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

設計思路:

小學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有一定的語文知識基礎。對其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就相應有所提高。不僅能通順流利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會分段,有中心。還應學會運用一定的寫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結合本班學生在習作中存在的語言平淡,缺乏說服力的問題。設計本課,讓學生學會怎樣利用排比句準確而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怎樣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點。

教學步驟:

片段1:

師:(大屏幕展示一個排比句和一個根據此排比句修改過的陳述句,學生比較。並說一說兩個句子有什麼不同?)

句子1:母愛是什麼?母愛是早上出門前一句叮囑“好好學習”;母愛是回家之後一頓香噴噴的飯菜;母愛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帶有陽光味道的衣服;母愛是……

句子2:母親每天早上都要對我們不厭其煩地說“好好學習”,除了上班,還要做家務。媽媽真累啊,我愛我的媽媽!

生1:排比句更順口,更流利。

生2:我讀排比句似乎更能表達我對母親的愛。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強烈。

生3:後面用了一個省略號似乎還沒有說完。而陳述句是平鋪直敘,感情一般。

師:很好,你們能比較出排比句有這麼多好處,那爲什麼不把它用在我們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課題)

(評論:匯入直接入題,既節省時間,讓學生很快地明白本堂課要學習的內容,而且對一般的陳述句和排比句進行了比較,初步感受了排比句的妙處。)

片段2:

師:仿照下面這個句子,你還能說出更多的句子嗎?(大屏幕展示句子)

希望是春天剛探出頭的小草;希望是春天歸來的燕子;希望是

;希望是 ;希望是 ……

生1:希望是春天剛展開笑臉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剛紮好辮子的柳樹

生3:希望是春雪覆蓋下努力生長的麥苗

……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那趕快把這個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寫在你的作文字上,並向你的同桌讀一讀吧!

(評論:用學生熟悉的春天的景物作爲此排比句的原材料,再加上擬人的修辭手法。學生想象的翅膀被開啟了,相應的精妙的句子應運而生。無不另人爲他們質樸的童心拍手叫好,學生把自己所說的排比句寫在作文字上,讀着這和兒歌一樣朗朗上口的句子,特別有興趣)

片段3:出示多個課文中的排比句,讓學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點。學生歸納出:

1、 幾個句子句式相同;

2、 必須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構成。

片段4:

師:請補充下列句子,並說說這個排比句還有什麼獨特之處?

句子:難道友誼不是你哭泣時一句輕聲地安慰嗎?難道友誼

?難道友誼 ?

難道友誼 ……

生1:難道友誼不是你心靈的一張創可貼嗎?

生2:難道友誼不是你勞累時的一杯清茶嗎?

生3:難道友誼不是你摔倒時伸出的一隻溫暖的手嗎?

生4:難道友誼不是雨天爲你撐起的一把傘嗎?

……

生:這個排比句他的每個句子都是一個反問句。

師:觀察得真仔細啊!我們都知道,反問是一種修辭手法,那誰還能說一說,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問句之外還能用什麼修辭手法呢?

生:比喻,擬人,設問等等。

師:那你能上面這個“排比句+反問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設問句”的句子呢?

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之後回答:

生:友誼是什麼?友誼是你心靈的一張創可貼;是你勞累時的一杯清茶……

(評論:此過程透過對排比句中另外的修辭手法的觀察,讓學生明白了排比句只是一個架子,在這個框架內可以填充各種各樣的內容。學生在補充句子的同時,透過同學及老師讚許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的感覺,找到積極發言的快樂。同時也找到了拿捏文字的樂趣。) 教學反思:

一、 課程資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爲課堂所用,在選擇材料時可以遵循以下原則:需要性原則、教育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優先性原則。這樣,我們就可以靈活地在生活中選取語文課所需要的材料,而不僅僅停留在語文教科書上。一段音樂,一個故事,甚至一道數學題,一副畫,都是課程資源。

二、 小學階段不一定只遵循寫整篇作文的模式。適當地給學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練習。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於記敘文,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寫詩歌,填宋詞。形式多樣化的同時,學生的興趣也日漸濃厚。

三、 現代教育更充滿人性美。重視了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中如果沒有了“人”,就是毀滅的教育。本課中學生精彩而質樸的靈氣是這堂課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四、 因時間關係,本課只能讓學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語言魅力。還要靠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利用課程資源,增加練習機會,以加深學生對排比句的印象。鞏固學生運用排比句的能力。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2

教學要求

1. 學習課文.瞭解作者眼中的醜菊,體會作者對醜菊的情感及作者所要透過丑角告訴我們的道理。

2. 繼續學習借物喻理約寫作方法。

3. 朗讀課文,欣賞文中的優美詞句。

重難點、關鍵

1. 學習課文,瞭解作者對醜菊的情感及作者透過文章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2.繼續學習借物喻理的寫作方法。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題。

1.同學們,你們見過菊花嗎?它們美不美?你能用一、二句話來描述它的美呢?

2. 可是有一個人偏偏說菊花不美,還叫它“醜菊”,它是什麼樣於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章《醜菊入》

二、初讀課文,劃出文中描寫醜菊外形的語句。

1.自由讀文,讀通文字。

2.劃出文中描寫醜菊外形的語句反覆讀一讀,體會它的美。

(I)“綠綠的花苞,非常小,只有綠豆那麼大。”

(2)“長了幾天,花苞就透出了一點黃色。這時,已有黃豆大小。”

(3)“花兒終於開了,顏色金黃金黃的,幾十片花瓣展開了一層又一層。”

這三句從靜態方面來寫花的美,主要介紹了花的顏色、大小兩個方面。作者是按時間順序(或說事物生長順序)來進行觀察描寫的。

(4)“夜晚,幾層花瓣像收傘似的自動合攏;白天,花瓣又像撐傘似的張開,而且花心一直迎着太陽,跟着太陽轉。”

這裏,作者抓住醜菊白天和夜晚的形狀變化對醜菊進行了動態描學習這些語句時,除了體會花的美,還應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從不同時間、不同方面觀察,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同時,可讓學生反覆品讀,讀出它的美,讀出你對它的喜愛。

三、再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醜菊的情感。

1.分組朗讀,找出你認爲能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讀一讀,想想應該讀出作者的情感。

注意扣住以下字眼體會:盼着、高興極了、慶幸、耐心、欣賞、太不公平、美麗、可愛。

2.小組彙報讀,師相機指導感情讀。

3.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情感。

四、再讀課文,明確作者借物喻的理。

1.劃出文章中能點明中心的一句話。

2.讀後談談你的理解。完成板書。

3.聯繫實際談談周圍的人和事,說說你從中受到的啓發:(一個人外表不美沒關係,但一定要做一個心靈美的人,做一個樂於助人、對人有用的人。)

五、齊讀全文,總結。

1. 朗讀全文,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內容是什麼?

