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課件

沂蒙山小調說課課件

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沂蒙山小調說課課件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沂蒙山小調說課課件

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優美抒情的山東民歌,全曲由四個樂句組成,一段體。民歌抒情極濃,特點是:每個樂句的尾音爲中心作回返的拖腔,(如212,161,656)四個樂句的落音層次遞降2165。這首歌是具有山歌風格的小調,爲了把聲音傳遠,有個長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後一句的始音,這種創作形式爲“魚咬尾”。魚咬尾是我國民間音樂中常用的一種創作手法。它類似於文學創作中“頂真”的修詞方法。如,李白的詩《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裏,雲也隨君渡湘水……”這種句頭咬句尾的創作手法即是“魚咬尾”。這首歌教學後可引導學生複習曾經學過的《童謠》《小白菜》的結束音進行比較,雖然落音相同,但是音樂形象不同,可引導學生開拓視野,在複習中自成體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透過多種形式的聽(錄音、教師範唱、範奏)感受歌曲風格,初步瞭解“魚咬尾”是民歌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增強學習民歌的興趣,感受歌曲中熱愛家鄉的感情。

過程與方法:透過感受歌詞的美、指導學生用優美抒情的聲音,有感情的唱,連貫的唱好歌曲。指導學生學習運用氣息的控制,做有彈性的歌唱和力度的.變化。培養音準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整合教材,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的歌曲特點和《沂蒙山小調》進行對比,突出音樂形象與地方文化的融化。拓展學生的音樂思維,欣賞該題材其他演奏形式。

重點、難點

1生活實踐的交流,上網查找資料情況的交流,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培養蒐集資訊的習慣,激發學習興趣。

2反覆聽民歌手的演唱,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魚咬尾”的表現手法的作用。

3歌曲節奏的難點:連線,一字連音的唱法,表現。一字多音,注意氣息的運用,引導正確的吸氣。

4引導學生學習簡譜,認識簡譜。帶領學生學唱、背簡譜。

5氣息的訓練:正確的呼吸,保證詞義的完整。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透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索節奏特點,體會歌曲的節拍。初步感受歌曲的節拍、旋律。學生模仿老師拍擊《沂蒙山小調》的節奏型,老師伴奏。提問:這首歌是幾拍子的音樂?(三拍子)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山東的民歌《沂蒙山小調》。

二、新歌學習

(1)請學生看山東文化的演示文稿或錄像片。

設想:激發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對山東山東臨沂地區文化的瞭解:進行情感的鋪墊。體現地方文化和音樂學習的融合。看錄像片:(或者演示文稿)

出示:祖國政區版圖:指示山東的地理位置:學生講述沂蒙山的歷史,革命老區的故事,游擊隊的故事。紅嫂支援解放軍的故事等。歌曲簡介:簡單的和學生交流:誰知道山東產什麼?(煙臺梨、棗、壽光蘋果、)誰會說山東話(讓山東籍的學生說說)整合班內學生的資源。給與充分的肯定和評價。

設想: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培養習慣,在學習每首歌樂曲之前要主動探究的學習,預習,把和歌樂曲有關的文化內容,透過我們的班班通網絡,達到資源的共享,學生看演示文稿,(教師給學生做示範,今後查完資料也要試着作演示文稿的樣子給大家看)山東地方文化和民歌的分類與歌曲視聽。下面我們比賽:誰能很快的學會歌曲:設想:完整的感受歌曲的風格:聽錄音範唱:

(2)學習歌曲:

設想:學習歌曲:10分鐘目的:透過:聽、模仿、理解歌詞等環節引導學生基本學會唱歌曲。培養積極、認真、探究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習慣。

(A)聽歌曲錄音,感受民歌手歌唱的音色、感情。(給學生完整的印象):出示大歌片:實物投影儀:提示:a有的同學在輕輕的跟着唱,老師喜歡這樣的積極的學習態度。這些同學真聰明。b比一比誰學的最快。2-3遍爭取學會。c請你說說哪好聽?爲什麼好聽?生:尾音/覺得很愉快、旋律優美。

(B)學習歌詞:

學習歌詞: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青山(那個)綠水(哎)多好看,風吹(那個)草低(哎)見牛羊。

高梁(那個)紅來(哎)豆花香,萬擔(那個)穀子(哎)堆滿倉。

咱們(那個)共產黨領導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小結:民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襯詞和拖腔的應用,表現了勞動人民樸素的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感情。

請同學們念一遍歌詞。

(D)學習唱歌詞:請學生跟錄音學唱一遍,提示:同學們唱歌的時候都在看歌片,注意力很集中,你們這樣認真的態度讓我很高興,我們再學唱一遍,好嗎?

(E)學生跟錄音學唱第二遍。師指歌詞。你認爲有哪些不好唱的地方(學生沒有掌握的地方,重點解決實際的難點:方法:畫拍。唱準長音的拍值,範唱

重在吐字,感情表達。)你們想聽王老師唱一遍嗎?師範唱。

(F)我們跟着老師的伴奏來唱一遍好嗎?

解決音準問題:

a休止符要唱得準確,段與段連接要注意停頓:一字多音唱準,不能換氣。

b山歌特色的表現:終點體會“魚咬尾”的。

(G)唱歌譜:要想準確地唱好這首歌,我們還要學習一下歌譜,我們小學生要精通簡譜:請同學們跟着老師唱一下歌譜。師指投影儀下的畫好斜線拍的歌譜。請口琴好的同學試奏,爲大家伴奏。

重點揭示:“魚咬尾”的部分:看大歌片,講解:什麼是魚咬尾。

小結:這種句頭接句尾的創作手法,就叫“魚咬尾”,你能舉例嗎?

詩歌中的、以前學的歌曲:《童謠》

真好,同學們果然聰明,你們只經過幾遍的學習就自己學會了唱這首歌,繼續努力呀!大家學會了唱這首歌,那麼怎樣唱得更好聽呢?大家回憶一下以前學的學習方法不懂的地方,小組學習:生互相提問、回答、理解歌詞內容。C)注意:angao韻母的歸韻,口形的統一。

三、創作表現

(1)欣賞《沂蒙頌》片段:乳汁救傷員。

(2)欣賞柳琴曲《春到沂河》片段。

(3)比較這兩段音樂主題與《沂蒙山小調》這首民歌之間的聯繫。

四、拓展昇華學生運用所掌握的“魚咬尾”知識和方法進行簡單的旋律創作。由學生對所創作的旋律進行試唱、講評。