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五柳先生傳的教學設計範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柳先生傳的教學設計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柳先生傳的教學設計範文

五柳先生傳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體會課文寫人方法。

3、品析詞句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揣摩平淡內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層面速寫的記人方法。

【教學方法】

1、誦讀—品味—積累。

2、品讀—評析—習作。

3、設疑一點撥一釋疑。

【媒體設計】

1、放音機(配課文朗讀磁帶)。

2、投影儀(配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意畫膠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課前印發教師撰寫的《採菊東籬下──古詩新讀》。(見後“附”)

一、導語設計

(出示詩意畫投影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飲酒》詩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達了詩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靜的心境。詩人爲何有此心境呢?主要與詩人生活際遇、性格志趣有關。現在,我們就透過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傳》,來認識認識這一代名家。

(解說:詩丈、圖並舉,乃爲教學營造淳樸、寧靜的意境,讓學生迅速找到與課文諧和的振點。)

二、解題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時受家庭和儒經影響,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當時政治黑暗,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歲纔出仕,但也不過幾任小官。由於他厭惡官場的污濁,不願“爲五斗米折腰”,41歲時決然從彭澤令任上退隱,歸田躬耕。歸田後的陶淵明寫下了100多首反映勞動生活的詩歌和多篇辭賦散文。《五柳先生傳》就是詩人自撰的小傳,全篇不足200字,卻以精粹筆墨形象勾畫了詩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傳,傳記文的一種,是敘述作者自己生平經歷的文章。一般來說,自傳要介紹自己的姓名、籍貫、年齡、性格愛好及思想發展等等。

三、研習課文

1、誦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⑴聽讀課文,認準字音。

學生邊聽課文朗讀錄音,邊看課文作圈注。

生疏字:嗜(shì)輒(zhé)吝(1ìn)褐(hè)簞(dān)汲(jí)儔(chóu)黔(qián)觴(shāng)歟(yú)

多音字:傳(zhuàn)好(hào)

⑵和讀課文,明確節奏。

學生邊隨錄音輕聲誦讀課文邊標劃節奏。

如三字短句:好讀書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如複雜長句: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⑶跟讀課文,掌握語調。

學生隨教師的範讀而讀。第1段應讀出舒緩陳述的語調;第2段應讀出讚歎抒情的語調。

⑷默讀課文,領會文意。

運用工具書和註釋,邊默讀課文邊理解字意、詞意、句意。

⑸分讀課文,總理全篇。

①男生讀課文第1段,女生讀課文第2段,說說兩段的不同:

從內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蘊涵性格志趣);第2段主要是讚語(蘊涵精神風貌)。從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寫;第2段主要是評論,是總說。

②女生讀課文第1段,男生讀課文第2段,說說兩段的聯繫:兩段以關鍵句相呼應。第1段“不慕榮利”,第2段“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③男女生齊讀課前“閱讀提示”,再次總體把握課文內容與形式,並明確學習重點。

(解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學習,貴在“讀”字。此環節設計五步誦讀,由淺入深,培養學生朗讀課文的習慣,並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2、品味──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⑴品味“不”字,初識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許人不詳其姓字──實不願說,非“不知”“不詳”,可見先生淡泊寧靜。

不慕榮利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忘懷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見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遠,不捨本求末,可見先生胸襟開闊。

不能常得不蔽風日──安然自若,不爲境所困,可見先生開朗樂觀。

不吝情去留──去留無意,不裝模作樣,可見先生耿直率真。

⑵品味細節,再識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寫人物生活細節,突出有三: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可見先生專志樂學。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可見先生灑脫不羈。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可見先生高雅脫俗。

(解說:階段小結,順勢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確人物思想: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⑶既括態度,體會多面寫人法。

文中態度概括有六:對讀書的態度;對作客的態度;對家境的態度;對著文的態度;對得失的態度;對貧富的態度。如許種種態度,即從多層面表現人物。而每個層面所用筆墨都簡約洗練,正是點到即止,速寫傳神。

⑷抓取典故,體會類比寫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屢空”“黔婁”“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別以學者、隱士、百姓類比,烘托凸現人物。

(解說:⑴是文中的亮點、美點,9個“不”字幾乎網盡人物性格志趣;⑵是⑴的補充,讓學生進一步揣摩平淡內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認識人物。⑶既爲⑴⑵的總收,又是難點的突破;⑷是難點的進一步開掘。以上四環節重在培養學生閱讀的選點突破能力。)

3、積累──培養美感,豐富語彙。

⑴積累名言:

好讀書,不求甚解。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⑵積累精練雅緻的連用四字句:

課內的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造飲輒盡,期在必醉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衣穿褐,簞瓢屢空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銜觴賦詩,以樂其志遷移聯想: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

滿座寂然,無敢譁者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愛蓮說》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銘》)

(解說:古文中有很多名句,意蘊豐厚,哲理深透;古文中有大量連用四字句,句式整齊,音韻和諧,顯得精練、精緻、精美、精神。學生積累它們,既受美的薰染,又豐富語彙,受益無窮。)

4、課堂訓練。

⑴說的訓練: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有何看法?

