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時記趣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 篇1

一、目標與要求

1、瞭解古文敘事的方法。

2、體會生動有趣的語言特點。

二、教與導設計

學法指導

學習本文,首先要反覆朗讀,弄懂課文意思,瞭解作者記述趣事的方法;其次體會作者生動有趣的語言特點。

重點與難點

1、課文的結構層次。

文章的內容,按總分順序來安排,可以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回憶童趣。

第二部分(2-4):具體記述“神遊”趣事。

第三部分(5):點題,收束全文。

2、課文的寫法。

文章主要回憶童年的趣事。作者寫自己兒時看見覆蚊在飛就想象羣鶴在舞;特別是第三段寫在院牆處看見叢革就想象來到樹林裏,看見蟲蛀就想象遇到獸類動物,看見突起的土塊碎石就想象來到山丘上,看見凹着的就想象來到山谷裏。這些記述足見作者兒時的“神遊”之樂。

問題與方法

1、記述趣事,繪聲繪色,生動傳神。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空。……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噴雲端。

2“以……爲……”句式。

以……爲……,文中可譯爲“把……當作

三、學與練設計

識記與理解

1、填空。

《閒情記趣》的作者是,_____(朝代)_____家。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童稚()

(2)果如鶴唳()雲端

(3)項爲之強()

(4)以土礫()凸者爲丘

3、根據拼音寫漢字。

(1)見miao3_____小微物

(2)凹者爲he4_____

(3)pang2_____然大物

(4)yi2_____然自得

4、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項爲之強:_____

(2)能張目對日:_____

(3)徐噴以煙:_____

(4)鞭數十:_____

(5)又留蚊於素帳中:_____

(6)餘億童稚時:_____

鞏固與掌握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的練習。

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爲林,以蟲蚊爲獸,以土礫凸者爲丘,凹者爲壑,神遊其中,怕然自得。

1、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於土牆凹凸處:_____

(2)常蹲其身:_____

(3)神遊其中:_____

(4)定神細觀: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1)使與臺齊。

(2)以土礫凸者爲丘。

3、“怡然自得”這個詞語,我們在初一哪篇文言文中學過?你能記得嗎?請將該話默寫出來。

4、解釋“怡然自得”並造句。

5、文中運用了_____修辭方法,突出“神遊”之樂。

拓展與遷移

每個人的童年都會有很多趣事。請你學着運用記敘、描寫的語言寫出自己的一件或兩件童年趣事。下面的文章是一位同學寫他的童年趣事,語言生動有趣,可供參考。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能借助工具書及老師的適當點撥,正確朗讀並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瞭解文章的結構。

2、能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學會細心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體會作者兒時觀察昆蟲的童趣。

3、能學會對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疏通文句,學會對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

教學難點

能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學會細心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

藉助聯想和奇特的想象形象生動地描寫事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觀察過螞蟻嗎?那你看到螞蟻搬家或搬運食物時感受到了一種什麼樣的樂趣?還觀察過其他的小生物嗎?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清朝人寫的一篇文章,來了解他在幼小時由觀察微小生物產生的豐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許它會再一次勾起我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二、檢測預習,瞭解情況。

1、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及文章出處的相關資料。

明確:《幼時記趣》選自《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散文,記敘了作者夫婦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經歷,文字樸素自然,情感真摯。作者沈復(1763—1807年以後),字三白,清代蘇州人,文學家。沈復兒時就表現出富於想像、幻想的性格特點。沈復寫《浮生六記》,憶及童年時仍充滿童心童趣,這是很珍貴的。

2、解題:《幼時記趣》中“記趣”:將樂趣、情趣記錄下來。題目本身就蘊涵着對童年生活的無限留戀。

3、交流預習導學中的字詞。

三、初讀課文,梳理字詞。

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教師範讀時的節奏,邊聽、邊在書上劃出。老師講解節奏劃分的三條規律:

方法指導:節奏劃分的三條基本規律:

①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主謂賓)。如:楚人/有/涉江者。

②語句倒裝之處要停頓。如:何不試之/以足?

