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蠟燭》教學設計(15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蠟燭》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蠟燭》教學設計(15篇)

《蠟燭》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讀讀讀記記生字新詞,理解“小心翼翼,完好無損,若無其事、不動聲色、瞭如指掌”等詞語。

2、抓住語言、動作、神情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鬥爭時的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瞭解課本劇的特點,表演《半截蠟燭》。

【教學過程】

一、學習提綱

1、讀通讀順課文,理解“小心翼翼、若無其事、不動聲色、瞭如指掌。”

2、自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3、默讀課文,勾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關鍵詞句,思考批註,伯諾德一家人有( )美好品質。

4、表演《半截蠟燭》:

⑴ 分小組,做準備。

⑵ 師生合作表演。

⑶ 生生合作表演。練習提綱

二、練習表演《甘羅十二爲便臣》(同步閱讀110頁)

1、說說主要寫了一件( ),甘羅是一個( )的人。

2、班隊課上表演《甘羅十二爲使臣》。

一、初讀課文,掌握字詞,歸納文章主要內容

二、指導自讀課文,體會人物特點

伯諾德夫人:

1、“……不惜代價守住它……”

2、“……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我們的生命”。

傑克(若無其事):

“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個火吧”

傑奎琳(笑容象白荷花一樣純潔):

“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盞燈上樓睡覺嗎?

(機智勇敢 臨危不懼 熱愛祖國。)

三、指導學生分角色練習表演《半截蠟燭》

1、分角色。

2、找道具。

3、背臺詞。

四、表演《半截蠟燭》,全班其他同學評價

1、師生合作表演——評價。

2、生生合作表演——評價。

《蠟燭》教學設計2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泊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透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教學難點:

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具準備:光盤、圖片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23半截蠟燭

2、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爲什麼用半截蠟燭作爲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3、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請同學們帶着問題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透過朗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3、學生交流。

4、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三、再次讀課文,重點學習字詞。

1、明確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並透過聯繫上下問或解決。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準字音。

(2)檢查詞義掌握情況。

3、討論主要內容。

4、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二段(3):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

第三段(4-5):大兒子傑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兒傑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藉口上漏稅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1、寫字練習。

2、用鋼筆描紅、臨寫。

3、抄寫詞語。

《蠟燭》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1、在故事情節中理解詞句的含義。

2、在具體細節中體會人物的品質。

3、在導演劇本中習得語言的精妙。

【學習目標】

1、能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說出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透過朗讀課文,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題,瞭解二戰資料

師:中國的漢字最有想像力,看屏幕上的兩個字(投影出示:戰爭)看到這兩個字你的腦海裏會想像到什麼?生交流。

1、交流收集的二戰資料:

師:這些數字是那麼地觸目驚心。而侵略者的行徑同樣激起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極大仇恨。從老人到孩子,他們都參加了反法西斯的鬥爭。

2、匯入,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理解故事內容

師:有人說把書從厚讀到薄,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語文能力,也就是歸納概括的能力,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那麼誰能用簡練的語言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嗎?

生交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深入閱讀,體會人物語言

師:下面讓我們再來大聲讀讀課文,看看爲了保護這半截蠟燭,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做的?找出相關的句子,劃下來。(生讀課文,交流。)

1、伯諾德夫人的表現:

投影出示:

伯諾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盞油燈)太對不起了,先生們,忘了點燈。瞧,這燈亮些,可以把這個昏暗的小蠟燭熄了。

(吹熄了蠟燭。)

師:母親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生答)她爲什麼這麼焦急?(生答)

投影出示:

蠟燭點燃了,萬一燒到金屬管,將意味着( ),意味着( ),意味着( )。

師:是啊,蠟燭搖曳着,發出微弱的光,此時的蠟燭彷彿成了這個屋子中最可怕的東西。儘管母親內心焦急,但當時的語氣又是怎樣的?生答。

師:哪位同學帶着平靜的語氣來讀讀母親的話?指名讀。

師:同學們,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沒有露出一點蛛絲馬跡,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母親?

板書:

勇敢,機智

師指導學生讀出母親的勇敢與機智。

2、兒子的表現:

師:蠟燭被吹熄了,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可輕鬆的心情並沒有持續多久,蠟燭又一次被點燃了。面對越來越危急的情況,伯諾德夫人的兒子又有了怎樣的表現呢?自由讀描寫傑克的語句。

(生讀課文交流。)

投影出示:

傑克(若無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燭臺)天真冷。先生們,我去柴房抱些柴來生個火吧。

師:以天冷爲由也想把這半截蠟燭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沒有成功。你覺得傑克的表現怎樣?師板書:

勇敢、鎮定、從容。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生答。

師:能說說什麼是若無其事嗎?生答。

師:在敵人的面前裝着不在意的樣子有多難呀,可是作爲家中唯一的男子漢,傑克在危險到來的時候如此從容、冷靜。他的表現讓我想起了巴頓將軍的一句話:誰都害怕戰爭,但只有懦夫纔會讓自己的恐懼戰勝責任感。你能帶着對他的敬佩之情讀讀傑克的話嗎?生讀。師評價。

師:那請同學們再設想一下:傑克去柴房後還會不會再回來?

《蠟燭》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2、學習作者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3、體會作品中所表現的各國人民在戰爭所凝結的友誼。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習用心理活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查找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瞭解在這次戰爭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課文所牽涉的歷史背景。

2、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聽寫詞語

拂曉 瓦礫 地窖 鞠躬 燒灼 偷襲 間歇 聳立 匍匐 顫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窩 揣在 屏障 肅穆 精疲力竭

二、匯入

1、學生介紹蒐集的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知識。

2、作者:西蒙諾夫(1915-1979),蘇聯作家。

三、閱讀課文,整體把握

1、學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4年9月19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婦人瑪利·育乞西、蘇聯紅軍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蘇聯紅軍戰士在南斯拉夫國土上犧牲了,南斯拉夫母親不顧槍林彈雨,以驚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愛的結婚時的花燭點在烈士的墳頭。

2、默讀課文,找出令你感動的一個片段進行交流,並且說出爲什麼。

注意:人物的動作和心理。

這個南斯拉夫母親在戰爭中飽受苦難,她把蘇聯紅軍戰士當作自己的親人,她的愛和恨是鮮明、深沉的。作品刻畫老婦人沒有語言,只有動作,作者透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展現了老婦人美好的心靈,表達了這位南斯拉夫母親對紅軍戰士的愛,讓讀者感知到這位母親偉大的內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練筆:

閱讀這段文字,設想下段落中的老婦人會有怎麼樣的心理活動,寫下來,一二百字。

“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只不過擡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着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莊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然後,用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導從老婦人對戰士的崇敬和熱愛,以及對失去戰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問題研討

1、文中的“蠟燭”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國人的炮火轟響”有何作用?

