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黃山鬆》教學設計4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黃山鬆》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黃山鬆》教學設計4篇

《黃山鬆》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蹦苷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黃山鬆的美,瞭解它的特點。

2、被累好詞句,體會作者對黃山鬆的讚美之情。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蒐集有關黃山鬆的資料。

學生:瞭解豐子愷其人,反覆朗讀課文,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教材簡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豐子愷寫的。在這篇文章裏,作者用樸素的語言,緊緊圍繞黃山鬆的特點,展現了黃山鬆頑強的生命力,讚美了黃山鬆一心向陽的堅韌,凸現了黃山鬆異常強大的團結力。

從古至今,人們讚美黃山風景的文字數不勝數,描寫黃山鬆的詩歌和文章層出不窮。在豐子愷的筆下,黃山鬆被賦予了人的情感。在石頭縫隙裏生長,它蒼翠而堅勁;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樣長得鬱郁蒼蒼,娉娉婷婷。豐子愷從黃山鬆的生活環境裏,看到了它的堅韌和頑強。黃山鬆的姿態奇特。它的枝條堅勁挺秀,卻是左右橫生,不像其他樹木那樣,枝條是下垂的。長在懸崖旁邊的松樹,一面靠近巖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條繁茂,而巖壁一面一根枝條也不生。這樣的形態讓豐子愷發現了它的另一個特點:一心向着陽光。在這裏,黃山鬆真的有着這些美好的情感嗎?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爲黃山鬆添上了這樣的美德。作者寫的是松樹,想的卻是人。在自然界裏,黃山鬆面臨着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環境艱苦到人們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來的。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黃山鬆生存下來了,還生存得很好。它不僅有挺拔秀美的姿態,還有向陽的枝條。作者捕捉下了這些鏡頭,作者寫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樹是堅韌的,人又何嘗不應該如此呢?只是,作者並沒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傾瀉在筆下,他僅僅是用他獨有的簡樸又蘊涵着智慧的語言,讓讀者慢慢去思考,細細去品味。因此,人們總是能從豐子愷簡單的文字中,讀出許多獨到的人生感悟來。這篇文章也是一樣。雖然小學生未必能夠完全解讀出文字背後蘊涵的東西,但是他們也能隱約感受到,作者不僅僅是在寫鬆,還想說點其他的什麼。作者還寫了黃山鬆的第三個特點:有異常強大的團結力。他特別描寫了“團結鬆”。從它的形態,從作者自己的凝思,從作者撫摩它產生的鐵鑄般的感覺等方面,把黃山鬆的“團結力”細化在人們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調幽雅,行文舒緩,有對《本草綱目》的引用,有對黃山松本身的描畫,有簡單的議論,有與導遊對話的描寫。整篇文章的內容似乎顯得有點鬆散。但是文章顯現出清晰的脈絡,以黃山鬆的三個特點爲綱,把這一系列內容都蘊涵其中了。從課文的結構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建議本課教學用1--2課時。

解讀與提示

第1段:課文開頭,開門見山地告訴讀者,這篇文章是圍繞黃山松樹的特點來寫的。從聽人說黃山鬆有特色,到自己的概念變得明確,這裏有兩個層次,這樣的描寫,如說話一般娓娓道來,引起讀者的思索。

第2段:這一部分寫的是黃山鬆的第一個特點:有頑強的生命力。作者首先注意了黃鬆的生存環境:松樹在石頭縫隙裏生長,它的生存環境簡直太糟糕了。“石罅”、“石縫”、“石上生”,作者反覆強調,寫出黃山鬆生存環境之奇特,生存之艱難。以至於引起了作者的好奇:這松樹生長靠的是什麼呢?石頭縫裏有養料嗎?作者引用了《本草綱目》的內容,猜想松樹的養料大概是一種叫做“石髓”的東西。這裏,作者沒有用讚美的語言,沒有用讓人激情澎湃的詩一般的`文字去讚美黃山鬆的生命力,而是透過作者的看,作者隨意的思索,作者對那棵鬆根一大半長在空中的松樹的描寫,慢慢地把這個意思透露出來。教學的時候,要讓學生讀通這一部分,特別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這些詞語,不僅要會讀,還要能夠了解它們的意思。學生初讀豐子愷的這篇文章,可能在文字上有一些困難,但是這個階段過去以後,他們讀類似的文章就不會再覺得特別困難,這對於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很有好處。

