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金庸傳奇之無常之慟

鍾曉毅 費勇著

 

    人類的理想中,

    因爲有了“永遠”這個幻象,

    便生出了多少的感慨。

    《神鵰俠侶》作爲《射鵰英雄傳》的續篇,不但主人公的性格不同,即便是作品的

氛圍,也大相徑庭。一看回目已經能感覺到,不要說開頭結尾的“畫龍點睛”了。

    如《射鵰英雄傳》的開頭是:

    錢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無窮無休的從臨安牛家村邊繞過,東流入海。江畔一排

數十株烏柏樹,葉子似火燒般紅,正是八月天時。村前村後的野草剛開始變黃,一掛斜

陽映照之下,更增了幾分蕭索。兩株大松樹下圍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十幾個小孩,

正聚精會神的聽着一個瘦削的老者在說話。

    老者在說什麼呢?說的是異族侵入,亂世人間的故事:兵火過後,原來的家家戶戶

都變了斷牆殘瓦的破敗之地,好好的人家,弄得悲歡離合,聚了又散,散了又聚。真是

寧做太平犬,莫爲亂世人。

    由一個說書人引出了楊鐵心、郭嘯天、丘處機三個人的故事,和由丘處機賜名郭家

和楊家將出世的孩子一爲“靖”、一爲“康”,以取不忘“靖康之恥”之意。全書由此

引子作基調,講得是英雄俠義,保家衛國。

    所以,直到最後,作品仍是壯懷激烈,不失大漠英雄、射鵰猛士的風格,憂國憂民

的情懷也躍然紙上:

    郭靖與黃蓉向大汗遺體行過禮後,辭別拖雷,即日南歸。兩人一路上但見骷髏白骨

散處長草之間,不禁感慨不已,心想兩人鴛盟雖諧,可稱無憾,但世人苦難方深,不知

何日方得太平。

    而《神鵰俠侶》一開頭便沒有《射鵰英雄傳》的慷慨憂憤之氣,悲天憫人的情懷依

舊,但卻是用到人物的情情愛愛上頭去了。

    作品劈頭是一首很婉約的詞,出於宋代歐陽修之手:

    越女採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

    雞尺溪頭風浪晚,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遠,離愁引着江南岸。

    這陣輕柔婉轉的歌聲,飄在煙水濛濛的湖面上。歌聲發自一艘小船之中,那是採蓮

的少女唱歐陽修的“蝶戀花”詞,寫得正是越女採蓮的情景。詞中雖只寥寥六十字,但

季節、時辰、所在、景物以及越女的容貌、衣着、首飾、心情,無一不描繪得歷歷如見。

下半闋更是寫景中有敘事,敘事中夾抒情,自近而遠,餘意不盡。

    但唱者無心,聽者有意,作者轉筆寫道:

    時當南宋理宗年間,地處嘉興南湖。節近中秋,荷葉漸殘,蓮肉飽實。這一陣歌聲

傳入湖邊一個道姑耳中。她在一排柳樹下悄立已久,晚風拂動她杏黃色道袍的下襬,拂

動她頸中所插拂塵的萬縷柔絲,心頭思潮起伏,當真亦是“芳心只共絲爭亂”。只聽到

歌聲漸漸遠去,唱的是歐陽修另一首“蝶戀花”詞,一陣風吹來,隱隱送來兩句:“風

月無情人暗換,舊遊如夢空腸斷……”歌聲甫斷,便是一陣格格嬌笑。

    那道姑一聲長嘆,提起左手,瞧着染滿了鮮血的手掌,喃喃自語:“那又有甚麼好

笑?小妮子只是瞎唱,渾不解詞中相思之苦,惆悵之意。”

    在那道姑身後十餘丈處,一個青施長鬚的老者也是一直悄立不動,只有當“風月無

情人暗換,舊遊如夢空腸斷”那兩句傳到之時,發出一聲極輕機輕的嘆息。

    這一聲“嘆息”居然一直縈繞在作品的字裏行間,並逐漸逐漸加重,最後引至了

“淚珠奪眶而出”。

    書的末尾《神鵰俠侶》衆英雄也赴華山之巔,做了各自要做的事,但接下來的情形

卻是這樣的:

    郭襄回過頭來,見張君寶頭上傷口中兀自汩汩流血,於是從懷中取出手帕,替他包

扎。張君寶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謝,卻見郭襄眼中淚光瑩瑩,心下大爲奇怪,不知她

爲什麼傷心,道謝的言辭竟說不出來。

    卻聽得楊過朗聲說道:“今番良唔,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

們就此別過。”說着袍袖一揮,攜着小龍女之手,與神鵰並肩下山。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啊啊而鳴,郭襄再也忍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正是: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爲情。

    整部作品的基調由頭到尾都是淒涼委婉的。不要說那美貌的道姑李莫愁爲“情”而

魔,成了心如蛇蠍的人見人懼的女魔頭;那滿臉皺紋、一頭亂髮的武三通因“情”而瘋,

陷入“情癡”的淵藪而不能自拔;就算是神仙眷侶的楊過與小龍女,爲了能攜手相依也

不知經歷了多少悲慘,多少煎熬,讓人想起都會不寒而慄。

    整部作品的人都在爭奪情,都在爲情而苦,但最終會怎麼樣呢?