2. 聯繫《落花生》,體會本文寫作方法。

《落花生》一文透過一家人議花生的好處,告訴我們要做一個不講體面,對人們有用的人。本文也是替醜菊鳴不平,因爲它名雖醜,實很美,進而告訴人們做人要做實際美的、心靈美的人,外表不美沒關係。這都是透過對某種物體的描寫敘述來告訴人們一定的道理,即借物喻理。在寫作中也應學會使用這一方法。

在《醜菊》一文中,作者還按時間順序從動態、靜態、顏色、形狀等方面進行了外形描寫。這種寫作方法在狀物作文中也很值得借鑑。

板書設計:

醜菊

名不符實

名字醜實不醜

可以不能人?

做一個心靈美的人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3

課題:比大小(一)

內容:小數的大小比較

課時: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1、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大小順序排列。

2、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推理能力。

3、在尋找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中,培養數感,獲取數學學習方法。

基本教學過程:

 一、 一、創設情境

1、少年宮正在舉行一個個人廣播體操比賽,下面是先出場的兩位選手的資料介紹:鄭強,11歲,身高1.42米;李明,11歲,身高1.38米。

 二、自主探究,創建數學模型

1、他們倆誰高?爲什麼?板書:1.42米>1.38米

2、他們的成績出來了!鄭強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誰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樣表示?板書:9.87<9.90

3、第三位選手出場了,張華,今年也是11歲,身高1.40米,我們先來關心一下他的成績:評委說,張華的表現比李明要好,但不能得10分。猜一猜評委可能給出多少分?請你將這三個同學的得分按順序排列起來。說一說你的怎麼比的。

4、現在他們要進行團體表演,請你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把他們排成一隊。

5、小結。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三、鞏固與應用

1、三位選手的體重是這樣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

請你把他們的體重按順序排列起來。

2、第9頁練一練第1題、2、3、4題。

3、第9題《數學遊戲》。

 四、總結。

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

教學反思:這節課內容比較簡單,教師放手讓學生討論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學生根據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類推出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發展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教學效果很好。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透過朗讀、背誦課文,瞭解桂林美麗的山水,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啊”的音變,讀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學習透過對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進行描寫的方法,把句子寫具體。

4、學會本課10個生字,積累詞語。重點理解“拔地而起”、“連綿不斷”、“波瀾壯闊”、“形態萬千”、“危峯兀立”等詞。

5、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透過朗讀,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體會課文是如何把它們寫具體的。根據句子結構及句式的特點把握語調及語速。掌握“啊”的讀音。

教學準備:課件、音樂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積累詞語。重點理解“拔地而起”、“連綿不斷”、“波瀾壯闊”、“形態萬千”、“危峯兀立”等詞。

2、透過朗讀課文,瞭解桂林美麗的山水。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啊”的音變,讀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們乘着木船,盪舟灕江,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2、“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天下第一)

3、下面,我們要隨着作者的視線,一起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點記號)

二、自學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自學要求:

⑴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⑵你覺得課文是按什麼結構來寫的?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點?請用小圈圈出。

3、檢查自學

⑴指名四人朗讀

⑵你覺得課文是按什麼結構來寫的?板書:總起分述總結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點?板書:水:靜清綠山:奇秀險

請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詩來總結文章。板書: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三、導學第二節

1、分小組自學課文第二節,從以下幾個方面把課文讀懂:

詞義,結構(分層),修辭手法,語言文字,朗讀語氣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學習,談談學習的體會,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組交流時提出。

學習方式:讀讀、議議、圈圈、劃劃

等一會兒老師還要請你們交流一下你們是怎樣來學習課文的,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們學習的方法、步驟。

2、交流學習情況:

⑴詞義:波瀾壯闊、無瑕等

⑵分層:三層

⑶修辭手法:引讀

第一句用“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跟灕江作比較,強調灕江的水有獨特的美。第二句具體寫灕江水“靜”、“清”、“綠”三個特點。其中的“真”,是的確、實在的意思。

對這三個特點,作者用感覺或用比喻來具體說明,並把它們組成一組排比句,文字優美,富有節奏,給人的印象鮮明、深刻。

最後一句寫出江水之靜。

⑷描寫角度:引讀

“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動態的角度寫;

“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透明度的角度寫;

“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從色彩的角度寫。

⑸引讀,說說你怎樣讀出語氣,交流並指導朗讀。

“靜,清,綠”三字要讀重音,在“靜得、清得、綠得”後要

有小停頓,以突出後面補充說明得部分。讀這三個分句,音量要漸大,讀出層層推進得感覺。

讀好排比句,注意節奏,幾個“像……”要一氣呵成。

個讀,齊讀。

⑹質疑,解疑

⑺小結你們小組是用什麼方法來學習課文的?

【讀課文→分層→找特點→怎樣寫具體(讀讀議議)→有感情朗讀】

3、背誦第二節,根據板書自背,互背,說說你是用什麼方法把課文背出來的。

4、檢查背誦。

四、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3、背誦並默寫第二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透過朗讀、背誦課文,瞭解桂林美麗的山水,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啊”的音變,讀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學習透過對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進行描寫的方法,把句子寫具體。

4、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指名背誦二節(默寫第二節)

2、過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與衆不同之處。

二、導學第三節

1、用學習第二節的方法來自學第三節,把課文讀懂:

學習方式:讀讀、議議、圈圈、劃劃

還要交流一下你們是怎樣讀懂課文的方法。

2、交流學習情況:

⑴詞義:奇峯羅列、危峯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麗

⑵分層:二層

⑶寫法:

寫法上與第2節相似,顯示了結構上的對稱。第一句用“峯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跟桂林的山作比較,突出桂林山的奇特。第二句用排比句具體地寫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

奇峯羅列,形態萬千——山形

色彩明麗——山色

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山勢

有形態的描摹,有聯想比喻,有親身感受,把山的形、色、勢寫得非常生動逼真。引讀。

⑷有感情地朗讀。

⑸交流學習方法:

【讀課文→分層→找特點→怎樣寫具體(讀讀議議)→有感情朗讀】

⑹背誦第三節,交流背誦方法。

三、略讀第三段

1、師引讀:第三段從整體上寫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體,交相輝映,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受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最後這句古詩是什麼含義?