③根據發語詞,句首的語氣詞,關聯詞等虛詞或總結性詞語來確定朗讀節奏。如:寧/信度,無自信也。

給下面句子劃分節奏

1、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2、故時有物外之趣。

3、徐噴以煙。

4、故時有物外之趣。

5、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6、蓋一癩蛤蟆也。

朗讀課文,準確掌握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方法指導: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爲主,意譯爲輔。

具體操作方法之一:擴,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擴爲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例:

寧信度: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

觀:作青雲鶴觀()昂首觀之()

察:明察秋毫()必細察其紋理()

神:定神細視()神遊其中()

時:餘憶童稚時()故時有物外之趣()

提醒學生字詞翻譯的要求:精準。指導學生做到翻譯精準的方法——記憶、運用、積累。

積累一詞多義:

以:徐噴以煙()以叢草爲林()

爲:以叢草爲林()項爲之強()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之:昂首觀之()故時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項爲之強()

觀之正濃()驅之別院()

成語:明察秋毫龐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項爲之強()。

掌握句子翻譯的基本方法。

①文言句的翻譯要求:字字落實,句意順暢。

例1: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

(學教案中體現,多媒體展示)

②句子翻譯方法之一:調,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爲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如:何不試之以足?

徐噴以煙:

③句子翻譯之二:增,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如:反歸取之

省略句:“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使與臺齊”應是“餘使目與臺齊”,省略主語、賓語。

賞析課文,探究趣因

①讀了文章之後,大家知道全文是抓住哪四個字來寫的嗎?明確:物外之趣。

②圍繞“物外之趣”作者寫了哪幾件趣事?第一自然段與後三段在結構上有着怎樣的關係?

觀蚊如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總分結構。

③請大家在三件趣事中挑選一件自己喜歡的,把它讀出來,用文中的語句回答作者獲得了那些樂趣。

師:觀蚊如鶴的趣體現在哪裏?(把飛舞的蚊羣想象爲“羣鶴舞空”,把蚊羣衝煙飛鳴,想象爲“鶴唳雲端”。)

師:神遊山林作者又是怎樣想象的?

(這些想象和聯想,都是符合兒童的眼光和心理,是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的,所以這些趣事描寫非常真實、生動、富有生活情趣。)

師:癩蛤蟆只有拳頭大小,作者爲什麼覺得它是龐然大物?

師:課文最後一句話“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給你什麼感覺,作者爲什麼這麼寫?(連用三個動詞,表現了驚恐房頂,隨即懲罰蛤蟆,驅除殘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把少兒鮮明的愛憎情感表現得十分到位。)

④爲什麼作者能產生這樣的“物外之趣”?

師:我國古代有很多詩句是描寫兒童遊戲的,同學有想到的嗎?

明確: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師:現在我們同學的娛樂方式有哪些?體育運動,像打籃球、踢足球,打電腦等

師:和古代的娛樂遊戲相比,現代人有什麼缺點和不足?

明確:活動空間封閉,不和自然接觸;缺乏想像和藝術性。

師:沈復的《幼時記趣》給了我們什麼啓示?

要有敏銳的觀察和想像,有接觸自然,保持童心。

師:同學們能回憶一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嗎?

如:小時候用塑料袋套蜜蜂,一不留神蜜蜂跑了出來,手指被狠狠蟄了一下,腫的老高。

師:大家的童年也充滿着無窮的樂趣,也希望你們能夠連綴成文,相信那也將會是很精彩的文章。

四、小結談談你的收穫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 篇3

一、課題:

童趣

二、授課類型:

人文學科新授講授課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掌握“明察秋毫、藐小、強、素、唳、丘壑、龐然大物”等詞語的意思,積累古文言知識;可以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2、過程方法目標

在學生藉助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過程中可以更加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等;在閱讀中可以產生並表達出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看法;在學習中能運用合作等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透過學習,學生可以瞭解作者的“物外之趣”,進而引發對自己童年樂趣的回憶;這是一篇生動的文言文,學生在學習之後可以對文言閱讀產生興趣,選擇淺顯的文言文章閱讀,提升閱讀品味。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

字詞教學,文言句式教學,文章內容理解。

2、難點

文言文離現代較遠,學生和文字的距離感強烈,對作者樂趣的感知較難;學生的個體差異。

六、教學關鍵:

創設情境,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閱讀中體驗到作者童年的樂趣,並聯系自己的童年,明白童年小小的幸福與快樂。

七、學情分析:

1、學生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情況

首先,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己查字典獨立識字詞的能力,所以學生能夠透過預習解決字詞問題了;通讀全文,瞭解大意對於學生來說也可以完成。

學生有自我搜集資料的能力,可以透過互聯網等手段蒐集關於沈復和《浮生六記閒情記趣》的相關資訊,對文學常識可以有大致瞭解。

以上兩點對於課堂教學是十分有幫助的。在課堂上就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來重點抓內容和思想。