⑵寫的訓練:學用課文多層面速寫的記人方法寫寫自己(100字左右)。

(解說:⑴要注意在時代背景、作者思想上予以點撥,不求學生有多麼深刻的認識。如:“不慕榮利”,其實是不願與醜惡的社會同流合污。⑵要注意提示學生寫出自己的性格志趣,同時語言要簡練。)

5、課堂小結。

本次課學習了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託名五柳先生寫的自傳,認識了這位隱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並體會了多層面速寫和類比烘托的記人方法。相信同學們一定在做人、爲文方面有所領悟。

(解說:從課文人物和寫作方法兩方面收束新課,強化課文重點;從做人與爲文兩方面啓發學生,滲透德美教育。)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後練習三。

【附錄】

讀詩:

飲酒(之五)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聯想:經過幾李雨,東籬已殘了:幾桿枯竹斜插,幾縷老藤纏繞。就如此罷,反正雞已送給南山那個老翁了。昨天,他還送了壺酒來,不知對送雞的答謝,他只說耕事閒了,隨便聯幾句也算一樂。噫──籬下隨意補的幾簇菊,竟然開了,像昨夜展開經卷時,挑亮的燈焰。風來,香來,正好盈一袖回屋品酒,要是醉了,喝杯菊花茶,興許詩行裏也有餘芳。那就採一些回屋罷,要是老翁還來,也好送幾枝給他。“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哪裏來的歌呢?彷彿坡下長煙截斷的松林裏。是老翁來了吧?正好,昨天他留的聯句我已有對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五柳先生傳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語句的基本內容。

2、有感情地反覆練習朗讀並熟練地背誦。

4、體會作者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的思想性格。

【課時安排】

兩課時,預計80分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語:陶淵明歷來被稱爲“田園詩人”,因爲他人很多傑出的詩篇都是歸隱田園以後所作。他讚美勞動的生活與大自然的優美閒靜,幻想出現沒有貧困與壓榨的“世外桃源”。我們曾學過他的哪些詩文?(《桃花源記》《歸園田居》其三)

2、解釋字詞,疏通文意

①註釋

1、何許人:何處人。也可解作哪裏人。許,處所。

2、詳:知道。

3、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後另立別名稱字。

4、因以爲號焉:就以此爲號。以爲,以之爲。焉,語氣助詞。

5、不求甚解:這裏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

6、會意:指對書中的有所體會。會:體會、領會。

7、欣然:高興的樣子。

8、嗜:喜好。

9、親舊:親戚朋友。舊,這裏指舊交,舊友。

10、如此:像這樣,指上文所說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11、或:有時。

12、造飲輒盡:去喝酒就喝個盡興。造,往,到。輒(zhé),就。

13、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14、既:已經。

15、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態度率真,來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zēng)不,竟不。吝情,捨不得。去留,意思是離開。

16、環堵蕭然:簡陋的居室裏空空蕩蕩。環堵(dǔ):周圍都是土牆,形容居室簡陋。堵,牆壁。蕭然,空寂的樣子。

17、短褐穿結:粗布短衣上打了個補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結,指衣服破爛。穿,破。結,縫補。

18、簞瓢屢空:形容貧困,難以吃飽。簞(dān),盛飯的圓形竹器。瓢(piáo),飲水用具。屢:經常。

19、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20、自終:過完自己的一生。

21、贊:傳記結尾的評論性文字。

22、黔(qián)婁:戰國時期齊稷下先生,齊國有名的隱士和著名的道家學,無意仕進,屢次辭去諸侯聘請。他死後,曾子前去弔喪,黔婁的妻子稱讚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

23、慼慼:憂愁的樣子。

24、汲汲:極力營求的樣子、心情急切的樣子。

25、其言:推究她所說的話。

26、茲:這。

27、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28、儔(chóu):輩,同類。

29、觴(shāng):酒杯。

30、以樂其志:爲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樂。以,用來。

31、無懷氏:與下面的“葛天氏”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說在那個時代,人民生活安樂,恬淡自足,社會風氣淳厚朴實。

②翻譯全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爲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把這個作爲號了。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他喜歡讀書,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就會高興得連飯也忘了吃。他生性喜愛喝酒,家裏窮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擺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裏空空蕩蕩,遮擋不住嚴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飲水的水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還是安然自得。常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從此過完自己的一生。

讚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爲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這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因爲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的快樂。不知道他是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四、練習朗讀,理清思路