3、這句詩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對全文的總結,與第一段的內容相呼應。

4、背誦第三段。

四、總結

1、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述了桂林美麗的山水,寫下了自己觀賞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2、讓我們齊讀課文。

五、完成課後練習。

1、指導課後練習二:

例中的第一分句是概述,第二分句是用補充說明的方法寫具體,即“清得”怎麼樣。兩個小題分別要求寫出“黑得怎麼樣”和“乾淨得怎麼樣”。如:“黑得伸手不見五指”“黑得看不見屋內的陳設”;“乾淨得看不見一張紙屑”等。

2、完成其他練習。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默寫課文。

板書設計:

總起:甲天下

水 清

桂林山水 分述:綠

山 秀

總結: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5

一、學習目標

1、會認6個生字和“數據、輕鬆、悅耳、倉庫、儲存、示範、烹調,烹飪、預約、綜合、判斷、提供、防盜”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按一定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內容。

3、與同伴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討論、交流,體會電腦的神奇,感受現代科學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舒適和便捷。

二、教學重、難點

學習按一定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一、初讀課文,認讀生字

1、自讀課文,認讀生字、詞語。

2、出示詞語卡片,檢查並鞏固認讀字和新詞:數據、輕鬆、悅耳、倉庫、儲存、示範、烹調、烹飪、預約、綜合、判斷、提供、防盜。

3、指名分段讀課文,評出最佳讀書員。

二、再讀課文,感知理解

1、引導學生根據閱讀提示獨立閱讀課文,思考課文介紹了電腦住宅的哪些設施?那裏的電腦有什麼樣的功能?它們又是怎樣工作的?

2、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填寫表格,理清課文的結構。

1、根據課文的描述,畫出電腦住宅的示意圖。

三、合作交流,相互質疑、釋疑

2、結合示意圖,在小組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同伴介紹電腦住宅中最感興趣的地方。同伴之間相互交流,要做到語言準確,條理清楚。

3、組織同學們以“電腦住宅小主人”的身份向“參觀的遊客”介紹電腦住宅的設定、功能和它神奇的地方。可以個人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四、發揮想象,深化感悟

以“如果我是個建築設計師,我想這樣設計電腦住宅”爲題,啓發學生展開想象,並進行討論交流。

五、拓展閱讀,開闊視野

閱讀《美國的第一幢電子化住宅》和《中國智能化住宅的發展》等相關文章,喚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科學的探索與追求。

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一同走進了電腦住宅,不但領略到了它的神奇,還真真切切

地感受到它爲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舒適和便捷,讓我們努力學習本領,在科技迅猛發展的1世紀,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那份“神奇”。

六、板書設計

  設定

  / \

  人類 電腦

  \ /

  舒適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能認真聽賞《電閃雷鳴波爾卡》,感受音樂所表現的雷、點的音樂形象

2、能用輕快、明亮的聲音學會演唱《踩雨》,體會雨中嬉戲的樂趣。

3、能積極參加音樂遊戲,培養自身的旋律流暢感。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體驗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

教學設想

本節課以“雨”的音樂形象爲線索,透過“聽雨——戲雨——看雨——踩雨”四個教學環節進行設計

“聽雨”這個環節讓學生感受樂曲《電閃雷鳴波爾卡》中雷、點的音樂形象,“戲雨”環節使學生在音樂遊戲中培養旋律流暢感,“看雨”環節讓學生感知歌曲描繪的形象,“踩雨”環節讓學生在玩中熟悉音樂的節奏、旋律,以便剛好的學唱歌曲《踩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 聽雨——聽賞《電閃雷鳴波爾卡》

1、 唱《春雨濛濛》

匯入: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春雨也似乎是禁不住綠色的呼喚,“沙-沙-沙”的飄了下來,小草們把雙手舉得老高,迎接他的洗禮。聽《春雨濛濛》

2、 聽《電閃雷鳴波爾卡》

(1)、匯入:春雨是柔和的,夏天的雨是怎樣的呢?你能聽到什麼聲音?

(2)聽賞《電閃雷鳴波爾卡》

(3)生仔細聽辯“雷聲隆隆,電光霍霍……”

(4)介紹作品

(5)欣賞錄象帶

3、說雨中趣事

你願意告訴大家在雨中的生活趣事嗎?

二、 戲雨——音樂遊戲

1、匯入

下雨了,一把小陽傘撐了起來,紅、黃、藍……哪一把和“小紅是好朋友呢,大家幫忙來找一找

2、音樂遊戲《找鄰居》

唱一唱,聽一聽傘上的旋律,你覺得“小紅傘“上的旋律與哪一句連起來唱最流暢

在遊戲中培養學生的旋律流暢感,同時熟悉歌曲《踩雨》的旋律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7

一、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透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觀潮》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在設計教學時,激勵學生大膽質疑,然後提出,解決不懂的問題“要靠你們自己反覆讀,用心想”。使學生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這節課學習的主人,應該按照老師指出的方法主動去探索知識。,牢牢地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並且力求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要讀得讓其他同學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都願意領讀,那爲何不能讓他們當老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做法。

以學生爲主的教學思想還應該體現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上。語文課上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教師必須仔細考慮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的難易度,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可能。朗讀背誦課文的練習,包括最後的說一段話練習,都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二、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瞭解了錢塘江潮是怎麼回事,那麼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藉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透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鬆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後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後透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約時間,也十分有利於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因此教師教學詞義時就要有這種意識,儘可能考慮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教師先在課堂中創設出具體情境,然後讓學生根據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這樣教學詞語,無疑爲學生以後運用這些詞語搭了一級臺階。不僅解決了意思理解的問題,更爲學生以後的獨立運用作好了準備。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由於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第一課時。可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是第一課時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在第二課時上。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課時“逛西湖”,第二課時“打老虎”;從學生的興趣看,實際上是錯過了學習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如何優化第一課時的教學,提高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很值得研究。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將這一段作爲教學的重點,並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瞭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第二課時:先用一小部分時間來讀懂理解潮來前和潮來後幾節課文,然後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積累和運用課文的語言文字等訓練上。

一.教案內容:《觀潮》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1. 小組合作,探究課文3、4自然段,瞭解錢塘江大潮到來時的情景,體會其雄偉壯觀。

2. 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3. 體會作者留心觀察,抓住事物特點有順序的描寫方法。

三.教學重點:理解,積累並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句子;學會按序背誦課文。(文字序領與畫面結合法)

四.教學難點:感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

五.教學方法:目標教學法感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

六.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讀書發現--質疑問難--組內合作--組外協作)、感悟發現法

七.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錢塘大潮錄象

八.教學流程:

一.激趣匯入,引出壯觀

1.談話,板題。

2.理解“觀”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觀”。

3.匯入3、4自然段。

4.出示學習目標。(目標教學法)

二、觀看錄像,感受壯觀。

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這一天下奇觀。

三、小組合作,感悟壯觀

1.談話激發學習興趣。

2.合作學習提示:a.你喜歡文中的那一句,爲什麼?你能把你喜歡的這句話讀的讓你們組內的同學也喜歡上它嗎?b.你在學習中有什麼問題,你們小組是怎樣幫助你解決的?c.透過小組合作,你都學懂了些什麼?

