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彙編七篇

爲確保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範文彙編七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北風和小魚》教學設計談

《北風和小魚》是國標蘇教版第一冊裏面的一篇寓言故事,講得是北風吹來,大自然發生了奇妙的變化:青草枯黃,梧桐落葉,鳥兒躲藏,河水結冰,勇敢的小魚在這個寒冷的季節了,躲在水底捉迷藏,快樂地生活着。

第一課時

 一、 匯入新課

1、 出示風字,認讀。

2、 啓發學生回憶不同季節風的特點。(可讓學生聯繫實際談談一年四季的風吹過時的不同感受)

3、 小結過渡:大自然可真奇妙,春風使我們感到溫暖,秋風讓我們感到涼爽,夏天的風猶如一股股熱浪,冬天,呼呼的北風使我們感覺寒冷。現在,天氣越來越冷了,北風呼呼吹來,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裏,大自然還有哪些變化呢,會發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北風和小魚》。

二、 初讀課文,學習字詞(略)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要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能正確流利地進行朗讀,並學習課文中的生詞詞)

 三、 學習第一自然段

1、 看圖說話:北風一吹,大自然發生了那些奇妙的變化?

2、 讀第一自然段。

3、 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是在其他的季節,這該是一幅怎樣的畫?

4、 小結:大自然真是千變萬化,每個季節的景色都各不相同,使我們的生活也變得五彩斑斕了。在這樣變化無窮的大自然生活,我們是多麼地快樂呀!

第二課時

 一、 匯入新課

呼呼的北風,不僅給大自然帶來了奇妙的變化,而且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裏,還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呢!

 二、 學習25自然段

1、 看圖說話:你從圖上看出誰與誰發生故事了?它們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呢?

2、 學習25自然段

(1) 自由朗讀課文

(2) 指名說說故事

(3) 小組合作準備表演故事

(4) 故事表演

(這個環節主要是透過讀、說、演、評,使學生熟知北風和小魚之間發生的故事,在這個環節中,不要讓學生對北風和小魚進行評價。)

3、 談話明理,深入理解

(1) 小魚喜歡這呼呼的北風帶來的寒冷的冬天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2) 你喜歡嗎?爲什麼?(在讓學生自由作答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最後一幅插圖)

(3) 小結:冬天雖然寒冷,但我們和勇敢的小魚一樣,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裏找到了快樂,享受了北風帶給我們的無限樂趣。

設計說明:筆者曾多次聆聽多位教師執教《北風和小魚》這一課,發現所有執教教師在教學時,都把北風和小魚對立了起來,使學生痛恨北風,甚至痛罵北風,讓它滾蛋,而僅僅喜歡勇敢的小魚。筆者認爲,這樣處理教材是不妥當的。北風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人的意志無法抗拒的,那麼詛咒它是沒有用的,就如同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逆境僅僅詛咒也是沒有用的,而是應該勇敢的面對它,適應它,享受它,如同小魚那樣快樂地生活成長。

我們知道,語文是關注人的教育,而這種關注,不僅僅在於你今天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更應該關注學生透過學習,他是否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是否能夠增強面對逆境的勇氣,從而不管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他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樂,樹立積極的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設計理念:

“可能性的大小”這一節教學內容 是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充分創設情境,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活動,構建以活動式爲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習與活動完美的結合起來,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可能性的大小。

教學目標:

1、透過實驗操作活動,會用“不可能----可能性是0”、“一定----可能性是1” “可能---用分數”、等詞語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2、透過“摸球---猜測——討論——交流”,經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過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態度。

教學重點:

認識客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學難點:

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教具準備:

紙盒、白、紅色球等。

教學過程:

一、師生交流、談話匯入。

1、師生交流。

2、活動引入。

(1)、出示課本5個盒子

師:“摸第一個盒子的是什麼球?”“爲什麼呢?”

“我能摸出白球嗎?爲什麼?”

(2)、出示第三個盒子和第四個盒子。

師:“想一想,這一次老師能摸到什麼球?”“爲什麼這一次老師既可能摸到紅球又可能抽到紅球呢?”“也就是這一次出現了幾種可能?”

