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小學四年級求平均數優秀教學設計

篇一: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求平均數教學設計反思

小學四年級求平均數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求平均數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瞭解數據資訊、估計、用計算器計算平均數及平均數意義的過程。

2、進一步體會平均數的作用,能計算平均數,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實際意義。

3、在估計平均身高,用平均數描述具體事物的過程中,發展數感,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重 點: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用平均數描述、分析說明問題的作用。 難 點: 用自己的語言結舌平均身高、平均體重的實際意義。

教學方法: 嘗試教學法 課 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數 1

板書設計: 求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50+40+60+20+30)÷5=(60+45+35+20) ÷4=

(30+50+80)÷4= (80+80+80+80+85)÷5=

【設計意圖:炫我兩分鐘的內容要圍繞着“目標原則”,即儘量設計成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本課重點內容爲計算平均數,透過對簡單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練習,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爲這節課計算平均數打下基礎。】

二.嘗試小研究

課前嘗試小研究

某市舉辦小學生籃球友誼賽,進入決賽的兩支球隊部分隊員的體重和身高如下: 紅星小學隊

姓名 體重(千克) 身高(釐米)

王立平47 153

李斌 35 138

王曉光45 153

張強 54 163

李雲州53 165

馬巖鬆51 158

劉勁鬆56 166

胡東風56 168

趙亮 53 158

銀河小學隊

姓名 體重(千克)身高(釐米)

王希鍾48 152

張春光58 172

李來羣40 140

張哲 42 140

馬鵬飛50 154

王建安56 160

朱文亮52 167

宋丹晨50 161

李帥 45 167

1、讀上面的統計表,你瞭解到了哪些資訊?

2、先估計一下那支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再算一算,看看估計的結果和實際計算的結果一樣嗎?

紅星小學隊:

銀河小學隊:

3.計算一下兩隊的平均體重?

紅星小學隊:

銀河小學隊:

課上嘗試小研究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個隊員的身高嗎?

2、某個隊員的身高能代表整支球隊的平均身高嗎?

3.最高的隊員的身高超過本隊平均身高多少釐米?最矮的隊員的身高比本隊平均身高矮多少釐米?

4.兩支球隊的平均體重和平均身高有什麼關係嗎?

【設計意圖:課上小研究透過計算平均數,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展示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感受身高與體重之間的關係,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小組合作探究

大屏幕上出示課上嘗試研究4個內容。

出示小組合作交流建議:

1、組長組織本組成員有序進行交流,確定好組員的發言順序。

2、認真傾聽其他組員的發言,對他的發言內容進行評價,組內達成統一意見

3、組內分工,爲班級展示提升做準備。

【設計意圖:給每一個孩子創造一個發言的機會,小組合作交流建議的給出使小組交流有序進行,讓學生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表達與合作、學會傾聽與欣賞。】

四.班級展示提升

1.找一個小組展示本小組對大屏幕上四個問題的討論結果,其他小組作補充和評價。

要求:下面的同學也要認真聽,看看你同不同意他們的研究方法。一會說出你想問他們的問題,或者對他們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評價,或者對他們的研究方法進行補充。

2.組長帶領全組同學,對老師指定的嘗試小研究的內容進行交流彙報。

在交流彙報的基礎上,組長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評價、補充、質疑。

組長:哪個同學對我們小組的彙報有評價、補充或提出不懂的問題?

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評價、補充、質疑。教師適時點撥,填寫評價表格。

3.教師適時點撥引領:

平均數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4.互相糾錯,小組內同學互相檢查嘗試題做得是否正確,錯誤的加以改正。

五.挑戰自我

完成教材練一練2題、3題。(88頁)

【設計意圖】考查學生是否會解決求平均數的簡單問題。】

六.鞏固提升

完成教材中練一練的第一題:

引導學生將統計表的合計一欄填寫完整。總人數是將六個小組的人數加在一起,植樹棵樹是將六個小組的植樹棵樹加在一起。引導學生弄清兩個問題分別是什麼意思:

(1)平均每個組植樹多少棵?用植樹總棵樹除以組數。

(2)全班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用植樹總棵樹除以人數, 關注學生是否理解。

【設計意圖把一個數按不同的標準平均分,讓學生體驗數學問題中富有挑戰性的題目。】

六.反思收穫

我的收穫:

我的疑問:

課後反思 學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

篇二:新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教學設計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教材第90、第91頁的內容及第92頁做一做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3、在愉悅輕鬆的課堂裏,掌握富有挑戰性的知識,豐富生活經驗;在活動中增強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積累積極的數學學習體驗。 學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數”編排在統計中進行教學,這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從統計的角度去正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存在一定的空難。因爲四年級學生的統計意識比較薄弱,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對膚淺,而用統計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數”需要有一定的統計意識和一定的生活經驗,而正是由於受到這兩方面的不足,影響了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分”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靈活運用平均數的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 學 過 程 :

一、情境匯入 ,引入新課

師:我們班爲了豐富同學們的課外生活,成立了幾個興趣小組:有環保小組、體育小組還有美術小組等。這是我們班環保小分隊的隊員們在利用課餘時間收集飲料瓶,下面我們一起看一下他們在上週的表現怎麼樣?(課件出示照片和視頻)

二、自主探究 ,解決問題

1、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例1情境圖)

師:這是環保小分隊的同學們收集飲料瓶的統計情況和他們提出的問題,藉助剛纔的視頻和統計圖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指名說資訊和問題)

師:那麼你能解決“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飲料瓶?”這個問題嗎?每人都有這個圖,請同學們獨立思考解決這個問題,然後小組交流你的想法。(預設:兩種方法。)

師:這個小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飲料瓶?(13個)

師:大家都同意這個算法嗎?13是怎麼來的?