3、文章結尾兩句話的含義。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題二。

2、聯繫課文內容,描寫一段老婦人的外貌。

3、預習下一課。

《蠟燭》教學設計5

●學習目的:

1、情感朗讀,感受反法西斯陣營軍民用鮮血凝成的情誼。

2、行動探究,體會南斯拉夫母親的內心活動。

3、語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摯感人的人性美。

●學習重點:朗讀、探究、體味南斯拉夫母親豐富的內心世界。

●學習準備:解決字詞;查閱資料(二戰有關資料)

●教學設想: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燭光引讀。

教師呈現《燭光裏的媽媽》圖片。

同學們,我們面對着搖曳的燭光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是啊,面對這樣的燭光,我們感受到了老師那份情同母子的愛。可同樣的蠟燭,在南斯拉夫老婦人的手裏,卻有着不同的意蘊,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西蒙諾夫的《蠟燭》,它會使我們感受到怎樣的一種超越國界的情感呢?(板書課題及作者)

作者簡介: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寫作。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生者與死者》獲列寧獎金。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

2、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它主要是記敘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嗎?

3、讀了課文後,你又感受到了什麼?

這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設定問題情景一:

課文以蠟燭爲題,這裏的燭光,你認爲有什麼特殊的象徵意義呢?

討論明確:紅軍烈士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設定問題情景二:

課文中的老婦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嗎?

討論明確:

①老婦人飽受德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

②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他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自己的愛戴和敬意。

③他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概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

④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爲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設定問題情景三:

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 (儘量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劃一劃,然後歸類)。

文章不斷對炮火(11)、老婦人的黑色圍巾(4)、老婦人的動作“跪”、“爬” (各3)、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6)等內容進行了反覆交代和描寫。

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反覆加以描寫?

① 對“炮火”的多次描寫,突出了當時環境的危險,更突出了老婦人不顧生死、臨危不懼的高尚品格,同時也使我們爲老婦人的行爲而感動。

②對“蠟燭”的多次描寫,說明蠟燭有着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的哀思, 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見證。

③對“黑圍巾”的多次描寫,表現了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渲染了肅穆氣氛,突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④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的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四、語段品讀,體會精神。

學生品讀課文語段,暢談感受。

例:課文倒數第二小節。

感受:勾畫了戰後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着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五、內心體驗,互動釋疑。

1、內心體驗:

①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透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請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a老婦人爲什麼不說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b老婦人爲什麼深深一鞠躬?她心裏又是怎麼想的?

②你還能舉出像老婦人這樣的例子嗎?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要從方法、思想情感上考慮。

學生可能這樣說: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昇華。

2、課外延伸:

①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

②把你想像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不少於二百字。

《蠟燭》教學設計6

【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個短小的劇本,反映的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諾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組織的一個聯絡點,爲安全起見,伯諾德夫人把一份祕密檔案藏在半截蠟燭裏。在蠟燭被例行前來檢查的德國鬼子點燃的危急關頭,爲保住蠟燭裏的祕密,伯諾德夫人、傑克、傑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與敵人展開了驚心動魄的鬥爭。故事的精彩之處就體現在一家三口與敵人的對話中,特別是最後傑奎琳的巧妙僞裝出來的可愛和天真、毫無破綻的理由打動了德國少校,保住了蠟燭裏的祕密。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閱讀,體會人物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並初步瞭解劇本這種文學形式,領悟其是怎樣透過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應關注學生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案設計尊重劇本特點,採用演劇本的形式,變學生爲“演員”,變課堂爲“舞臺”,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進行交流反饋,體會一家三口在特定的場景中,面對強敵所表現出來的機智與鎮定,感悟他們語言的巧妙。這既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且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瞭解劇本的形式和特點,和一般記敘文比較寫法上的不同。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讀課文,並能演一演。

3、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透過朗讀,把握劇情,透過人物的對話,體會人物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

【教學難點】

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課前查閱資料、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法西斯對德國人的殘酷迫害。

【教學過程】

一、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透過課前預習和自己已有的知識,說說你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了解多少?誰來彙報一下你掌握的資料。(生交流)

2、師小結。

3、在法國,人民忘記不了這樣一件事,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半截蠟燭》。(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瞭解劇本

1、請大家讀讀課文,看看這課文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交流看法。學生的意見會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⑴ 課文的開頭列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⑵ 整篇課文以對話的形式展開故事情節。

⑶ 課文的中間用括號的形式提示當時的情景、人物的動作、神態等。

4、教師根據學生的意見概括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這是一種新的文體──劇本。

電影、電視劇等,都是根據劇本拍出來的。

三、再讀課文,瞭解大意

1、輕聲讀讀劇本,想想這個劇本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指名回答。

3、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提供句式:當____,誰(怎麼做)____,(結果怎樣)____。

4、故事情節富有如此曲折的變化,可以用哪些成語來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絃。)

四、深入閱讀,感受形象

1、同學們想不想根據劇本來演演一家人巧妙與德軍周旋這一幕呢?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先得認真地研究一下劇中人物的形象,怎麼來研究呢?

2、引導學生可以抓住劇本中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揣測心理等來研究人物形象。請同學們細讀劇本,選擇文中的一個人物,進行深入研究。

3、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討論。

4、集體交流,嘗試表演:

伯諾德夫人:

⑴ 語言:太對不起了,先生們,忘了點燈。瞧,這燈亮些,可以把這個昏暗的小蠟燭熄了。

要說得不引起德軍的懷疑,關鍵讀好哪個詞?爲什麼?

(學生各自試讀後指名朗讀,評價。)

教師提示:只要能不引起德軍懷疑,巧妙熄滅蠟燭,你的朗讀處理就都是允許的。

⑵ 動作:(急忙取出一盞油燈)、(吹熄了蠟燭)。

請一位同學做一個吹的動作。

思考:你認爲是急速吹滅還是輕輕吹滅?爲什麼要輕輕吹?

⑶ 神態:(不動聲色地慢慢說道)

怎樣纔是“不動聲色”?爲什麼要“不動聲色地慢慢說道”?

⑷ 揣測心理:

在敵人面前,伯諾德夫人如此鎮靜,她心裏是怎麼想的呢?

(可回顧前文伯諾德夫人說的“不惜一切代價,包括我們的生命”來理解她的愛國思想。指導朗讀這句話。)

⑸ 嘗試表演,評價。

傑克:

(若無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燭臺)天真冷。先生們,我去柴房抱些柴火來生個火吧。

(傑克無奈地去柴房,下)

⑴ 引導思考:傑克的言行巧妙地哪裏?

(“若無其事”才能避開敵人的懷疑,“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生火”的理由,這樣纔有可能拿走蠟燭。)

⑵ 揣測心理:傑克爲什麼能這樣勇敢呢?

⑶ 嘗試表演,評價。

傑奎琳:

(傑奎琳打了個懶懶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去樓上睡覺嗎?(她寶石般的眼睛在燭光下顯得異常可愛。)

(笑容像百合花一樣純潔)我覺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實在太困了。

⑴ 引導思考:她的說話、動作、神態有什麼巧妙之處?

(語言上,她稱少校爲“司令官先生”,滿足他的虛榮心,“天晚了,樓上黑”、“我實在太困了”,把拿燈上樓的理由說得非常充分,她特意說是“拿一盞燈”而不是“拿蠟燭”,避免懷疑;動作上,她“打了個懶懶的哈欠”,一副極困的樣子讓人可信;神態上,“寶石般的眼睛”、“笑容像百合花”讓人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可愛,純潔無瑕,頓生憐憫之心。)

⑵ 揣測心理:傑奎琳的心裏是怎麼想的呢?

