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初二語文上冊《蠟燭》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初二語文上冊《蠟燭》教學設計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2、學習作者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3、體會作品中所表現的各國人民在戰爭所凝結的友誼。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習用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查找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瞭解在這次戰爭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2、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聽寫詞語

拂曉 瓦礫 地窖 鞠躬 燒灼 偷襲 間歇 聳立 匍匐 顫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窩 揣在 屏障 肅穆 精疲力竭

二、匯入

1、學生介紹蒐集的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

2、作者:西蒙諾夫(1915~1979),蘇聯作家。

三、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1、學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時的花燭點在烈士的墳頭。

2、默讀課文,找出令你感動的一個片段進行交流,並且說出爲什麼。

注意: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這個南斯拉夫母親在戰爭中飽受苦難,她把蘇聯紅軍戰士當作自己的親人,她的愛和恨是鮮明、深沉的。作品刻畫老婦人沒有語言,只有動作,作者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展現了老婦人美好的心靈,表達了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戰士的愛,讓讀者感知到這位母親偉大的內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練筆:

閱讀這段文字,設想下段落中的老婦人會有怎麼樣的心理活動,寫下來,一二百字。

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只不過擡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用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導從老婦人對戰士的崇敬和熱愛,以及對失去戰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問題研討

1、文中的蠟燭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國人的炮火轟響有何作用?

3、文章結尾兩句話的含義。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題二。

2、聯繫課文內容,描寫一段老婦人的外貌。

3、預習下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