2、學生階段心理特徵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由第三學段升入第四學段,在心理上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正處於一個十分矛盾的階段,所以它們具有這樣一些特點,即成熟性與幼稚性統一、向上性與盲目性統一、獨立性與依賴性統一、新鮮感與緊張感統一。這雖然對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但是《童趣》這篇文章的特點可以讓他們在某種程度上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學生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的效果。

八、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我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大家先看一下幻燈片上展示的這幅圖片,圖片上顯示了一組圖,分別代表了一種遊戲,你們有沒有玩過呢?或者你們小時候有沒有一些比較有趣的事情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呢?大家看完之後,我請一些同學來說一下。

好,看來大家都是挺會玩的。但是你們知不知道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這篇課文的作者遇到了怎樣的趣事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板書課題《童趣》。)

(二)揭題

昨天大家都預習過這篇文章了,瞭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那麼下面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作者的資料。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現在請大家先默讀一下課文,然後看看幻燈片上的生字詞的讀音是不是都學會了?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同學們,剛纔已經讀過課文了,現在看看幻燈片上的這些句子是不是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呢?能不能試着把它們翻譯成現代漢語。有看不懂的或者自己拿不準意思的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b、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c、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d、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雲端。

f、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h、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

i、以草爲林。

j、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2、現在大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都沒有問題了,我們下面從內容上再來分析一下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吧!

a、首先誰能來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麼?要是不明白的話可以前後四人一組討論交流一下!

答案參考:“物外之趣”。“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b、我們明白了這篇課文主要是向我們講述了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那課文主要寫了作者童年哪幾個“物外之趣”?(引導學生讀課文,從課文中歸納)

參考答案:素帳圍蚊擬鶴舞、從草爲林觀獸鬥、二蟲被食驅蛤蟆。

c、作者的這些物外之趣你認爲是怎樣產生的?

參考答案: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而產生。

d、這篇課文對你有什麼樣的啓發呢?(思考,單獨作答)

參考答案:

(1)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2)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3)在生活當中要善於觀察,敢於勇於去發現去創造樂趣,使生活更有情趣。

(五)昇華主題

a、大家特別注意一下最後一段,課文中作者爲“二蟲”出氣,懲罰蛤蟆,但是爲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處死蛤蟆?這個問題大家同桌之間可以相互商量一下。

參考答案:愛護生命,處罰有度。(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b、你認爲人應該怎麼樣生活纔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可以討論也可以自己思考。

參考答案: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學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對於創意性的回答做記錄,並鼓勵學生思考。)

(六)拓展探究

童年總是讓人難以忘懷,即使成年後或許在某天夜裏依然會夢迴童年,夢迴那份屬於自己的甜蜜和憂愁。下面我們一起來聽一首和童年有關的歌曲吧!

欣賞歌曲《童年》或《別在長大》

(七)佈置作業

請趕快拿起你的筆,把你童年的樂趣寫下來吧,給自己的童年留一份美好的回憶,也讓你的朋友老師同學瞭解一下你那多彩的童年吧。

九、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文言教學精讀課文,從整體來看課堂教學收到了預設的效果。實施本教學案,學生在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乃至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應有的訓練。

教學內容方面,把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和課文內容分析等基礎知識作爲訓練的重點,符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現階段的基礎情況。根據教學內容,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現代教學的理念。強調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對於文言文教學,精心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的匯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課堂容量來看,教學容量稍大,訓練略多,這樣雖然有助於知識的積累和基礎能力的提高,但是學生整堂課下來會覺得東西很多很重很累。這是需要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注意的。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藉助註釋、詞典,初步讀懂課文並能正確朗讀。

3、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

教學重點:

瞭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學難點:

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設計:

透過學生獨立合作的研讀課文,藉助註釋及詞典,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讀懂課文內容;教師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學習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的意義、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並能正確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

1、匯入新課:

同學們在童年時或許都觀察過螞蟻,那你看到螞蟻搬家或搬運食物時感受到了一種什麼樣的樂趣?今天學習一篇清朝人寫的文章,來了解他在幼小時由觀察微小生物產生的豐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許它也會勾起我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2、疏通課文:

結合註釋讀課文,給不認識的字注音,並試着斷句。

3、探究閱讀:

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一、二兩段:結合註釋、詞典,試着翻譯這兩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譯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互相發現問題,提出意見),最後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內交流。

4、教師指導:強調重點。

5、朗讀課文第一、二段,指導朗讀

6、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三、四兩段:

結合註釋、詞典,試着翻譯這兩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譯文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師指導,強調重點:

(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

(3)特殊句式;

8、齊讀課文

9、教師總結:針對學習情況進行適當評述,以鼓勵表揚爲主

10、作業:

(1)抄寫不認識的字

(2)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1、複習

2、匯入

3、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件有趣的事情?