(3)引入:剛纔的活動,我看出我們班同學非常聰明,同學們願意做遊戲嗎?下面我們就來進行一個摸球遊戲。

二、合作探索。

1、活動一:分組進行摸球遊戲。

(1)以小組爲單位,每個小組一個紙盒

(2)學生猜測:幾個人輪流摸球,請想一想,摸到可能是什麼球?摸到白球的次數大?還是摸到紅球的次數大?(把你猜測的結果記下來)

(3)實踐驗證:想不想自己動手實踐來驗證猜測?出示操作步驟並要求:安靜、迅速,有步驟的進行。

①、幾人輪流摸球,摸出一個球記錄一次是什麼顏色,然後把球放回盒內再摸。

2、交流,第一盒子紅球用0表示,第二盒子白球用1 表示。 ○

第三個盒子,第四個盒子,和第五個盒子呢?

可以用分數表示嗎?(第三個盒子紅球和白球可能性用1/2表示,

第四個盒子紅球和白球可能性用7/8和1/8表示

第五個盒子紅球和白球可能性用1/8和7/8表示)

(5)師生小結:說明摸中白球的可能性,摸中黃球的可能性如何用分數表示,

師:這個遊戲告訴大家,雖然摸到球不確定的,但是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活動二:再次摸球

師:“盒子裏有14個球,分別是8個白球,4個黃球和2個紅球。”

老師隨意摸一個球你們想一想會有什麼結果。列舉出來。

小結:可見,可能性不僅有大有小,還有不確定性。

三、應用拓展練習

1、完成書本P88“練一練”的習題。

2、討論:

現在老師有一個問題,你們能不能幫老師想一想:學校要選一名參加乒乓球比賽,小明和小強乒乓球決賽前,雙方交戰記錄,小明勝4場,負3場,小強3勝4負,練習成績小明10勝5負,小強14勝6負,應推薦隨比較合適。

四、全課小結

1、透過今天的遊戲,你有什麼收穫呢?

2、小結:在今天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學到了很多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多事情也具有可能性,請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觀察,就能發現生活中藏有很多的數學問題等着大家去發現,去解決。

附 板書設計:

可能性的大小

不可能----可能性是0

一 定----可能性是1

可 能----用分數表示

教後反思:

本節是我到雙電小學送教時所授的一節公開課。在教學設計時,我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的特殊性,靈活地組織幾次數學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較充足的活動空間、探索空間和創造空間,使學生在操作、比較、實踐、合作中認識“可能性”, 可以說以活動貫穿全課。如課一開始,我利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撲克牌設計了一個“猜撲克牌”的活動,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學生興趣盎然,不知不覺中進入新知的學習。緊接着又是一個活動即新課“摸球遊戲”。教學時,考慮到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我提前準備了10個鞋盒,每盒放10個乒乓球,9白一黃,透過小組合作進行摸球遊戲,並先出示遊戲規則,學生的思路清晰,不至於茫無頭緒。遊戲結束後彙報交流各組情況,“想一想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又把學生引入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說,自己總結。並透過幸運大轉盤活動繼續使學生進行探究,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都全身心的投入到遊戲中去。縱觀全課,我首先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每一位學生。力爭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評價多是關注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特別是他們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良

好品質與習慣。如積極的學習態度,敢於提出問題,善於傾聽別人的意見,願意和同伴合作並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認識自我,學會欣賞他人,使評價成爲他們主動發展的動力。其次,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開展學習,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一系列活動,然後自己去交流、討論,老師只充當一個旁聽者、參與者,真正的爲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學習的空間,從而達到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是快樂的,思索是快樂的。

整節課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鬆、愉悅,學生也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資訊,提高了各種能力。由此,我也深深體會到,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瞭解學生,信任學生,才能準確把握教學定位,進行教學設計。所以說,教師要充分的瞭解學生,以學定教,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主動發展,進而教學相長。我覺得當前的數學課堂應該朝着“玩中學數學”的目標不斷前進,我們要不斷努力,爲學生創造更多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親歷數學,感悟數學,獲取知識和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角度

句段讀寫──從語言角度進行積累、提煉、仿寫,深得語言精髓。

主要教學步驟

1、誦讀,理解形象:

用給浪、雨填充修飾語的方式,把握詩人筆下浪、雨的個性及喻義。

2、摘讀,積累語言:

⑴ 摘錄喜愛的一組美詞佳句精段,以誦讀方式推薦給全班,並簡述推薦理由。

⑵ 分類集納語言美點:

詞分成語、疊詞、雙聲疊韻詞、極富表現力的詞、擬人化的動詞、其他美詞;

句分修辭美句、極富感情的句、聯想豐富的句、透射哲理的句、特別喜愛的句;

段分排比結構成的段、浯意對舉與反襯成的段、具有迴環復沓之美的段、結構特別的段。

3、熟讀,仿寫句段:

自由選擇有特色句段,或揣摩特點,或提煉句式,訓練仿寫。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並背誦古詩。

2、感受祖國山河壯麗,體會作者樂觀豪邁情懷。

教學難點:體會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收集有關長江、李白的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一、讀詩匯入,瞭解長江。

1、課件出示一組有關長江詩詞,學生讀。

2、你對長江瞭解有多少?(彙報有關長江資料)

二、朗讀古詩,初悟詩意。

1、(課件出示古詩)請同學們自由出聲讀。

2、師範讀。

3、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全班讀。

三、品讀理解,感悟詩情。

1、理解詩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歡的方法自學古詩。

2、彙報詩題。

(1)“望”是什麼意思?