⑶ 嘗試表演,評價。

德國軍人:(略)

四、小組組合表演

五、拓展想像(任選一題):

1、望着這盞在最後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你想說什麼?

(機智勇敢、熱愛祖國。)

2、想像:

當傑奎琳踏上最後一級階梯時,蠟燭熄滅了。故事還會怎樣發展呢?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六、佈置作業

1、閱讀記敘文《生死攸關的燭光》。

2、閱讀交流戰爭故事。

【板書設計】

(藏有情報的)半截蠟燭

點燃 重新點燃 奪回

↓ ↗ ↓ ↗ ↓

吹滅 端走 端上樓

(機智勇敢、熱愛祖國)

【練習設計】

1、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猛烈( ) 昏暗( ) 嚴肅( ) 顯眼( )

安全( ) 粗暴( ) 放心( ) 若無其事( )

2、我最欣賞劇本中______的語言,因爲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學完這篇課文,你想對文中的人說些什麼呢?請選擇一個人物,寫幾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敵人走後,母子三人會說些什麼?請你也寫一段劇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朋友或爸爸媽媽聽。

【教學建議】

劇本是編劇和演出所參照的藍本,作爲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以其高度的集中性和典型的舞臺性,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創新的空間。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潛藏於衆多學生身上的巨大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利用劇本,把學生變爲“演員”,把課堂變成“舞臺”,創新語文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完本課後,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兒童劇劇本,自行編演劇本,增加對劇本的瞭解和閱讀興趣。

但是要注意的是,語文課不等同於實踐課,不能淡化對教材中語言文字的品味,因此在學、演劇本的過程中更應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那些精煉、含蓄、畫龍點睛的語句。

《蠟燭》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並設計簡單的控制變量的探究性實驗,學會記錄。

2、利用控制變量的實驗設計,認識空氣的氣體形態及成分,瞭解人類對空氣性質的利用。

3、培養學生耐心、細緻、尊重證據,善於反思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引入話題

師:今天這節課,老師先來給大家變個戲法,想請兩個小助手來幫忙,誰願意?(邀請兩位同學與老師配合)

師:大家看,這是兩支高低一樣的蠟燭,請他們倆同時點燃。兩個大小一樣的杯子,假如我用杯子把它蓋住,大家猜結果會怎樣?

生:蠟燭肯定會熄滅。

師:噢,怎麼回事?(蠟燭一支沒滅)其實這不是戲法,老師剛纔做的是一個對比實驗。請這位小助手告訴你祕密吧。

生:看,這個杯子沒底兒。

師:爲什麼杯子沒底,蠟燭就不會滅呢?

生:我想,杯子沒有底,空氣就會進去。

師:可見,蠟燭燃燒可能和什麼有關?

生:空氣。

師:同學們來對比一下剛纔實驗中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1 :蠟燭的高低、粗細、火焰大小一樣。

生2 :杯子的高低、粗細、大小也一樣。

生3 :老師是同時把杯子蓋在蠟燭上。

……

師:有什麼不同點呢?

生:一個杯子有底兒,一個杯子沒底兒。

師:看來,有許多個相同點,只有一個不同條件,這就是對比實驗的要求。

(設計意圖: 教師以變戲法的形式開頭,引發學生的興趣。透過有沒有底兒的對比實驗,使學生直觀地感知了燃燒與空氣可能有關,順利引入了新課。)

二、猜想——實驗,探究新知

(一)判斷蠟燭燃燒與墊棋子有什麼關係

師:同學們看,如果現在在這個杯子(上組實驗中有底的玻璃杯)下面再墊一枚棋子,你猜結果會怎樣?

生1 :過一會兒就滅了。

生2 :蠟燭不會熄滅,一直到蠟燭燃盡了。

師:蠟燭會不會熄滅,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與杯口下面墊得棋子的多少到底有什麼關係,同學們想不想用實驗來證明嗎?

師:好,趕快小組討論一下怎麼做。

師:哪一組願意彙報一下你們的想法?

生1 :我們組想用三個杯子,下面分別墊一枚、二枚、三枚棋子,比一比哪支蠟燭先滅。

師:對蠟燭有什麼要求嗎?

生1 :蠟燭要一樣高,一樣粗細。

生2 :我補充,蠟眼兒也要調整成一樣大。

師:對杯子有什麼要求嗎?

生3 :杯子的大小、高低、粗細都要一模一樣。

生4 :還要記住杯子都要有底兒。

師:其他的組還有什麼辦法?

生5 :我們組設計用三個杯子,一個不墊棋子,一個墊一枚,一個墊兩枚,看哪支蠟燭先滅。

師:杯子、蠟燭還有其他條件是不是都要一模一樣?

生5:是。

師:下面就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實驗,注意小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實驗結果填寫在實驗記錄表上,還要注意杯子輕拿輕放,注意安全,小心燙傷。(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參與其中,發現問題,及時指導。教師注意:①實驗過程中蠟燭點燃幾次後,要用剪刀把蠟眼剪得一樣大。②蠟燭要始終保持一樣高,需用尺子不時量一量。③每次實驗後提醒學生將杯口提起晃動,放出杯口的二氧化碳,以免影響實驗效果。)

師:看到大家在實驗中認真鑽研的勁頭,老師覺得你們就是未來的科學家。好,現在大家來彙報一下你們的發現吧。

生1 :我們組實驗的結果是,墊一枚棋子蠟燭燃燒3.96秒,墊二枚棋子蠟燭燃燒5.79秒,墊三枚燃燒6.18秒。我們發現杯子下面棋子墊得越多,蠟燭燃燒時間越長。

生2:我們測得的結果是,不墊棋子蠟燭燃燒了1.71秒,墊一枚棋子蠟燭燃燒了2.16秒,墊二枚棋子燃燒了2.83秒。我們想,杯子下面棋子墊得越多,縫隙就越大,蠟燭燃燒時間就長。

生3 :我覺得杯子下面棋子墊得越多,縫隙就大,流入的空氣就多,蠟燭燃燒時間就長。

師:同學們不僅有了發現,還說明了原因,真棒。那麼,從剛纔大家的實驗結果來看,蠟燭燃燒時間的長短與空氣有關嗎?

生:與空氣的確有關係。

師:那麼,剛纔的實驗同樣是只有哪個不同條件?

生:棋子的多少。

師:只有棋子的多少這一個條件不相同,其餘條件都相同,這也是一個對比實驗。現在大家學會設計對比實驗了嗎?

(設計意圖: 學生在教師已經演示了一個對比實驗的基礎上,再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是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學生經過見證杯口下面墊棋子多少不一樣的確導致蠟燭燃燒時間長短的不同,從初步感知蠟燭燃燒可能與空氣有關,到明白蠟燭燃燒 的確 與空氣有關,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二)判斷蠟燭燃燒還與哪些因素有關

師:既然大家已經學會設計對比實驗了,那麼蠟燭燃燒時間長短還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你能設計簡單的對比實驗嗎?