3.組建合作小組

4.組內合作學習(感悟發現法)

5.反饋合作成果,構建全體讀書感悟氛圍。

6.引導小組感悟。a.朗讀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課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導發現大潮雄偉壯觀(想象和實踐表演);d.感情朗讀。(引導發現法)

四、聽聽讀讀,發現作者觀潮順序

1.範讀課文,聽後練習。剛纔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接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兩個鐵球同時着地地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學習透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伽利略實驗的過程與結論,並受到啓發。

2、初步學習透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揭題匯入,整體感知。

1、揭題: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看老師板書。(板書課題:25.《兩個鐵球同時着地》)咱們一起來讀讀吧!(齊讀課題)正音、標調。

2、理解“着地”。 “着地”就是落地。“着”是個多音字,你會用它另外的讀音組詞嗎?(請2—3位同學說)

3、師:課題都理解了,那趕緊去讀讀課文吧,在讀課文時,如果遇到難讀的詞語或句子多讀幾遍。

4、師:你們有不認識、不會讀的生詞嗎?(生答:沒有)你們真棒!

師:我們今天學的就是發生在伽利略身上的一個故事。(板書:伽利略),這個“略”是我們要寫的字,寫這個左右結構的字時,左右寬窄大致相同,應注意左邊的“田”部要佔“各”字的中間。

請同學們在書上練寫一個。

5、師:課文講的是在伽利略身上發生的什麼事呢?(請2位同學說:伽利略做試驗的事)

6、師:(指着課題)課題就是試驗的結果。

7、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敘述這個故事的,作者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生答,板書:疑問、試驗、公開試驗)

二、學習1、2自然段。

1、師:(學習課文第一段)課前的交流,讓大家初步瞭解了伽利略,那文中又是怎樣介紹的呢?(生答,找出第一段)

師:他是個怎樣的人呢?

生答:他是個辯論家。

師:辯論家就是說他的口才、辯論能力很強。表現在哪些方面呢?生:提問不尋常,老師很難解答。

師:“尋常”就是(生:“平常”),“不尋常”就是(生:“不一般、很獨特”)。

師小結:是啊,伽利略就是一個善於思考、見解獨特的人。

2、理解“信奉”。

師:就在伽利略的那個年代,人們都很信奉亞里士多德。你們家裏有誰信奉什麼嗎?【生自由說】

生:我外婆信奉佛,我常常看到我外婆帶廟裏去燒香拜佛。

師:你知道她去拜佛是爲了什麼嗎?

生:求佛祖保佑子孫健康、幸福。

生:保佑大家平安。

生:我奶奶去拜佛,求佛祖讓我姐姐能考上大學。

師:奶奶、外婆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心願,她們覺得佛祖是能讓她們實現這些美好的心願的,對嗎?那你們說說,奶奶外婆對佛祖,心中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崇敬的。

生:是敬仰。

生:很虔誠的。

師:說的好。懷着崇敬的、敬仰的、甚至是虔誠的,這就是信奉。課文中,人們是怎麼信奉亞里士多德的?(找出句子,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師:人們對亞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樣,當別人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會(生答:非常憤怒的)。(帶着那份憤怒之情說說那些懷疑亞里士多德的人吧!朗讀:你是什麼意思?難道你要違揹人類的真理嗎?僅僅是憤怒對述說嗎?【生答:不是】那是什麼?【生答:是責備】帶着我們進一步的體會再來讀讀。朗讀:你是什麼意思?難道你要違揹人類的真理嗎?)

3、(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在這段話中,還有一對反義詞,看誰找的又快又準。(指名答:信奉——懷疑)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師:就當人們都信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時,年青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卻對他說過的一句話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有誰知道是哪句話嗎?(多媒體出示句子:“亞里士多德曾經……產生了疑問。”,全班齊讀)

2、從伽利略的這一舉動看,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人?(生答:伽利略是個不迷信權威的人。)

3、小結:正是其他研究科學的人的迷信與伽利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了伽利略那不迷信權威的可貴品質。(板書:對比)

4、師:伽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產生的?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地第三自然段,找到有關的句子用筆劃下來。(學生自讀課文劃句子)

3、交流句子。師:徐老師也找到了這句話,但老師將它改變了一下,你們明白伽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產生的嗎?

【課件出示:

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

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生答:(先假設亞里士多德的話是正確的,再根據他的話做出兩個假設,最後發現一個事實中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

4、咱們來看看伽利略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話做出的推斷吧!(大屏幕演示鐵球伽利略的疑問)師:從剛纔的大屏幕演示中,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自由表達)

5、指導朗讀(出示第三自然段最後一句話)。

師:是啊,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伽利略對此充滿了(生答:疑惑)。你是伽利略,你會怎麼說?(指名讀)

四、學習四、五自然段。

1、師:老師想問問你們,在生活、學習中,如果你對某件事情產生了疑問,你會怎麼做?(生自由回答)那有疑問時,伽利略是怎麼做的呢?自由地朗讀課文的有關段落,找出句子劃出來,並在旁邊寫一寫你的感受。(學生自學劃句子)

2、全班交流句子。(多媒體出示句子:“伽利略帶着……沒有關係”,感悟“反覆”、“多次”、“的確”,體會伽利略嚴謹的科學態度。)

生:伽利略有了疑惑反覆試驗。

師:伽利略做了兩、三次試驗就認定自己想法是正確的?

生:不是,是許多次,而且每次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錯的。

3、師:爲了證明自己想法是正確的,伽利略還決定在比薩城的斜塔上進行公開試驗,聽到消息,人們有哪些反映?

4、指答,多媒體出示句子。

(1)人們爲什麼說他是一個“膽大妄爲”並且“固執”的年輕人呢?(相機指導朗讀)

理解“膽大妄爲”。 “妄”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①荒謬不合理;②非分地,出了常規地,胡亂。從“妄”字可以看出,這是個貶義詞,是人們對伽利略的批評,說他在胡作非爲。

理解“固執”。“固執”是說人很頑固,不聽別人的建議,不懂變通。在這也是個貶義詞。

你認爲伽利略是個“膽大妄爲”、“固執”的年輕人嗎?(生答:不是)那是怎樣的人呢?(體會伽利略對科學的執著。) 師:伽利略對科學執著追求,對真理執著追求,他就是一個執著求實的人。(板書:執著求實)

(3)(指導朗讀句子。)師:那我們一起來讀讀人們的伽利略的冷嘲熱諷吧!

