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地理教案降水和乾溼地區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地理教案降水和乾溼地區,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教案降水和乾溼地區

地理教案降水和乾溼地區1

教學目標

1.閱讀有關圖像,知道我國降水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佈特點,記住400㎜、800㎜等降水量線的分佈。

2.知道季風的概念、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以及我國的乾溼地區。

3.理解季風與我國降水空間和時間分佈的關係,培養學生空間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滲透熱愛祖國的教育和辯證法的教育。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教材開門見山讓學生明確我國降水的突出特點就是時空分佈不均。時空分佈怎樣不均,爲什麼造成這種不均,教材首先指導學生透過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找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利用已學過的東亞季風的知識,分析季風對我國降水產生怎樣的影響,並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及區域降水特點,結合"讀一讀",進一步瞭解我國降水的地區差異。透過閱讀《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降水量變化柱狀圖》,指導學生找尋規律,並分析東部地區雨帶的南北移動所造成對降水的影響。透過閱讀《北京1951~xxxx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發現降水的年際變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響。對於我國乾溼地區的劃分,教材明確指出是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劃分,並透過表格對比分析了我國四個乾溼地區的特點、分佈和植被特徵。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

2.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佈的成因。

難點: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佈的成因。

價值觀念、學科能力、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和教育契機及課內外內容聯繫:

降水作爲氣候要素的組成,是描述氣候特徵的重要一環。由於我國國土遼闊,加之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了獨特的降水特點,主要體現在降水的時空分佈不均。分析我國降水時空分佈不均的原因歸根到底是由於季風造成的。夏季風的影響範圍、夏季風登陸的早晚及它的強弱都直接影響到我國的降水特徵。在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難點。

針對選學部分,教師可就教學情況,適時加入,這對學生把握我國的降水特徵是必要的。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佈圖和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是讀圖訓練中的一個重點,教師應加強學生這部分訓練。並明確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標,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線的分佈。

教法建議

本節課所得結論是透過分析得出,在教學中教師所做的應是提供數據和資料,讓學生去分析和歸納,去探索成因,培養學生的能力。

本節計劃授課2課時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請去過西北地區的同學描述一下不僅如此,我國降水的分佈也相差懸殊。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特徵。

〔板書〕第三節降水和乾溼地區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黃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問〕爲什麼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異,這與當地降水有何關係?

〔講授〕要了解這些,離不了“中國年降水量圖”(出示地圖)。

〔提問〕同學們注意觀察800㎜、400、50㎜等降水量線的位置。然後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這三條等降水量線所在地區的居民,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一下當地的降水特點以及降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4.雨帶移動與雨季

乾溼地區

探究活動

活動目的:

使學生增強讀圖和分析圖表的能力;幫助學生記住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移動的規律。

活動具體思路:

1.安排學生讀圖4.15,並且描述各個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2.以100毫米降水爲界線,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麼時候開始增多,什麼時候開始減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與減少意味着什麼?(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隨着雨帶的移動,該城市已經處於雨帶控制的範圍;降水量減少意味着雨帶已經南移)

4.給學生幾條紅色的紙帶,用它來表示雨帶,安排學生按照圖中所示,按照時間的順序,將雨帶貼在不同位置,並在旁邊標明時間,最終總結出規律。

地理教案降水和乾溼地區2

教學目標

1.閱讀有關圖像,知道我國降水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佈特點,記住400㎜、800㎜等降水量線的分佈。

2.知道季風的概念、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以及我國的乾溼地區。

3.理解季風與我國降水空間和時間分佈的關係,培養學生空間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滲透熱愛祖國的教育和辯證法的教育。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教材開門見山讓學生明確我國降水的突出特點就是時空分佈不均。時空分佈怎樣不均,爲什麼造成這種不均,教材首先指導學生透過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找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特點: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利用已學過的東亞季風的知識,分析季風對我國降水產生怎樣的影響,並明確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及區域降水特點,結合"讀一讀",進一步瞭解我國降水的地區差異。透過閱讀《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四城市降水量變化柱狀圖》,指導學生找尋規律,並分析東部地區雨帶的南北移動所造成對降水的影響。透過閱讀《北京1951~20xx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發現降水的年際變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響。對於我國乾溼地區的劃分,教材明確指出是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劃分,並透過表格對比分析了我國四個乾溼地區的特點、分佈和植被特徵。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

