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將相和教學設計範文

一、素質教育目標

將相和教學設計範文

(-)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小六語文 將相和 教學設計2。掌握“隆重、典禮、絲毫、抵禦、侮辱、拒絕、和氏壁、完璧歸趙”等詞語。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瞭解三個成語故事的來歷,理解它們的含義並能使用。

(二)能力訓練點

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三)德育滲透點

理解課文內容,從藺相如爲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精神以及廉頗知錯就改的好品質中到啓示和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民族文化的語言美和顧全大局、知錯就改的美好品質。

二、學法引導

(-)教師教法

談話法,導讀法。

(二)學生學法

自學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瞭解“將”和“相”從“和”到“不和”的發展過程和內在的原因。

(二)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結果以及這三個故事之間的相互因果聯繫。

(三)解決辦法

透過小組討論,採取聯繫上下文的方法,教師相機點撥,結合朗讀課文理解問題。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設計

1.從檢查預習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於學生的理解。

2.啓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清故事的前因後果和內在的聯繫。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課文,知道文章寫的是哪三個故事,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

2.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透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內也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第一課時

(一)出示課題,檢查練習

1.齊讀課題:課下我們已經進行了預習,誰知道“將、相”分別指誰?

板書:藺相如 廉頗

2.這篇文章寫了藺相如和廉頗之間的什麼事呢?

(寫了他們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事)

3.那麼這件事是分幾個小故事來寫的?

(三個。板書: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哪些自然段是寫完璧歸趙的?(1一10自然段)

哪些自然段是寫澠池之會的?(11一15自然段)

哪些自然段是寫負荊請罪的?(16-18自然段)

4.分別朗讀每一部分,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教師相機糾正其中的錯誤。

教師小結:這篇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小六語文 將相和 教學設計2》。

(二)瞭解時代背景

1.齊讀第一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

2.教師介紹時代背景:《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離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並存,秦國最強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他六國進攻。趙國的東面是比較富強的齊國,西面是最大的.秦國。趙國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因此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亡。今天我們要學的“將相和”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三)你在預習中遇到哪些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簡單的直接解決,一些重點的問題歸納後留作以後討論。

(四)學習課文,交流體會

默讀課文,思考: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並用具體事例來說明。

第二課時

(-)小結上節課學習內容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敘述順序,知道這篇課文透過講“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記敘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這節課我們一起深入地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檢查自學情況(引導學生討論喜歡文中的哪一個人物)

1.喜歡藺相如。因爲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暴,顧大局,識大體,爲國家的利益着想,深謀遠慮。

板書:機智勇敢 不畏強暴

2.喜歡廉頗。他知錯就改。

教師總結:這兩個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質,大家都喜歡。但爲了交流方便,下面我們就“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先交流一下你們的學習收穫和體會。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具體說明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人?

(l)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藺相如不僅願意鋌而走險,而且還分析了兩種可能,想出兩種對策。目的就是造成秦國理屈的局面,讓秦王“沒有動兵的理由”,使趙國化被動爲主動。可見藺相如不僅勇敢,而且是個深謀遠慮,才智過人的人)

(2)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聽他這麼一說,就把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善於察顏觀色,能洞察對方的心理,隨機應變,果斷地想出了對策。這又表現出了他的機智。)

(3)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你並不想交換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着,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理解“理直氣壯”從中體會藺相如的勇敢。

“撞”可以看出藺相如的勇敢。爲什麼?

(撞的力量是很大的。這說明藺相如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突出藺相如的勇敢。)

那麼你們想一想,藺相如真的要連頭和璧一起撞碎嗎?(不是的)你怎麼知道的?

(因爲藺相如答應趙王,如果秦王沒有以城換璧的誠意,就把璧送回來。)

那藺相如爲什麼這樣說?(他在威脅秦王,嚇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別喜歡這塊璧)

從哪可以看出他特別喜歡這塊璧?(當秦王還沒有看到璧的時候,就想用十五座城來換這塊無價之寶,當他親手拿到這塊璧時又是那樣的愛不釋手。這些都足以說明秦王非常喜歡這塊璧。因此,他是肯定不會叫他去撞的。)

(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歡璧的心理,才這樣說,這樣做的,我們可以看出他才智過人)

看圖,抓住藺相如的動作、神態、語言描繪一下。

我們在讀這一部分的時候,就要把藺相如的大義凜然和勇敢的機智的精神讀出來。自由讀,指讀。

(4)“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典禮的日期。”

(在秦王假意答應給城後,藺相如又提出舉行授璧典禮的主意,既贏得把璧送回趙國的時間,又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換壁的事是真是假,他說話是不是算數。由此看出藺相如非常的機智。)

(5)從“大大方方”這個詞可以看出藺相如勇敢。結合第九自然段,講講你對這段話是怎樣理解的?

(藺相如非常聰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先發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氣,真殺了他,參加授璧典禮的人就知道秦國不講信譽,在這種場合,秦王根本不敢殺他,就把他送回趙國)

師:其實,藺相如說這話是在保護自己,使秦國處於被動局面,可見他非常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