5、師:讀到此處,徐老師有個疑問,本文的主人公是伽利略,作者爲什麼要在此處插入一段寫人們對他的議論呢?你明白作者的用意嗎?

6、師小結:在我們的習作中,爲了凸出人物的特點,不僅可以描寫其本人的動作、神態等,還可以透過對周圍人的語言、動作的描寫從側面襯托出主人公的特點。

五、學習第六自然段。

1、(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師:在大家的議論聲中,伽利略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比薩斜塔進行公開試驗,試驗的結果怎樣?人們又有什麼反映呢?

2、指答,並指導朗讀。

3、師:試驗成功了,伽利略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此時站在鐵塔下的人們驚訝地呼喊着,他們可能會說什麼?如果你就是鐵塔下的羣衆,你想說些什麼?【注意人物說話時的動作或神情】(學生自由表達,請2—3位同學說)當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着地的那一刻,有的說……,有的說……,有的說……)

4、(多媒體出示課文最後一句話)師:聯繫實際說說你對這話的體會?

六、總結全文。

1、師:學了課文,此時的你想到了什麼,有什麼想說的?

2、師:老師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對待知識能象伽利略一樣有執著求實的科學態度。

在寫作上,我們也可以學習作者運用對比和反襯的寫作手法,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進行描寫,突出人物的特點。

七、拓展閱讀《世界名人傳》等。

板書設計:

疑問 不迷信權威 對比

25、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試驗 (語言、動作)

(伽利略) 執著求實 襯托

公開試驗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9

一、本課說明

本課是本單元最後一課,是一節綜合活動課,是對本單元前五課知識的複習和總結。本課除詳細介紹格式刷這個知識點外,沒什麼新的知識點;在教學內容安排上着重以活動爲主線,透過介紹計劃的規劃過程,並通突出資訊的獲取、加工和表達過程,培養學生處理資訊、加式資訊、表達資訊的能力,並透過計劃主題的實施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助人爲樂的品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性目標知

使學生熟練掌握格式刷的使用。

2、技能性目標

讓學生熟悉制定計劃的具體過程。

3、情感性目標

培養學生獲取資訊、加工資訊、表達資訊的能力,養成節約、注重環保的好習慣和助人爲樂的好品質。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格式刷”工具的使用;

(2)制定計劃的一般過程。

2、教學重點

(1)計劃主題的選擇;

(2)獲取資訊、加工資訊和表達資訊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準備:本課的最終作品。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 課件展示)方輕舟同學“收集廢棄飲料計劃”,設計流程:

方輕舟同學“收集廢棄飲料計劃”設計的非常好,我也知道我們的同學心中也都有自己的計劃,那同學們想不想也寫出來和方輕舟同學比一比呢?

2、學習新課。

A:指導學生了解制作計劃的流程;

看書P35頁“跟着做”,思考如何確定計劃主題,然後根據主題來構思計劃內容。

學生看書、,小組討論交流。

小組彙報,其他小組評判。

教師小結學生彙報,指出製作計劃的一般步驟爲:確定主題—構思計劃—書寫計劃—修改錯誤文字—美化計劃文字———修改計劃段落——儲存計劃。

B:指導學生書寫 “收集廢棄飲料計劃”;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方輕舟同學“收集廢棄飲料計劃”用“wps文字”軟件輸入收集廢棄飲料計劃的內容。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指導。

展示學生作品,全班同學檢查計劃中的文字錯誤和順序是否合理,並加以修改調整。

下面在請同學們看書P37—41頁“修飾計劃”內容,然後修飾這個計劃,看誰做的更好,小組交流後選派最好的作品上來交流。

學生練習,小組討論。

分組展示作品,全班同學評判最好的作品。(注意評判標準的指導)

3、討論:有沒有更快捷方法修飾相同設定的段落和文字。

交流彙報,並演示方法。

教師糾正,並指導學生了解“格式刷”工具的使用方法。

4、學生自由創作。

請同學們根據本課的“試一試”要求進行創作:

A、完成自選主題的作品;

B、以小組爲單位,每個同學講述自己心中的計劃,要講清楚計劃的目的、實施的方法,然後選擇其中最好的、能夠實施的項目集體寫出計劃,並實施它。

5、小結評價

教師總結後,學生根據自己學習情況完成書中的“評一評”,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和作品進行評價。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0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重點:

1.運用媒體素材、圖文結合、品詞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讀去體會。

2.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想象其美景。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目標:

1.字詞目標:學會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灕江、無瑕、翡翠、峯巒、屏障、竹筏、波瀾壯闊、水平如鏡、連綿不斷。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4.領悟作者細緻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將媒體素材和課文有機結合,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2.培養想象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1.匯入語: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嗎?“桂林山水甲天下”,誰知道它是什麼意思?請有實地感受的同學具體談一談。

2.選擇部分精彩圖片和一段視頻素材播放給學生觀看,再讓學生說說感受。

過渡語: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體會作家是用怎樣的語言來讚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讚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浮現畫面、再想想人們爲什麼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讀課文

1.出示桂林山水圖、指導學生按照先局部後整體,先山水後其他的順序觀察畫面、談感受(水平靜、清澈、山姿態萬千、遠處雲霧迷濛、近處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樂範讀全文、學生圖文對照找出課文中與畫面相對應的語句。

3.按要求自讀課文。

(1)字音讀準,解決生字的字音、字形、字義。

(2)質疑問難。

4.檢查自讀效果。

(l)重點糾正下列字音:

(2)引導學生體會本課新詞。

四、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課文插圖,觀察“灕江水”。

思考:灕江的水到底與別處有什麼不同呢?

多媒體演示“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同桌互談感受。

2.自讀這一段,概括一下灕江的水的特點,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靜、清、綠)

3.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描繪出來的.?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①帶着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自讀揣摩。

②指名讀,並評點。

③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文,出示課文插圖,觀察“桂林山”。

2.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引導學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點)。

3.小組交流,反饋。

4.全班交流自學成果,並解疑。

①體會“奇峯羅列、形態萬千、屏障、危峯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體展示桂林的山,再對比泰山和香山。

③學生自己總結桂林山的特點(板書:奇、秀、險)。

5.指導有感情的朗讀,注意”啊”的讀法不同

真奇“啊”讀ya

真秀“啊”讀wa

真險“啊”讀na

六、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賞了桂林的山水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2.走進課文,瞭解作者的感受。

3.讀課文最後一段,你從這段話中感悟到了什麼。

體會“畫卷”“連綿不斷的畫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4.此時,我們已被桂林山水的美麗、神奇所陶醉,帶着對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1