生:能

師:先請同學們分組討論設計方案。

生:同學們分組討論。

師:各組根據自己組的方案進行實驗驗證。

生:學生分組實驗。

師:實驗成功的小組請把你們的記錄貼在黑板上,進行彙報。

生1:我們猜想蠟燭燃燒時間長短與蠟燭高低有關,用一支5釐米的蠟燭,一支8釐米的蠟燭,看哪個蠟燭燃燒時間長。結果,蠟燭高的先滅。

生2:我們組猜想蠟燭燃燒時間長短與杯子大小有關,用一個大杯子和一個小杯子同時蓋住蠟燭,結果大杯子裏的蠟燭燃燒了9.43秒,小杯子裏的蠟燭燃燒了5.35秒。我們想大杯子的空氣多,所以蠟燭燃燒時間長。

生3:我們也猜想與杯子大小有關,先用一個杯子蓋住蠟燭,只燃燒了8.38秒,然後把蠟燭放子杯子裏點燃,上面再倒扣一個杯子,結果燃燒了9.94秒。我覺得兩個杯子的空氣比一個杯子裏的多,蠟燭燃燒時間長。

生4:我們組猜想蠟燭燃燒時間長短與火焰大小有關,把蠟燭火焰用剪刀剪成一個長的,一個短的,同時蓋上杯子,結果火焰大的蠟燭先滅。我認爲火焰大的蠟燭燃燒需要的空氣多,而杯子上面的空氣不夠用,它就先滅了。

師:從大家的實驗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蠟燭燃燒需要空氣嗎?

生:需要。

師:老師今天還帶來了一個小資料,請同學們瞭解一下。(將課本72頁的閱讀製作成課件播放。)

師:從這個小資料中,我們知道其實是空氣中的什麼能夠支援燃燒?

生:氧氣能支援燃燒。

(設計意圖: 本環節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爲了節省時間,讓學生從猜想、設計方案,到實驗一同進行,然後再進行彙報,知識點上使學生知道了燃燒需要空氣,更進了一步。)

三、拓展思維,合作小結

師:燃燒需要氧氣,除此外燃燒還需要哪些條件,留做課後思考,同學們可以查閱資料。

師:現在,同學們來說說這節課你都有哪些收穫吧。

生:……

師:同學們這節課不經意間做了很多偉大的事情,大膽的猜想,嚴密的計劃與組織,認真的實驗,還有仔細的觀察、用心的記錄等等,這些都是科學家從事的事情,我們都做到了,同學們真棒,請爲我們加油吧!

(設計意圖: 結尾不但讓學生對自己有所評價,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知到科學並不神密,願意親近科學。)

《蠟燭》教學設計8

【設計理念】

詞語,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在具體的故事情節中才具有豐富而恰當的含義,才折射出人物內在的品質和精神。詞語,只有迴歸文字之中,纔有生命的活力,纔是積極和充滿生活氣息的,纔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引領學生在課文描述的'情節和細節中,關注那些“含義豐富、含情脈脈”的詞句,使他們既獲得對文字的深入理解,又獲得對語言的準確感受。如此,學生的語文學習才具有語文的“滋味”。

【設計特色】在故事情節中理解詞句的含義,在具體細節中體會人物的品質,在導演劇本中習得語言的精妙。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聯繫課文具體內容進行解釋,並能結合表演深入體會“輕輕地”、“從容地”、“鎮定地”等詞語的內涵。

2、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有條理地複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3、對人物有自己的評價,並能從中感受到課文中人物在危險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機智與勇氣。

【教學過程】

一、學習字詞

1、教師板書課題,邊板書邊重點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蠟燭”的偏旁分別爲“蟲”、“火”。啓發學生用“燭”組詞:燭臺、燭芯、燭光、燭焰搖曳……

2、教師繼續板書:

伯瑙德夫人、雅克、傑奎琳。引導學生朗讀,提問:誰發現了這3個人的關係?以此瞭解:他們是親密的一家人,爲了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法國,都參加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插問:你知道法國曆史上還有一個世界聞名的夫人嗎?

(居里夫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3、教師出示課文中的詞語:

祕密、絕密、絕妙;危機、厄運;從容、鎮定。教師組織學生朗讀,並引導學生聯繫課文具體內容解釋“絕妙”、“危機”、“厄運”的意思。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提示:

聯繫上下文,想一想課文中詞語的意思,把課文讀懂。

5、組織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解釋:

⑴ 絕妙:

伯瑙德夫人把裝着絕密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插在一個燭臺上,擺在顯眼的桌子上,騙過了敵人。妙在情報藏得隱蔽,令敵人意想不到。教師點撥:你從“終於”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些什麼?

(這個絕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⑵ 危機:

德國軍官點燃了蠟燭,萬一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教師點撥:“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這裏“似乎”說明了什麼?

(實際上危機並沒有真正過去。)

⑶ 厄運:

那就是蠟燭會很快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暴露了,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許就要結束了。

教師點撥:

在危機和厄運面前,一般人會有什麼反應?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樣對待的?他們又是怎樣化險爲夷的?請同學們再讀課文。

二、複述故事

1、請學生自己練習複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機面前從容應對、化險爲夷的經過。然後組織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幫助學生複述得更加有條理:當的時候,他(她)(怎麼做的)。

2、教師根據學生的複述進行扼要的板書:

點燃──吹熄;端走──奪回;重新點燃──端上樓。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練習有條理地複述故事,要求用上恰當的、準確的詞語,如:輕輕地、從容地、鎮定地……教師對學生在複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對於出現的精彩之處及時給予肯定,以便讓學生講述得更加流暢、準確。

三、學做導演

1、假如將這個扣人心絃的故事編成劇本來演出的話,你認爲可以安排幾個場景?引導學生討論,並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重點設計三個場景:伯瑙德夫人與敵人周旋、雅克與敵人周旋、傑奎琳與敵人周旋。

2、假如請你來做導演,每一場戲該怎麼演?認真閱讀課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動作、表情、語言、心理活動,然後設計表演的要領。可以引導學生先閱讀第三自然段,圈畫出伯瑙德夫人的動作、語言、神態等。

3、組織學生交流伯瑙德夫人與敵人周旋的表演,重點關注“輕輕地”,討論:爲什麼要輕輕地吹滅蠟燭?以此體會伯瑙德夫人的機智和鎮定。可以讓學生表演一下,組織“導演們”進行評論。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後兩場戲,分別關注“從容”、“默默地”、“嬌聲”、“鎮定”。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提問:“此時此刻,它彷彿成了屋子裏最可怕的東西。”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這裏的“似乎”表明什麼?

