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天淨沙教學設計範文(精選4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天淨沙教學設計範文(精選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天淨沙教學設計範文(精選4篇)

天淨沙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天淨沙·秋思》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古代詩歌五首》。這首詩歌具有意境優美、構思精巧、語言生動、情景交融、富有詩情畫意的特點。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教師要善於引導、啓發學生,給學生營造音樂的氛圍,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好奇心。

【設計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髮展。

2、注意營造音樂的氛圍,採取角色誦讀,透過富有感情的朗讀來體會課文的意境,培養美的情趣,體驗優美、充滿韻味的語感。

3、以學生爲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的學習方法,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

【教學目標】

1、瞭解小令的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4、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投影片、錄音帶和VCD碟片。

2、唐詩宋詞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音樂(低聲地)“不要問我從哪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爲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學生凝神靜聽,樂曲像小溪般流入學生的心田。)

在音樂的節奏中,教師絮語般地匯入: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天淨沙·秋思》這篇作品。因爲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他的主觀意識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以樂曲《橄欖樹》爲引子,激發學生興趣,匯入學習主題。

二、感知內容

配樂朗讀:播放陳星演唱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呀夾着雪花,把我的淚吹下……”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樂曲播放與詩歌朗讀同時進行,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聯想,學生也許會聯想起遠在異地的親人和流浪天涯的羈旅之人沒有什麼兩樣,從而產生共鳴。

教師用語言描述這幅畫面: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昏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讓學生閉目想像,感悟其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要求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之情(學生踊躍發言、課堂活而不亂),並要求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資訊和自己的創意作簡筆畫,加深思考。(學生的簡筆畫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工筆,有的寫意。)

配樂朗讀,調動情緒;描繪情景,引導想像;交流發言,表達情感;作簡筆畫,加深印象。

三、研讀與賞析

請一位學生模擬費翔的聲音小聲地唱《故鄉的雲》。“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漂泊……”(學生們不由自主地小聲哼唱,充滿感情。)

播放凱麗金的鋼琴曲《回家》,烘托氣氛。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請一位女同學將自己蒐集的有關小令的知識向同學們介紹,並舉例說明。(女學生們爭先恐後)同時,其他同學糾正或補充。

請一位男同學介紹《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學補充說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學生深入意境,進入角色。)

學生配樂(《望鄉》:“夕陽河邊走,舉目望蒼穹,裊裊炊煙飄來了思鄉愁……”)朗讀。啓發學生討論: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獨而思鄉。)

營造氛圍,烘托情感,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輕音樂《江南好》和《採花》,讓學生放鬆一下,然後進行擴展性學習。

1、介紹20世紀初以龐德爲先導的英美意象派詩人學習中國古典詩詞,尤其是唐詩宋詞元曲的情況。(學生靜靜地聽。)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對英美意象派的影響。

3、比較意象與意境的異同。(學生紛紛發言,教師正面激勵。)

4、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5、提問:遊子爲什麼思鄉思親呢,哪一首詩可以作證?(分組討論《遊子吟》。組織學生朗讀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擴展學習,開發教學資源。

五、課後延伸

1、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並低聲播放《窗外》曲子。

2、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3、組織學生齊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結束新課。

蒐集詩歌,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改寫詩歌爲散文,進行創新作文練習。

【課後反思】

這堂課我注重營造了一個音樂的氛圍,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對學生進行了正面的激勵,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得到了增強。這一節課還滲透了音樂和美術教學,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天淨沙教學設計2

內容來源:七年級語文(上冊)

主題:《天淨沙·秋思》

課時:1

授課對象:七年級學生

設計者:張兆迪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2)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

2、學情分析:

本詩歌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小學階段學習過古詩詞的基本知識,但是對詩歌中語言文字的妙處體會不深、對詩歌的節奏感把握不強,不利於感悟和理解詩歌。此外,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創造能力較小學階段有了較大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導學生透過品析語言文字,抓住詩歌情節發展,體悟詩人心境,從而產生讀好詩歌的興趣和熱情。

3、教材分析:

《天淨沙·秋思》是元代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小令,也是學生進入中學接觸的第一首小令。該詩以簡單的話語描繪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最爲聞名,這首詩透過寫景,表現出了遊子的羈旅之情與思鄉之情。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自由朗讀,在讀中理解與想象,分析這首詩抒發詩人思鄉之情的句子和寫作特點;2、分析全詩是如何展開的,歸納體現詩人抒發感情的詩句。

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課堂注重讀中理解,透過品析文中的關鍵詞句,能總結出賞析詩句的方法,並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透過體會詩詞的寫作特點,能總結出詩詞的類型和作用,並會運用這一方法,解決此類問題。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是豐收的,是浪漫的,還是多愁善感的?那麼,你們知道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嗎?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遊子心中的秋天。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文體知識

《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題目。

2、作者簡介

《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被稱爲“元雜劇四大家”。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爲“秋思之祖”。

3、背景連結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幾乎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於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並採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節奏、重音。【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交流點撥】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二)整體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悽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出一派蕭瑟淒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遊子的漂泊和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遊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嚮往,也反襯出遊子有家歸不得的悲苦與淒涼。寒風嗖嗖,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裏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已不難想象馬背上的遊子疲憊、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語作連綴,只是分別並列三個名詞性詞組就完整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爲重點的意境深遠的圖畫,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使人聯想無窮。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交流點撥】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

