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3篇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禦寇所編的《列子湯問》,是一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文言文。下面小編準備的《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歡迎閱讀。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3篇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的生字。

2、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複述故事。

教學重點:

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教學難點:

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教具準備:

小黑板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方法:

導讀法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瞭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麼時候的人?

學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學生乙: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爲命,學會了幹不少“卑賤”的雜活。後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學生丙: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並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爲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透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彙報。

作業:熟讀課文

小記:

第二課時

一、匯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註釋,自學課文,並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1)遊:在這裏指遊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着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遊,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爲什麼爭論。)

第二自然段: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麼?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爲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爲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爲什麼會認爲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爲什麼會認爲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去。這不是離着近的熱,而離着遠的涼嗎?)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根據課後註釋理解文章內容,並反覆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重點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

教學難點

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解讀課題、瞭解孔子。

二、反覆誦讀,疏通文章。

1、暢談感受,明確方向。

(1)給出機會讓學生暢談初次接觸文言文的.感受,並及時歸納和小結,啓發學生思考解決疑難的方法。

(2)根據各自己有的經驗,提出學習課文的方法。

2、合作學習,疏通文章。

(1)提示學生採用適當的方法,把課文讀懂、讀通順。

(2)選取適當的學習方法,透過小組協作,疏通文章。

3、檢查學習效果。

(1)請學生參考註釋,用現代口語複述故事,並根據學生複述的狀況進行即席點撥。

(2)複述故事。

(3)出示一組選擇題,讓學生選定兩小兒辯鬥的焦點,即解開上課之初的問題──“兩小兒在爭論太陽的什麼?”

(4)透過“寫題板”的形式,快速表達各自的選擇結果。

(5)在學生基本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淺談”對重點詞──“笑”的理解,並適時點撥。

(6)藉助媒體畫面展示全文。反覆誦讀,共同感受古文的“韻律美”,以期達到熟讀的效果,爲深入理解課文鋪平道路。

三、品讀課文,感悟寓意。

1、小組合作,弄清“辯鬥”的觀點及理由。

(1)從文言文“簡潔”的特點入手,引導學生弄清兩小兒“辯鬥”的內容,分清“辯鬥”的觀點和理由。

(2)透過小組協作,分清“辯鬥”的觀點和理由。

2、檢查學習效果並品讀課文。

(1)在學生分別彙報兩小兒觀點和理由的同時,完成板書。並再次指導學生反覆品讀。

(2)反覆品讀,品出對“笑”字的深入感悟。

3、嘗試性背誦,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四、聯繫實際,理解題旨。

1、解開“辯日”之謎。

(1)提出“辯日”孰是孰非的問題。

(2)通力協作,解開“辯日”之謎。

(3)運用媒體手段“印證”學生的解釋。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決”。

(1)引導學生談論對“孔子不能決”的看法。

(2)針對“孔子不能決”各抒己見,從而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辯日”,師生漫談。

1、回味“學習歷程”,書寫心得。

(1)小結本節課的“學習歷程”,啓發學生寫出各自的收穫和體會。

(2)透過“寫題板”的形式,簡明小結自己“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2、漫談體會。進行高效的師生互動與交流,拓展各自“個性化”的情感體驗。

六、佈置作業,課後延伸。

1、熟練背誦《兩小兒辯日》;

2、試着翻譯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師。

(2)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時習之。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篇3

教材分析

《兩小兒辯日》是《列子湯問》中的一則傳說故事。從故事來看,即使是孔子那樣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即使是兩個孩童,也有着可貴的認識自然,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但是,僅僅把文章理解爲用兩個孩童襯出孔子不是全知全能的,用他們來笑這一點,似乎還有些淺顯。孔子的不決,也可看做是其特殊的教育方法。他沒有草率的否定任何一個孩子的答案,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保護了孩子的求知慾,這更能體現孔子作爲大教育家的特殊教育思想。孩童的笑,說明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孔子的行爲,恰是孩子天真的體現,更顯孔子的偉大之處。

學情分析:

在前幾篇文言訓練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閱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能夠比較順利的解決文中字詞句的問題。個別存在困難的字詞句,透過合作,應該能夠比較順利解決。

這篇文章大多數學生可能只會當作一個有趣的故事去讀,缺乏對內容的深刻理解,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提高閱讀文言文字的能力。認識兩小兒和孔子可貴的精神。對文中爭論的問題進行探究。

過程與方法:合作、交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合作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文中受到啓示,敢於在學習、生活中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並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誦讀,理解文字內容。

難點:

提高閱讀文言文字的能力,認識兩小兒和孔子可貴的精神。

1課時

三、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完成學案

(一)匯入

孔子在中國的地位已經不用我多說了,不管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多少個偉大都不爲過。可就是這樣一個門人三千,學識淵博,被衆人所推崇的大學問家,也有答不上了的問題,而爲難他的人卻是兩個小毛孩兒。那這兩個小毛孩兒究竟提出了什麼樣問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兩小兒辯日》,一起去看看當時的情景。

(二)文常,關於《列子》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發音

2、請同學正確讀出下列字詞的讀音

鬥盂滄爲孰爲汝知

3、自讀課文,能流利朗讀

4、齊讀

(四)理解文意

1、根據書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字內容,糾正學案,提出疑問

2、四人小組間交流,嘗試解決疑難字詞句

3、全班交流,解決疑難,必要時,教師做補充

4、請同學翻譯重點字詞及全文

5、齊讀文章,教師評價

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同學們讀得都非常流利,可是總覺得缺點什麼,你覺得缺什麼呢?(情感)

(五)誦讀訓練

1、現在請同學們仔細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對話和敘述,說說你覺得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速去讀,爲什麼?邊自讀,邊揣摩。

總的說來,孩子的語氣以天真、自信、要強爲主,語速根據語言內容有快慢之分。敘述部分語速適中,一體現孔子好奇,一體現思考之後無奈也不能決的情景。

2、學生範讀

3、齊讀

4、讀背課文

(六)課文分析

1、討論、交流下面幾個問題:

1)兩小兒爭辯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太陽距離人們遠近的問題2)兒分別是從什麼角度出發、根據怎樣的現象、得出怎樣的結論?

一個從視覺角度出發,根據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的現象,得出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的結論;一個從觸覺角度出發,根據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的現象,得出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的結論。在當時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還很不夠的情況下兩小兒的爭辯是得不到統一結論的,但正是如此,才更能體現兩小兒身上的可貴之處,你發現了嗎?說說看!表現了兩小兒對自然現象進行探求、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可貴精神。同時也反映了古人從多角度認識自然的樸素唯物主義精神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4)你能從“孔子不能決也”中讀出哪些背後資訊?客觀事物是複雜的,一個人即使知識廣博,也有許多不知道的東西。說明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不知爲不知”的態度。孔子很明智,不輕易否定任何一個孩子的結論,見孔子作爲一個大教育家的智慧了。

(七)小結

1)你認爲兩人的看法是否正確?爲什麼?

2)列子中對待孔子的態度是什麼?多角度理解本文。

標籤:小兒 辯日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