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數學繪本課教學設計範文

作爲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繪本課教學設計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繪本課教學設計範文

數學繪本課教學設計1

【繪本中心思想】

《我家漂亮的尺子》這個故事是以人身體的數學現象爲中心展開的,繪本的中心思想是:在日常生活中即使不使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我們的身體也可以進行測量;許多標準化單位都源於人體,我們的身體具有數學價值,數學離我們很近。

【融入的數學元素】

繪本融人的數學元素主要是自然測量。大班孩子會欣賞自己的身體,而欣賞時最關注的往往是身體各部位的作用,如“會動”等等。這本繪本的加入,可以讓孩子們知道身體除了可以做許多動作之外,還可以作爲一種測量工具,從而拓展孩子們欣賞自己身體的思路。

另外,沿着大班幼兒自然測量經驗發展的軌跡,利用此繪本我們可以繼續發展兩個方面的測量經驗:一是拓展自然測量的工具,即:除了小棒,人的身體、繩子、椅子等也都可以是測量工具;二是梳理自然測量“自然物——工具”的內在關係,如:量具長度越大、量數越小等等。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人(價值點:引起孩子對身體的關注,激發參與興趣)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本大書,這本大書的名字叫作《我家漂亮的尺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重點提問:

1、歡歡怎麼會感覺衣服變短了、鞋子變小了呢?

2、長高了有哪些好處?

重點提升:長高了真好,很多原來不能做的事情現在都能做了。

二、試試手尺(價值點:初步遷移正確的測量方法,引發孩子用手柞量的興趣)

1、質疑提升,引出長度單位“柞”的概念。

重點提問:

(1)媽媽的手是怎麼做尺子的?

(2)什麼是“拃”?

重點提升:把手伸直,從大拇指的尖尖頭量到小指尖尖頭這麼長的距離叫“拃”。

2、共同討論,遷移正確測量方法,嘗試體驗。

重點提問:

(1)看看媽媽用她的手尺量了哪些地方?她是怎麼量的?

(2)你也來試試看,你是怎麼量的?

重點提升:

(1)—隻手這麼量:手伸直一柞,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小指按住不動哦。再來,小指按住、大拇指接住它又一柞。

(2)小手真有用,平常小手能做很多事情,現在小手還能做量一量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一把漂亮的尺子,它叫作“柞”。

三、試試腳印尺(價值點:繼續遷移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引發孩子用腳印測量的興趣)

1、觀察畫面,推測腳印的量法。

重點提問:腳能不能做漂亮的尺子呢?用腳印來量到底是怎麼個量法呢?誰能來試試?

2、嘗試體驗,遷移運用。

重點提升:人有兩隻腳,一個腳印量完了,後面一個腳印可以接過來,腳跟去靠腳尖。原來我們身上的腳也這麼管用,不但可以走路做運動,還可以做一把漂亮的尺子。

四、做做教室裏測量時的漂亮尺子(價值點:幫助孩子進一步體驗身體的手和腳真有用,初步瞭解自然測量時要思考工具的適合度)

1、操作要求:用手柞和腳印來量一量班級裏的東西。

2、幼兒自主操作和體驗,教師巡迴觀察。

3、分享體驗結果。

預設重點提升:手和腳都能做尺子,在測量的時候,要想想哪種方法更合適。

五、故事延伸(價值點:延續幼兒的測量興趣,進一步引發幼兒探究自己身體的興趣)

我們的身上就只有這兩把尺子嗎?我們的書還沒有看完,後面還有好多頁,漂亮的'尺子也不止這兩把。老師把書放在教室裏,喜歡的話可以去看一看,看看到底有幾把尺子?

【活動反思

1、活動選材必須緊貼主題,緊貼幼兒習得測量經驗的發展軌跡,緊貼繪本本身所要傳遞的東西。

本次活動,我們預期幼兒能夠獲得的經驗是“有學習用手(柞)及腳(腳印)作爲自然測量的工具參與測量活動的興趣,體驗身體真有用”。而《我家漂亮的尺子》這個繪本很長,內容涉及比較多,在自然測量工具上,涉及了手柞量、腳印測量、步子測量、胳膊“庹”量、胳膊“抱”量等,一下子將內容拓展給大班上學期的孩子,對孩子來說,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分析了這幾種測量工具,覺得用手柞量和腳印測量比較適合目前剛開始拓展測量工具時期孩子們的接受能力,而且胳膊“庹”量和“抱”量也屬於用手來做自然測量的工具,用步子測量跟用腳印一樣,屬於用腳來作爲自然測量的工具,考慮到本次活動主要是讓孩子們體驗到自己的手、腳都能做尺子,真有用;難點不宜過多,所以,本次活動只選用了繪本的前半部分(手柞和腳印),將後半部分(步子、胳膊“庹”量和“抱”量)讓孩子自己看書去發現,再進行拓展。