(2)“天門山”指什麼?

(3)看作者把詩題的意思補充完整。

3、彙報第一句。

(1)指名解釋第一句(一、二名學生彙報)。

(2)啓發提示。

理解古詩中的“斷”、“開”和“回”。

(3)第一句詩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彙報第二句。

(1)指名釋意古詩(一、二名學生彙報)。

(2)看最後一句古詩,你認爲李白現在在哪兒?現在能更完整地說出詩題的意思嗎?

(3)這“一片孤帆”從哪裏來?作者正往哪行駛呢?

(4)點撥難點。

A:“出”字是一個表示什麼的詞?;

B:用動詞寫天門山你有什麼疑問嗎?;

C:此句詩改成“兩岸青山相對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絕妙之處?;

E:學生討論彙報,並提出彙報交流要求。

聽別人的發言,請你認真思考,看對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幫助。

5、解釋整首詩的意思。

6、透過整首詩看出李白在讚美什麼?表達了一種什麼情感嗎?

四、拓展知識,豐富積累。

1、彙報交流有關李白資料。

2、能背出李白寫的其它古詩嗎?

五、結語昇華,提出希望。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裏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詩歌只是這寶庫裏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待我們去欣賞、去誦讀。

課後同學們多積累古詩,這節課就上到這裏。(宣佈下課)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天淨沙·秋思》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古代詩歌五首》。這首詩歌具有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生動、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的特點。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於引導、啓發學生,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

【設計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髮展。

2、注意營造音樂的氛圍,採取角色誦讀,透過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體驗優美、充滿韻味的語感。

3、以學生爲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1、瞭解小令的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4、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片、錄音帶和 VCD 碟片。

2、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音樂(低聲地)“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爲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學生凝神靜聽,樂曲像小溪般流入學生的心田。)

在音樂的節奏中,教師絮語般地匯入: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天淨沙·秋思》這篇作品。因爲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他的主觀意識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以樂曲《橄欖樹》爲引子,激發學生興趣,匯入學習主題。

二、感知內容

配樂朗讀:播放陳星演唱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呀夾着雪花,把我的淚吹下……”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讀同時進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想,學生也許會聯想起遠在異地的親人和流浪天涯的羈旅之人沒有什麼兩樣,從而產生共鳴。

教師用語言描述這幅畫面: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昏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讓學生閉目想像,感悟其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要求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之情(學生踊躍發言、課堂活而不亂),並要求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資訊和自己的創意作簡筆畫,加深思考。(學生的簡筆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工筆,有的寫意。)

配樂朗讀,調動情緒;描繪情景,引導想像;交流發言,表達情感;作簡筆畫,加深印象。

三、研讀與賞析

請一位學生模擬費翔的聲音小聲地唱《故鄉的雲》。“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小聲哼唱,充滿感情。)

播放凱麗金的鋼琴曲《回家》,烘托氣氛。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請一位女同學將自己蒐集的有關小令的知識向同學們介紹,並舉例說明。(女學生們爭先恐後)同時,其他同學糾正或補充。

請一位男同學介紹《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學補充說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學生深入意境,進入角色。)

學生配樂(《望鄉》:“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裊裊炊煙飄來了思鄉愁……”)朗讀。啓發學生討論: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獨而思鄉。)

營造氛圍,烘托情感,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輕音樂《江南好》和《採花》,讓學生放鬆一下,然後進行擴展性學習。

1、介紹20世紀初以龐德爲先導的英美意象派詩人學習中國古典詩詞,尤其是唐詩宋詞元曲的情況。(學生靜靜地聽。)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對英美意象派的影響。

3、比較意象與意境的異同。(學生紛紛發言,教師正面激勵。)

4、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5、提問:遊子爲什麼思鄉思親呢,哪一首詩可以作證?(分組討論《遊子吟》。組織學生朗讀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擴展學習,開發教學資源。

五、課後延伸

1、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並低聲播放《窗外》曲子。

2、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3、組織學生齊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結束新課。