4、在學生“導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並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特別是重點的詞句,進行更深入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危險、緊張以及人們的機智與勇氣。

四、人物評價

1、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合課文,具體談一談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師總結、點撥。

【練習設計】

1、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猛烈( ) 昏暗( ) 嚴肅( ) 顯眼( )

安全( ) 粗暴( ) 放心( ) 若無其事( )

2、我最欣賞劇本中______的語言,因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學完這篇課文,你想對文中的人說些什麼呢?請選擇一個人物,寫幾句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敵人走後,母子三人會說些什麼?請你也寫一段劇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朋友或爸爸媽媽聽。

【教學建議】

劇本是編劇和演出所參照的藍本,作爲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以其高度的集中性和典型的舞臺性,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創新的空間。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潛藏於衆多學生身上的巨大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利用劇本,把學生變爲“演員”,把課堂變成“舞臺”,創新語文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完本課後,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兒童劇劇本,自行編演劇本,增加對劇本的瞭解和閱讀興趣。

但是要注意的是,語文課不等同於實踐課,不能淡化對教材中語言文字的品味,因此在學、演劇本的過程中更應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那些精煉、含蓄、畫龍點睛的語句。

《蠟燭》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能聯繫課文具體內容進行解釋,並能結合表演深入體會“輕輕地”“從容地”“鎮定地”等詞語的內涵。

2.能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有條理地複述故事的主要情節。

3.對人物有自己的評價,並能從中感受到課文中人物在危險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機智與勇氣。教學過程

一、學習字詞

1.教師板書課題,邊板書邊重點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蠟燭”的偏旁分別爲“蟲”“火”。啓發學生用“燭”組詞:燭臺、燭芯、燭光、燭焰搖曳……

2.教師繼續板書:伯諾德夫人、雅克、傑奎琳。引導學生朗讀,提問:誰發現了這3個人的關係?以此瞭解:他們是親密的一家人,爲了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法國,都參加了祕密情報的傳遞工作。

3.教師出示課文中的詞語:祕密、絕密、絕妙;危機、厄運;從容、鎮定。教師組織學生朗讀,並引導學生聯繫課文具體內容解釋“絕妙”“危機”“厄運”的意思。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提示:聯繫上下文,想一想課文中詞語的意思,把課文讀懂。

5.組織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解釋:

(1)絕妙:伯諾德夫人把裝着絕密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插在一個燭臺上,擺在顯眼的桌子上,騙過了敵人。妙在情報藏得隱蔽,令敵人意想不到。教師點撥:你從“終於”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些什麼?(這個絕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機:德國軍官點燃了蠟燭,萬一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教師點撥:“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這裏“似乎”說明了什麼?(實際上危機並沒有真正過去)

(3)厄運:那就是蠟燭會很快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暴露了,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許就要結束了。

教師點撥:在危機和厄運面前,一般人會有什麼反應?而伯諾德夫人一家是怎樣對待的?他們又是怎樣化險爲夷的?請同學們再讀課文。

二、複述故事

1.請學生自己練習複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機面前從容應對、化險爲夷的經過。然後組織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幫助學生複述得更加有條理:當的時候,他(她)

(怎麼做的)。

2.教師根據學生的複述進行扼要的板書:點燃——吹熄;端走——奪回;重新點燃——端上樓。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練習有條理地複述故事,要求用上恰當的、準確的詞語,如:輕輕地、從容地、鎮定地……教師對學生在複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對於出現的精彩之處及時給予肯定,以便讓學生講述得更加流暢、準確。

三、學做導演

1.假如將這個扣人心絃的故事編成劇本來演出的話,你認爲可以安排幾個場景?引導學生討論,並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重點設計三個場景:伯瑙德夫人與敵人周旋、雅克與敵人周旋、傑奎琳與敵人周旋。

2.假如請你來做導演,每一場戲該怎麼演?認真閱讀課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動作、表情、語言、心理活動,然後設計表演的要領。可以引導學生先閱讀第三自然段,圈畫出伯瑙德夫人的動作、語言、神態等。

3.組織學生交流伯諾德夫人與敵人周旋的表演,重點關注“輕輕地”,討論:爲什麼要輕輕地吹滅蠟燭?以此體會伯諾德夫人的機智和鎮定。可以讓學生表演一下,組織“導演們”進行評論。然後組織學生交流後兩場戲,分別關注“從容”、“默默地”、“嬌聲”、“鎮定”。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提問:“此時此刻,它彷彿成了屋子裏最可怕的東西。”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這裏的“似乎”表明什麼?

4.在學生“導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並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特別是重點的詞句,進行更深入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危險、緊張以及人們的機智與勇氣。

四、人物評價

1.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結合課文,具體談一談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師總結、點撥。

《蠟燭》教學設計10

【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記敘的要素,品味語言,感悟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愛國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像能力。

【教學重點】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蠟燭的特殊意義。

【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查閱資料,瞭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戰地通訊,寫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將珍藏了45年的兩支結婚喜燭,點在了一位蘇聯紅軍戰士的墳頭。文章讚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國戰鬥的友誼,歌頌了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學習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婦人對蘇聯戰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教學設計】

一、匯入

介紹背景。

二、整體感知

複述課文情節,說說課文表現了什麼主題(注意記敘的六要素)。

三、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這篇文章非常感人,給我們留下難忘的印象。那麼,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四點:

⑴環境危險,炮火連天(教師引導學生找出對炮火的描寫,並體會其作用)。

對炮火的11次描寫爲人物設定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出了老婦人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⑵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找出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句子,反覆朗讀,體會其表達效果)。

對老婦人動作的反覆瞭解、三次“爬”、三次“跪”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和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⑶老婦人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注重細節描寫,體會感情是不分國界的)。

⑷點在墳上的蠟燭有特殊意義(找出對蠟燭的六次描寫,理解蠟燭的特殊意義)。

蠟燭的珍貴意義:老婦人珍藏了45年的結婚的喜燭一直捨不得用,現在,把它們拿出來點在烈士的墳頭,陪伴烈士的英靈。特殊的環境裏,燭光顯出了特殊的意義。

①紅軍烈士生命之光。

②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

③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凡是寫到這四點的,都着力描寫,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2、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老婦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老婦人的思想感情概括起來就是:“敬愛”和“哀痛”。

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獻出自己的愛戴和敬意。她爲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慨所激勵,變得無所畏懼,她不怕艱難,安葬烈士。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她爲紅軍烈士獻出了最心愛的寶物,把結婚的喜燭點在了烈士的墳頭,並徹夜守在墳前,陪伴烈士的英靈,表現出深沉而強烈的母愛。

老婦人渴望解放、和平,對蘇聯紅軍烈士滿懷敬意,奉獻愛意。表現出深沉、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四、品讀語言

朗讀令你感動的一些片段,體會句子的含義:

1、最後兩句話是什麼意思?

結尾兩句話謳歌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烈士最崇高最熱烈最誠摯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這種感情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2、課後練習二。

五、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文章中的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是透過動作來表現的,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四、五兩段,展開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有哪些心理,回答問題。

投影思考題:

老婦人爲什麼不說話,她心裏是怎樣想的?

老婦人爲什麼對他們深深一鞠躬?她心裏是怎麼想的?