2、環節設計要富有動感,本次活動中間隔牲地讓孩子們去操作去體驗,使大班的測量活動擺脫沉悶,變得寬鬆有趣。

3、活動材料最好現成熟悉,本次活動幼兒操作的空間和材料都是活動室中較爲熟悉的,使大班孩子更有作爲小主人的歸屬感。

4、本次活動之後,需要有一段低結構活動時間讓孩子繼續積累經驗。可以讓孩子們一起把書閱讀完,嘗試用書中的測量工具實施測量;也可以投放不同的測量物和不同的測量工具。一方面讓幼兒繼續體驗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另一方面旨在讓幼兒能體會到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去測量不同的物體時會有方便或不方便的區別。

數學繪本課教學設計2

【繪本中心思想】

“連在一起”是幸福的起源,繪本《連在一起》是作者從育兒過程的感悟中誕生的。整個故事由兩條金魚的相遇開始,接着連在一起的是四種幼兒熟悉的動物的不同部位,最後媽媽和寶寶連在一起。媽媽溫柔的臉和寶寶粉嘟嘟的臉緊密地貼在一起,由此獲得與親人濃濃的親情依戀。

連在一起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衷心希望有更多的父母和子女能夠連在一起。

【融入的數學元素

本書從指認常見的動物開始,每一幅簡單的畫面中都能讓幼兒感知同類事物可以連在一起,也就是一樣的動物能一一配對,積累集合的經驗。另外隱藏在故事畫面背後的還有不同的事物邏輯關係,它們並不需要在閱讀中被揭示出來,不用語言表述,但卻能在閱讀中被發現:相向——面對,朝一個地方;相遇——分合,連在一起。

【活動目標】

1、感知同類的事物可以連在一起。

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樂。

【活動準備】

PPT、小圖片

【活動過程】

一、理解故事(目的:引導幼兒觀察,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樂)

金魚和金魚:

(1)這是什麼?

(2)這條金魚朝着這裏游過來,那條金魚也朝着這裏游過來,金魚和金魚是一家人,連在一起了。

鴨子和鴨子:

(1)這是什麼?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2)這隻鴨子朝着這邊游過去,那隻鴨子朝着那邊游過去,它們會連在一起嗎?

(3)鴨子的什麼連在一起?

大象和大象:

(1)這是一頭大象,這也是一頭大象,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它們會連在一起嗎?

(2)它們怎樣連在一起呢?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伸出長鼻子,連在一起了。

猴子和猴子:

(1)猴子和猴子怎樣連在一起呢?(幼兒猜測。)

(2)猴子和猴子是一家人,伸長兩條手臂連在一起了。

媽媽和寶寶:

(1)他們是誰?

(2)寶寶和媽媽可以怎樣連在一起呢?(寶寶和老師用動作表示。)

(3)還有爸爸,也連在一起了。

二、閱讀故事(目的:樂意用故事中的句式講,感知同類的事物可以連在—起)

提問:爲什麼金魚和金魚、鴨子和鴨子、大象和大象、猴子和猴子、媽媽寶寶爸爸連在一起了?

小結:因爲它們是一家人,一樣的東西可以連在一起。

三、找找講講(目的:進一步感知同類的事物可以連在一起)

1、找找一家人的圖片,把他們連在一起。

2、用故事中的句式交流分享。

【活動反思】

1、情感的昇華,體驗學習樂趣

各種不同的動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連在一起,表現出了一種相連的快樂。在繪本的最後,爸爸媽媽還有寶寶一起臉貼臉連在一起,再次讓孩子們在情感上獲得了滿足。於是孩子們和老師一起模仿繪本中的各種方式連在一起:頭和頭連在一起;鼻子和鼻子連在一起;手和手連在一起還有臉和臉連在一起等等。各種各樣有趣的肢體連接,讓孩子們感受了無限的樂趣,也增強了與老師的親密感,從而提高對繪本的閱讀興趣。

2、樸素的畫面凸顯活動重點

這本畫面看似簡單的繪本,非常適合剛入園的小班孩子閱讀。他們的視覺感知範圍十分有限,對一個複雜事物,他們既不能整體感知,也難以關注到每個細節。所以觀察對象越簡單,孩子注意力越可能集中在主要的內容上。本書畫面除了各主角外,就是安靜的底色。素淨的畫面,保證了圖文的高度結合,所以孩子很容易看懂畫面,他們會準確命名,也會描述身體的主要部位,但是對於同類事物的集合感知是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模糊意識到清晰意識,樸素的畫面更如一位無聲的教師凸顯出活動的重點,那就是同類的事物可以連在一起。

3、上口的兒歌助推語言表述

小班幼兒的特點就是喜歡重複,並在重複中練習和鞏固正在發展着的行爲模式。這種反覆的句式,孩子自然地看圖跟讀,融人到閱讀情景中,並且能快速學會固定的句式。儘管繪本中的文字朗朗上口,但是爲了提升活動的教育價值我們稍作改編。將原先的“金魚和金魚,連在一起了”改爲“金魚和金魚是一家人,鼻子和鼻子連在一起了”。這樣的改編更凸顯濃濃的親情,也進一步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並描述身體的部位。完整的誦讀就是一首兒歌,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去感知其中蘊含的規律,幫助幼兒積累兒歌中排列的規律性,有助於幼兒在創作兒歌的過程中進行運用。兒歌中蘊含着豐富的數學知識,透過兒歌促使幼兒在看看說說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相關的集合經驗。在發展幼兒數學能力的同時推動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兩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