲了取得好分數,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談,失卻了真情實感,讓我們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虛僞的靈魂。這種“重表達,輕育人”,把“求真知,做真人”的品質無形排擠到認識圈之外的現狀,着實讓人心寒。

1.2重模式,輕能力

在現今小學作文教學中,有的教師不厭其煩地將一些作文知識和方法公式一樣拋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套用現成材料與模式。這種寫作公式化的僵化訓練,相當程度上,漠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冷落了他們對社會及生活的敏銳洞察,結果必然窒息學生自主思考

的能力,壓抑其獨具匠心的棱角,導致學生丟掉了開啓心靈的鑰匙,沒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後作起文章來卻是中心不明、條理不清、語句不通、文法不順。

現在中國很多大學生不會寫文章,這種現象在國外也普遍存在,這不得不歸罪於小學時期作文模式化教學的惡果。寫作是一種綜合的思維訓練過程,從觀察、構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體積極的思維活動,而並非簡單的套用模式。近來,市場上除了大批量的寫作輔導書外,又跳出了所謂“作文軟件”之類的寶典,深受廣大學生朋友的歡迎。然而,對於“作文軟件”,筆者是持否定態度的。學生在電腦中輸入主題和關鍵詞,四分鐘即可得一佳作,筆者認爲這是一種典型的“輕能力”現象。即使學生了解材料內容及作文的要求,但是這“四分鐘電腦作文”卻無益於學生思考材料、組織材料等能力的發展,因此,也是值得廣大語文教師注意的地方。

1.3重書面,輕口頭

作文教學應包括書面表達和口頭訓練兩個部分。寫和說都是表達,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然而現今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過分強調書面作文,對口頭訓練則置之惘然。這種“重文輕語”的傾向,導致小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普遍下降,甚至影響人際交往。

有資料表明,小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隨年級的增高而不斷下降,甚至逐漸退化。有的小學生書面表達文采斐然,能輕鬆自如地駕馭文字,然而一到口頭說話,例如演講或班會課發言,則結結巴巴,條理不清,語句不順。筆者的一位同學書面作文成績優異,但由於口頭表達能力差,無法很好地與別人溝通,導致他在找家教時,多次被人譴回。這種現象歸根到底還是與小學時期“重書面,輕口頭”的作文教學分不開。

1.4重課堂,輕生活

葉聖陶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纔會作出什麼樣的文字,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巧論。”“對認真練習寫作是有妨礙的。”學生寫作的過程,是從客觀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經過頭腦中的加工製作,再運用文字元號表達出來的過程。離開了“生活”這個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然而現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把學生關在教室,苦思冥想,閉門造車的現象卻屢見不鮮。這種與世隔絕的封閉式作文訓練,導致小學生作文無話可說,假話連篇,東拼西湊。原本想象豐富,思維活躍的童心,由於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寫出來的東西往往蒼白無力,毫無生趣可言。

離開了生活,缺乏了感受與體驗,造成學生對生活中很多寫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曾看到過一則關於學生作文的報道,想來令人心驚。某城市一小學中,老師讓學生以“大米”爲素材寫作,城裏的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和認識,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麼來的,於是鬧出了“農民伯伯把大米從樹上摘下來”的笑話。但是開懷之餘,我們又不得不對此作一深思,一言蔽之,怎一個“慘”字了得?

1.5重指導,輕講評

作文講評是對學生寫作實踐全面檢查分析的總結,對學生寫作具有重要意義。據資料表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大都喜歡上講評課,它既是師生思想認識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學生期待的一次重要資訊反饋。但是目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議,而對作文後的講評不夠重視,常常批改完作文,寫幾句不痛不癢的評語,就把本子發給學生完事,並不進行有充分準備的講評。據調查表明,在來自小學的100份問卷中,能反映出老師按時進行作文講評的只有百分之61.6,能有質量地組織講評的僅百分之37,這個調查結果說明,現今小學作文教學中,講評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仍然處於薄弱環節。

1.6重範文,輕下水

標籤:時間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