學生齊讀或分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意蘊,啓發學生就文句提出一個個問題推想。只要學生的思路開啟了,理解就深刻了。

六、教師小結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昇華。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七、佈置作業

把你設想的老婦人的心理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並且用上研讀與練習中的字詞,300字左右即可。

《蠟燭》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 品讀人物的一系列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感悟他們在與敵人鬥爭時的沉着、勇敢和機敏。

2、 體驗當時緊張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學習點線結合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主線,透過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活動等點,點面結合,表達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機關頭和敵人作鬥爭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養成教育訓練點:培養學生抓主線讀書的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教學方法:主線引導,點線結合。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二課時

課前:聊天談話,蓄勢。

一、背景展開,情感積澱

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事件。

這節課,我們來品味這段發生在二戰隱蔽戰線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護蠟燭

1、僞裝情報

2、方法是否萬無一失,絕對安全?

危機降臨了……

三、抓住細節,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讀3——7自然段,整體感受。

2、交流:感受緊張氛圍。

3、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危機在一步步逼近:

怎麼辦?是生,還是死?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

A、屈服——被奴役,任人擺佈——不願意

B、反抗——殊死搏鬥,魚死網破——被消滅

C、周旋——虛與委蛇,不斷尋找轉機——?

伯諾德母子是怎樣做的呢?

4、、默讀課文3——7自然段,劃畫出描寫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有關詞句,想象他們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1) 默讀課文學習。

2) 交流:

A、母親化解危機;

B、危機再一次來臨;

C、情況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機。

5、小結並引申

四、懸念猶生,意味深長

1、“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蠟燭熄滅了,故事似乎結束又似乎未結束,危機真正過去了嗎?德軍會不會懷疑?還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2、好的小說在結尾是“留有懸念”的。這個懸念會吸引着你不斷思考、不斷揣摩,繼續閱讀,而且是創造性的閱讀……

五、作業:

故事戛然而止的時候,故事的敘述者便由作者變成了“你、我、他”,我們可以一起來創造性地續寫這精彩的故事。

續寫《半截蠟燭》。

《蠟燭》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讀準“搖曳”,“步履沉重”的讀音,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意。

2、能聯繫上下文讀懂“主意”、“奇蹟”的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表現人物心情的幾種方法。

4、理解課題中“聖誕蠟燭”的含義,感受科林對父親的愛,感受“愛”能創造“幸福”。

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揭示課題

1、分步出示課題,齊讀

2、反饋預習

(開啟書)預習過課文了,誰能用上“蠟燭”這個詞來說說你讀了課文後瞭解了什麼。

(1)習俗

◆正音:儘量,燭光搖曳

◆引讀

(2)事件內容

◆用一句話說說科林在聖誕節前夜做的事

◆補充說清做這件事的原因

3、小結

預習時,對課題中的關鍵詞多加以關注,就能幫助我們迅速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深入學習課文,體會情感的表達方式

1、指導藉助課後練習,初步瞭解人物情感變化的線索

2、明確學習任務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相信大家在預習時都感受到了。(指板書)但是這三個表示心情的詞語,在文中一個都沒有出現過,作者是怎麼把它們表現出來的呢,這節課我們就要來深入學習。

3、學習1——3節,瞭解作者透過人物表現,景物和反覆強調來襯托人物心情的表現方法

(1)自讀1——3節,圈出能讓你感受到科林焦慮的詞句

(2)交流

A 人物的表現

◆慢慢地,步履沉重

◇理解“步履沉重”,複習“履”的音節

◇指名讀句

◆望了望,注視

◇學生交流

◇引讀體會

科林望了望——(“望了望”泛紅),然後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注視”泛紅)。他始終看着——,(師點泛紅的這兩個詞語),你覺得這時候他在想什麼?

◆小結

看來我們都已經學會透過主人公的舉動,感受人物內心的焦慮之情。除了人物舉動之外,作者還用了什麼方法來表現科林的焦慮呢?

B 景物

◆師範讀第2節

◆重點指導“鉛灰色”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在書上做批註——環境襯托

C 反覆強調

◆引導發現句中反覆出現的詞語——七天

◆交流感受

“七天”這個詞反覆出現,讓你感受到什麼?(等待的時間長,牽掛深)

◆引讀、小結

◆指導做批註——反覆強調

(3)指導朗讀1——3節,深化感悟

(4)體會“不像聖誕節”的含義

◆此刻,科林感覺——(生說:今晚不像聖誕前夜。)

◆聖誕夜原本應該是——(生說:熱鬧,閤家團圓)

◆是啊,漂泊在海上的父親音訊全無,科林覺得——(生說)

4、學習7——15節,從對話中進一步感受人物的焦慮

(1)自讀7——15節,簡要複述科林與達菲先生的對話內容

(2)體會對話形式對錶現人物心情的作用

◆師生對讀,體會連續對話的形式對錶現人物心情的作用

◆小結:寫對話用哪種形式與人物當時的心情密切相關。這裏,科林的心情焦慮而急切,所以用這種沒有提示語,連續對話的形式最爲適切。

(3)體會科林提問的集中與明確

◆瞭解科林問話的核心內容

◆指導學生髮現對話內容中反覆出現的詞,進一步體會強調手法對錶現人物心情的作用

◆聯繫科林回家路上的舉動,深入體會科林當時還在想些什麼。

◆小結

5、學習17——22節,透過動作描寫感受人物內心的焦慮

(1)出示描寫科林蒐集煤油的三句話

(2)自讀,提取三句話中的有效資訊

◆要點1

◇板書:三小時,四大桶

半杯

◇爲什麼不多要一點?

◇煤油是生活必需品,可是家家戶戶都少得可憐。即便如此,科林還是蒐集到了——(指板書:四大桶)這讓達菲先生稱之爲——(生說:奇蹟)。

◆要點2

◇你覺得科林爲什麼能蒐集到這麼多煤油?

板書:問遍

◇聯繫習俗初步感受愛爾蘭人的善良

可見,17節有關習俗的這段插敘是必須要寫的,這是因爲這樣的習俗,使科林能蒐集到足夠的煤油成爲可能。從中我們也感受到愛爾蘭人——(生說:善良、樂於助人)

(3)引導體會簡要敘述對錶現人物心情的作用

◆蒐集煤油的過程一定有很多內容可以寫,你覺得可以寫點什麼?

◆對照之前科林與達菲先生的對話,引導學生感受敘述的方式與人物心情之間的聯繫。

◆小結

6、學習22——25節,體會標點符號對錶現人物心情的作用

(1)引讀積累描寫燈柱的句子

(2)想象說話

科林回到家,對媽媽說——我們已經知道這巨大的蠟燭就是——,我們看見這道巨大的光束——此刻,我們彷彿聽見科林正對自己說——

(3)引讀,小結

標點符號雖小,卻也能讓我們感受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我們在讀文的時候可千萬不要忽略了它們。

三、對比開頭,複習景物及人物動作對人物心情的襯托作用

1、小組學習26,27節,對比開頭感受人物的驚喜之情

2、體會“聖誕節真的來了。”這句的含義

四、總結全文,深化感悟

1、總結方法

2、這是個感人的故事,學生交流感動的原因

3、再讀課題

附板書

13 科林的聖誕蠟燭習俗

(燈塔)

驚喜

點亮

自豪

蒐集三小時四大桶

半杯、問遍

焦慮詢問(印證)

《蠟燭》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從蠟燭熔化和燃燒的現象中,發現兩種變化的主要特點;

2、會用實驗的方法收集物質變化的證據,並用恰當的語言表達;

3、、物質的變化有兩類:

(1)僅僅是形態的變化,沒有新的物質產生,

(2)會產生新的物質。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從蠟燭一些變化現象中發現兩種變化的主要特點;

難點:尋找證據判斷物質變化,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

教學準備:

蠟燭(小塊),酒精燈,燒杯,三腳架,溼抹布,玻璃片,鹼,白醋,蛋殼,石灰水,火材,吸管,培養皿。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受蠟燭的變化

師:(出示一盒子)在老師手中有一盒子,猜猜裏面是什麼?