2.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佈的成因。

難點:理解我國降水時空分佈的成因。

價值觀念、學科能力、基礎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和教育契機及課內外內容聯繫:

降水作爲氣候要素的組成,是描述氣候特徵的重要一環。由於我國國土遼闊,加之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了獨特的降水特點,主要體現在降水的時空分佈不均。分析我國降水時空分佈不均的原因歸根到底是由於季風造成的。夏季風的影響範圍、夏季風登陸的早晚及它的強弱都直接影響到我國的降水特徵。在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難點。

針對選學部分,教師可就教學情況,適時加入,這對學生把握我國的降水特徵是必要的。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佈圖和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是讀圖訓練中的一個重點,教師應加強學生這部分訓練。並明確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標,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線的分佈。

教法建議

本節課所得結論是透過分析得出,在教學中教師所做的應是提供數據和資料,讓學生去分析和歸納,去探索成因,培養學生的能力。

本節計劃授課2課時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請去過西北地區的同學描述一下不僅如此,我國降水的分佈也相差懸殊。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特徵。

〔板書〕第三節降水和乾溼地區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黃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問〕爲什麼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異,這與當地降水有何關係?

〔講授〕要了解這些,離不了“中國年降水量圖”(出示地圖)。

〔提問〕同學們注意觀察800㎜、400、50㎜等降水量線的位置。然後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這三條等降水量線所在地區的居民,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一下當地的降水特點以及降水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學生討論,準備表演。

〔提問〕

(1)請三位同學分別表演。

(2)請同學總結我國降水的地區分佈規律。

〔板書〕一、降水的特徵

降水量地區分佈不均:東多西少,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減少

〔講授〕我國降水量在空間上分佈不均,在時間分佈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爾濱、北京、上海、廣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狀圖。

〔啓發提問〕請注意老師出示城市的順序,它們的降水在季節分佈上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地理教案降水和乾溼地區3

教學目標

1.理解季風活動與我國降水量年際變化的關係,知道我國乾溼地區劃分的大致情況。2.讀我國乾溼地區分佈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3.使學生懂得在自然環境中,乾溼狀況與其他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辯證關係以及利用不同的乾溼狀況進行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教育。

教學重點

1.乾溼地區的分佈。

2.我國降水量年際變化的成因。

教學難點

我國降水量年際變化的成因。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讀圖法相結合。

教學媒體

中國的乾溼地區分佈圖、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

【匯入提問】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出現在幾月份?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回答。

【教師訂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帶移至華北、東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則出現晴朗少雨的天氣。正值伏天蒸發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時恰值水稻生長旺期,極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問】1998年長江流域出現了伏旱嗎?

學生回答。

【教師訂正】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發生了特大洪水,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我們同學也積極爲災區捐物捐錢,貢獻了我們一份愛心,那麼爲什麼1998年伏天長江中下游地區沒有出現“伏旱”而出現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們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導致了這個地區的年降水量猛增,遠遠地高於往年。也就是說,一個地區的降水量年與年之間並不相同,這就是降水量的年際變化。

【板書】二、降水的年際變化

【讀圖4.21】北京1951年至1980年的30年間降水量最多的是哪一年,約多少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哪一年,約多少毫米?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間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約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約250毫米。

【組織學生討論】(1)爲什麼北京的降水量年際變化大?

(2)爲什麼在1998年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特大洪水?

【教師總結】上述現象的形成與夏季風的強弱相關。若夏季風強,向北挺進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風弱,向北挺進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爲每年夏季風的強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會出現年際變化。1998年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爲夏季風弱,向北挺進慢,7月、8月份雨帶仍停留在長江流域所致。

我們現在知道了夏季風既影響我國降水的地區分佈,還影響我國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出示景觀圖】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圖。

【教師小結】南方以水田爲主,西北以荒漠爲主,二者的乾溼狀況不同、南方溼潤而我國的西北乾旱。

【提問】什麼因素導致兩地區乾溼狀況不同呢?

學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問】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區,乾溼狀況一定相同呢?請結合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和我國乾溼地區周,找出與我國東北地區東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卻分屬於半溼潤或半乾旱的地區。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東北地區的東部屬於溼潤地區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蒸發量小,爲什麼蒸發量少呢?其原因是因爲氣溫低。

所以決定一個地區的乾溼狀況是要看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係。當降水量大於蒸發量時,空氣溼潤;反之,則空氣乾燥。科學家把我國劃出四個乾溼地區。

【板書】三、乾溼地區

【讀圖4.22】我國有哪四大類乾溼地區。

學生回答。

【小結並板書】我國有溼潤地區、半溼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討論】(l)溼潤地區與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哪條等降水量線?