蒐集詩歌,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改寫詩歌爲散文,進行創新作文練習。

【課後反思】

這堂課我注重營造了一個音樂的氛圍,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了正面的激勵,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得到了增強。這一節課還滲透了音樂和美術教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阮恆無私奉獻的品格。

2、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11個生字,掌握“孤兒院、休克、輸血、顫抖、迫在眉睫、草墊、擦拭、嗚咽、抽泣、竭力、輕柔”等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表情的語句,瞭解他當時的複雜心情;繼續練習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其中,前者還是教學難點。

三、課時:2課時

四、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

第一課時

基本教法:

指導學生用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和合作交流方法讀懂重點語句,進而讀懂課文;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名言匯入,揭示課題

1、導語:我們中國有句古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意思是說,有朋友自遠方來,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寫的就是朋友間的故事。

2、揭示課題:20、她是我的朋友

二、檢查預習效果,教學生字

1、檢查朗讀

課前老師要求大家讀讀課文,現在就請兩個組的同學用開火車的形式讀。一個同學讀一個自然段,其他同學認真聽,字音都讀準了嗎?(注意正音)

2、教學生字

這一課共有11個生字,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把它記住(重點指導讀準“輸”、“試”的讀音)。

3、再讀課文

三、引導學生交流初步的閱讀感受,並質疑問難。

1、請同學們再看看課文,想一想,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麼?

(要點:知道小女孩傷勢嚴重,要馬上輸血。知道了小男孩爲小女孩輸血。)

2、小女孩傷勢嚴重,輸血迫在眉睫,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3、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想想還有什麼疑問,把你最想知道的問題提出來。

(主要問題:小男孩在獻血時,心裏怎麼想?)

(板:內心活動)

四、探究小男孩獻血時的內心活動

1、要想知道小男孩獻血時心裏是怎樣想的,就要從小男孩獻血過程中神態、動作入手。(板:神態、動作) 預習時,同學們已經把有關描寫小男孩動作、神態的句子畫了出來,現在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找的是不是一樣。

2、我們要從小男孩的神態、動作去想象他的內心,思考·練習2的句子可以幫我們的忙。

出示課件1

一陣沉默之後,一隻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來,然後又舉起來。(阮恆舉手時爲什麼“顫抖”?爲什麼把手“放下去”又“舉起來”?)

先指名讀重點句,再問課文提了什麼問題。

2、請同學們再把這個句子讀一讀,一邊讀一邊模仿阮恆的動作,想象阮恆的內心,他舉手時爲什麼“顫抖”?爲什麼把手“放下去”又“舉起來”?

(讓學生在讀句和動作的模仿中體會到:阮恆心裏很害怕,舉手時纔會發抖,纔會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沒有馬上獻血,小女孩就會死去,所以又把手舉起來。聯繫《爬天都峯》理解猶豫的心情。

(板書:舉放舉猶豫)

3、指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阮恆的心情。

(1)指名讀。

(2)老師範讀。

老師也來讀一讀這個句子,大家比一比,想一想,老師爲什麼要這樣讀。你們自己再把句子讀一讀,體會小男孩害怕、猶豫的心情。

(3)再指名讀。

(4)從同學的朗讀中,老師彷彿看到了小男孩輸血前的害怕、猶豫,卻又不乏勇敢,全班一起把這個句子有感情地朗讀一遍。

(三)重點句2、3、4

1、終於有個孩子願意爲小女孩輸血了,他就是阮恆,輸血前,他害怕過、猶豫過,但是仍然數他最勇敢,只有他願意爲小女孩獻血。在輸血過程中,他又是怎麼想的?請同學們分小組學習,一組討論一個重點句,先提問題,再想答案。等會兒,每組一個同學在班上彙報。

2、小組討論。

3、重點句2

(1) 課件2

過了一會兒,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顫抖並迅速用一隻手捂住臉。“疼嗎?阮恆?”醫生問道。阮恆搖搖頭。

(2)哪個小組彙報一下,剛纔你們提了什麼問題?找到什麼答案?

(問題:阮恆爲什麼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發抖?爲什麼迅速用一隻手捂住臉?)

(板:啜泣、捂)

(答案要點:阮恆心裏越來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發抖;他想掩飾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隻手捂住臉。)

(板:害怕、掩飾)

(3)小結。血就從阮恆的身上抽出來了,此時,他心裏越來越害怕,越來越痛苦,但是爲了救那個小女孩,他卻在掩飾自己的這種害怕和痛苦,多麼可愛可敬的小男孩啊!