3、“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點撥】前三句是寫景,後兩句爲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着瘦馬的遊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有不同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氣氛的作用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悽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無限的愁悶。

4、這首小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於物,透過對衆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羈旅天涯之人內心的悽苦愁楚之情。

(三)深層探究

1、這首小令在語言上有什麼特點?【交流點撥】語言極爲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一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創造出淒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九個形象,九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以三個並列的偏正結構的詞組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爲“秋思之祖”。

2、《天淨沙·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交流點撥】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餘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遊子的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悽苦,感情上也形成鮮明對照。

(四)熟讀成誦

課堂小結

這首小令只有28個字,卻能以巧妙的構思,選取秋天幾個富有特徵性的景物,給我們摹畫出一幅秋郊夕照圖,創造出一種蕭瑟、蒼涼的意境,用以襯托天涯遊子思鄉的那種孤寂悽楚的心情。全曲不僅寫景,動靜相襯,而且寫人,借景言情;不僅用景物點染“秋”,而且用景物來表現“思”,化景爲情,情從景出,把“秋思”寫得非常悽惻,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設計

拓展延伸

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天淨沙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透過反覆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透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透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誦並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根據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匯入)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根據頁下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並透過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3、評價活動:可採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過渡語:(由形象到意象)。

介紹有關背景,爲利於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2、組織學生活動:

⑴ 小曲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後根據課文內容闡述理由。

⑵ 小組討論。

⑶ 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錶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1、過渡語、指導語。

2、組織學習活動:

⑴ 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理由。

⑵ 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透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範。

五、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淨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1、朗讀。

2、說說這首小令藉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蒐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課後學習

完成作業。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 ,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天淨沙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元散曲的有關常識。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

3、培養學生初步具有創造能力和賞析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透過反覆朗讀感悟詩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創造的意境。

2、透過自主、合作、探究來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學生對古代詩歌的興趣,從而熱愛祖國的文化。

2、培養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點:透過反覆朗讀感悟詩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創造的意境。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初步具有創造能力和賞析詩歌的能力。

教法:朗讀法、情境設定法、比較閱讀法、多媒體教學法。

學法:朗讀法、評價法、比較閱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欣賞畫面)一幅清秋圖,一曲晚秋月,一闋清秋詞,把我們帶進萬里清秋。請同學們帶感情的賞讀詩句:(多媒體)

讀得好,讀出了秋天的靈動美。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樣的呢?想到的同學請告訴我。(豐收、蕭條、淒涼等)。

正所謂“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簡單介紹文體常識)

二、 朗讀:

1、聽朗讀,注意節奏和情感。

2、同學們聽的很認真,下面請同學們自由的試讀這首小令。

3、全體齊讀。

4、指導朗讀“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

5、個別讀,讀出感情。

6、師範讀。

三、賞析:

1、找詩眼。

一曲小令,一縷情思。你認爲《天淨沙·秋思》中哪個詞最能體現這種情思?(斷腸)同學們理解“斷腸”是什麼意思嗎?(師:講故事讓學生理解“斷腸”的含義:悲傷痛苦到極點。)

2、析景物。

同學們,讀完了這首詩歌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嗎?用一個詞概括。(淒涼,蕭瑟、悲傷、憂傷等)請你把憂傷的情調讀一讀。(他讀得如何?是否讀出了你的感受?)讀着讀着這秋意就出來了。可是這首曲子當中並沒有悲涼、哀傷、傷感的字樣啊,你是從哪裏讀到的呢?

(1)賞析哀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以哀景襯哀情)

秋景可以入畫,可以行文的有很多,諸如香山的紅葉,黃山的秋日、中秋的明月、長江的漁家唱晚。爲何馬致遠棄而不用,偏偏獨取“枯藤、老樹、昏鴉”呢? 平常生活中“藤、樹、烏鴉”都是些很普通的景物,假如在你開心的時候,你會在這些詞前面加上“枯、老、昏”這些形容詞呢?能舉例子嗎?

心情愉快時:藤、樹、鴉?

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

心情愉快時:藤、樹、鴉?

(2)賞析樂景: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哀情),(讀時歡快中流露一些哀傷。)

小結:反襯手法。

(3)入情入境朗讀。

3、繪畫面。

在夕陽的餘暉裏,在蕭瑟的秋風中,這是怎樣的一種情境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把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圖像,然後再用語言把這些圖像描繪出來。

4、練背誦。

透過我們的想和說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的情境中去,不知道大家是否體會到了馬致遠創作這首小令的感情呢?

(1)個人讀。

(2)比賽讀。

(3)全班背誦。

5、說特色。

1、大家深情地朗讀把老師也帶進了那種意境當中去,可見大家已經領悟了這首小令的妙處。那麼它妙在什麼地方呢?請大家用:它妙就妙在 這樣的句式來說說。(多媒體)

2、前人的評價:

譽爲元“秋思之祖”。 ——周德清

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王國維

“枯藤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之譽。

小結:一首極爲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遊子的悽楚、悲愴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悽苦,詠之而更感其心。

四、拓展延伸,對比賞析:

1、《秋詞》劉禹錫

2、《天淨沙·秋》白樸

3、《天淨沙·湖上送別》張可久

五、結語、作業。

馬致遠用詩歌來表達感情,歌手滿文軍用歌聲來傾訴思念,在這動聽的歌聲裏,同學們,你們可曾有過同樣的思念或思緒呢?你想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感情呢?用詩、用歌、還是用畫?拿起你手中的筆來完成今天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