(2)半溼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哪條等降水量線?

(3)半乾旱地區與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哪條等降水量線?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輔導】(1)溼潤地區與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800毫米等降水量線。(2)半溼潤地區與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400毫米等降水量線。(3)半乾旱地區與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讀圖4.22】請同學找出溼潤地區、半溼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各自的分佈地區。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溼潤地區:秦嶺—淮河以南,東北三省的東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半溼潤地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東南部。半乾旱地區: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新疆、內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區,人們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條件發展生產的?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溼潤和半溼潤地區,主要是我國的農耕區,秦嶺—淮河以南多利用爲水田,秦嶺—淮河以北半溼潤地區爲主的地區多利用爲旱地,半乾旱和乾旱地區主要是我國草原牧區。所以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爲我們提供的生活和生產條件不同,我們在發展生產時,就要因地制宜,保護好當地自然條件和環境以達到可持續發展。

【鞏固新課】

【學生討論】

(l)爲什麼北京地區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爲什麼北京地區的降水會出現年際變化,對北京的經濟建設有什麼影響?

(3)能否在內蒙古高原廣泛地種植水稻?

【作業和練習】

(1)填充圖冊,第11頁作業。

(2)秦嶺—淮河是我國哪些溫度帶和乾溼地區的分界線。

板書設計

二、降水的年際變化

三、乾溼地區

我國有溼潤地區、半溼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地理教案降水和乾溼地區4

教學目的

1.瞭解我國冬夏季風的特點,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及降水狀況;理解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帶的形成,並初步掌握雨帶的移動規律;理解並掌握我國降水的時空分佈規律;掌握我國乾溼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分佈。

2.透過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狀圖,提高學生閱讀和分析氣候圖的能力。

3.透過我國乾溼狀況對農業類型、植被和自然景觀影響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自然環境中,乾溼狀況與其他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辯證關係。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重點: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帶的移動規律;我國降水的時空分佈規律;我國乾溼地區劃分狀況。

本節難點:我國季風區雨帶的形成和移動規律;我國四類乾溼地區的分佈及其對植被和農業的影響。

教學方法 主要應用談話法。

 教具 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我國乾溼地區劃分圖、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自制投影片)、影響我國冬夏季風示意圖(自制投影片)、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的移動示意圖(自制投影片)。

 課時 2課時。

講授提綱

一、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

1.夏季風和冬季風的形成及特點

2.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範圍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狀況

4.降水的空間分佈規律

二、降水的時間分配規律

1.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

2.我國東部季風區雨帶的形成

3.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帶的移動規律

4.我國降水的年際變化

三、乾溼地區

1.劃分乾溼地區的依據

2.乾溼地區的類型

3.乾溼地區的分佈

4.乾溼狀況對自然景觀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

[提問] 什麼叫降水?(從大氣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統稱降水)。

大家知道氣溫和降水是構成一地氣候的兩個重要的因素。上節我們已學習了我國氣溫的特點。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降水的基本特點。

學習新教材

第三節 降水和乾溼地區 [板書]

一、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 [板書]

1.冬夏季風的特點及形成 [板書]

[提問] 大家記得我國東部地區冬季和夏季各吹什麼風嗎?它們的特點如何?

[教師歸納] 我國東部地區冬季主要吹偏北風,叫冬季風,其特點是寒冷乾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風,叫夏季風,其特點是溫暖溼潤。通常把夏季風能夠吹到的地區叫做季風區,夏季風不能到達的地區叫非季風區。

2.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佈範圍 [板書]

[展示投影片] 看“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示意圖”。

[提問] 結合我國地形考慮,我們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大致以哪些山脈爲界?(大致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爲界)。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降水狀況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完成下列的練習:

(1)找出年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的地區。

(2)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透過哪些地方?它與我國一月等溫線圖中的哪條等溫線大致相同?

(3)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透過哪些地方?它與我國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有何關係?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

(5)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佈上有什麼特點?