嫩似藕,白似蔥,櫻桃小口一點紅。陪伴郎君過一夜,淚水汪汪到天明。(幻燈出示)

師:(答案:蠟燭)它師我們比較熟悉的物件。你研究過它嗎?其實它裏面包含了許多科學道理。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蠟燭的變化。(板書課題:蠟燭的變化)

師:如果要使這支蠟燭發生變化你有什麼辦法?

生:(點燃、折斷、刀切,加熱)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演示折斷,刀切。它們發生了什麼變化?

生:(變小了變碎了)

師:有沒有產生新的物質呢

二、研究蠟燭加熱的變化

師:如果給這塊蠟燭加熱,你猜它會有什麼變化呢?(熔化)冷卻後又會有什麼變化呢?

教師演示實驗並講解實驗過程:

1)、放上三腳架,石棉網和小燒杯(蠟快)

2)、點燃酒精燈;(火材梗放在實驗盤中的培養皿裏)

3)、調節火焰,用外焰加熱(可將火材盒墊在酒精燈下面)

4)、實驗結束先移開酒精燈,並將其熄滅

師:剛纔你看到蠟塊是怎樣變化的?(板書:蠟燭蠟液)

師:蠟燭加熱後會變成液體,冷卻後會變成固體的蠟,這是蠟燭的形態發生了變化。

三、研究蠟燭點燃後產生的物質

師:點燃蠟燭會有什麼變化?

生:發光、發熱、會化

師:下面請同學們點燃蠟燭,觀察有什麼變化?

(學生點燃蠟燭,觀察其變化)

學生彙報。

師:如果在蠟燭的上方罩一隻燒杯,你覺得會有什麼變化呢?(出示幻燈)

學生實驗,教師指導。

生彙報:燒杯壁上出現白色的東西,蠟燭熄滅了。

師:其他組有沒有觀察到這樣的現象?這白色的東西是什麼呢?(小水珠)(板書小水珠)

師:蠟燭爲什麼會熄滅?有沒有產生其它物質呢?(可能二氧化碳)

如果是二氧化碳,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檢驗呢?

生:清石灰水它能使二氧化碳變混濁。

師:非常好。的確可用清石灰水來檢驗。老師爲每小組準備了一小杯清石灰水,一根鐵絲圈。將蠟燭套在鐵絲上(教師演示)。點燃後,放入燒杯中,用玻璃片將燒杯口蓋住。當蠟燭熄滅後,將玻璃片移一小縫,拿出蠟燭。再將清石灰水從小縫中倒入燒杯中(倒一半)。蓋好玻璃片,將燒杯輕輕搖晃。觀察其現象。(發鐵絲圈)

(學生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彙報)

生:清石灰水變白了。可以證明蠟燭燃燒產生了二氧化碳。(板書:二氧化碳)

師:下面請同學們看好老師這:(教師演示:將鐵片放在蠟燭的火焰上燒,出現黑色的物質)。這裏面黑色的物質是什麼呢?是不是鐵片燒焦了。(用手擦一下,黑色東西在手上,鐵片無變化),這是不是蠟燭燃燒產生的呢?(是)(板書:黑灰)

師:透過剛纔的幾個實驗,我們發現。點燃蠟燭後產生了水、二氧化碳、黑煙。這些都是燃燒後產生的新的物質。同學們可以變回蠟燭嗎?因爲它們是新的物質。(板書:變不回)

四、比較蠟燭加熱和點燃出現的不同現象

師:剛纔我們研究了蠟燭加熱和燃燒產生的變化,加熱是蠟燭怎樣變化,(學生可根據板書回答)她們之間可以互相轉換,說明它們之間只是什麼發生變化了?(板書:形態)

師:點燃蠟燭呢?它們之間還能互相轉化嗎?(不能)而且產生了小水珠、二氧化碳、黑灰,這些都是新產生的物質。(板書:新物質)

師:現在我們發現蠟燭的加熱和燃燒是兩種不同的變化,一種是形態變化,沒有產生新物質,另一種是產生了新物質。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物質的變化是否也是這樣呢?下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教師出示幻燈)

五、加深物質變化的分類

師:選擇下面的活動做一做,說說它屬於哪一類?爲什麼?每組桌上都有半杯清石灰水,討論一下,你們小組還準備研究什麼?討論好了上來領材料。

(教師分發材料,材料分兩處前、後)

學生實驗,教師指導,督促學生做好記錄。(記錄本組完成的實驗)。

師:透過剛纔同學門的彙報,我們發現這些物質也有這樣的變化。在我們生產生活中正有很多很多這樣的變化。如果給這些物質的變化分類,你們覺得可以怎樣分類?(兩類)

(幻燈出示,物質的分類)(學生齊讀)

師:(幻燈出示)下面這些現象屬於哪一類變化?你的根據是什麼?

學生根據大屏幕回答。

六、總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蠟燭》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蠟燭》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體會本文真摯感人的語言。

2、瞭解通訊這一新聞文體的特點。

3、透過行爲領悟人性善良的本質,讓學生體會嚮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重點難點

1、複述故事,把握課文內容。

2、分析課文語言,感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感情。

教學教法

誦讀法結合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定情境,匯入新課

蠟燭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時間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們過生日,家裏辦喜事時要用蠟燭-----這裏蠟燭起着烘托喜慶氣氛、祝福的作用;當發生意外事故,家人親朋好友不幸逝世時,人們點蠟燭是用來寄託懷念、哀思。此外,我們由“蠟燭”還可以聯想到人們常常借蠟燭歌頌教師的奉獻精神(“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借燭烘托出久別重逢的情意與溫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借蠟燭寫離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那麼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與蠟燭相關的課文,這就是俄國作家西蒙諾夫的一篇新聞通訊《蠟燭》。

二、自主學習,檢查預習

聽寫詞語並注音:地窖拂曉聳立燈芯匍匐瓦礫

舀出灼燒腋窩肅穆鞠躬

三、結合學生預習,老師介紹

1、簡要介紹寫作背景。

二戰末期,1944年9月中,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透過蘇、南、保三國軍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集羣,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羣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羣從巴爾幹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併爲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後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2分鐘)

2、介紹通訊有關知識。

[提問]前面學過《新聞兩則》,那是兩篇消息,今天我們學的《蠟燭》是一篇通訊,和前文相比,通訊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消息一般概括性報道事實,通訊則是對事實進行完整詳細的報道;消息與通訊在表達方式上一般以敘述爲主,描寫議論成分少;消息語言簡潔平實質樸,通訊講究文采,語言形象,鮮明生動。)(5分鐘)

四、自讀課文,理解內容

1、[提問]複述課文故事

用戰地上的一件小事,表現出人性善良的力量,表現蘇南兩國人民深厚情誼。老婦人的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弱埋葬戰士,爲戰士守靈,可概括爲“敬愛”與“哀痛”。

2、透過課文語句分析。

[提問]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

(文章不斷對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等內容進行了反覆交代與描寫。)

3、[提問]整理出文章中共幾次寫到炮火、老婦人的黑色圍巾、老婦人的動作、燒焦的樹木、閃爍的蠟燭。

【炮火11次、蠟燭6次、黑巾4次、老婦人動作6次(三爬三跪)】

4、[提問]從這些重複的描寫中,可以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麼?