明確:(觀蚊成鶴:羣鶴舞空、鶴唳雲端;

神遊山林;鞭打蛤蟆)

4、小組合作學習

5、齊讀課文,注意體會文中的童趣。

6、說一說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總結:想象力是心靈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這雙翅膀你會探尋到更爲廣闊的奇妙的世界,體會到更多的創造的樂趣。觀察會給你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有了這雙眼睛你便不會錯過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間,希望我們都能充分運用這雙眼睛和翅膀。

8、作業:

(1)《練習冊》

(2)解釋重要詞組的'意思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和工具及老師的適當點撥,讀懂課文。

2、瞭解作者童年生活中所體現的作者懲罰強暴、同情弱小的純真的童心和視小爲大、想象奇特的樂趣。

3、認識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係,在學會觀察、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4、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敘述自己童年趣事,加強口語訓練。教學重、難點: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及老師的適當點撥,讀懂課文。

2、瞭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探究學習"物外之趣"。

3、認識與學會觀察、想象、聯想。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同學們在童年時或許都觀察過螞蟻,那你看到螞蟻搬家或搬運食物時感受到了一種什麼樣的樂趣?今天學習一篇清朝人寫的文章,來了解他在幼小時由觀察微小生物產生的豐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許它也會勾起我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2、結合註釋讀課文,給課文中不認識的字注音,並試着斷句。

3、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一、二兩段:結合註釋、詞典,試着翻譯這兩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譯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互相發現問題,提出意見),最後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內交流。

4、教師指導,強調重點:

(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無則省略)

(2)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餘明察秋毫故和擬強怡然稱快其必之則然

(3)特殊句式:羣鶴舞(於)空徐噴以煙(以煙徐噴之)作……觀

5、朗讀課文第一、二段,指導朗讀

6、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第3、4段:結合註釋、詞典,試着翻譯這兩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譯文在小組內交流,最後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師指導,強調重點:

(1)翻譯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2)常用文言實詞及虛詞於其神遊龐然大物方之蓋拔山倒樹;

(3)特殊句式:使(之)與臺齊驅之(於)別院以……爲……爲所……

8、朗讀課文第三、四段,指導朗讀

9、齊讀課文,邊讀邊想文言文語句意思。

10、總結:針對學習情況進行適當評述,以鼓勵表揚爲主

佈置作業:

1、通譯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交流必須建立在學生課前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由於學生初學文言文,教師對有關文言文的學習知識、方法應給予必要的講解、指導。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

二、瞭解三件趣事,研究"物外之趣"。

1、文章寫了哪些童年生活?描繪了幾幅圖景?

2、小組討論,學習"物外之趣"。

①討論作者產生物外之趣的原因,並舉例說明觀察細緻,想象奇特。(討論"探究、練習"一)

②討論"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童心、童趣?

三、品味詞句,體會本文簡樸、自然、生動的語言特點。

四、知識拓展,比較學習

學生閱讀已發材料,比較《幼時記趣》小組討論,說說

①沈復的"物外之趣"與魯迅的百草園樂趣有何相同之處?

②寫法上有何不同?

③你更喜歡哪篇文章?

④兩位作者記述幾時獲取樂趣的方法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啓迪?

五、口語訓練:"我的童年進趣事"。

你有哪些童年趣事?有類似課文中作者的經歷嗎?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說得流利,說昨更有趣。

六、佈置作業。

把"我的童年趣事"用筆寫下來。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 篇6

一、目標導引:

1、藉助註釋和詞典讀懂這篇課文,熟讀成誦。

2、瞭解文章記敘的內容,體會作者純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視小爲大的童趣。

3、認識觀察、聯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指導自己的作文實踐。

二、自主預習:

1、閱讀《幼時記趣》課下注釋(1),瞭解作家作品。

2、朗讀課文,注意節奏停頓,並且給易錯字標清字音。

稚()藐()項爲之強()怡()然唳()凹凸()壑()龐()哈蟆()