    離不開一個“空”字。

    空纔是人生的真相,廝殺搏鬥,不管是戰場還是情場,敗了又怎麼樣?贏了又怎麼

樣?誰不是剎那的芳華,水中的泡影,轉瞬即逝?

    無常之慟,在豐子愷的心中,是宗教啓信的出發點。一切慷慨的,忍苦的、慈悲的、

捨身的,宗教的行爲,皆建築在這一點上。

    而在金庸的心底,他又是怎麼看的呢?

    他覺得人生永遠美滿的似乎不太可能,從《神鵰俠侶開始》,他已不再寫郭靖、黃

蓉那樣正格的愛情。

    佛教的要旨:“諸行無常,是生天法。生天天已,寂天爲樂。”金庸應該是很有體

會的,所以,即使在刀光劍影當中,在生命懸於一系之際,讀者也不難體會到他的悲天

憫人與他的悲涼無奈。

    在這種時候,他不再是“洋才子”,而是純粹的中國文人。

    而中國文人是最能體會無常之慟的了。

    《法華經》偈雲:

    “諸法從本來,常爲寂滅相。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

    中國的文人則說: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因爲: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掃。”

    花是如此,柳也一樣無情:

    “江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煬帝行宮汴水濱,數株殘柳不勝春。晚來風起花如雪,飛人宮牆不見人。”

    而月呢?更是亙古如斯地高懸碧空,冷眼下界的哀榮生滅作壁上觀:

    “草遮回磴絕鳴鑾,雲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欄杆。”

    “獨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與終年常新的花草樹木和萬古不朽的日月星辰相比較,人類的一切生滅,在敏感者

的眼中都處在可悲的狀態。何況花草樹木和日月星辰是不是也真的不朽呢?

    人類的理想中,不幸有了“永遠”這個幻象,因此給人生乎添了無窮的感慨,哪一

個人沒有曾經對某些事興起過“往事不堪回首”的情懷?

    其實,人生無常本身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回黃轉綠世間多,後來新婦變爲婆”。

這些迴轉與變化,因爲太多了,平常人並不會處處留意,時時驚心,但若是遇到了什麼

大變故,一旦聽起來,它們就沒有一字不深深地刺入人的心中。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這種觀念已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根。

    而在金庸筆下,更是流露出幾多無奈幾多悲涼。程英對陸無雙所說的一段話,只不

過是一番自我安慰罷了。

    那時節,陸無雙已對楊過愛意殷殷,楊過的一聲聲“媳婦兒”讓她編織起一場場美

夢。誰知楊過竟不辭而別,到絕情谷去尋找小龍女了,陸無雙不由得心中大痛。

    程英心裏也極不好受,她和陸無雙有着一樣的“心病”,所以雖然她口中勸慰陸無

雙:“三妹,你瞧這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你又何必煩惱?”

卻也忍不住流下淚來。

    有一個不知名的.人曾說過這樣似詩非詩的話:

    人生好比乘車,

    有的早上早下,

    有的遲上遲下,

    有的早上退下,

    有的遲上早下。

    上了車各爭坐位,

    下了車各自回家。

    在車廂中留心保管你的車票,

    下車時把車票原物還他。

    用它來比喻楊過與小龍女的結局,倒是挺恰當的。

    按照正統的看法,襄陽之圍雖暫時解了,但異族侵略的戰火卻遠遠未完全熄滅,楊

過應該和郭靖一起,死守襄陽,直至鞠躬盡瘁。

    但楊過卻沒有這樣做,他真的是“下車時把車票原物還他”。他什麼也不要了,就

那麼施施然的帶着小龍女遠飄而去,不知所蹤。

    有人就懷疑,這樣的結局合理嗎?以楊過這麼剛熱的生命和小龍女這麼沖虛的生命

結合,是否會有危機?小龍女只是暫時“下凡”,她終歸會回到絕對寧靜之境的,而楊

過即使追隨而去,但他很難達到小龍女的境界。到那時,悲劇便會產生。

    也許金庸也深明這道理,但他偏偏要這樣寫,要借楊過歸隱的“杯酒”,以澆他心

中的“塊壘”。

    想想他哪一部的作品不是以悲劇收場的?

    他的小說,正是寫盡了人生的“虛空”兩字。

    《天龍八部》裏,更借虛竹的口,說出了:

    “庶民如塵土,帝王亦如塵土”

    那麼,比照起喬峯、韋小寶等人的無可選擇,楊過倒是還能自主。

    這已是無常人生中最幸運的悟覺了。

    佛家也好,道家也好,金庸首先是一個富有人性而認真的人。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標籤:無常 金庸 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