第3段:這一部分寫的是黃山鬆的第二個特點:一心向陽。這是從黃山松枝條的特點來寫的。這裏有兩個層次,一是枝條向上生;二是長在懸崖邊上的松樹,它們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條長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則一根枝條也不長。這一部分的教學,可以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讓他們談談黃山鬆的特點,有條件的話可以展示黃山鬆的圖片,讓學生得到直觀感受。讀課文,我們可以發現,作者觀察得非常仔細,他不僅把黃山鬆與其他樹木的枝條作了比較,而且從“絕大多數像電線杆上的橫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好像一個很疏的木梳,又像學習的‘習’字”這些句子可以體會,作者觀察得非常仔細,描寫也很準確。

第4段:這一部分是在開頭寫出黃山鬆的特色。“黃山鬆的枝條具有異常強大的團結力。”這句話寫出了黃山鬆的第三個特點:具有團結力。開頭第一句話是總起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這一段先寫“團結鬆”。作者先寫它的形態:用“密切”、“偎傍”刻畫出它枝條團結緊密的情態。然後作者寫了自己的思考。“諦視”,就是很認真地看,作者很認真地看,在想什麼呢?想它們“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風吹、雨打和雪壓”。接着作者寫了它的堅實:樹幹像鐵鑄的一般。“即使十二級颱風,漫天大雪,也動彈它不了。”這樣強大堅實,才能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生存。是什麼讓這松樹這樣強大、團結?作者是這樣描寫團結鬆的:“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長”,“ 形似希臘殿堂的一種柱子”,“偎傍”一詞用的是擬人的方法,準確傳神地把黃山松枝條相互依靠、緊密連接的情態描畫了出來。接着,作者寫“蒲團鬆”,它“樹幹不很高,不過一二丈,粗細不過合抱光景。”但是這樣一棵樹,“上面可以坐四五個人”,讓作者不由得感嘆:“團結力強得不可思議”。這一部分主題明確,層次清晰,學生容易掌握。教學的時候抓住“偎傍”、“不可思議”讓學生體會黃山鬆團結的力量。

課後第1題:這道題是指導學生自己去總體感知課文

,並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白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課後第2題:引導學生概括段意。可以從黃山鬆的特點着手來寫這幾個小標題。

教學設計參考

一、直觀感知,讀題解意

1、苯檣芑粕降木吧,回憶從前學過的寫黃山風景的課文。

2、倍量翁猓看看黃山鬆的圖片,談談自己對黃山鬆的印象。

二、初讀課文,瞭解內容

1、蹦讀全文,瞭解文章講了什麼。

2、說說黃山鬆有哪三個特點。

3、備三個段加上小標題。

三、細讀課文,體會想象

1、被粕剿晌什麼有頑強的生命力?讀課文,勾畫出給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苯渙韝惺埽美讀課文。

四、整體感悟,回顧全文

板書:

生命力頑強

一心向陽光

強大團結力黃山鬆

《黃山鬆》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黃山奇鬆的特點,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認識10個生字。

教學重點:瞭解黃山各松樹的特點。

教學難點:體會黃山歸來不看鬆的含義。

教學方法:教授法、自學指導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學生收集的有關黃山鬆的資料

教學過程:一、談話匯入

1、 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教師加以概括談話匯入

2、 同學們,透過我們剛纔的交流我們知道了,“奇鬆、怪石、雲海、溫泉 ”被稱爲黃山四絕。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快樂讀書屋三去領略黃山鬆的美。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自讀課文。讀懂課文,讀通句子,不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探究重點,分析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介紹了黃山有哪些名鬆?這些名鬆有哪些特點?(引導學生理清課文思路,學習作者佈局謀篇的方法。)

2、在讀課文,加深理解

(1)、 再讀具體描寫黃山鬆的段落,並畫出描寫黃山鬆特點的語句。

(2)、小組合作學習,選擇最恰當的一個詞來概括每種松樹的特點。

例如:熱情好客的“迎客鬆”;執着探尋的“探海松”等。(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啓發學生談出個性化理解。)