概述

《竹鄉娃娃愛竹林》是北師大版藝術第七冊第五單元主題二的一首學唱歌曲。竹子在建築、交通、生產、生活等方面都可以發揮作用。竹是中國文化和人格的象徵,它的氣質與我們民族的審美情趣相迎合。學習此歌曲需一課時,在學會唱這首歌的同時也學習了聽辨竹樂器的不同音色和風格。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學會用自然輕快的聲音演唱歌曲《竹鄉娃娃愛竹林》

(2)懂得感受歌曲節奏、句式及情緒的變化

(3)初步懂得分辨竹樂器的不同音色。

2、過程與方法

(1)能夠用不同的節奏朗誦歌詞,感受不同的節奏韻律

(2)能夠跟唱歌譜,按照歌曲樂句,用拍手、拍肩、跺腳等方式表現歌曲旋律的變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不同形式的演唱歌曲,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2)透過感受竹的秀美,體驗竹帶給人的美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會演唱歌曲,體驗竹鄉娃娃愛竹林的情感

2、教學難點:掌握歌曲的節奏,裝飾音、變化音記號的唱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子琴(鋼琴)、打擊樂器、音樂用書

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節課的學習者特徵分析主要是根據教師平時對學生的瞭解而做出的:

1、學生大多數是外來工子女,除了學校的音樂課,平時比較少接觸音樂。

2、本班學生男多女少,學生都喜歡上音樂課。

3、學生學習過簡單的打擊樂器。

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情境創設策略: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竹林的美景。