(1)對炮火的很多次描寫,爲人物活動設定了一個典型環境,寫出了德軍的殘忍瘋狂,突現了老婦人的不顧生死、臨危不懼。

(2)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氛圍中,反覆描寫蠟燭有着特殊的意義。燭光,象徵着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着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見證。

(3)“黑色的大圍巾”表示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寫出了老婦人與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之間跨越國界的深沉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4)三次“爬”寫出了老婦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寫出了行動不便老婦人對犧牲戰士的沉痛哀悼。

5、[提問]感人在什麼地方?

(題材感人——戰爭中的人民;細節描寫真切——炮火連天,年老體弱的婦人吃力掩埋戰士、擺正遺體,親吻額頭,像親人一樣、點起珍藏45年的蠟燭,全文突出蠟燭,任讀者沉浸在燭光所營造的意境中。)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西蒙諾夫感人至深的《蠟燭》一文。從中我們瞭解了通訊這種

教學時間:一課時新問題材的特點(請學生複述);戰爭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極端狀態,戰爭也是對人類生命的挑戰,當人的生命在戰爭中呈現的時候,往往就能看到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可以發現善良是人性中共通的一點。今天,透過學習,我們體會了課文中細節描寫裏所傳達出的真摯感情,這不是一般的人類感情,是在極端環境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性深處的善良,敬愛與哀痛。老婦人的愛,是一種建立在正義基礎上的母親般的愛。戰士犧牲的精神讓她無所畏懼,是人類美好情感的體現。

六、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第二題。

《蠟燭》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透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閱讀感悟,感受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2、透過合作的形式,續編故事,培養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讀課題:《半截蠟燭》。預習了課文,知道它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國軍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護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的事。)

2、伯諾德夫人一家人爲了保護這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他們都想了哪些辦法在跟敵人周旋?請同學們用心地讀讀課文,畫一畫,說一說,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師相機板書:一吹二端、外靜內急

(2)“外靜內急”

“外靜內急”,這不僅是伯諾德夫人一家人跟三個德國軍官的鬥爭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整個法國人民的一種特有的鬥爭方式。

“外靜內急”,着急什麼?

(“萬一蠟燭燃燒到金屬管處就會自動熄滅,祕密就會暴露,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同時也意味着他們一家三口生命的結束。”)

[導:“祕密就會暴露”,這是一份絕密的情報,可能會影響到整個法國的戰局;“情報站就會遭到破壞”,這是一個情報的中轉站,一旦破壞,來送情報的、來取情報的,會犧牲多少法國人啊!要知道,德國鬼子比當年的日本鬼子還要兇殘百倍,他們殺人如麻。總之“萬一”之下,後果不堪設想。同學們,情況——萬分危急。]

3、在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伯諾德夫人一家人卻一次又一次地與三個德國軍官周旋,最後終於保住了那裝有絕密情報的半截蠟燭。這三個人你最佩服誰?爲什麼?請再次用心地讀讀課文,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誰?還有哪些同學佩服(伯諾德夫人、傑奎琳、傑克)?你們覺得這家人怎麼樣?

2、板書: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

3、師要追問、生疑。引導孩子再讀。

4、小結:聽了同學講的,老師也想講一講我的想法,伯諾德夫人一家人那種愛國的精神,那種在鬥爭中所表現出來的機智、勇敢、鎮靜確實令人敬佩,同學都講得十分精彩。不過徐老師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諾德夫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鬥爭中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個意識到蠟燭燃燒後產生的災難性後果;是她,在兩個孩子嚇得臉色蒼白的情況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換燈“吹”蠟燭的辦法;也正是她,穩定了兩個孩子的情緒,使傑克和傑奎琳能在要緊關頭想出兩個“端”的辦法。

二、續編故事:

1、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下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

2、出現兩一種情況,被中尉發現;沒有。辯論。

3、如果被發現會出現什麼情景?如果沒有被發現又會出現什麼情景?

4、交流、補充、點撥。

5、總結:本文僅僅是法國人民抗擊德國強盜的一個縮影,其實當時的整個法國天天都在發生着像伯諾德夫人一家人所進行的鬥爭,最終將德國強盜趕出了法國的土地。

三、作業:

1、將續編的故事寫下來。

2、質疑: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比一比誰問的問題最有價值。

附:

1、介紹二次大戰:

1939-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至今爲止規模最大(全球60%的國家參戰)、傷亡最重(5000萬死亡)、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2、介紹《馬賽曲》

“前進,前進,祖國的兒郎,那光榮的時刻已來臨。專制暴政在壓迫着我們,我們祖國鮮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兇狠的敵兵到處在殘殺人民!他們從你的懷抱裏殺死你的妻子和兒女。公民們,武裝起來!公民們,投入戰鬥!前進,前進,萬衆一心,把敵人消滅淨!”

《半截蠟燭》教後反思

丹陽市實驗小學

徐留軍

我認爲,任何語文教學的改革都必須遵循母語教學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把握母語教育的核心目標(培育孩子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課程標準》的頒佈和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喚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對這兩點的強烈關注和準確把握。因此不管東南西北風,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兩點不放鬆。

一、深入解讀:憑藉文字,悟出自己獨特的體驗。

因爲是語文,因爲是母語,孩子對文字的理解並非零起點。像《半截蠟燭》,孩子讀過一兩遍後普

遍能瞭解文意,感受到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和鎮靜,甚至他們的愛國精神。因此教師就應該基於這樣的起點來實施課堂教學。我在“瞭解大意“和”明確與敵人周旋的辦法“這兩塊的處理上,只是想引導孩子準確簡潔地表述內容,反饋孩子對文字的整體把握情況。教師引導孩子關注“外緊內急”,旨在爲孩子個性化體驗人物渲染萬分危急的鬥爭背景。基於此,學生對人物的體驗確實超出其對人物的原有認識,或更豐滿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對整個二戰期間的法國人民的鬥爭也有了總體的瞭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當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體驗的方法,比如聯繫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將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讀寫結合:依託文字,創作《半截蠟燭》續篇。

語文,語文,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字,加強指導。其實寫的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也是孩子對文字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當然從孩子的寫作中教師也能發現其對文字理解的程度,指導今後的課程教學。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爲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遺憾的是,時間的分配上還是顯得倉促。

標籤:教學 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