1、設計表格,教師根據課文描寫內容,追問下列問題,同學齊答,教師板書,引導背誦。

2、概括態度,體會多面寫人法

⑴對讀書的態度;不求甚解

⑵對作客的態度;曾不吝情去留

⑶對家境的態度;晏如也

⑷對著文的態度;自娛,頗示已志

⑸對得失的態度;忘懷得失

⑹對貧富的態度;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師:如此種種態度,即從多層面表現人物,而每個層次所用筆墨都簡約洗練,正是點到爲止,速寫傳神。這是我們今後作文應當學習的方法。)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抽查背誦(兩個同學背)

二、品味細節,初識人物性格志趣

1、找出文中的“不”字句,仔細品讀。

⑴不知何許人,不詳其姓字

實不願說,非“不知”“不詳”,可見先生淡泊寧靜。

⑵不慕榮利,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忘懷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見先生恬淡自足。

⑶不求甚解

意存高遠,不捨本求末,可見先生胸襟開闊。

⑷不能常得,不蔽風日

安然自若,不爲境況所困,可見先生開朗樂觀。

⑸不吝情去留

去留無意,不裝模作樣,可見先生耿直率真。

小結: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2、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生:不慼慼於貧財,不汲汲於富貴。

師:這句話正好與前面“不慕榮利”相照應,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點和優點。作者正是透過五柳先生“頗示已志”,表達自己的'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

三、抓取典故,體會類比寫人法

齊背第二段,然後找出文中所引的典故。

生1:“屢空”“黔婁”

生2:“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1、探究問題:本文“屢空”“黔婁”“無懷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別指哪類人?作者爲何自比?

指有學問的人。多寫詩文自娛,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

指退隱之人。不追逐名利,超塵脫俗。

指百姓。希望生活安樂,恬淡自足。

分別以學者、隱士、百姓類比,不僅寫了陶淵明安於貧困,而且儲蓄地說明作者以古賢顏回自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學小結】

作者透過文章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塑造了一個真實的自我,表現了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強烈的率真自然人格個性之美。

五柳先生傳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品鑑五柳先生安貧樂道、不慕榮利、曠達自任的品格和情趣,培養高潔的志趣;

2、背誦課文,積累“晏如、蕭然、汲汲、慼慼、不求甚解”等文言詞語。

  【教學思路

匯入新課誦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品鑑高趣賞析態度,品味五柳風致;

由人推己各抒己見,領略先生丰采;

知人論世以今鑑古,感受魏晉風度。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魏晉時代,有許多特立獨行的高人雅士,同學們想不想去見識一下?

我們今天就隨同陶淵明一同去拜訪魏晉時的一位高人——五柳先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體會感情基調,注意字音及停頓。

2、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有滋有味地讀,有板有眼地讀,互譯課文,質疑字詞,同時思考: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寫五柳先生的?教師巡視指導。

三、研讀課文:由文及人,品評五柳先生的高情遠趣及精神氣質。

1、陶淵明是如何來寫五柳先生的呢?哪個同學能給我們說說他的發現。

討論明確:想要了解一個人物,不妨研究一下他的興趣愛好。

2、你是如何評價五柳先生這些興趣愛好的?

明確:讀書適意,醉酒陶情,着文娛志。關注“會意”、“欣然”、“自娛”等詞。表現了他的高情遠趣。

3、五柳先生的“高”還表現在哪些地方,請你細讀課文,找出來予以品味。

明確:隱姓埋名,深藏避世;不慕榮利;安貧樂道……

關注“晏如”等詞語。

4、體會“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思想境界。

其實,五柳先生無論是讀書適意,還是醉酒陶情,無論是著文娛志,還是深藏避世,都緣於他的一種情懷,或者也可以說是他的思想境界——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板書)

請學生翻譯這兩句話,注意“慼慼”與“汲汲”的意思。

請學生仔細品讀這兩句話。

四、品讀課文:由人推己,與五柳先生對話。

學習文言文,不但要學習古代漢語的知識,還要學會與古人對話,從中汲取精神養分,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對五柳先生已經有了較爲充分的瞭解,那麼,請問:你喜歡(欣賞)五柳先生嗎?爲什麼?

在充分聽取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

明確:投影——

無論同學們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就是本真的陶淵明,他的一切性情都和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息息相關。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的時代。這種精神上的大解放、大自由,造就了魏晉時代特有的一種人格魅力,他們蕭散、浪漫、曠達、真率,這就是魏晉風度,也叫魏晉風流。“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就是魏晉風流的代表人物,是讓許多人仰視的高士。

同學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陽光的時代裏,我們沒有必要再像五柳先生那樣消極避世,老師希望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激流勇進,建功立業,兼濟天下,同時,我們也不妨讓自己活得蕭散一些,曠達一些,真率一些,讓我們——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教學反思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閱讀教學,當披文入情,挖掘語言背後豐富的人文思想。本課教學,將字詞教學融入對人物的品鑑過程中,力圖做到“言“文”合一。同時,這是一篇人物傳記,故將教學重點定位爲品鑑五柳先生這一人物形象,並沿着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思路,試圖體現出“人”“文”合一的閱讀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