2、遊戲激發興趣策略:採用拍手、拍肩,跺腳等遊戲方式按節奏朗讀歌詞。

教學過程

(一)、詩歌匯入

1、播放背景音樂,教師朗誦《翠竹兒》

翠竹兒飄 , 翠竹兒飄

清風吹過竹林梢;

``````

快來吹一曲“直苗苗”

2、欣賞竹景,感受自然美(在背景音樂中,播放竹海,竹林的vcd)

師:今天,我們走進了什麼地方?你有什麼感覺?同學們喜歡竹子嗎?

3 、與竹對話,表達對竹的感受

教師讓學生交流自己瞭解到的有關竹子的資料和資訊,共同分享竹帶給我的美好感受

設計意圖:學生在聆聽、欣賞的過程中感受竹子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唱一唱《竹鄉娃娃愛竹林》

1、欣賞歌曲《竹鄉娃娃愛竹林》

(1)感受歌曲的民歌風味

(2)理解歌詞內容

(3)體驗竹鄉娃娃愛竹林的情感

2、學唱歌曲

(1)引導學生討論用不同的節奏朗誦歌詞,感受不同的節奏韻律

× ×× × × | × × × × × |×

竹 葉兒 長 喲 ,竹 葉兒 青 羅

×× × × × | × × × × × | ×

竹 葉 兒 長 喲 ,竹 葉兒 青 羅

… …

(2)引導學生熟悉和跟唱歌譜,按照歌曲樂句,激發學生用拍手、拍肩、跺腳等方式表現歌曲旋律的變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採用集體、小組、個別、齊唱、分句接唱等形式學唱歌曲

設計意圖:欣賞並學唱歌曲,感受竹鄉娃娃愛竹林的情感

(三)、聯想討論

1、竹與人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看到很多用竹子做的東西?有誰知道來說一說。

2、 竹子還能做成什麼樂器?它們的聲音是怎樣的?

師:竹子除了可以做成各種各樣的物體,它還可以做成不同的樂器,奏出很好聽的聲音,我們一起來看看。

3、學生觀看視頻,瞭解竹子的作用

設計意圖:透過討論、觀賞、聆聽了解竹子的用途

(四)欣賞竹竿舞,體驗竹竿舞帶來的樂趣

1、欣賞竹竿舞

師:今天,我們不僅學會了《竹鄉娃娃愛竹林》這首好聽的歌曲,知道了竹子的許多用途,你們一定不知道在少數民族的地方還有種舞蹈叫竹竿舞,我們一起欣賞吧。

2、表演竹竿舞,活動結束

師:看了這麼好看的舞蹈,同學們一定也很想表演表演吧,好,那我們一起隨着音樂動起來吧

設計意圖:體驗舞蹈的樂趣,激發學生愛竹林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流程圖

開始

情境朗讀

傾聽

欣賞

講解引題

演示竹林圖片

錄像課件

欣賞圖片

回答問題

講解

讀一讀

演一演

教唱歌曲

聽賞並學唱歌曲

回答問題

欣賞圖片

提出問題

點評總結

結束欣賞舞蹈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計算過程,能把除數看作整十數進行試商,並能正確計算。

2.能運用所學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認真計算、細心檢查的驗算習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把除數看作整十數進行試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試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老師考考你們的口算能力怎麼樣?

課件出示:口算

30×4= 80×9= 4×100= 20×6=

40×7= 12×8= 60÷10= 120÷30=

48÷4= 480÷80= 7×10= 240÷40=

師:透過以上的口算練習可以看出,同學們都具有很強的口算能力。

240÷40如果用豎式計算你會嗎?趕緊做在練習本上。

(找一生板演,然後說出自己的做法)

和他做法一樣的舉手,同學們不僅口算學得好,筆算也是一流呀!

二、探究新知

1、談話:我們全班想去公園玩,我們應該怎麼去呢?(租車)

那天老師到汽車租賃公司瞭解到,請同學們看屏幕:

師: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根據這些數學資訊你能提出 哪些數學問題?

(1)全租大車需要多少輛?

(2)全租小車需要多少輛?

............

這節課我們只研究這兩個最基本的問題。

2、根據上面兩個問題讓生進行列式

(1)252÷42= (2)252÷49=

師:第一個算式,請你估一估大約需要多少輛?

第二個算式,請你估一估大約需要多少輛?(讓生說出估算的方法)

總結:以上同學們用了不同的估算方法進行了估算,但是估計的都 是一個近似數,那麼到底誰估算的更準確呢?這就需要驗證一下,怎麼樣驗證呢?(用豎式計算)

師:上面兩道題我們採用分組的形式完成,一組做第一題,一組做第二題,看哪組同學做的既快又對。(生做師巡視,後找兩名同學板演)

3、彙報交流

(1)252÷42= 6(輛) (2)252÷29=8(輛)......20(人)(約等於9輛)

把42看作40,252裏面包含 把29看作30,252裏面包含個30,

6個40,所以用6試商。 可以用8試商

(兩個小組的同學相互質疑)

4、驗算方法

師:以上同學們問題提的很好,解答的也很滿意,表現得都很好,那麼怎樣才能知道你做的 對不對呢?這時候就需要驗算。

找兩生上來板演,集體訂正是,驗算方法:

被除數=商×除數 被除數=商×除數+餘數

5、比較

(1)計算方法的比較

師:我們回頭再來觀察一下上面兩道題的試商過程,想一想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又有什麼不同點?

相同點:除數都是兩位數,都是把除數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板書課題)

不同點:第一題把除數看小了,把42看成40,第二題把除數看大了,把29看成30。

師:除了把42看成40,還可以把哪些數看成40?(41、42、43)把29看成30,還可以把哪些數看作30?(25、26、27、28)

當把除數的個位是4或比4小時,就把個位上的數捨去,用的就是四舍法,當除數的個位上是5或比5大時,把個位的數捨去,同時向前一位進一,用的是五入法。

因此試商時把除數用四捨五入法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計算起來比較簡便。

(2)前後知識的比較

同學們再來觀察比較一下,今天學習的除法與上節課我們學習的除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除數都 是兩位數。

不同點:前面學習的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今天學習的是除數是非整十數的除法,除數是非整十數的除法用四捨五入法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

6、看書質疑

課本第65---66的頁內容。

課堂練習

1、括號最大能填幾

38×()<243 42×( )<213 61×( )<441

59×()<481 67×( )<215 89×( )<884

2、森林醫生

3、用豎式計算並驗算

368÷92 302÷48

4、五年級有51名同學,共有圖書408本,平均每人有圖書多少本?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3

設計意圖:自接四(4)班後,幾次作文課下來,我感覺我們班的孩子在寫作上存在着諸多問題:1、語句不通,標點不點,影響閱讀;2、敘事不完整……現象,爲了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特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1、透過此次活動,激發學生對“心靈感應”的興趣。

2、能基本上把遊戲的過程寫清楚

3、能較具體地寫出遊戲的過程

重點:2

難點:3

一、匯入: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心靈感應嗎?

生A:你想的事,對方也能感受到

B:

師:是的,簡單的說,你想的事,對方也能感受到,這就是心靈感應。

有這樣一則報道:

1、(請生看資料)

師:看完這則資料,你們說,世界上究竟有心靈感應嗎?

2、板書課題:心靈感應

請生說說此刻心情:(師隨機板書)

生:不相信

生:巧合

生:相信

二、授新:

3、引出遊戲

師:從同學們的表達中,老師感受到了大家對心靈感應的好奇。我也很好奇。爲此我上網去查了查。據網上資料顯示,“心靈感應不僅發生在雙胞胎之間、母子、戀人之間,甚至那些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也會產生心靈感應。今天我們來測試一下。請問班裏有沒有這樣的人?

生E:

生F:

師選中生G,測試不同年齡但同月同日生的人之間是否也有心靈感應。

4、師生表演撲克牌遊戲

師:宣佈規則

師取約20張撲克牌,由生G任選其中一張,經大家確認後,再放回師手中,由師辨認。辨認無誤——確定有心靈感應;相反,則無心靈感應

出示要求:

1、請生認真仔細觀察做遊戲時,老師、同學的語言、動作、神態變化等;

2、注意自己的心情及全班同學的情緒變化等

3、以“遊戲開始了,……”作開頭,能用適當的語言,把遊戲的過程寫完整、寫具體。

遊戲前:

師:請生講自己此刻心情

生A:

生B:

遊戲1:

遊戲中:

遊戲後:

請生說自己的感受。(隨機板書)

生C:神奇

生D:有趣

生E:難道真有心靈感應嗎?(好奇、懷疑、)

師:我看到大家還有許多話說,同學們,每一份體驗都是獨特的。請你拿出筆,把你在遊戲過程中的這份獨特的體驗寫下來,好嗎?(重複要求)同學們可以以上面的提示作題目,如果這些詞還不足以反應你此時的心情的,可自擬題目寫。

三、生寫作文、師:巡視

四、講評修改講評

講評:2--3本(講評好的同學,讓生評。說寫的好的地方。不足處大家來改)

學着剛纔學生好的地方再改作文

展示修改後的成果

五、揭祕:

師:同學們,透過這節課,大家都對心靈感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心靈感應看不到、摸不着,但它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要想徹底瞭解它,還需要我們好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道,有一天運用自己的智慧來揭開它神祕的面紗。而今天,吳老師只是帶着大家做了一個遊戲而已。(揭祕)所以,我們今天的心靈感應應加上“”。

板書:心靈感應

相信:神奇、有趣

難以置信:意想不到、出乎意料

巧合:半信半疑、讓人迷茫

不相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探究:

1、透過學習,使學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等成份構成的。

2、在探究問題土壤中有什麼時,能獨立思考發表意見,個人或小組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方案。

 知識:

1、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

2、會記錄探究活動中觀察到的現象,根據事實資料研討問題,得出結論。

情感:透過討論,知道土壤對植物及人類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樣保護土壤,樹立愛護土壤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氣、水、黏土、砂、腐殖質等成分構成的。

 教學難點:

在實驗中能自己提出問題,並能進行實驗研究。

教具準備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

課 時: 2課時

課時1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問:同學們,土壤是動植物、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大家在哪些地方見過土壤?對於土壤你有哪些瞭解?學生自由交流。

問:對於土壤,你想研究些什麼?啓發學生提出有關土壤的問題。

問:土壤是由哪些物質構成的呢?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問題:

土壤主要是由什麼成份構成的?

 三、作出預測

問:根據你平時的瞭解,你認爲土壤裏都有些什麼?

學生:水、空氣、雜質、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觀察、採集土壤。

問:要想清楚地瞭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採集土壤需要些什麼工具?應該注意什麼?

學生準備:鐵杴、小鏟、小桶等。

五、室內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剛纔談到的物質呢?怎樣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種研究方法?

學生:用手捏、手是溼的,說明土壤裏有水……

師:按照你們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質,看能有哪些發現。

學生:填寫活動報告單

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彙報:你採用什麼方法,觀察到了什麼現象?

講述:那些死去的動植物腐爛後變成了腐殖質。

啓發學生思考:除了這些研究方法,還能用哪些方法對土壤進行研究?

用火燒,土壤中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課時2教學過程:

 一、研討問題,透過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

1、整理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

實驗方法 觀察到的現象

捏土壤 手是溼的

把土壤放入水中 有氣泡冒出(空氣)

攪拌水中的土壤 土壤分幾層,上層黏土,下層砂

燒土壤 有燒頭髮的味道(腐殖質)

2、根據學生對土壤成分找到的多少進行評價。

二、拓展延伸

1、土壤中除了這些成分外,還有別的物質嗎?

目的:

(1)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土壤祕密的興起。

(2)引導學生談談土壤中污染物的問題。

2、土壤中的這些垃圾袋、廢電池對土壤有什麼影響?

3、土壤是植物的“家”,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土壤呢?學生充分交流後,教師適當介紹“保護土壤小知識”。對於學生在教學活動開始提出的其他問題,留作學生課外研究作業。

 三、課後練習

1、土壤的成分有 等。

2、你是用什麼方法知道土壤中含有空氣的?

小學四年級教學設計15

一、匯入新課

1.創設情境。

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一段我小的時候老師給我講的一個小故事,好不好?(學生齊答:好!)

猴山上,猴王帶着一羣小猴子生活,其中有一隻名叫肥肥的小猴子,它既貪吃又自作聰明,猴王就利用分餅子的機會教育幫助了它。猴王分別給每隻猴子8只桃子,要它們平均分2天吃完,許多小猴子拍起手來表示滿意,唯獨肥肥大叫着說:“8只桃子太少了,不夠吃。”猴王說:“那好,我給你16只桃子,平均分4天吃完。”話音剛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夠,不夠。”猴王又說:“那我給你32只桃子,平均分8天吃完。”肥肥還沒等猴王說完又嚷到:“太少,太少,還不夠吃。”猴王最後說:“那我給你64只桃子,平均分16天吃完,怎麼樣?”肥肥得意地說:“夠了,夠了。”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來,而肥肥卻莫名其妙。

2.啓發提問,匯入新課。

(1)同學們,爲什麼猴王和其它小猴子聽完貪吃而又自作聰明的肥肥的話後,都笑了呢?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故事中的條件和問題,爲學習新知識做準備。

“8只桃子,平均分2天吃完。”

“16只桃子,平均分4天吃完。”

“32只桃子,平均分8天吃完。”

“64只桃子,平均分16天吃完。”

得出以上的條件後,要求學生根據條件,列出算式,並計算出小猴子平均每天能吃幾塊餅。

8÷2=4(只)

16÷4=4(只)

32÷8=4(只)

64÷16=4(只)

透過計算,學生髮現猴王四次分桃,看起來分得的桃是越來越多,其實平均每天能吃到的桃子只數都是一樣的。

(2)猴王是運用什麼知識來幫助教育這個既貪吃又自作聰明的小猴子的呢?同學們想知道嗎?(想)學了今天這節課的知識,你就知道了。

(3)在除法算式裏,除號左邊的8、16、32和64這些數我們稱作什麼?(被除數)“除號右邊的2、4、8和16這些數我們稱作什麼?(除數)除得的結果我們又稱作什麼?(商)如果以第一個等式爲標準,下面三個等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什麼變了,什麼不變?(被除數、除數變了,商不變)被除數和除數是怎麼變化,而商不變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商不變的性質”。(板書課題:商不變的性質)

二、進行新課

(一)揭示商不變的性質

1.觀察比較。(先填表,再比較)

被除數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 數

4

20

40

400

800

學生髮現這五組題的商都是6。然後,引導學生有次序地觀察,並回答問題。

(1)第2組同第1組比較,被除數和除數各有什麼變化?商有什麼變化?(生:第2組的被除數和除數都擴大5倍,商沒有變。)“都”擴大5倍,也可以說“同時”擴大5倍。(板書:同時)第3組同第1組比較,被除數和除數有什麼變化?商怎樣?(生:第3組的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倍,商不變。)第4、5組分別同第1組比較,被除數和除數各有什麼變化?商怎樣?

(2)透過剛纔的比較,你發現什麼規律?(生:我發現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商不變。)說得好!要擴大相同的倍數,商纔不變。(板書:相同倍數)

(3)請同學們以第5組爲標準,拿第4、3、2、1組分別同第5組比較,看被除數和除外各有什麼變化?商有什麼變化?

(4)透過剛纔的比較,你又發現什麼規律?(生:我發現被除數和除數同時縮小,商不變。)

2.歸納小結。

(1)師生共同比較兩種變化規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把兩種情況總結概括成一句話“在除法裏,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商不變的性質”。

(3)提問:如果被除數和除數不是同時擴大,或者擴大的倍數不相同,那麼這個性質還存在嗎?(用上面的例子,說明被除數、除數擴大的倍數不相同,商就發生變化。)

(二)應用商不變的性質

1.教學例11。

口算:3600÷600 4800÷400

(1)口算出得數後,要求學生說出思考過程,如把被除數3600和除數600同時縮小100倍成36÷6,得6。

(2)要求學生在4800÷400這一題的基礎上,編出兩道題目,使被除數和除數都變化了,而商不變。

2.做一做。

(1)從上到下,先算出每組題中第一題的商,然後很快地寫出下面兩題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根據132÷12=11,很快寫出下面幾道題的商,並且要說出道理來。

132000÷12000=

1320÷120=

13200÷1200=

26

4÷24=

2640÷240=

26400÷2400=

3.教學例12。

計算:8760÷120=

引導學生討論:

(1)被除數和除數末尾有0的除法筆算,有沒有簡便的算法?

(2)爲什麼被除數和除數末尾的零都可以劃去?

(3)(出示876000÷1200)這道題怎樣簡算?被除數末尾有三個零,計算時爲什麼只去掉兩個零而不去掉三個零?

[這道題目的出現,作爲例題的補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做一做。

計算:8060÷620 13500÷270

5.小結、質疑。

三、鞏固練習

1.“猴王分桃”的故事中,猴王是運用什麼規律教育幫助貪吃的小猴子肥肥的?

2.計算下面各題的商。

28÷14=( )

(28×3)÷(14×3)=( )

280÷140=( )

(28÷7)÷(14÷7)=( )

56÷28=( )

算完後,請算得快的同學說一說,爲什麼算得這麼快?商爲什麼都是2?

3.根據“300÷60=5”,分別在○裏填上運算符號,在□裏填上適當的數。

(1)(300÷5)÷(60○□)=5

(2)(300○□)÷(60×2)=5

填寫後,指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這兩題的題意。即,(1)被除數縮小5倍,要使商不變,除數應當( );(2)除數擴大2倍,要使商不變,被除數應當( )。

4.在( )裏填商。

(1)24÷4=6( )

(2)24×2÷4=( )

(3)24÷(4×2)=( )

(4)(24×2)÷(4×3)=( )

(5)(24÷6)÷(4÷2)=( )

討論:(2)式和(1)式比:被除數擴大2倍,除數不變,商也擴大2倍;(3)式與(1)式比: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2倍,商縮小2倍。可見,要使商不變,第一個條件是:被除數和除數必須“同時”擴大或縮小。

繼續把(4)式與(1)式比,(5)式與(1)式比,得出商不變的第二個條件是:被除數和除數擴大或縮小的倍數必須“相同”。

四、課堂作業

教科書練習二十第1—3題。

五、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