3、對照註釋並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圍繞着污物外之趣記敘了哪幾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總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話歸納本文的內容。

4、本文在結構上和語言上有何特點?試從文中舉例說明其特點。

四、導撥提煉:

1、朗讀(學生評價、比賽、老師指導)

2、討論並明確文言文詞語的特點。

有些句中詞語的順序與現代文有所不同,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必須適當變動,以符合現代漢語規範。可以用幾個詞簡言之:

補——增補適當的內容。如:

調——調換詞語的位置。如:

連——連成符合現代漢語規範的一句話

3、自主試翻譯課文的第1——4段,小組交流並指出翻譯中的問題,集體訂正。

(注意“釋”、“補”、“調”、“連”的具體運用)

強調以下幾個句子。

(1)、補使與臺齊實爲“使之與臺齊”。

(2)、以……爲……把……當作……

(3)、見二蟲鬥草間見二蟲鬥於草間原句省略了“於”字

驅之別院驅之於別院

(4)、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爲……所……表被動

五、反饋提煉:

1、積累成語

3、翻譯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②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③神遊其中,怡然自樂

④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六、檢測反饋:

你在童年時有類似之趣嗎?你認爲總樣才能成爲一個有情趣的人?學習本文,你獲得哪些啓示?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藉助工具書及老師的適當點撥,讀懂這篇文言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2、學會細心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能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發表自己的看法。

課前準備:

1、藉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熟讀課文,初步讀懂課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幾件。你喜歡這樣的童年生活嗎?爲什麼?

第一課時

第一塊:整體感知,精讀課文

1、教師活動:糾正錯誤,指導學生正確朗讀。在巡視過程中,隨時幫助學生解答疑難。

學生活動: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結合書下注釋,運用工具書,儘量掃除文字解釋的障礙。

2、教師活動:組織學生互相翻譯

學生活動:討論、評價

3、教師活動:指出重要的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歸納。

學生活動:學生進行標註,劃出重點。

4、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再次互相翻譯

學生活動:學生熟悉字詞句的翻譯

第二塊:語文活動:看誰複述文章最棒

教師活動:以小組爲單位,先組內複述,選派代表,然後集體交流

學生活動:學生推薦代表

課後學習:

1、回家將文章內容複述給自己的家人聽。

2、抄寫一定量的字詞句解釋,最好是自己不熟練的。

第二課時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活動:檢查學生的複述情況

學生活動:交流

第二塊:體會物外之趣

1、教師活動: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作者的哪個樂趣你最爲感興趣。請用短語來概括這種樂趣,並說明你感興趣的理由。

學生活動:閱讀、討論

備註:第一段:物外之趣(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觀蚊如鶴之趣

第三段:神遊山林之趣

第四段:寫蛤蟆吞蟲,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師活動:組織學生交流

學生活動:交流,學生互評

3、教師活動:作者爲什麼有這樣的“物外之趣”

學生活動:閱讀,討論

備註:明察秋毫;必細察其紋理

4、教師活動:組織交流、評價

學生活動:組內交流,討論

第三塊:語文活動:童年記趣

教師活動:學生寫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學生活動:寫片段、交流、評價

備註:教師提醒運用聯想與想象,並注意修辭手法

課後學習:

摘抄一些名家記述的童年趣事到讀書筆記上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透過誦讀,學習作者敘寫的童年生活中的樂趣。

2、瞭解細緻的觀察、奇物的想象對寫作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指名說本文作者的有關文學常識;

2、指名解釋相關字詞

3、指名翻譯相關語句。

二、學習分析課文內容,討論:

1、齊讀第1段,說說這一段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作者幼時樂趣的是什麼?總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觀:目力好

②主觀:好觀察,觀察細

2、瀏覽2-4段,說說共回憶了幾件趣事?

①觀蚊如鶴

②神遊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學習第2段,分層次,討論:

這段中“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的原因是什麼?“如鶴唳雲端”的原因是什麼?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雲白鶴”觀

兩個“果”的作用是什麼?

強調情景的逼真,想象給人帶來的樂趣。

4、第3段寫了什麼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是什麼?