(3)、找出每種松樹的關鍵詞後,重點指導學生朗讀相應語句,讀中體會作者描寫的每種鬆的特點。

(4)、作者爲什麼說“黃山歸來不看鬆”,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引導學生從黃山鬆的外在美與內在氣節兩方面來談)

3 、播放黃山美景的課件,學生欣賞。(進一步體會黃山鬆的美)

4、有感情朗讀全文

四、檢查識字

教師出示文中出現的生字活着帶有生字的詞語,指名讀。也可以同桌合作互讀,記住詞語。

五、拓展延伸,增加積累

1、收集描寫松樹的優美片段進行閱讀,同學之間交流,並與《黃山鬆》進行比較,看看有什麼不同。

2、把本課中你認爲優美的詞語、句子摘抄下來。

《黃山鬆》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黃山鬆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對於詩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標:體會詩人昂揚的革命豪情,樂觀自己的生活態度。

4.情感目標:體會詩歌熾熱飽滿的情感。

教學難點:

認識黃山鬆的形象及品格。

教學重點:

認識黃山鬆的形象及品格。

教學方法:

研體式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黃山是享有盛名的旅遊勝地,那裏的松樹更是一道絕世的風景,黃山“七十二峯”高聳入雲,在浮動的雲海中,一棵棵黃山鬆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戰旗”,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黃山鬆》。

二、自主學習:

1、讀標準音:

峯峯皆(jiē)到寒徹(chè)骨閃爍(shuò)勁(jìng)枝迸(bèng)。

2、寫規範字:

雷tíng( ),夾xí( ),luǒ( )露,不屈不náo( )。

3、作者簡介:張萬舒是我國當代詩壇一位著名的詩人,《黃山鬆》一詩是他的代表作。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合作學習:

1、用高度凝練的語言描繪黃山的形象

(明確:“挺的硬,扎的穩,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動,轟不倒”。)

2、詩中寫“谷裏的陰風,高山雪冷,紫色的巖”等形象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用烘托的方法顯示出黃山鬆英雄般的氣節。)、

四、合作探究:

黃山鬆具有怎樣的品格?

(明確:頂風傲雪的自強精神,堅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

五、回顧與反思:

1、你從黃山鬆身上感受到什麼?

感受到了黃山鬆“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穩,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動,轟不倒”的戰士般的精神。

2.這首現代詩與《蒼松怪石圖題詩》各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黃山鬆》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瞭解黃山鬆的特點,重點語句的含義和寫作方法。

3、透過學文,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瞭解黃山鬆的特點,理解“黃山歸來不看送”的含義。理解“黃山鬆的美,在於它沒有被世俗化”等含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黃山有“四絕”:起送、怪石、雲海、和溫泉。奇鬆是黃山最有特色的一絕。同學們想不想了解它?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黃山鬆》。

二、質疑: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

梳理問題:

1、黃山鬆有哪些特點?

2、課文都介紹了哪些名鬆?

三、帶着問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把生字讀準確。

四、檢查初讀情況:

教師歸納板書

氣勢宏偉 ( 總)

迎客鬆 熱情

探海松 執著

黑虎鬆 高大 (分)

連理鬆 纏繞

黃山歸來不看送 (總)

五、深入學習課文:

我們再讀課文,欣賞一下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名鬆的。

(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進行品讀,欣賞。)

六、學習寫作特點:

1、作者是按觀察順序對這些名鬆進行描寫的 。請同學們用橫線畫出表示方位的詞語。

歸納:初上→剛登上→正當→繞過→再往前走(移步換景)

2、多種修辭方法綜合運用

3、點面結合

4、景色美、語言美、情感美融爲一體

七、拓展:欣賞詩歌《黃山鬆》。

八、綜合訓練:

1、認讀課後生字

2、讀四字詞

3、分別畫出課文中的一個比喻句、擬人句、反問句。

4、畫出課文中所有關聯詞語

九、總結:

板書設計:

黃山鬆

氣勢宏偉 ( 總)

迎客鬆 熱情

探海松 執著

黑虎鬆 高大 (分)

連理鬆 纏繞

黃山歸來不看送 (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