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最新師說經典教學設計3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最新師說經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新師說經典教學設計3篇

最新師說經典教學設計1

【教學設計】

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爲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

爲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並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於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4、讓學生閱讀註釋1,瞭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資訊記熟。

5、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於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資訊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6、教師範讀課文

7、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着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8、提問:整體感知之後,大家發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係不大?引出第四段。

9、提問:第四段起什麼作用?讓學生對照註釋翻譯第四段。

10、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1、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2、透過“不拘於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3、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4、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註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15、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6、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7、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瞭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並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藉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並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後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字出發,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資訊並透過這些資訊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裏有不同的收穫,解決了“優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後,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並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後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並有較大收穫。

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於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爲背誦服務,並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後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後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爲,“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爲:“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鑽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爲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新師說經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3、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5、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重點、難點分析】

1、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2、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3、“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4、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5、爲什麼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6、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7、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教學過程設計】

一、明確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二、匯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匯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註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爲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爲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爲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爲師,世間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爲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於學習中“問”的道理。剛纔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爲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òu) 或不焉(fǒu) 經傳(zhuàn) 從師(cóng) 讀書(dú) 不能(bù) 傳道(chuán) 從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萇弘(cháng) 近諛(yú) 冉(rǎn) 潘(pān) 無長無少(zhǎng) 須臾(yú) 貽(yí) 怡(yí)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指出下列加粗詞的古今義:

⑴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⑵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⑶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⑴ 師:

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 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 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作“以……爲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⑵ 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 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 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 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⑶ 其:

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 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

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② 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麼)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六、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爲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爲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爲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爲恥

七、朗讀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八、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⑴ 分析第1段:

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爲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爲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成爲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師”,譯爲“他”,“以”譯爲“靠”。全句譯爲:“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爲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係的連詞“如果”講。後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爲“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無”作條件關係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爲“……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爲:“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裏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爲師的進步思想。

⑵ 分析第2段:

① 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繫的?

第1段正面闡明瞭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爲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② 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先以“今之衆人”與“古之聖人”作對比:

四個“聖”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聖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聖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於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再以“爲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加以評論,並給予直接的否定。最後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歟”,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併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並請學生填寫課後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⑶ 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係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幹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闢性。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⑷ 分析第4段:

作者爲什麼稱讚李蟠?

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透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於時”的“於”相當於“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爲“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於“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於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⑴ 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又都是排偶句。

⑵ 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⑶ 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爲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最新師說經典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文言文的基本學法:讀通(搬字音、查字音),讀懂(搬詞義、問老師),耐心(要勇於研究註釋),決心(樹立學好文言文的決心)。本課擬採用目標教學法,這種教學法的優點是既讓學生知道要幹什麼,也讓學生便於總結他們掌握了什麼。作爲文言文的整體理解,要力求把它當作現代文來上,把重點詞義的解釋放在理解課文中去進行。文章整體結構的理解放在背誦前進行。理解文言文的內容,牽引學生進入文字採用問讀法進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安排

利用詞典和課下的註釋,把課文讀通,讀暢。並且初步瞭解文章的內容。

二、課堂進程

1、老師介紹文學常識。抓住如下中心詞介紹:

韓愈、古文運動、寫作背景、解題。

2、老師出示案例,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引入文章。

有一位數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種數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應該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對這位家長的觀點作何評價?

(老師引導學生明確:老師的寬泛定義,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

3、齊讀文章,學生活動:你能大致地說一說這篇文章寫的是什麼嗎?

明確:本文主要講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批判了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惡劣陋習。

4、學習第一段:

⑴ 朗讀:點讀第一段──老師糾音,並指明朗讀中的缺陷──學生齊讀。

⑵ 老師出示三個問題,請同學們進入文字,利用課下注釋理解文字,然後參與三個問題的討論。理解與翻譯中要注意下列詞的用法與意義:必、受、師(6個)、是故。

① 老師是幹什麼的?

② 人爲什麼需要老師?

③ 選擇老師需不需要考慮他的年齡大小?

⑶ 各自背誦第一段──點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指出學習的必要性:“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接着指出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總之,這一段提出全文的論點:人們從師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並闡明瞭擇師的態度和標準。

5、學習第二段:

⑴ 朗讀:點讀──師正音──齊讀。

⑵ 理解文字:

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弄懂這一段所寫的內容,參與下面問題的討論,並且在理解與翻譯的過程中掌握下列幾個詞的意義:出、下、恥師、句讀、不、族、相若。

① 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在從師學習的態度上有何區別?爲什麼“聖益聖,愚益愚”?

② 今之衆人對自己和對孩子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區別?

③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的態度上有何不同?

④ 本段文字所寫的內容是?(抨擊了“恥學於師”的陋習。)

⑤ 本段文字論證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對比。)

⑶ 熟讀──背誦──齊背。

⑷ 老師總結:本段運用了三個對比,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陋習,這是結合當時的現象從反面進行批判。文段上是首尾照應的,前面提出師道之不傳,欲人之無惑的現實,然後透過三個對比來說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尾兩句與首句照應,再次說明了師道之不復的原因。

5、學習第三段:

⑴ 朗讀:點讀──齊讀。

⑵ 理解文字: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掌握重點詞語有:常、師、之徒、專攻。討論下列問題:

① 作者列舉孔子拜師一事是爲了說明什麼道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② 孔子爲什麼我們要拜這些人爲師?(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⑶ 各自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這一段,舉當時備受尊崇的大“聖人”、大學者孔子的例子,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也說明了從師學習的正確途徑,而且還爲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第二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提供佐證,一石三鳥,事例選得非常精當。

6、學習第四段:

⑴ 朗讀:點讀──齊讀。

⑵ 理解文字:

對照課下注釋理解內容,應掌握的重點詞語有:傳、拘、嘉、貽。並參與討論一個問題:

作者寫《師說》這篇文章的直接動因是什麼?

⑶ 各自背──齊背。

⑷ 老師總結:這一段,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但作者並沒有把它作爲附記來寫,而是圍繞中心論點來寫:他讚揚李蟠“不拘於時”(與上層“士大夫之族”相反),“學於餘(從師學習),“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就是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論點。

7、理解全文結構:

(這是爲學生背誦課文作準備。)

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結構,並形成如下板書:

段意 論點

一、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二、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三、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爲師的道理 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四、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後學號召。

1、不拘於時;

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3、背誦全文:

在學生理解了全文寫作的結構之後,要求學生快速地背下全文。

4、課後拓展:

⑴ 學了本文你思想上得到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⑵ 現在我們還需不需要老師?請談談你的見解

標籤:教學 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