“細視”“神遊”“以……爲……”

(①觀察細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寫什麼事?“龐然大物”是什麼?“拔山倒樹”一句中“山”“樹”本是什麼?這樣的變化得力於作者的什麼能力?(想象)

6、齊讀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後,請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幼時趣事,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講給其他同學聽。

三、總結全文

四、作業設計: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把課堂上自己講述的幼時趣事整理成文,注重運用想象和聯想的方法。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 篇9

知識與技能與難點

1、課內文言文閱讀

2、課外文言文閱讀

教學方法

一:常見虛詞的運用

1.用作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爲“他”(他們)、“它”(它們)。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義,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馬說》)

2.用作助詞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爲“的”,有的可不譯。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二)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輸》)

(三)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爲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譯時可省去。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四)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頃之,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3.用作動詞

可譯爲“去、往、到”。例: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1.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們)、“她(們)”、“它(們)”。例:妻跪問其故。(《樂陽子妻》)

2.活用爲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並自爲其名。(《傷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4.指示代詞,相當於“那”“這”之類的詞。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爲數詞。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爲學》)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有時可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十則)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並且”、“就”,有時可不譯。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動詞和狀語,相當於“着”、“地”等,或不譯。例:拔山倒樹而來(《幼時記趣》)

5.代詞,可譯爲“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1.舊的,原來的。例:溫故而知新(《論語》十則)/兩狼之並驅如故。《狼》)

2.特意。例: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3.原因,緣故。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4.所以,因此。例: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課內文言文《幼時記趣》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爲林,以蟲蟻爲獸,以土礫凸者爲邱,凹者爲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明察秋毫()

(2)必細察其紋理()

(3)故時有物外之趣()

(4)私你作羣鶴舞空()

(5)項爲之強()

(6)又留蚊於素帳中()

(7)作青雲白鶴觀()

(8)果如鶴唳雲端()

(9)凹者爲壑()

(10)蓋一癩蛤蟆也()

2、一詞多義。

(1)之:物外之趣()

(2)其:必細察其紋理()

心之所向()使其衝煙飛鳴()

昂首觀之()常蹲其身()

項爲之強()神遊其中()

觀之正濃()

驅之別院()

(3)爲:項爲之強()

(4)以:徐噴以煙()

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以蟲草爲林()

以蟲蟻爲獸()

(5)而:拔山倒樹而來()

(6)時:餘憶童稚時()

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時常有物外之趣()

(7)察:明察秋毫()

(8)神:神遊其中()

必細察其紋理()神定()

3、句子翻譯。

(1)故時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空。

(3)昂首觀之,項爲之強。

(4)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5)以蟲草爲林,以蟲蟻爲獸,以土礫凸者爲邱,凹者爲壑。

(6)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

(8)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三:課外文言文拓展訓練

師曠論學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爲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①恐已暮矣()

②盲臣安敢戲其君乎()

③臣聞之()

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臣聞之

B、如日出之光

C、驅之別院

D、學而時習之

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4、這則短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 篇10

一、匯入新課。

導語設計:同學們,你們知道“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嗎?知道“竹馬”是什麼意思嗎?其實,“竹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當馬騎的竹竿。在一個孩子的眼裏,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馳的駿馬,這是多麼奇特而美麗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時代有過類似的體驗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清人沈復所寫的《幼時記趣》。

這篇課文是用文言寫的,文言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我們學習文言文是爲了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瞭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豐富語言表達,提高審美修養。要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文言語感,概括起來說,就是這幾個字:多讀,多背,加強積累,用心體悟。只要我們有信心,學好文言文並不難。

二、板書課題,簡介作家作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四、點撥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點撥:學習文言文,要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還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詞句的方法。文言詞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辦法解釋,如“必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有的可用換字的辦法解釋,如“昂(擡)首(頭)觀之”。理解文言語句的意思,有的不妨採取講述大意的辦法解釋,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有的要注意將省略的內容補上,如“使(之)與臺齊”;有的還要將文言文的詞序調整爲現代文的詞序,如“徐噴以煙(慢慢地用煙噴它)”。

2.學生默讀課文,疏通文意(注意運用上述方法),落實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遇到困難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3.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各小組內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

4.請學生口頭翻譯課文,其他同學補充訂正,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

五、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1.教師提出問題:

(1)本文圍繞着“物外之趣”記敘了哪幾件趣事?

(2)課文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麼?

(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2.學生自主討論,回答問題,教師簡單小結。

六、體驗反思,拓展遷移。

1.教師在上一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1)你在童年時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請你說出來和同學一起分享。

(2)學了這篇課文,你得到了哪些啓示?

(3)你認爲怎樣才能成爲一個有情趣的人。(對於以上三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對於有創意的表達,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

2.推薦《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寫童真、童趣的作品讓學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