4.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規律 [板書]

[教師總結] 從同學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是有明顯的規律的:我國季風區降水多,非季風區降水少。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閱讀課本]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51頁“讀一讀”的課文,並且觀察有關“蔭房”的景觀圖。

[第二課時]

匯入新課

[提問] 我國年降水量分佈有什麼特點?這一特點是怎樣形成的?

[教師講解] 同學們所說的年降水量的分佈特點,反映了我國降水的空間分佈的規律。那麼我國降水在時間分配上又有何特點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學習新教材

二、我國降水的時間分佈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哈爾濱、北京、武漢、廣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圖。

[提問] 分析這四個地區各月降水的分配情況,有什麼共同特點和差異?

[教師歸納] 共同性:降水相對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這說明我國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差異性:南方降水多,雨季開始早、結束晚,即雨季長;北方降水少,雨季開始晚、結束早,即雨季短。

[過渡] 爲什麼我國東部地區降水的季節分配有這些特點呢?我們可以從降水形成的原因來解決這個問題。

2.我國東部季風區降水的形成 [板書]

[教師講解] 我國東部地區氣候受夏季風影響強烈,雨季的開始和結束,主要受夏季風影響。當夏季風帶來的溫暖溼潤的空氣和冷空氣相遇時,暖空氣因較輕而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暖空氣降溫,水汽冷卻凝結形成鋒面雨(看“鋒面雨’示意圖投影片)。由於降水地區大致呈帶狀延伸分佈所以叫“雨帶”。這個雨帶是隨冷暖空氣交匯面的移動而移動的。

3.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的移動規律 [板書]

[讀圖練習] 結合中國政區圖和課本第52頁雨帶圖說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帶的分佈地區。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長江中下游地區;七、八月:華北和東北地區;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問]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兩幅雨帶圖,當華北地區進入雨季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什麼天氣?爲什麼?(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 六月份時長江中下游處於雨季,進入七月份後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受單一暖氣流影響,天氣晴朗,降水較少,形成了伏旱天氣。

[讀課文] 指定一學生朗讀課本53頁“讀一讀”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際變化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閱讀“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線圖。”

[提問] 從曲線圖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兩年之間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約相差1000毫米)

[教師歸納] 可見我國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際變化也不相同。一般說來我國南方降水量年際變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際變化大,容易造成旱澇災害,在降水過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災。相反,在降水特別少的年份,則容易發生旱災。

三、乾溼地區 [板書]

1.乾溼地區劃分的依據 [板書]

一個地區是溼潤還是乾旱,不僅取決於降水的多少,還取決於該地區的蒸發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於蒸發量,則空氣溼潤;反之空氣乾燥。人們依據這一關係把全國劃分爲四個乾溼地區。

2.乾溼地區的名稱[板書]

[讀圖練習] 在“乾溼地區分佈圖”中讀出乾溼地區的名稱。

溼潤區、半溼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

3.乾溼地區的分佈 [板書]

[讀圖練習] 指導學生對照“我國年降水量分佈圖”(可用投影片),識讀“我國乾溼地區劃分圖”,回答下列問題:

(1)溼潤地區主要分佈在哪裏?它與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哪條等降水量線?

(2)半溼潤地區主要分佈在哪裏?它與半乾旱地區的分界線大致接近於哪條等降水量線?

(3)半乾旱地區和乾旱地區各主要分佈在哪裏?它們的分界線大致接近哪條等降水量線?

(4)從上述分析看,我國乾溼區的分佈與我國年降水量的分佈有什麼關係?

[教師總結] 從總體看,我國乾溼地區的分佈與我國年降水量的分佈大體一致。但又有區別。例如,東北三省的溼潤地區,有些地區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於氣溫低,蒸發量小,也屬溼潤區。正是因爲各乾溼地區的水分條件不同,所以它的分佈狀況對各地農業生產和自然景觀也產生顯著的影響。

4.乾溼地區對自然界景觀和農業的影響 [板書]

[教師講解] 溼潤區、半溼潤區氣候溼潤,降水較多,自然條件優越,成爲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南方溼潤區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溼潤區主要是旱地農業區。溼潤和半溼潤區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爲主。乾旱和半乾旱地區氣候條件較差,適宜發展畜牧業。乾旱地區多以荒漠爲主,半乾旱區以草原爲主。

[展示投影片] 指導學生看“各乾溼狀況比較表”(課本42頁表),總結我國乾溼地區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