4、重點句3

(1) 出示課件3

但過了一會兒,他又開始嗚咽,並再一次試圖用手掩蓋他的痛苦,醫生又問是不是針剌疼了他,他又搖了搖了頭。

(2)哪個小組來說一說?

(問題:阮恆過了一會兒,爲什麼又哭了?爲什麼又再一次試圖用手掩蓋他的痛苦?)

(板:嗚咽、掩蓋)

(答案要點:阮恆心裏越來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響給小女孩輸血,所以又一次試圖用手掩蓋他的痛苦。)

(板:更害怕、又掩飾)

5、重點句4

(1)出示課件4

接着,他那不時的啜泣變成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他眼睛緊閉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頭,想竭力制止抽泣。

(2)哪個組要彙報?

(問題:他那不時的啜泣爲什麼變成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爲什麼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頭?)

(答案要點:阮恆心裏更害怕,更痛苦,所以總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以竭力制止抽泣,掩飾自己的害怕。)

(板:非常害怕、竭力掩飾)

6、小結。阮恆在獻血的過程中,從啜泣一下,到又開始嗚咽,到持續不斷的低聲哭泣,說明什麼?他一次又一次地掩飾自己的害怕,又說明什麼?

7、感情朗讀。

(1)出示課件5

請同學們看屏幕,仔細觀察小男孩的神情、動作,想象他可能在想些什麼,然後把這幾個重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

(2)誰來讀給大家聽,把自己認爲讀得最好地方讀出來。

五、人物評價

阮恆在獻血的過程 有過害怕,甚至是非常害怕,你認爲他可愛嗎?說說你們的看法。

六、佈置作業

回去把課文讀熟,也可以把課文中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材簡析】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這篇課作爲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視窗,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了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盤旋、南面百、城磚、城牆、屯兵、堡壘、打仗呼應、肩膀、智慧、凝結、氣魄雄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課文,透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3、瞭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爲,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產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出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初讀長城介紹紀錄片、國歌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匯入,初讀課文

1、談話匯入,激發興趣看看。

2、據1969年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報道: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識出地球上兩項特大工程。一項是中國的長城,一項是荷蘭的圍海大堤。今天,我們一起去看看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長城。

二、再讀課文以讀字詞

1、自由讀課文:

圈出生字,認讀生字

2、用“ ”畫出不理解的詞,聯繫上下文或藉助字典理解它們。

3、重點點撥:

⑴ 字形:

隔 磚 旋

⑵ 字義:

垛口 瞭望 射口

三、練習朗讀課文

要求:

1、準確。

2、通順。

第二課時

一、播放介紹長城的紀錄影片,整體感知

老師激情匯入課題:

長城──中華民族的象徵,華夏兒女的驕傲,它以它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簡短的紀錄影片把我們帶到長城腳下,使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你能用書中的一句話評價一下長城嗎?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板書:

氣魄雄偉

17、長城

偉大奇蹟

二、精讀課文,剖析語言,加深認識

1、出示重點詞句、質疑:

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針對這個評價,你能提出哪些關鍵問題供大家學習討論?

(學生提出問題)

2、再讀課文,解決問題:

⑴ 指名讀第1、2自然段,思考第一個問題,發表見解。

(引導學生說出長城的長、高、彎、堅固。引導學生細緻讀課文,全面考慮問題,並鼓勵學生從自備資料中選擇相應內容進行補充。)

⑵ 品讀課文,讀出理解:

你能透過朗讀反這種氣勢表達出來嗎?

⑶ 再次觀察文中插圖:

以小導遊的身份,指圖向大家介紹長城的氣魄雄偉。

3、烘托高潮,體會情感:

過渡:

長城僅僅中爲它的氣魄雄偉就被稱爲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嗎?你能用書上一句話概括出其他原因嗎?

(指名說)

⑴ 出示:

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邁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⑵ 齊讀:

從這句話裏你想到了什麼,你想說什麼?趕緊和身邊的同學說一說。

(互相交流)

⑶ 班內交流:

指名談談自己的看法、想法。

⑷ 讓我們飽含對勞動人民的敬意,再讀這句話。

四、整體把握全文,昇華認識

1、爲什麼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

(指導學生整體認識。)

2、激發自豪之情(播放國歌):

長城,己被寫過了國歌之中,融進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她像一座寶貴的歷史豐碑,閃爍着中華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華民族的魂,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讓我們一起來唱響國歌。

3、拓展: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說的?有什麼想寫的?

【板書設計】

17、長城

偉大的奇蹟 氣魄雄偉

血汗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