(1)“移多補少”的方法。

指名學生說自己用的方法,結合學生的口述和學生動手操作,用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師:這種方法對嗎?爲什麼要把小紅的一個給小蘭,把小明的兩個給小亮?(爲了使他們每個人的瓶子數量同樣多)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指名學生試着回答總結)

師:像這樣把多的飲料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飲料瓶的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法)這裏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這個“13”是他們真實收集到的飲料瓶嗎?(不是)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師: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學生口述算理並說算式,老師板書。

師:像這樣先合併然後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後分法。”

無論是透過移多補少還是先合後分,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使原來幾個不同的數變得同樣多,這樣得到的數就是這組數據的平均數。13就是這4個數的平均數,這也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平均數)

引導學生利用“移多補少”或“平均分的意義”理解,平均數並不是每個學生收集到瓶子的實際數量,而是“相當於”把4個學生收集到的瓶子總數平均分成4份得到數,可能同學們收集到的比這個數量小,也可能比這個數量大。平均數是爲了代表這組數據的總體水平而創造出來的一個“虛擬”的數。

2、內化拓展、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體育小組的活動(課件出示照片和91頁例2情景圖------踢毽比賽)對於比賽,你們最想知道什麼?(哪個隊贏)那就是想知道哪個隊的成績好?現在老師讓你們當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決。

(1)出示表一:(那女生各一名同學)

師:如果你是裁判,你認爲哪個隊贏?你是怎麼知道的?

(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學)

師:現在哪個隊贏了?你怎麼知道?(指名學生說是透過計算總成績知道的)現在男生算你們隊的成績,女生算你們隊的成績。

透過計算得出:68<76(女生隊獲勝)

引導學生體會,在人數相同的情況下,可以用求總數的方法比較輸贏。也可以求平均數的方法。

男生:68÷4=17(個) 女生:76÷4=19(個)17<19

(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學)

師:看來女生隊暫時領先,男生隊還有一名隊員要加入進來,請各位裁判獨立思考後給出最終的裁定?並說出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比總數男生對獲勝,比平均數合理。

師:怎樣列式解答呢? (學生口述,老師板書)

男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 女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

(19+15+16+18+17)÷5 (18+20+19+19)÷4

=85÷5 =76÷4

=17(個)=19(個)

17<19

答:女生隊的成績好些。

三、探究結果 ,回顧小結

1、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師:回憶一下,我們學了什麼?(預設:平均數)

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樣的數?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求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

①當個數不同,用總數量比較結果時有失公平,可以用兩組數據的平均數來比較。

②平均數能較好的反應出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③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

2、回顧求平均數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

②用先合後分計算的方法求平均數時,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四、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1、做一做(課件出示)

學生獨立思考解決,指名學生板演並說方法。

2、判一判(課件出示)

指名學生讀題,獨立思考後判斷並說理由。

3、說一說(課件出示)

學生小組交流並彙報。

五、評價反思、感受成功

師;同學們回顧一下本節課學習的內容,說說學到了哪些知識?

篇三:四年級數學 求平均數教案 人教版

求平均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簡單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簡單的統計表求平均數.

2.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繫緊密,增強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明確“求平均數”與“平均分”的區別,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明確“求平均數”與“平均分”的區別.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小華4天讀完60頁書,平均每天讀幾頁?

2.一個上下同樣粗的杯子裏裝有16釐米深的水,把這些水平均倒在4個同樣粗細的杯子裏,每個杯子裏的水深是多少釐米?

3.小明和小剛的體重和是160斤,平均體重多少斤?

師:上述1、2兩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實際每一份都一樣多,而第3題是把兩個數的和平均分成兩份,每份不一定是實際數.所以,“求幾個數的平均數”與“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是有區別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以前,我們學習過“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應用題,也就是“平均分”的問題.

今天我們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數”問題.(板書課題:求平均數)

2.教學例2.

(1)出示例2.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高度分別是6釐米、3釐米、5釐米、2釐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組織討論:你怎樣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學生彙報討論結果,教師進一步明確:所謂“平均高度”,並不是每個杯子水面的實際高度,而是在總水量不變的情況下,水面高度同樣的高度值.

(4)學生操作.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積木,用每塊積木的高度代表1釐米,先用積木按例題的高度要求疊放四堆來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動腦動手操作一下,使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學生彙報操作結果,一般出現兩種方法.

第一種:數出共有多少個積木,或把積木全部疊放在一起,共16釐米,再用16÷4=4釐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釐米.

第二種:直接移多補少.從6釐米中取2釐米放入2釐米杯中,從5釐米杯中取1釐米放入3釐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釐米.這說明原來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釐米.

(6)師:透過同學們的操作,我們得到了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釐米.但這裏有一個問題,操作時,我們使水杯的水面實際高度發生了變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來4杯水水面高度卻發生了變化.而現實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數的情況是不允許改變原值的.例如:高個身高180釐米,矮個身高140釐米,兩人的平均身高是160釐米.並不是把高個的身體削下一部分來,接在矮個身體上,使兩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見,透過直接操作的方法來求平均數,在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們不透過操作,直接透過計算,能不能求出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樣計算方便呢?

(7)引導學生列式計算.

(6+3+5+2)÷4

=16÷4

=4(釐米)

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釐米.

小結:透過上題的計算,進一步明確:應先相加求出高度總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數,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與複習題,兩題的結果都是4釐米,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

明確:複習題中,4釐米是平均分的結果,即每個杯子水面的實際高度就是4釐米;例2是求的平均數,4釐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個杯中水面的實際高度並不一定是4釐米,它們的實際高度並不要求發生變化.

(9)反饋練習.

小強投擲三次壘球,每次的成績分別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績.

3.教學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